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0節 諸侯之間的互相訪問
我的國學夢我的中國夢 作者:歸來如鬆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少師抱著世子跺腳,婦女等人也跟著跺腳,也是跺3次為1節,跺夠3節。然後讓世子穿上孝服,拿著哭喪棒,舉行朝奠。禮畢,走出殯宮,太宰命令太祝、太史把世子的名字遍告五祀及山川諸神。
曾子問道:如果國君的靈柩已經埋葬而世子出生,那應當如何行禮?孔子迴答:太宰、太宗跟著太祝到殯宮去向神主(供奉祖先或死者用的小木牌)察告。到了3個月以後,又拜見神主,並給世子取名,然後把世子的名字遍告社稷、宗廟以及山川諸神。
孔子說:諸侯去朝見天子,一定要在祖廟和父廟設置祭祀察告。然後穿上裨衣戴著冕臨朝聽政,命令祝官史官告祭於社稷、宗廟、山川諸神。然後對留守的五大夫鄭重交代一番才動身,出發之前,要舉行祖道的祭祀,祈求旅途平安。祝官和史官必須在五日之內將告祭進行完畢,否則便是違背禮。凡是舉行告祭,都把束帛作為供品,返迴時的祭祀之禮也是這樣的。
諸侯之間的互相訪問,也必須告祭於父廟。然後穿上朝服聽朝,命令祝官、史官告祭於五廟和途徑山川之神。同樣也要對留守的五大夫鄭重交代一番才動身,動身之前,舉行祖道的祭祀,來祈求旅途平安。返迴時,諸侯一定要親自告祭於祖廟、禰廟。然後命令祝官史官向出發前祭告過的眾神舉行和告辭一樣的祭祀,然後才迴朝管理國事。
曾子問道:如果有兩個親人同月而死,這樣的喪事該怎麽辦?誰先誰後?孔子迴答:埋葬,要先埋恩輕的,後埋恩重的;祭奠,要先祭奠恩重的,後祭奠恩輕的。這是正禮。從出殯到下葬這段時間,因為忙於埋葬恩輕的人,所以對恩重的人暫時不設置朝夕奠。出葬時,靈柩經過大門外的房舍,孝子也不在這裏頓足拍胸而哭表示哀傷,這是因為恩重的人尚且把靈柩停在殯宮。埋葬恩輕的人迴來後,為恩重的人設置祭奠,然後將恩重的人出殯日期告訴賓客,接著就為恩重的人舉行葬禮。至於葬後的虞祭,先祭奠恩重的人,後祭奠恩輕的人,這才是正禮。
孔子說:大宗的嫡長子即使已經70歲,也不能沒有主婦。不是大宗的嫡長子,即使沒有主婦也是可以的。
曾子問道:將要為兒子舉行冠禮,被邀請參加冠禮的賓和讚者已經來到,並且已經被用禮相迎讓入廟內,這時候主人突然得到齊衰、大功親屬的死訊,怎麽辦呢?孔子答道:這要看是哪種親屬。如果死者是同姓的親屬,就將冠禮停止;如果死者是異姓親屬,冠禮可以繼續進行,但要簡化掉由賓向冠者敬甜酒的節目。禮畢,把行冠禮的各種陳設撤去,把場地再打掃一番,然後按照自己和死者的關係就位而哭。
如果被邀請參加冠禮的賓和讚者尚未來到,冠禮就停止。如果將要為兒子舉行冠禮,但還沒到選定的日期,主人忽然遇到了齊衰、大功、小功親屬的喪事,那就讓兒子按照親疏關係穿上相應的喪服,到時再加上喪冠。曾子問道:加喪冠的人在除喪之後是否還要補行冠禮呢?孔子答道:天子在太廟賜給未加冠的諸侯、大夫冕服和棄服,他們在迴去以後設置祭奠察告祖宗,然後就穿戴起受賜的冠服。
在這種情況下,也隻是對冠者行醮禮,而不行醴禮。這說明不須補行冠禮改加吉冠。如果是父親死後舉行冠禮,那麽,在三加冠禮之後,要打掃廟堂,向父親的神主行祭告之禮。祭告禮完畢後,前去拜見伯父、叔父,然後設宴酬謝參加冠禮的賓客。
曾子問道:祭祀在什麽情況下才不進行旅酬呢?孔子答道:我聽說,小祥祭的時候,主人該穿練冠練服,但不舉行旅酬,主人迴敬賓客的酒,賓客接過來不飲就放下,不舉杯勸飲,這是合乎禮的。從前,魯昭公在小祥祭的時候就舉行旅酬,這是性急了點,不合乎禮的要求。魯孝公在大祥祭時還不舉行旅酬,這是拘謹了點,也不合乎禮的要求。
曾子問道:自己正穿著大功喪服,可以參加別家喪中祭奠的事情嗎?孔子答道:不但大功服可以,從斬衰以下的喪服都可以,這是禮所規定的。曾子問道:這樣做,豈不是有點輕視自己的喪服而把別家的事看得過重了嗎?孔子答道:不是這樣的說法。比如天子、諸侯死了,服斬衰的臣子為之操辦喪中祭奠的事情;大夫死了,服齊衰的家臣為之張羅喪中祭奠的事情。士死了,服大功的朋友為之操辦喪中祭奠的事情。
如果遇上月朔的祭奠而人手不夠,還可以讓服小功、紹麻的人來幫忙;如果人手不夠,還可以讓每個人來迴奔跑,身兼數職。這豈不是從斬衰以下的喪服都可以參加喪中祭奠的事情嗎!曾子問道:身穿小功喪服,可以參加葬後的祭祀嗎?孔子答道:不一定隻有小功可以參加,從穿斬衰以下喪服的人都可以參加,這是禮所規定的。曾子問道:這樣的話,不是有點輕視喪服而看重葬後的祭祀了嗎?
