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節 有子和子遊
我的國學夢我的中國夢 作者:歸來如鬆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葬前的祭奠使用的是質樸無華的素器,這是因為孝子的悲哀也是毫無掩飾的。隻有葬後的吉祭,孝子才盡其敬神之心,使用經過文飾的素器。不必問神是否果真享用祭品,孝子隻不過是表現其嚴肅恭敬的心情而已。哭號時捶胸頓足,這是悲痛至極的表現;但卻規定了一定的次數,這是為了使孝子有所節製,不可亂來。
解開上衣露出左臂,去掉異緬而改用麻束發,這是孝子在形貌服飾上的變化。心情憂鬱,這是孝子悲哀感情的變化。除去修飾,就是除去華美。露出左臂,用麻束發,這是除去裝飾的極端表現。但有時要露出左臂,也有時要穿好上衣,這也是為了節製悲哀。戴著纏有葛續的爵棄舉行葬禮,這是和神明交往的禮節。所以周人帶著爵棄來行葬禮,殷人戴著尋行葬禮。在秦人去世三天之後,應該設法讓主人、主婦和總管喝些稀粥,因為他們由於悲哀過度已經有三天水漿不入口了,擔心他們病倒。
對於大夫以上的人家,國君要下令他們必須進食。送葬以後返迴祖廟哭號,主人是升上正堂而哭,也就是迴到死者生前遇到冠、婚等事的行禮之處哭泣;主婦則是進入房室而哭,也就是迴到死者生前進行饋食供養的地方而哭。孝子等人返哭時,親友都要前來慰問,因為這是孝子最悲哀的時刻。迴來以後,看不到親人的任何蹤影了,親人是永遠消失了,有感於此,所以悲痛至極。
殷人是在下葬以後就慰問孝子,而周人則是在返哭時前去慰問。孔子說:殷人的做法太質樸了,我讚成周人的做法。葬在北郊,頭朝北方,這是夏商周三代通行的做法。這是因為鬼神要去幽暗地方的緣故。將棺材下到墓穴之後,主人將束帛等物放入擴中,這叫做贈。在此之前,祝者先迴去邀請充任虞祭的屍。返哭之後,主人和有關辦事人員就去察看用於虞祭的犧牲。
在孝子從墓地返迴的同時,有關人員還要設置案幾鋪席,在幕的左邊設祭來饗墓地之神。迴來後,在正午進行安神的虞祭。下葬的當天就舉行虞祭,是因為孝子不忍心有一天和死去的親人分離。就在這個月,將不用屍的奠改為開始用屍的虞祭。到了舉行卒哭祭祀時,祝者要致辭說明,喪祭已經完畢,吉祭已經開始。就在這一天,開始用吉祭的禮數代替喪祭的禮數。
卒哭的次日,在祖廟舉行柑祭,使新死人的神靈附屬於祖父。在將喪祭變成吉祭,一直到舉行襯祭的過程中,一定要一天接著一天地進行,這是因為孝子不忍心死者的靈魂有一天無所歸依。因為這個緣故,殷人在周年練祭以後才舉行柑祭,周人則在卒哭以後就舉行柑祭,孔子認為殷人的做法比較好。
國君去吊唁臣子喪禮時,要讓巫拿著桃枝掃除不詳;讓衛士拿著戈保衛。在喪禮中,葬前要先朝祖廟,這是順從死者“出必告”的孝心。死者對即將離開故居感到悲哀,所以先到祖考之廟一一辭別而後啟行。殷人是在祖廟以後就將樞殯在祖廟,周人則是朝廟以後就出葬。
孔子認為,用明器殉葬的人,是真正懂得辦喪事的道理的,器物倒也齊備,就是中看而不中用。多麽讓人痛心呀!死人而用活人的器物,那豈不是近於用活人來殉葬嗎?之所以把殉葬的器物叫做明器,意思就是把死者當作神明來看待的。用泥土做成的車,用茅草劄成的人,自古就有,這就是明器的來龍去脈。孔子認為,發明用備靈的人,是個心地善良的人,而發明用俑的人則是個不仁的人。用假人殉葬,豈不接近用活人殉葬嗎?
