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節 《學記》中的教育觀
我的國學夢我的中國夢 作者:歸來如鬆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學記》繼承了先秦儒家的一貫思想,把教育作為實施政治,進行社會管理的最有效手段,所以《學記》一開篇就用格言式的優美語言論述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它說:自古以來,凡是有作為的統治者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僅僅依靠布政令、求賢就士等手段是不可能達到目的的,統治者要像使百姓遵守社會秩序,形成良風美俗,從而達到天下大治的目的,必須展社會教化,通過社會教育手段,提高全體國民的文化素養和道德自覺來實現。另外,人雖然具有天生的善性,但是,不接受教育,不經過學習,就無法懂得道理,更不能遵守統治者的法令。這就像一塊美玉一樣,質地雖美,但不經過仔細雕琢,就不能成為美器。古代的帝王深刻理解這個道理,他們在建設國家,統治人民的過程中,始終高度重視展教育,讓教育優先得到展。
《學記》的作者用格言式的精美語言闡了教育在移風易俗和建國君民中的作用,強調了教育為社會政治服務的目的,從而把教育和個人展和社會進步密切相連,尤其突出了教育的政治功能,形成了中國古代教育的突出特色。
《學記》在強調教育的作用,闡明了教育目的的同時,規劃了學校教育製度,並提出了學校管理的具體措施。
在學校的教育製度方麵,《學記》的作者先按照托古改製的方式,規劃了教育體係。作者提議,在不同的地方行政機構中建立不同等級的學校,在中央建立國立大學和小學來形成縱橫交錯的教育網絡,塾、庠、序、學就是設在家、黨、術、國的學校。這一提議對中國封建社會教育體製的形成影響極大。漢代以後,逐漸形成了中央官學和地方官學並立的教育體製。其次,作者提出了確立學年編製的設想。《學記》的作者主要談到了大學的修業年限和時間安排。他把大學的教育劃分為小成和大成兩個階段。小成階段學習年限為7年,大成階段為9年,這是古代教育中確立年級製的萌芽。
關於學校管理的具體措施,《學記》先特別重視大學的入學教育和對學生日常的管理。它把儒學教育作為大學教育的開始,要求在開學這一天,王子率領文武百官親臨學宮,參加開學典禮,用新鮮的蔬菜、水果等祭祀先聖先師,來表示尊師重道的意思。
開學典禮結束後,新生入學後先學習的內容是《小雅》中的三詩,也就是《鹿鳴》、《四牡》和《皇皇者華》,這是三君臣宴樂的詩,入學教育學習它們是為了告訴學生,大學教育是培養國家官員的,上了大學就等於踏上了仕途的第一步,就要思考今後如何才能做一名忠於君王、勤政愛民的好官。入學教育結束之後,日常的教學工作也必須嚴格進行。上課的時候,學生隻有聽到鼓聲才能打開書籍,把書取出來,目的是培養學生對待學業的嚴肅認真的態度。教師上課之前應該準備好懲罰學生的教鞭,目的是嚴肅課堂紀律,使學生不敢因懈怠而荒廢了學業。
天子委派的政府官員或天子本人不到夏季大祭完畢,不要到學校裏來視察和考核學生的學業成績,以使學生有更充裕的時間按自己的誌趣從容地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經常考察學生的學習狀況,及時現問題,進行正確引導,但不能指手畫腳說得太多,為的是能給學生獨立思考的餘地,讓學生充分體會學習的樂趣,培養強烈的求知欲和自學能力。年幼的學生要注意多聽少問,按照由淺入深的學習順序,這是大學進行日常教育教學管理的基本規程和具體行為指南,明確、具體、具有很強的可行性。其中規定的天子視學製度被繼承下來,成為中國封建教育的優良傳統。
