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節 曾子關於孝的論述
我的國學夢我的中國夢 作者:歸來如鬆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聖人認為光這樣做還不夠,於是又建造宮室,設立宗廟和祧(tiāo)廟,來區別鬼神的親疏遠近,教導人民不但要緬懷遠祖,而且要祭祀父母,不要忘掉自己是從哪裏來的。這一著很奏效,老百姓之所以服從領導,就是由於這一點,而且服從得非常快。既然設立了龜和神這兩個名稱,就相應地用兩種不同的祭禮。一是朝事之禮,就是把牲血和腸間脂肪放在蒿上燒,升起的煙,既有芳香之氣,還雜有蒿草的氣息。這是用氣味來報答氣,也就是神的。這種質樸尚古的祭祀可以提醒人們追懷初始。
一是進獻熟食之禮,也就是用黍稷獻祭,又用肝、肺、首、心獻祭。加上兩瓶醴酒,再加上鬱鬯(chàng)酒。這是用熟食來報答魄,也就是鬼的。這種進獻熟食的祭祀可以起到教導百姓相愛的作用。對上有報神的祭祀,對下有報鬼的祭祀,從禮數上來講可以說兩頭都照顧到了。君子緬懷父母以至於遠祖,不忘掉自己是從哪裏來的,所以對他們是有多少敬意就拿出多少敬意,有多厚的感情就拿出多厚的感情,在祭祀活動中竭心盡力來報答自己的親人,不敢有絲毫的保留。所以從前天子有藉田千畝,到了春耕的時候,要戴上係有紅色帽帶的禮帽,親自手執犁把耕地;諸侯也有藉天百畝,到了春耕的時候,要戴上係有青色帽帶的禮帽,親自手執犁柄耕地。
藉田所得的收入,用來祭祀天地、山川社稷和先祖。醴酪(lilào)黍稷等等祭品,就是來自藉田的收入。這是多麽虔誠的祭祀!古時候天子和諸侯都專門設有養獸的官,每年到了一定的時候,天子和諸侯都要在齋戒沐浴之後前往巡視,因為符合要求的祭祀犧牲一定要從其中挑選,這是對祭祀極其虔敬的表現。在祭祀前的三個月,國君派人把牛牽來,親自察看,挑選毛色純一、體無損傷的牛加以占卜。如果看到吉兆,然後就把這個牛敬養起來。到了每月的初一、十五,國君還要穿上皮弁服,親自察看被養的牛。在這上麵下這樣大的力氣,也是極其孝順的表現。
古時候天子和諸侯還都設有公家的桑園和養蠶的宮室,臨著河邊建城,來方便漂洗蠶種。養蠶的宮室有一丈高,周圍種上荊棘當牆,門反鎖著。到了季春三月初一的早上,國君身穿皮弁服,通過占卜選擇後宮中符合吉兆的夫人和世婦,讓她們到蠶室去養蠶。她們捧著蠶種到河裏漂洗,到公家的桑園裏采摘桑葉,讓風吹幹桑葉上的露水,然後用來喂蠶。等到春季已經結束,世婦們養蠶的事情也宣告結束,於是捧著收獲的蠶繭請國君過目,然後就把繭獻給夫人。
夫人就說:這是用來給國君做衣服的吧!就身著禮服而接收了下來,並且用少牢之禮慰勞獻繭的世婦。古代獻繭的禮節,大概都是這樣吧!等到黃道吉日,夫人就開始繅(sāo)絲。先由夫人把手伸入泡蠶繭的盆中三次,每次抽出一個絲頭,然後就把蠶繭分給符合吉兆的夫人和世婦,讓她們繅絲。此後還要把分別染成紅色、綠色、黑色、黃色,製成繪有各種圖案的禮服。禮服做成以後,國君穿上禮服祭祀先王先公,真是虔敬到極點了。
曾子說:孝有三等。第一等的孝是能光父耀目,第二等的孝是不玷辱父母的名聲,第三等的孝是能夠贍養父母。曾子的學生公明儀向曾子問道:老師您可以說是做到了孝字吧?曾子答道:這是哪兒的話!這是哪的話!君子所謂的孝,是不等父母有所表示就把父母想辦的事辦了,同時又能使父母放心自己的所作所為都是合乎正道的。我隻不過是能贍養父母罷了,怎能說是做到了孝字呢!