魯穆公向子思請教說:大夫光明正大地離開故國,故國對他仍然以禮相待,在這種情況下,故國國君死了,大夫奔迴故國為舊君服齊衰三月,這是古來就有的禮節嗎?子思說:古代的國君在用人時是以禮相待,在不用人時也是以理相待,所以才有為舊君反服之禮。現在的國君,需要用人時,就像要把人家抱到懷裏,親熱得無以複加,不需要用人時,就像把人家推入深淵,必想置之死地。這樣對待臣子,臣子不帶領他**隊前來討伐就不錯了,哪裏還談得上為舊君反服呢?
魯悼公去世時,季昭子問孟敬子說:為國君服喪,應該吃什麽樣的飯?敬子說:應該喝稀粥,這是天下通行的做法。但是我們仲孫、叔孫、季孫三家欺淩國君是出了名的,四方沒有人不知道。要我勉強喝粥,使身體變得消瘦,也不是辦不到,但是那樣做豈不是更加使人懷疑我們的消瘦並非出自內心的悲哀嗎,那又何苦呢!所以我還是照常吃飯。
衛國的司徒敬子死了,子夏前去吊喪,當時主人還沒有舉行小殮,他就戴著紐進去了。而子遊前去吊喪,卻是穿著常服。在主人行過小殮之後,子遊就連忙出去,戴上續以後才返迴號哭。子夏就問子遊:你這種做法是聽到有誰這樣講過嗎?子遊說:聽老師講過,在主人沒有改服之前,吊客不應該戴經。
曾子說:晏子可以說是一個知禮的人了,禮的要害不過是個恭敬,而這一點晏子並不缺乏。有若說:晏子一件狐皮袍子穿了30年,辦理他父親的喪事時,隻用了1輛遣車,隨葬器物也少,所以很快就葬完返迴。按照規矩來說,國君遣奠所取的牲體是7包,遣車也就應該是7輛;大夫是5包,遣車應該是5輛。晏子完全不按照規矩來辦事,怎麽能說他是一個知禮的人?曾子說:在國家尚未治理好的時候,君子以照搬禮數的規定為恥辱。在國人奢侈成風時,君子應該做個節儉的表率;在國人節儉成風時,君子就應該做出按照禮數辦事的表率。
國昭子的母親去世了,向子張請教說:出葬到墓地後,男子和婦人應該怎樣就位?子張說:司徒敬子的喪事,是我的老師做司儀,男子和婦人分別站在墓道兩邊,男子麵向西,婦人麵向東。國昭子說:啊!別這樣。接著又說:我辦喪事的時候,會有許多賓客來觀禮。司儀由你來當,但是要賓客和賓客在一起,主人一方和主人一方在一起,主人這邊的婦人就跟在男子後麵一律麵向西。
穆伯死的時候,敬薑作為妻子光在白天哭。文伯死的時候,敬薑作為母親晝夜都哭。孔子評論說:她真是個懂禮的人。文伯死時,敬薑靠著他的床暫停哭聲,說:從前我有這個兒子,看他非常有才藝,想著將來會成為一個賢人,所以也就從來沒有到他辦公的地方去觀察。現在他死了,朋友眾臣中沒有為他掉淚的,倒是他的妻妾等人為他痛哭失聲。這樣看來的話,這個孩子,在接人待物的禮儀方麵一定有很多荒廢。季康子的母親去世了,在陳列小殮所用的衣嫋時,連內衣也陳列出來了。敬薑說:婦人不打扮,不敢見公婆,何況現在是外麵的客人將要來到,怎麽把內衣也陳列在這裏呢?於是下令撤去內衣。