曾子問道:如果國君的靈柩已經埋葬而世子出生,那應當如何行禮?孔子迴答:太宰、太宗跟著太祝到殯宮去向神主(供奉祖先或死者用的小木牌)察告。到了3個月以後,又拜見神主,並給世子取名,然後把世子的名字遍告社稷、宗廟以及山川諸神。
孔子說:諸侯去朝見天子,一定要在祖廟和父廟設置祭祀察告。然後穿上裨衣戴著冕臨朝聽政,命令祝官史官告祭於社稷、宗廟、山川諸神。然後對留守的五大夫鄭重交代一番才動身,出發之前,要舉行祖道的祭祀,祈求旅途平安。祝官和史官必須在五日之內將告祭進行完畢,否則便是違背禮。凡是舉行告祭,都把束帛作為供品,返迴時的祭祀之禮也是這樣的。
諸侯之間的互相訪問,也必須告祭於父廟。然後穿上朝服聽朝,命令祝官、史官告祭於五廟和途徑山川之神。同樣也要對留守的五大夫鄭重交代一番才動身,動身之前,舉行祖道的祭祀,來祈求旅途平安。返迴時,諸侯一定要親自告祭於祖廟、禰廟。然後命令祝官史官向出發前祭告過的眾神舉行和告辭一樣的祭祀,然後才迴朝管理國事。
曾子問道:如果有兩個親人同月而死,這樣的喪事該怎麽辦?誰先誰後?孔子迴答:埋葬,要先埋恩輕的,後埋恩重的;祭奠,要先祭奠恩重的,後祭奠恩輕的。這是正禮。從出殯到下葬這段時間,因為忙於埋葬恩輕的人,所以對恩重的人暫時不設置朝夕奠。出葬時,靈柩經過大門外的房舍,孝子也不在這裏頓足拍胸而哭表示哀傷,這是因為恩重的人尚且把靈柩停在殯宮。埋葬恩輕的人迴來後,為恩重的人設置祭奠,然後將恩重的人出殯日期告訴賓客,接著就為恩重的人舉行葬禮。至於葬後的虞祭,先祭奠恩重的人,後祭奠恩輕的人,這才是正禮。
孔子說:大宗的嫡長子即使已經70歲,也不能沒有主婦。不是大宗的嫡長子,即使沒有主婦也是可以的。
曾子問道:將要為兒子舉行冠禮,被邀請參加冠禮的賓和讚者已經來到,並且已經被用禮相迎讓入廟內,這時候主人突然得到齊衰、大功親屬的死訊,怎麽辦呢?孔子答道:這要看是哪種親屬。如果死者是同姓的親屬,就將冠禮停止;如果死者是異姓親屬,冠禮可以繼續進行,但要簡化掉由賓向冠者敬甜酒的節目。禮畢,把行冠禮的各種陳設撤去,把場地再打掃一番,然後按照自己和死者的關係就位而哭。
如果被邀請參加冠禮的賓和讚者尚未來到,冠禮就停止。如果將要為兒子舉行冠禮,但還沒到選定的日期,主人忽然遇到了齊衰、大功、小功親屬的喪事,那就讓兒子按照親疏關係穿上相應的喪服,到時再加上喪冠。曾子問道:加喪冠的人在除喪之後是否還要補行冠禮呢?孔子答道:天子在太廟賜給未加冠的諸侯、大夫冕服和棄服,他們在迴去以後設置祭奠察告祖宗,然後就穿戴起受賜的冠服。
在這種情況下,也隻是對冠者行醮禮,而不行醴禮。這說明不須補行冠禮改加吉冠。如果是父親死後舉行冠禮,那麽,在三加冠禮之後,要打掃廟堂,向父親的神主行祭告之禮。祭告禮完畢後,前去拜見伯父、叔父,然後設宴酬謝參加冠禮的賓客。
曾子問道:祭祀在什麽情況下才不進行旅酬呢?孔子答道:我聽說,小祥祭的時候,主人該穿練冠練服,但不舉行旅酬,主人迴敬賓客的酒,賓客接過來不飲就放下,不舉杯勸飲,這是合乎禮的。從前,魯昭公在小祥祭的時候就舉行旅酬,這是性急了點,不合乎禮的要求。魯孝公在大祥祭時還不舉行旅酬,這是拘謹了點,也不合乎禮的要求。
曾子問道:自己正穿著大功喪服,可以參加別家喪中祭奠的事情嗎?孔子答道:不但大功服可以,從斬衰以下的喪服都可以,這是禮所規定的。曾子問道:這樣做,豈不是有點輕視自己的喪服而把別家的事看得過重了嗎?孔子答道:不是這樣的說法。比如天子、諸侯死了,服斬衰的臣子為之操辦喪中祭奠的事情;大夫死了,服齊衰的家臣為之張羅喪中祭奠的事情。士死了,服大功的朋友為之操辦喪中祭奠的事情。
如果遇上月朔的祭奠而人手不夠,還可以讓服小功、紹麻的人來幫忙;如果人手不夠,還可以讓每個人來迴奔跑,身兼數職。這豈不是從斬衰以下的喪服都可以參加喪中祭奠的事情嗎!曾子問道:身穿小功喪服,可以參加葬後的祭祀嗎?孔子答道:不一定隻有小功可以參加,從穿斬衰以下喪服的人都可以參加,這是禮所規定的。曾子問道:這樣的話,不是有點輕視喪服而看重葬後的祭祀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