曾子說:自己的身體,乃是父母的遺體。用父母的遺體來做事,敢不小心翼翼嗎?日常起居不端重,就是不孝;為君主做事不忠誠,就是不孝;做事時兒兒戲戲,就是不孝;對朋友說話不算數,就是不孝;臨戰作戰不勇敢,就是不孝。這五個方麵做不到,表麵上看是自身受到懲罰,實際上是殃及父母的遺體,由此看來,敢不小心翼翼嗎!用佳肴美味,歲時祭祀,這就不能算作是孝,隻能算作是養。
君子所謂的孝,是全國的人都稱慕喝彩地說:有這樣兒子的爹娘真是有福氣呀!這才是所謂的孝。各種道德的根本叫做孝,表現在行為就叫做養。養就算是可以做到,但尊敬就難了;尊敬就算是可以做到,但毫無勉強之意就難了;毫無勉強就算是可以做到,而在父母去世之後還能堅持不改就難了。父母去世以後,還能夠小心翼翼地運用父母的遺體行事,不連累父母被人詬罵,這才叫做終身行孝。
所謂仁,就是要仁在孝上;所謂禮,就是要履行孝字;所謂義,就是要適宜於孝的事才做;所謂信,就是要誠信在孝上;所謂努力,就是要努力在孝字上做文章。歡樂是由於順著孝道辦事而產生的,刑罰是由於違背孝道辦事而導致的。曾子說:孝作為一種美德,豎起來可以頂天立地,平著放可以覆蓋四海,傳到後代也被人們永遠奉行,也不受地域的限製,推廣到東海是準則,推廣到西海是準則,推廣到南海是準則,推廣帶北海也是準則。
一是進獻熟食之禮,也就是用黍稷獻祭,又用肝、肺、首、心獻祭。加上兩瓶醴酒,再加上鬱鬯(chàng)酒。這是用熟食來報答魄,也就是鬼的。這種進獻熟食的祭祀可以起到教導百姓相愛的作用。對上有報神的祭祀,對下有報鬼的祭祀,從禮數上來講可以說兩頭都照顧到了。君子緬懷父母以至於遠祖,不忘掉自己是從哪裏來的,所以對他們是有多少敬意就拿出多少敬意,有多厚的感情就拿出多厚的感情,在祭祀活動中竭心盡力來報答自己的親人,不敢有絲毫的保留。所以從前天子有藉田千畝,到了春耕的時候,要戴上係有紅色帽帶的禮帽,親自手執犁把耕地;諸侯也有藉天百畝,到了春耕的時候,要戴上係有青色帽帶的禮帽,親自手執犁柄耕地。
藉田所得的收入,用來祭祀天地、山川社稷和先祖。醴酪(lilào)黍稷等等祭品,就是來自藉田的收入。這是多麽虔誠的祭祀!古時候天子和諸侯都專門設有養獸的官,每年到了一定的時候,天子和諸侯都要在齋戒沐浴之後前往巡視,因為符合要求的祭祀犧牲一定要從其中挑選,這是對祭祀極其虔敬的表現。在祭祀前的三個月,國君派人把牛牽來,親自察看,挑選毛色純一、體無損傷的牛加以占卜。如果看到吉兆,然後就把這個牛敬養起來。到了每月的初一、十五,國君還要穿上皮弁服,親自察看被養的牛。在這上麵下這樣大的力氣,也是極其孝順的表現。
古時候天子和諸侯還都設有公家的桑園和養蠶的宮室,臨著河邊建城,來方便漂洗蠶種。養蠶的宮室有一丈高,周圍種上荊棘當牆,門反鎖著。到了季春三月初一的早上,國君身穿皮弁服,通過占卜選擇後宮中符合吉兆的夫人和世婦,讓她們到蠶室去養蠶。她們捧著蠶種到河裏漂洗,到公家的桑園裏采摘桑葉,讓風吹幹桑葉上的露水,然後用來喂蠶。等到春季已經結束,世婦們養蠶的事情也宣告結束,於是捧著收獲的蠶繭請國君過目,然後就把繭獻給夫人。
夫人就說:這是用來給國君做衣服的吧!就身著禮服而接收了下來,並且用少牢之禮慰勞獻繭的世婦。古代獻繭的禮節,大概都是這樣吧!等到黃道吉日,夫人就開始繅(sāo)絲。先由夫人把手伸入泡蠶繭的盆中三次,每次抽出一個絲頭,然後就把蠶繭分給符合吉兆的夫人和世婦,讓她們繅絲。此後還要把分別染成紅色、綠色、黑色、黃色,製成繪有各種圖案的禮服。禮服做成以後,國君穿上禮服祭祀先王先公,真是虔敬到極點了。
曾子說:孝有三等。第一等的孝是能光父耀目,第二等的孝是不玷辱父母的名聲,第三等的孝是能夠贍養父母。曾子的學生公明儀向曾子問道:老師您可以說是做到了孝字吧?曾子答道:這是哪兒的話!這是哪的話!君子所謂的孝,是不等父母有所表示就把父母想辦的事辦了,同時又能使父母放心自己的所作所為都是合乎正道的。我隻不過是能贍養父母罷了,怎能說是做到了孝字呢!
曾子說:自己的身體,乃是父母的遺體。用父母的遺體來做事,敢不小心翼翼嗎?日常起居不端重,就是不孝;為君主做事不忠誠,就是不孝;做事時兒兒戲戲,就是不孝;對朋友說話不算數,就是不孝;臨戰作戰不勇敢,就是不孝。這五個方麵做不到,表麵上看是自身受到懲罰,實際上是殃及父母的遺體,由此看來,敢不小心翼翼嗎!用佳肴美味,歲時祭祀,這就不能算作是孝,隻能算作是養。
君子所謂的孝,是全國的人都稱慕喝彩地說:有這樣兒子的爹娘真是有福氣呀!這才是所謂的孝。各種道德的根本叫做孝,表現在行為就叫做養。養就算是可以做到,但尊敬就難了;尊敬就算是可以做到,但毫無勉強之意就難了;毫無勉強就算是可以做到,而在父母去世之後還能堅持不改就難了。父母去世以後,還能夠小心翼翼地運用父母的遺體行事,不連累父母被人詬罵,這才叫做終身行孝。
所謂仁,就是要仁在孝上;所謂禮,就是要履行孝字;所謂義,就是要適宜於孝的事才做;所謂信,就是要誠信在孝上;所謂努力,就是要努力在孝字上做文章。歡樂是由於順著孝道辦事而產生的,刑罰是由於違背孝道辦事而導致的。曾子說:孝作為一種美德,豎起來可以頂天立地,平著放可以覆蓋四海,傳到後代也被人們永遠奉行,也不受地域的限製,推廣到東海是準則,推廣到西海是準則,推廣到南海是準則,推廣帶北海也是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