有子和子遊在一塊兒站著,看見一個小孩子在哭哭啼啼地尋找父母。有子對子遊說:我一向不知道為什麽喪禮中有頓足的規定,我早就想廢除這條規定。現在看來,孝子抒發悲哀思慕的感情應該就和這孩子一樣,隻要是發自內心,可以想怎麽哭就怎麽哭,還要什麽規定呢!子遊說:禮的種種規定,有的是用來約束感情的,有的是借助外在的事物來引發人們內在的感情的。如果沒有統一的規定,誰想怎麽著就怎麽著,那是野蠻民族的做法。如果依照禮儀行事就不然,人們遇到可喜的事情就感到開心,感到開心就想唱歌。唱歌還不盡興,就晃動身體。晃動身體還不過癮,就跳舞。瘋狂地舞動過後又產生懾怒的心情,有了懾怒的心情就會感到悲戚,悲戚則導致感歎。
光感歎還覺得發泄得不夠,於是就捶胸。捶胸還不夠,那就要頓足了。將這種種感情和行動加以區別和節製,這就叫做禮。人一死,就要被人厭惡;而且私人沒有任何行為能力,人們就要背棄他。所以,製作絞衾來掩蓋屍體,設置蔞翣(loushà)來作為棺飾,就是為了使人不感到討厭。人剛死的時候,用肉脯肉醬來祭奠他;將要出葬,又設置送行的遣奠;下葬以後,還有一係列的饋食的祭祀。雖然從來沒有看見鬼神來享用祭品,但是也並不因此而放棄祭祀,墓地就在於不使得人們背棄死者。所以,您剛才對禮提出的批評,實在也算不上是禮的毛病。
吳國入侵陳國,砍伐陳國社壇的樹木,殺害染有疫疾的陳國百姓。在吳軍班師退出陳國國境時,陳國派大宰豁出使到吳軍。夫差對行人儀說:這個人很會說話,我們何不試著考問他一下。凡是軍隊一定要有個好名聲,間問他,人們對我們這支軍隊是怎樣評價的。行人儀這樣提出問題後,大宰豁迴答說:古代的軍隊在侵伐敵國時,不砍伐敵國社壇的樹木,不殺害對方染病的百姓,不俘獲頭發斑白的老年人。而現在貴國的軍隊,不是在殺害患病的百姓嗎,那豈不要被人稱作殺害患病百姓的軍隊了嗎?又問:如果我們歸還侵占的土地,送迴俘虜的百姓,你們又將如何評論呢?迴答說:貴國國君因為敝國有罪而興師討伐,現在又憐憫敝國而加以赦免,這樣的仁義之師,何愁沒有美名呢?
顏丁在居喪時,把什麽時候該有什麽樣的悲哀神情掌握得很好;在親人剛去世時候是六神無主的樣子,好像熱切希望親人死而複生但又辦不到;到了行殯禮時,感到依戀難舍,好像要追隨親人而去而又辦不到的樣子。到了下葬以後,感到悵然若有所失,好像擔心親人的靈魂來不及和他一道迴家,因而走走停停地有所期待。
子張問道:《尚書》上說,殷高宗在三年居喪期間,專心守孝,不發一言一語,等他除去喪服後一開口講話,人們就感到非常喜悅,真的有這樣的事情嗎?孔子說:怎麽會沒有此事呢!要知道,古時候,凡是天子駕崩,太子就把國事交付宰相3年,由宰相代為治理,所以可以沒有一句話涉及國事。
智悼子死了,還沒有入葬,晉平公就自個兒喝起酒來了,另外還有師曠、李調作陪,而且擊鍾奏樂。杜贅(zhui)從外麵進來,聽到鍾聲,就問侍衛書說:國君在哪裏?迴答說:在正寢。杜贅就急匆匆地往正寢走去,一步兩個台階地登上堂去,倒了一杯酒,說:曠,把這杯酒喝下去!又倒了一杯酒,說:調,把這杯酒喝下去!然後又倒了一杯,在堂上向北麵坐著自己喝了,然後走下堂,快步走了出去。
