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節 為國君的軍事行動謀劃
我的國學夢我的中國夢 作者:歸來如鬆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司寇惠子死了,子遊作為朋友前去吊喪,但穿的吊服很特別,衰是麻衰,紐是牡麻經。文子辭謝說:我弟弟生前承蒙您和他交往,死了又承蒙您為他服這種吊服,真是不敢當。子遊說:這是符合禮的。文子沒有覺察到子遊的用意,就又退迴原位,繼續哭泣。子遊看到文子還不自覺,就快步走到家臣們哭吊的位置上。
文子見子遊就錯了位,又來辭謝說:舍弟生前承蒙您和他交往,又承蒙您為他服吊服,而且還勞駕參加喪禮,實在不敢當。子遊說:千萬不要客氣。文子這才明白子遊的用意,於是退下,扶出惠子的嫡子虎南麵站立,就主人的正位,並說:舍弟生前承蒙您和他交往,死後又承蒙您為他服吊服,而且還勞駕參加喪禮,虎敢不迴到主人的正位上來拜謝嗎?子遊見目的已經達到,就連忙從臣位走向客位。
將軍文子去世了,他的兒子已經守喪三年,遙遠的越國人前來吊喪。主人身穿深衣,在祖廟中等待,悄悄地淌著眼淚流著鼻涕除掉喪服。子遊見到了,大為讚賞,說:將軍文子的兒子真不簡單,禮文上沒有的禮節,他做得是那麽得體。
幼小時要稱唿他的名字,二十歲行過冠禮之後,要稱唿他的字。五十歲以後隻稱唿他的排行,或伯或叔或季。死後稱唿他的諡號。這是周朝的製度。經是有實際內容的,那就是表示內心的哀戚。在正寢的中央掘坑來沐浴屍體,把灶拆毀,用拆灶的磚來拘束死者的腳;到了出葬的時候,毀掉廟牆而淩越行神的位置,不經過中門就直接把柩車拉出大門。這是殷代的製度。跟著孔子學習的人,往往效法殷代的製度。
子柳的母親去世了,他的弟弟子碩請求備辦葬具。子柳說:錢從哪裏來呢?子碩說:讓我們把庶弟的母親賣了吧。子柳說:我們怎麽可以賣別人的母親來葬自己的母親呢?這絕對使不得。喪事完畢後,子碩想用剩下的親朋贈送幫助辦喪事的錢財置辦祭器,子柳說:這也使不得。我聽說過,君子是不靠辦喪事發家的。這些剩餘的錢財,讓我們分給兄弟中的貧困者吧。
君子說:如果為國君的軍事行動謀劃,不幸失敗,就應該引咎自裁;如果為國君謀劃如何保衛國都,不幸國都都處在危險之中,就應該引咎接受放逐,讓開賢路。公叔文子登上瑕丘縣,蓬伯玉也跟了上去;文子說:瑕丘的山水太招人喜歡了!如果我死了,就想葬在這裏;蓬伯玉說:您既然喜歡,我自然也喜歡,我願意先死,搶先葬在這裏。
棄邑這個地方有個人死了母親,他的哭聲像幼兒哭泣母親,隨著自己的感情號哭,全無節奏。孔子說:這種哭法,就表達悲哀而言沒什麽可說的,問題在於一般人都學不了。禮在製定的時候,就要考慮如何才能傳給後代,如何才能使得人人都可以做到。所以,喪禮中的哭泣和頓足,都是有一定規則的。
叔孫武叔的母親去世了,小殮結束後,抬屍的人們將屍體抬出寢門,叔孫武叔跟著出門,直到這時候他才袒露左臂,去掉原來發髻上的異緬,重新用麻束發。子遊說:這也算懂得禮節嗎?
