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節 關於仁的一些解釋
我的國學夢我的中國夢 作者:歸來如鬆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從文學角度來看,《論語》沒有使用多少技巧,基本上都是平鋪直敘。但它作為一部涉及人類生活很多方麵的儒家經典著作,許多篇章都是在談論做人的問題,這對於我們當代人來說是有很高的借鑒意義的。孔子認為,做人一定要正直磊落,一個人的生存是由於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夠生存,那隻是他僥幸地避免了災禍。在孔子看來,做人隻有正直磊落,心中才會坦蕩,做事才沒有擔憂。如果按照事物發展的邏輯來推理的話,僥幸避免災禍的人遲早要跌跟頭。
關於做人,孔子說的第二個重點就是重視仁德,這是孔子在做人問題上強調最多的問題之一。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於第一位的。孔子說:在家孝敬父母,出門尊重師長,為人謙虛謹慎、講究誠信,胸懷博愛之心,對仁人要特別親近,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礎上,就可以再多讀一些書了。孔子還說:一個人沒有了仁愛之心,遵守禮儀是沒有什麽用的;一個人沒有了仁愛之心,也就不用再談禮樂了。
這說明隻有在仁德的基礎上做學問、學禮樂才有意義。孔子認為:隻有仁德的人才能無私地對待別人,才能得到人們的稱頌。一個理智而高尚的人,能喜歡值得喜歡的人,能厭棄讓人厭棄的人。齊景公是一國諸侯,齊國是千乘大國,很富有。但即使他有權有勢,他去世的時候,百姓卻沒有人稱道他,因為他沒有高尚的情操。伯夷叔齊是商朝時的賢人,周族得到天下後,他們不食周粟,餓死在首陽山下,他們的高尚情操至今仍被人們稱道。被後人記住的,不一定是有錢有勢的,隻有擁有高尚情操、優良品德的人,才能流芳百世。這充分說明了仁德的價值與力量。
那麽,怎樣做才算仁呢?顏迴向孔子請教這個問題時,孔子告訴他:克製自己,一切都按著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一切都會歸於仁了。實行仁德,完全在於自己,不在於別人。說得詳細一點,那實行仁德的具體條目就是:不合於禮的不要看,不合於禮的不要聽,不合於禮的不要說,不合於禮的不要做。能夠自己主動去實踐禮的規範就是人生的正途,一旦做到了言行符合於禮,天下的人自然就會讚許你為仁人了。
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後天修身克己的結果。孔子還提出了仁德的外在標準,那就是剛強、果斷、質樸、語言謙虛,擁有這幾種品質的人就接近於仁德了。同時,他還提出實行仁德的五項標準,那就是恭謹、寬厚、信實、勤敏、慈惠。他說:對人恭謹就不會招致侮辱,待人寬厚就會得到大家的擁護,交往信實別人才會信任,做事勤敏就會取得成功,給人慈惠就能夠很好地使喚民眾。孔子說能實行這五種美德的人,就可以算是仁了。
當然,在孔子看來,要想完全達到仁是極其不容易的,所以他還總結了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廣泛地學習文化典籍,用禮來約束自己的行為,這樣就可以做到不背離正道了。同時,也要重視向仁德的人學習,借助仁德的人來幫助自己培養仁德。仁德的人,應該是自己站得住腳,也使別人有立足之地,自己希望達到一定的高度,也會幫助別人達到這樣的高度,任何事情都能推己及人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還有就是君子重視自身修養的全麵發展。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幫助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與朋友交往是否講信用了,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按時溫習了。在品德修養的基礎上,孔子強調做人還要重視全麵發展。孔子說:誌向要合乎道,根據在於德,憑借在於仁,活動在於禮、樂、射、禦、書、數六藝,隻有這樣,才能真正地把人做好。