平公喊住了他,命令他進來,說:贅,剛才我認為你或許是存心啟發我,所以沒和你說話。現在我要問你,你為什麽要命令師曠喝酒呢?師曠說:子日和卯日,這兩天是國君忌諱的日子,不敢奏樂,用來讓自己警惕。現在知悼子把樞停在堂上,這比國君忌你有諱的子卯之日更加要緊,怎麽能夠飲酒奏樂呢?但是,不把這層道理向您報告,所以罰他喝酒。
解開上衣露出左臂,去掉異緬而改用麻束發,這是孝子在形貌服飾上的變化。心情憂鬱,這是孝子悲哀感情的變化。除去修飾,就是除去華美。露出左臂,用麻束發,這是除去裝飾的極端表現。但有時要露出左臂,也有時要穿好上衣,這也是為了節製悲哀。戴著纏有葛續的爵棄舉行葬禮,這是和神明交往的禮節。所以周人帶著爵棄來行葬禮,殷人戴著尋行葬禮。在秦人去世三天之後,應該設法讓主人、主婦和總管喝些稀粥,因為他們由於悲哀過度已經有三天水漿不入口了,擔心他們病倒。
對於大夫以上的人家,國君要下令他們必須進食。送葬以後返迴祖廟哭號,主人是升上正堂而哭,也就是迴到死者生前遇到冠、婚等事的行禮之處哭泣;主婦則是進入房室而哭,也就是迴到死者生前進行饋食供養的地方而哭。孝子等人返哭時,親友都要前來慰問,因為這是孝子最悲哀的時刻。迴來以後,看不到親人的任何蹤影了,親人是永遠消失了,有感於此,所以悲痛至極。
殷人是在下葬以後就慰問孝子,而周人則是在返哭時前去慰問。孔子說:殷人的做法太質樸了,我讚成周人的做法。葬在北郊,頭朝北方,這是夏商周三代通行的做法。這是因為鬼神要去幽暗地方的緣故。將棺材下到墓穴之後,主人將束帛等物放入擴中,這叫做贈。在此之前,祝者先迴去邀請充任虞祭的屍。返哭之後,主人和有關辦事人員就去察看用於虞祭的犧牲。
在孝子從墓地返迴的同時,有關人員還要設置案幾鋪席,在幕的左邊設祭來饗墓地之神。迴來後,在正午進行安神的虞祭。下葬的當天就舉行虞祭,是因為孝子不忍心有一天和死去的親人分離。就在這個月,將不用屍的奠改為開始用屍的虞祭。到了舉行卒哭祭祀時,祝者要致辭說明,喪祭已經完畢,吉祭已經開始。就在這一天,開始用吉祭的禮數代替喪祭的禮數。
卒哭的次日,在祖廟舉行柑祭,使新死人的神靈附屬於祖父。在將喪祭變成吉祭,一直到舉行襯祭的過程中,一定要一天接著一天地進行,這是因為孝子不忍心死者的靈魂有一天無所歸依。因為這個緣故,殷人在周年練祭以後才舉行柑祭,周人則在卒哭以後就舉行柑祭,孔子認為殷人的做法比較好。
國君去吊唁臣子喪禮時,要讓巫拿著桃枝掃除不詳;讓衛士拿著戈保衛。在喪禮中,葬前要先朝祖廟,這是順從死者“出必告”的孝心。死者對即將離開故居感到悲哀,所以先到祖考之廟一一辭別而後啟行。殷人是在祖廟以後就將樞殯在祖廟,周人則是朝廟以後就出葬。
孔子認為,用明器殉葬的人,是真正懂得辦喪事的道理的,器物倒也齊備,就是中看而不中用。多麽讓人痛心呀!死人而用活人的器物,那豈不是近於用活人來殉葬嗎?之所以把殉葬的器物叫做明器,意思就是把死者當作神明來看待的。用泥土做成的車,用茅草劄成的人,自古就有,這就是明器的來龍去脈。孔子認為,發明用備靈的人,是個心地善良的人,而發明用俑的人則是個不仁的人。用假人殉葬,豈不接近用活人殉葬嗎?
