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世界名人,但在當時的普通人眼裏,他很傻,簡直就是一根筋,所以才活得那麽慘。孔子一生坎坷,暮年更像喪家之犬,他其實隻需要卑微一些,就可以大富大貴。關於孔子的電影和電視劇,欣賞起來總覺得很堵得慌,可能是因為他的人生際遇和現在受到的推崇程度大相徑庭的原因吧!我們仰慕孔子,是因為他留給後人像精神脊梁一樣的財富。他總是微笑著,用行動證明著:活著,就是一種態度。一個偉大的民族需要有這麽一個偉大的人,為了天下蒼生,為了子孫後代,放下小我,完成大我。孔夫子,古今第一聖人!


    14年之後,孔子在學生冉有的努力下,終於被迎迴自己的祖國。此時的孔子,已經經曆了太多,內心徹底放下了自己的政治抱負,專心致誌從事教育,希望自己的學生能把這一思想延續下去。孔子73歲時,與世長辭,巨星隕落。在大是大非麵前,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堅持自己,可以殺身成仁,舍生取義,這是一種偉大的精神。五千年的中華民族出現了太多的仁人誌士,這種精神就來源於孔子。在危及時刻,正是我們有這樣的脊梁,才使得偉大的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屹立不倒,永遠煥發著勃勃生機。我們不需要迷茫,隻要找迴應有的自信,我們的文化足以讓世界為之自豪!


    3.萬世師表


    到了一定的年齡,我們便要學會寡言,每一句話盡量都要有用,有分量;別那麽容易就動氣,大事麵前也要很淡然,同時有自己的底線。人往往就是這樣,沒有什麽就想要什麽,有什麽就不珍惜什麽,失去之後才明白它的珍貴,等到徹底明白時也就永遠無法挽迴了。心態決定了我們的苦與樂,觀念決定了我們的成與敗,找準自己的方向,確實比努力更重要。人生的意義,不在於我們走了多少曲折的路,而在於我們從中感悟到多少道理。請不用操之過急,這個亙古常新的人間會幫你認清真正的人生。


    一個人的涵養,不在心平氣和時,而在心浮氣躁時;一個人的理性,不在風平浪靜時,而在眾聲喧嘩時;一個人的慈悲,不在居高臨下時,而在人微言輕時;情侶間的尊重,不在閑情逸致時,而在觀點相左時;夫妻間的恩愛,不在花前月下時,而在大難臨頭時。生活艱難,但時間也很短暫,遇到善良,我們就要學會付出;遇到微笑,我們就要學會分享;遇到挫折,我們就要學會成熟老道。心是苦的,人生便是苦海無涯;心是甜的,人生便處處是妙曼風景。


    修得平常心,笑看世間事。人生是一段旅程,沒有誰會事事得意,處處風光;淡然一些,看開一些,不糾結於現在,不憂慮於未來。人生有得有失,聰明的人懂得放棄與選擇,幸福的人懂得犧牲與超越。安於現在真實的擁有,堅持自己找準的方向,世間沒有苦與樂,隻有自己。理想的生活,不是吃穿住得最好,而是自由自在,感覺不到有任何壓力,不做工作的奴隸,不被名利所支配,有誌同道合的伴侶,活潑可愛的孩子,豐衣足食……


    *********


    儒家思想,又稱儒學,從漢朝開始,指由孔子創立的,後來逐步發展為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係。儒家思想是中國古代的主要意識流派,自漢朝以來,在絕大多數的曆史時期中作為中國的官方思想。孔子去世了,但他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隨著時代的發展,儒家思想體現出了巨大的優越性,一代又一代的儒家弟子把儒學建構得更加完善,適應了各朝各代統治者的需要。它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確立了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的核心思想。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舊日統治階級壟斷教育的局麵,變學在官府為私人講學,使傳統文化教育播及到整個民族。這使得儒家思想有了堅實的民族心理基礎,為全社會所接受並逐步儒化全社會。中國文明史在經曆了夏、商、周近1700年之後,春秋末期,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在總結、概括和繼承夏、商、周三代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係。


    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社會內部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它所引起的危機嚴重地搖撼著傳統文化的權威性;周王室衰微,諸侯坐大,維護封建等級製度的周禮遭到極大的破壞,諸侯爭霸,社會動蕩。這時候,代表各階級利益的知識分子異常活躍,成為了一支重要的社會力量。他們紛紛登上曆史舞台,著書立說,提出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的方法,形成了“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麵。


    整個社會對傳統文化的懷疑與批判精神與日俱增,就連孔子也不得不把當時所處的時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體係中,並對傳統文化進行適當地改造,以便在社會實踐中建立一種新的和諧秩序和心理平衡。未來究竟是個什麽樣的社會模式,成為了舉世關注的大問題,並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大辯論。當時代表各個階層利益的諸子百家,紛紛提出自己的主張,其中一個最主要的爭論焦點就是如何對待傳統文化的問題。在思想交鋒上,儒、法兩家是最具代表性的。


    儒家文化中很重要的方麵是仁和禮,仁就是以愛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會成員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權利;禮就是用道德教化的方法建立社會的道德秩序,使社會成員對自身的社會地位都有穩定的道德認可和道德定位。儒家在思想上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民貴君輕的思想;維護禮治,提倡德治;在教育上,率先提出不管什麽人都可以受到教育的“有教無類”的思想。


    法家主張組織領導的理論和方法,即把權力集中到某一人或某一群體,一切決策、政治權利、經濟政策皆由獨裁者所掌控。法家也有自己的特色:(1)反對禮製,突出法律的作用;(2)在人的本性問題上,法家提出“好利惡害”的人性論,意思是人喜歡得到好處,討厭有害事物;(3)“不法古,不循今”的曆史觀,即反對保守的複古思想,主張銳意改革;(4)“法”、“術”、“勢”結合的治國方略,“法”指公開頒布的成文法律以及實施封建法製的刑罰製度;“術”是君主駕馭臣民、使之服從於統治的政治權術;“勢”即權勢,主要指君主的統治權力。


    在漢武帝之前,秦朝、漢朝都是以法家思想為政權的統治思想。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後,加上當時的漢字並不成熟,不具備準確表達的功能,正統的儒家思想已基本消失。直到後來董仲舒強調要以儒家思想為哲學根本,杜絕其他思想體係。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的主張,自此儒家思想終於成為了思想正統。而此時,孔子已經去世三百餘年,他一生的心血終於得到了認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的國學夢我的中國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歸來如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歸來如鬆並收藏我的國學夢我的中國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