攙扶生病的國君,太仆之官扶右邊,射人之官扶左邊。國君死後,遷屍、正屍的工作,也由這兩位官員這樣辦理。姨丈去世了,舅母去世了,曾經受過他們恩惠的外甥該服什麽喪服呢,君子從來沒有講過;有的人說:既然同吃一個灶上的飯,可以服紹麻。
辦喪事,要有急迫的樣子;辦吉事,要有從容的態度。然而,喪事雖然要急急地辦,卻不可以間隔步驟;吉事雖然有喘口氣的時間,但也不可以懈怠。所以,如果操之過急,就顯得粗野;如果節奏過於緩慢,就像是無知的小人模樣。君子辦事總是快慢適中。
送葬用的棺木、衣物之類的東西,君子認為事先準備齊全是可恥的。那些一兩天內可以趕製出來的,君子是不會事先做好的。
喪服中規定:為侄子就如同為兒子,都穿齊衰不杖期的喪服,這是為了表示親近而提高喪服等級;嫂子和小叔之間互相不穿孝服,這是為了表示男女有嫌而有意把關係疏遠;姑、姊妹出嫁以後,不再為之服期而降服大功,是因為她們的愛心已經轉移到丈夫身上,與此同時,他們的丈夫把期的重服也承受了過去。
孔子在死了親屬的人旁邊吃飯,從來沒有吃飽過。
曾子和客人站在門旁,有個弟子快步要出門。曾子問道:你要到哪裏去?弟子說:我父親死了,我要到巷子裏去哭。曾子說:迴去吧,就在你住的房間裏哭。然後曾子麵向北,在賓客的位置而向弟子致吊。
文子見子遊就錯了位,又來辭謝說:舍弟生前承蒙您和他交往,又承蒙您為他服吊服,而且還勞駕參加喪禮,實在不敢當。子遊說:千萬不要客氣。文子這才明白子遊的用意,於是退下,扶出惠子的嫡子虎南麵站立,就主人的正位,並說:舍弟生前承蒙您和他交往,死後又承蒙您為他服吊服,而且還勞駕參加喪禮,虎敢不迴到主人的正位上來拜謝嗎?子遊見目的已經達到,就連忙從臣位走向客位。
將軍文子去世了,他的兒子已經守喪三年,遙遠的越國人前來吊喪。主人身穿深衣,在祖廟中等待,悄悄地淌著眼淚流著鼻涕除掉喪服。子遊見到了,大為讚賞,說:將軍文子的兒子真不簡單,禮文上沒有的禮節,他做得是那麽得體。
幼小時要稱唿他的名字,二十歲行過冠禮之後,要稱唿他的字。五十歲以後隻稱唿他的排行,或伯或叔或季。死後稱唿他的諡號。這是周朝的製度。經是有實際內容的,那就是表示內心的哀戚。在正寢的中央掘坑來沐浴屍體,把灶拆毀,用拆灶的磚來拘束死者的腳;到了出葬的時候,毀掉廟牆而淩越行神的位置,不經過中門就直接把柩車拉出大門。這是殷代的製度。跟著孔子學習的人,往往效法殷代的製度。
子柳的母親去世了,他的弟弟子碩請求備辦葬具。子柳說:錢從哪裏來呢?子碩說:讓我們把庶弟的母親賣了吧。子柳說:我們怎麽可以賣別人的母親來葬自己的母親呢?這絕對使不得。喪事完畢後,子碩想用剩下的親朋贈送幫助辦喪事的錢財置辦祭器,子柳說:這也使不得。我聽說過,君子是不靠辦喪事發家的。這些剩餘的錢財,讓我們分給兄弟中的貧困者吧。
君子說:如果為國君的軍事行動謀劃,不幸失敗,就應該引咎自裁;如果為國君謀劃如何保衛國都,不幸國都都處在危險之中,就應該引咎接受放逐,讓開賢路。公叔文子登上瑕丘縣,蓬伯玉也跟了上去;文子說:瑕丘的山水太招人喜歡了!如果我死了,就想葬在這裏;蓬伯玉說:您既然喜歡,我自然也喜歡,我願意先死,搶先葬在這裏。
棄邑這個地方有個人死了母親,他的哭聲像幼兒哭泣母親,隨著自己的感情號哭,全無節奏。孔子說:這種哭法,就表達悲哀而言沒什麽可說的,問題在於一般人都學不了。禮在製定的時候,就要考慮如何才能傳給後代,如何才能使得人人都可以做到。所以,喪禮中的哭泣和頓足,都是有一定規則的。
叔孫武叔的母親去世了,小殮結束後,抬屍的人們將屍體抬出寢門,叔孫武叔跟著出門,直到這時候他才袒露左臂,去掉原來發髻上的異緬,重新用麻束發。子遊說:這也算懂得禮節嗎?
攙扶生病的國君,太仆之官扶右邊,射人之官扶左邊。國君死後,遷屍、正屍的工作,也由這兩位官員這樣辦理。姨丈去世了,舅母去世了,曾經受過他們恩惠的外甥該服什麽喪服呢,君子從來沒有講過;有的人說:既然同吃一個灶上的飯,可以服紹麻。
辦喪事,要有急迫的樣子;辦吉事,要有從容的態度。然而,喪事雖然要急急地辦,卻不可以間隔步驟;吉事雖然有喘口氣的時間,但也不可以懈怠。所以,如果操之過急,就顯得粗野;如果節奏過於緩慢,就像是無知的小人模樣。君子辦事總是快慢適中。
送葬用的棺木、衣物之類的東西,君子認為事先準備齊全是可恥的。那些一兩天內可以趕製出來的,君子是不會事先做好的。
喪服中規定:為侄子就如同為兒子,都穿齊衰不杖期的喪服,這是為了表示親近而提高喪服等級;嫂子和小叔之間互相不穿孝服,這是為了表示男女有嫌而有意把關係疏遠;姑、姊妹出嫁以後,不再為之服期而降服大功,是因為她們的愛心已經轉移到丈夫身上,與此同時,他們的丈夫把期的重服也承受了過去。
孔子在死了親屬的人旁邊吃飯,從來沒有吃飽過。
曾子和客人站在門旁,有個弟子快步要出門。曾子問道:你要到哪裏去?弟子說:我父親死了,我要到巷子裏去哭。曾子說:迴去吧,就在你住的房間裏哭。然後曾子麵向北,在賓客的位置而向弟子致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