魯穆公向子思請教說:大夫光明正大地離開故國,故國對他仍然以禮相待,在這種情況下,故國國君死了,大夫奔迴故國為舊君服齊衰三月,這是古來就有的禮節嗎?子思說:古代的國君在用人時是以禮相待,在不用人時也是以理相待,所以才有為舊君反服之禮。現在的國君,需要用人時,就像要把人家抱到懷裏,親熱得無以複加,不需要用人時,就像把人家推入深淵,必想置之死地。這樣對待臣子,臣子不帶領他**隊前來討伐就不錯了,哪裏還談得上為舊君反服呢?
魯悼公去世時,季昭子問孟敬子說:為國君服喪,應該吃什麽樣的飯?敬子說:應該喝稀粥,這是天下通行的做法。但是我們仲孫、叔孫、季孫三家欺淩國君是出了名的,四方沒有人不知道。要我勉強喝粥,使身體變得消瘦,也不是辦不到,但是那樣做豈不是更加使人懷疑我們的消瘦並非出自內心的悲哀嗎,那又何苦呢!所以我還是照常吃飯。
衛國的司徒敬子死了,子夏前去吊喪,當時主人還沒有舉行小殮,他就戴著紐進去了。而子遊前去吊喪,卻是穿著常服。在主人行過小殮之後,子遊就連忙出去,戴上續以後才返迴號哭。子夏就問子遊:你這種做法是聽到有誰這樣講過嗎?子遊說:聽老師講過,在主人沒有改服之前,吊客不應該戴經。
曾子說:晏子可以說是一個知禮的人了,禮的要害不過是個恭敬,而這一點晏子並不缺乏。有若說:晏子一件狐皮袍子穿了30年,辦理他父親的喪事時,隻用了1輛遣車,隨葬器物也少,所以很快就葬完返迴。按照規矩來說,國君遣奠所取的牲體是7包,遣車也就應該是7輛;大夫是5包,遣車應該是5輛。晏子完全不按照規矩來辦事,怎麽能說他是一個知禮的人?曾子說:在國家尚未治理好的時候,君子以照搬禮數的規定為恥辱。在國人奢侈成風時,君子應該做個節儉的表率;在國人節儉成風時,君子就應該做出按照禮數辦事的表率。
國昭子的母親去世了,向子張請教說:出葬到墓地後,男子和婦人應該怎樣就位?子張說:司徒敬子的喪事,是我的老師做司儀,男子和婦人分別站在墓道兩邊,男子麵向西,婦人麵向東。國昭子說:啊!別這樣。接著又說:我辦喪事的時候,會有許多賓客來觀禮。司儀由你來當,但是要賓客和賓客在一起,主人一方和主人一方在一起,主人這邊的婦人就跟在男子後麵一律麵向西。
穆伯死的時候,敬薑作為妻子光在白天哭。文伯死的時候,敬薑作為母親晝夜都哭。孔子評論說:她真是個懂禮的人。文伯死時,敬薑靠著他的床暫停哭聲,說:從前我有這個兒子,看他非常有才藝,想著將來會成為一個賢人,所以也就從來沒有到他辦公的地方去觀察。現在他死了,朋友眾臣中沒有為他掉淚的,倒是他的妻妾等人為他痛哭失聲。這樣看來的話,這個孩子,在接人待物的禮儀方麵一定有很多荒廢。季康子的母親去世了,在陳列小殮所用的衣嫋時,連內衣也陳列出來了。敬薑說:婦人不打扮,不敢見公婆,何況現在是外麵的客人將要來到,怎麽把內衣也陳列在這裏呢?於是下令撤去內衣。
有子和子遊在一塊兒站著,看見一個小孩子在哭哭啼啼地尋找父母。有子對子遊說:我一向不知道為什麽喪禮中有頓足的規定,我早就想廢除這條規定。現在看來,孝子抒發悲哀思慕的感情應該就和這孩子一樣,隻要是發自內心,可以想怎麽哭就怎麽哭,還要什麽規定呢!子遊說:禮的種種規定,有的是用來約束感情的,有的是借助外在的事物來引發人們內在的感情的。如果沒有統一的規定,誰想怎麽著就怎麽著,那是野蠻民族的做法。如果依照禮儀行事就不然,人們遇到可喜的事情就感到開心,感到開心就想唱歌。唱歌還不盡興,就晃動身體。晃動身體還不過癮,就跳舞。瘋狂地舞動過後又產生懾怒的心情,有了懾怒的心情就會感到悲戚,悲戚則導致感歎。
