孔子在矍(jué相的澤宮演習射禮,圍觀的人很多,形成了一道人牆。射前先舉行飲酒禮,到了該射箭的時候,孔子叫子路手持弓矢出列邀請射箭的人說:敗軍之將,亡國的大夫,為了貪財而過繼給他人做兒子的人沒有資格進來參加比賽,其他的人都有資格進來參加比賽。聽到這話之後,有一半人自以為合格而留下,另外的一半人都走開了。比賽結束,到了旅酬的時候,孔子又叫公罔之裘和序點舉起酒杯對在場的人講話。


    公罔之裘舉杯說:幼年壯年時能夠孝順父母敬事兄長,到了老年還講究禮法,不隨波逐流,潔身自好而至死不變,有這樣的人嗎?如果有,就請在賓位落座。聽到這話之後,人又走了一半,序點又舉杯說:愛好學習而不厭倦,愛好禮法而不改變,活到了九十九乃至一百歲也言行毫不糊塗,有這樣的人嗎?如果有,就請在賓位落座。聽到這話之後,人差不多就走光了。


    所謂射,就是反複探索的意思,或者說是釋放的意思。所謂反複探索,就是探索自己誌向之所在。所以在射箭的時候,如果心平氣和,身體端正,就可以把弓矢拿得緊、瞄得準;把弓矢拿得緊、瞄得準,自然就射中目標了。所以說:做父親的在射箭時,就要把遠處的目標當作是自己作為父親應該達到的目標;做兒子的在射箭時,就把遠處的目標當作是自己作為兒子應該達到的目標;做國君的在射箭時,就要把遠處的目標當作是自己作為國君應該達到的目標;做臣子的在射箭時,就要把遠處的目標當作是自己作為臣子應該達到的目標。


    這也就是說,各人所瞄準的都是各自應該達到的目標。所以天子的大射叫做射侯。所謂射侯,也就是向諸侯應該達到的目標射去。射中目標就配當諸侯,射不中目標就不配當諸侯。


    天子在舉行祭祀之前,一定要先在澤宮演習射箭。澤宮之所以稱澤,是因為要在這裏選擇可以參加祭祀的諸侯。在澤宮射畢,然後再在射宮中射。射中的諸侯可以參加祭祀,沒有射中的諸侯不得參加祭祀。不得參加祭祀的諸侯要受到責備,並削減封地;可以參加祭祀的諸侯,將受到褒獎,並增加封地。受到褒獎的先進爵,受到責備的先削地。所以男孩子出生以後,要讓射人用桑木之恭射出六隻蓬草之箭:一箭射天,一箭射地,四箭分射東南西北,表示敬天敬地,威福四方。有天地四方的雄心大誌,乃是男子分內之事。所以一定要先立下這樣的雄心大誌,然後才敢享用穀物,這就像是先幹活而後吃飯那樣。


    比賽射箭這件事,其中含有求仁之道。射箭時先要求自己做到心平氣和、身體端正,自己做到了心平氣和、身體端正之後才開始發射。發射而沒有射中,則不應埋怨勝過自己的人,而應迴頭來檢查一下自己。孔子說:君子沒有什麽可爭的,要說有的話,那就是在射箭比賽這件事上。雖然比賽結束時勝負的雙方還是客客氣氣地揖讓而升揖讓而降,但最後仍免不了由勝者使不勝者罰酒。君子以不勝為恥,所以要爭,而且不爭就是沒有君子豐都。


    孔子又說:射箭的人怎樣使射箭和音樂相配合?又使音樂和射箭相配合?這是難做的事。按照音樂的節拍發射,發射出去而正中靶心的,大概隻有賢者才能做到吧!如果是不肖之人,他哪裏能夠談得上射中呢?《詩經》上說:射箭時心中默祝一樣要射中目標,以求不喝對方的罰酒。祈求射中目標以免去罰酒。酒是用來養老的,用來養病的。祈求射中而免去罰酒,實際上就是免去了非老非病而受他人奉養。


    *********


    射禮是中華禮儀文化的重要形式,是中華民族氣質、性格、思想的重要表達載體,是華夏獨特的人文景觀。射禮講究謙和、禮讓、莊重,提倡發射而沒有射中,不應埋怨勝過自己的人,而應迴頭來檢查一下自己。重視人的道德自省。射禮本質上是一種健康道德的巧妙引導方式,是華夏民族寓德於射、寓禮於射、寓教於射的珍貴的人文實踐成果。


    射禮的諸多細節中,處處閃耀著人文精神的光芒。而尤為可貴的是,和其他不少禮儀樣式相比,射禮中的等級觀念、****色彩等部分相對較少。比如,主持鄉射禮的是賓,而不是地方行政長官。賓是尚未獲得官爵的處士,但德行卓著,由賓來擔任射禮的主角,顯然是為了提倡尊賢的風氣。人選一經確定,州長要親自登門約請。行禮之日,州長要在序門之外迎賓。在射禮的三番射的環節,大夫身份雖然比較高,但射禮要求,他們也要與士一一配合為雙人耦。這種不論等級身份、崇尚德行,講究平等的精神在傳統文化中是相當難能可貴的。


    m。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的國學夢我的中國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歸來如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歸來如鬆並收藏我的國學夢我的中國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