《學記》的作者提倡大學必須建立嚴格的成績考核製度,平時的小考要經常進行,大的成績考核每隔一年進行一次,每次考核必須有明確的標準。《學記》說:大學每年都招收新生入學,大的成績考核每隔一年進行一次;第一年考察學生給經書分析句子分段的能力和學習誌趣;第三年考察其是否敬業樂群;第五年考察其是否能夠做到博習親師;第七年考察其論學取友的能力,符合標準的,叫小成;再過二年也就是九年考察學生能否做到對知識能融會貫通,思想和行為都能堅實不移,符合標準的叫做大成。
由此可見,《學記》的作者所提倡確立的成績考核製度具有循序漸進,智德並重的特點,反映了中國古代教育重德重智的傳統。
《學記》的作者用格言式的精美語言闡了教育在移風易俗和建國君民中的作用,強調了教育為社會政治服務的目的,從而把教育和個人展和社會進步密切相連,尤其突出了教育的政治功能,形成了中國古代教育的突出特色。
《學記》在強調教育的作用,闡明了教育目的的同時,規劃了學校教育製度,並提出了學校管理的具體措施。
在學校的教育製度方麵,《學記》的作者先按照托古改製的方式,規劃了教育體係。作者提議,在不同的地方行政機構中建立不同等級的學校,在中央建立國立大學和小學來形成縱橫交錯的教育網絡,塾、庠、序、學就是設在家、黨、術、國的學校。這一提議對中國封建社會教育體製的形成影響極大。漢代以後,逐漸形成了中央官學和地方官學並立的教育體製。其次,作者提出了確立學年編製的設想。《學記》的作者主要談到了大學的修業年限和時間安排。他把大學的教育劃分為小成和大成兩個階段。小成階段學習年限為7年,大成階段為9年,這是古代教育中確立年級製的萌芽。
關於學校管理的具體措施,《學記》先特別重視大學的入學教育和對學生日常的管理。它把儒學教育作為大學教育的開始,要求在開學這一天,王子率領文武百官親臨學宮,參加開學典禮,用新鮮的蔬菜、水果等祭祀先聖先師,來表示尊師重道的意思。
開學典禮結束後,新生入學後先學習的內容是《小雅》中的三詩,也就是《鹿鳴》、《四牡》和《皇皇者華》,這是三君臣宴樂的詩,入學教育學習它們是為了告訴學生,大學教育是培養國家官員的,上了大學就等於踏上了仕途的第一步,就要思考今後如何才能做一名忠於君王、勤政愛民的好官。入學教育結束之後,日常的教學工作也必須嚴格進行。上課的時候,學生隻有聽到鼓聲才能打開書籍,把書取出來,目的是培養學生對待學業的嚴肅認真的態度。教師上課之前應該準備好懲罰學生的教鞭,目的是嚴肅課堂紀律,使學生不敢因懈怠而荒廢了學業。
天子委派的政府官員或天子本人不到夏季大祭完畢,不要到學校裏來視察和考核學生的學業成績,以使學生有更充裕的時間按自己的誌趣從容地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經常考察學生的學習狀況,及時現問題,進行正確引導,但不能指手畫腳說得太多,為的是能給學生獨立思考的餘地,讓學生充分體會學習的樂趣,培養強烈的求知欲和自學能力。年幼的學生要注意多聽少問,按照由淺入深的學習順序,這是大學進行日常教育教學管理的基本規程和具體行為指南,明確、具體、具有很強的可行性。其中規定的天子視學製度被繼承下來,成為中國封建教育的優良傳統。
《學記》的作者提倡大學必須建立嚴格的成績考核製度,平時的小考要經常進行,大的成績考核每隔一年進行一次,每次考核必須有明確的標準。《學記》說:大學每年都招收新生入學,大的成績考核每隔一年進行一次;第一年考察學生給經書分析句子分段的能力和學習誌趣;第三年考察其是否敬業樂群;第五年考察其是否能夠做到博習親師;第七年考察其論學取友的能力,符合標準的,叫小成;再過二年也就是九年考察學生能否做到對知識能融會貫通,思想和行為都能堅實不移,符合標準的叫做大成。
由此可見,《學記》的作者所提倡確立的成績考核製度具有循序漸進,智德並重的特點,反映了中國古代教育重德重智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