光感歎還覺得發泄得不夠,於是就捶胸。捶胸還不夠,那就要頓足了。將這種種感情和行動加以區別和節製,這就叫做禮。人一死,就要被人厭惡;而且私人沒有任何行為能力,人們就要背棄他。所以,製作絞衾來掩蓋屍體,設置蔞翣(loushà)來作為棺飾,就是為了使人不感到討厭。人剛死的時候,用肉脯肉醬來祭奠他;將要出葬,又設置送行的遣奠;下葬以後,還有一係列的饋食的祭祀。雖然從來沒有看見鬼神來享用祭品,但是也並不因此而放棄祭祀,墓地就在於不使得人們背棄死者。所以,您剛才對禮提出的批評,實在也算不上是禮的毛病。
吳國入侵陳國,砍伐陳國社壇的樹木,殺害染有疫疾的陳國百姓。在吳軍班師退出陳國國境時,陳國派大宰豁出使到吳軍。夫差對行人儀說:這個人很會說話,我們何不試著考問他一下。凡是軍隊一定要有個好名聲,間問他,人們對我們這支軍隊是怎樣評價的。行人儀這樣提出問題後,大宰豁迴答說:古代的軍隊在侵伐敵國時,不砍伐敵國社壇的樹木,不殺害對方染病的百姓,不俘獲頭發斑白的老年人。而現在貴國的軍隊,不是在殺害患病的百姓嗎,那豈不要被人稱作殺害患病百姓的軍隊了嗎?又問:如果我們歸還侵占的土地,送迴俘虜的百姓,你們又將如何評論呢?迴答說:貴國國君因為敝國有罪而興師討伐,現在又憐憫敝國而加以赦免,這樣的仁義之師,何愁沒有美名呢?
顏丁在居喪時,把什麽時候該有什麽樣的悲哀神情掌握得很好;在親人剛去世時候是六神無主的樣子,好像熱切希望親人死而複生但又辦不到;到了行殯禮時,感到依戀難舍,好像要追隨親人而去而又辦不到的樣子。到了下葬以後,感到悵然若有所失,好像擔心親人的靈魂來不及和他一道迴家,因而走走停停地有所期待。
子張問道:《尚書》上說,殷高宗在三年居喪期間,專心守孝,不發一言一語,等他除去喪服後一開口講話,人們就感到非常喜悅,真的有這樣的事情嗎?孔子說:怎麽會沒有此事呢!要知道,古時候,凡是天子駕崩,太子就把國事交付宰相3年,由宰相代為治理,所以可以沒有一句話涉及國事。
智悼子死了,還沒有入葬,晉平公就自個兒喝起酒來了,另外還有師曠、李調作陪,而且擊鍾奏樂。杜贅(zhui)從外麵進來,聽到鍾聲,就問侍衛書說:國君在哪裏?迴答說:在正寢。杜贅就急匆匆地往正寢走去,一步兩個台階地登上堂去,倒了一杯酒,說:曠,把這杯酒喝下去!又倒了一杯酒,說:調,把這杯酒喝下去!然後又倒了一杯,在堂上向北麵坐著自己喝了,然後走下堂,快步走了出去。
平公喊住了他,命令他進來,說:贅,剛才我認為你或許是存心啟發我,所以沒和你說話。現在我要問你,你為什麽要命令師曠喝酒呢?師曠說:子日和卯日,這兩天是國君忌諱的日子,不敢奏樂,用來讓自己警惕。現在知悼子把樞停在堂上,這比國君忌你有諱的子卯之日更加要緊,怎麽能夠飲酒奏樂呢?但是,不把這層道理向您報告,所以罰他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