那麽,孔子為什麽要強調全麵發展呢?這裏體現了孔子對人的社會性認識,以及個人修養的相互製約關係。孔子說:詩歌可以振奮人的精神,禮節可以堅定人的情操,音樂可以促進人的事業成功。所以,對於個人的修養來說,全麵發展顯得極為重要。現代社會,我們越來越明白一個道理,就是影響一個人成功的因素絕對不是單一的,因為成功本身就是一個綜合素質的體現,表現在整體氣場上。其實這樣的例子是有很多的,練武的人琴彈得特別好,有的名醫書法堪稱一流,明明是企業家,歌唱得特別好。前人成功的經驗已經擺在了我們麵前,所以我們一定要注重德智體美勞的全麵發展。
下麵是《論語》中幾句關於做人的句子。孔子說:一個人沒有了仁愛之心,遵守禮儀有什麽用?一個人沒有了仁愛之心,禮樂又有什麽用?君子看重的是義氣,而小人看重的卻是利益。一個理智而高尚的人,能喜歡值得喜歡的人,能厭棄讓人厭棄的人。(這句話也就是說正視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感情,不昧著良心喜歡讓人厭棄的人,喜歡就是喜歡,討厭就是討厭。)
君子和小人每天心裏惦記的事情是不同的,君子每天牽掛的是自己的道德修繕,小人則隻惦記的是自己鄉土裏的那點東西。君子心中始終有一份規矩、法度,從來都不超越,小人則滿腦子想的是那些小恩小惠、小便宜。孔子說:君子說話時會很謹慎而行動起來卻非常敏捷。(這句話告訴我們,說話要慢慢說,要三思而後說,不要口無遮攔,信口開河;辦事情一定要積極敏捷、果斷決斷、雷厲風行,不要拖泥帶水。不然言多必失,禍從口出,卻不知所以然,豈不誤了大事;而做事優柔寡斷,機會必將貽誤殆盡。)
以上是《論語》中關於做人的內容,下麵寫一些關於人格塑造的東西。《論語》中許多的篇幅都談及到了君子,但這裏的君子是一個廣義的概念,重在強調一種人格的追求,教人做一個不平庸的人。為了實現這一目的,《論語》提出了君子的言行標準以及道德的修養要求。
第一,君子不器。孔子認為作為君子必須具備多重才能,不能隻像器具一樣,隻有單方麵的作用。君子應以道義作為做人的根本,按禮儀的要求去實行,用謙遜的態度來表達它,用忠誠的信念去完成它,做不到這些也就談不上君子了。
關於做人,孔子說的第二個重點就是重視仁德,這是孔子在做人問題上強調最多的問題之一。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於第一位的。孔子說:在家孝敬父母,出門尊重師長,為人謙虛謹慎、講究誠信,胸懷博愛之心,對仁人要特別親近,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礎上,就可以再多讀一些書了。孔子還說:一個人沒有了仁愛之心,遵守禮儀是沒有什麽用的;一個人沒有了仁愛之心,也就不用再談禮樂了。
這說明隻有在仁德的基礎上做學問、學禮樂才有意義。孔子認為:隻有仁德的人才能無私地對待別人,才能得到人們的稱頌。一個理智而高尚的人,能喜歡值得喜歡的人,能厭棄讓人厭棄的人。齊景公是一國諸侯,齊國是千乘大國,很富有。但即使他有權有勢,他去世的時候,百姓卻沒有人稱道他,因為他沒有高尚的情操。伯夷叔齊是商朝時的賢人,周族得到天下後,他們不食周粟,餓死在首陽山下,他們的高尚情操至今仍被人們稱道。被後人記住的,不一定是有錢有勢的,隻有擁有高尚情操、優良品德的人,才能流芳百世。這充分說明了仁德的價值與力量。
那麽,怎樣做才算仁呢?顏迴向孔子請教這個問題時,孔子告訴他:克製自己,一切都按著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一切都會歸於仁了。實行仁德,完全在於自己,不在於別人。說得詳細一點,那實行仁德的具體條目就是:不合於禮的不要看,不合於禮的不要聽,不合於禮的不要說,不合於禮的不要做。能夠自己主動去實踐禮的規範就是人生的正途,一旦做到了言行符合於禮,天下的人自然就會讚許你為仁人了。
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後天修身克己的結果。孔子還提出了仁德的外在標準,那就是剛強、果斷、質樸、語言謙虛,擁有這幾種品質的人就接近於仁德了。同時,他還提出實行仁德的五項標準,那就是恭謹、寬厚、信實、勤敏、慈惠。他說:對人恭謹就不會招致侮辱,待人寬厚就會得到大家的擁護,交往信實別人才會信任,做事勤敏就會取得成功,給人慈惠就能夠很好地使喚民眾。孔子說能實行這五種美德的人,就可以算是仁了。
當然,在孔子看來,要想完全達到仁是極其不容易的,所以他還總結了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廣泛地學習文化典籍,用禮來約束自己的行為,這樣就可以做到不背離正道了。同時,也要重視向仁德的人學習,借助仁德的人來幫助自己培養仁德。仁德的人,應該是自己站得住腳,也使別人有立足之地,自己希望達到一定的高度,也會幫助別人達到這樣的高度,任何事情都能推己及人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還有就是君子重視自身修養的全麵發展。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幫助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與朋友交往是否講信用了,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按時溫習了。在品德修養的基礎上,孔子強調做人還要重視全麵發展。孔子說:誌向要合乎道,根據在於德,憑借在於仁,活動在於禮、樂、射、禦、書、數六藝,隻有這樣,才能真正地把人做好。
那麽,孔子為什麽要強調全麵發展呢?這裏體現了孔子對人的社會性認識,以及個人修養的相互製約關係。孔子說:詩歌可以振奮人的精神,禮節可以堅定人的情操,音樂可以促進人的事業成功。所以,對於個人的修養來說,全麵發展顯得極為重要。現代社會,我們越來越明白一個道理,就是影響一個人成功的因素絕對不是單一的,因為成功本身就是一個綜合素質的體現,表現在整體氣場上。其實這樣的例子是有很多的,練武的人琴彈得特別好,有的名醫書法堪稱一流,明明是企業家,歌唱得特別好。前人成功的經驗已經擺在了我們麵前,所以我們一定要注重德智體美勞的全麵發展。
下麵是《論語》中幾句關於做人的句子。孔子說:一個人沒有了仁愛之心,遵守禮儀有什麽用?一個人沒有了仁愛之心,禮樂又有什麽用?君子看重的是義氣,而小人看重的卻是利益。一個理智而高尚的人,能喜歡值得喜歡的人,能厭棄讓人厭棄的人。(這句話也就是說正視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感情,不昧著良心喜歡讓人厭棄的人,喜歡就是喜歡,討厭就是討厭。)
君子和小人每天心裏惦記的事情是不同的,君子每天牽掛的是自己的道德修繕,小人則隻惦記的是自己鄉土裏的那點東西。君子心中始終有一份規矩、法度,從來都不超越,小人則滿腦子想的是那些小恩小惠、小便宜。孔子說:君子說話時會很謹慎而行動起來卻非常敏捷。(這句話告訴我們,說話要慢慢說,要三思而後說,不要口無遮攔,信口開河;辦事情一定要積極敏捷、果斷決斷、雷厲風行,不要拖泥帶水。不然言多必失,禍從口出,卻不知所以然,豈不誤了大事;而做事優柔寡斷,機會必將貽誤殆盡。)
以上是《論語》中關於做人的內容,下麵寫一些關於人格塑造的東西。《論語》中許多的篇幅都談及到了君子,但這裏的君子是一個廣義的概念,重在強調一種人格的追求,教人做一個不平庸的人。為了實現這一目的,《論語》提出了君子的言行標準以及道德的修養要求。
第一,君子不器。孔子認為作為君子必須具備多重才能,不能隻像器具一樣,隻有單方麵的作用。君子應以道義作為做人的根本,按禮儀的要求去實行,用謙遜的態度來表達它,用忠誠的信念去完成它,做不到這些也就談不上君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