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大軍繼續前行。


    王九仍在朱棣一側護衛。


    按張輔的說法,這禦前帶刀侍衛一職,從未聽聞陛下下詔將此職解除,所以這王九仍需掛著此職。且老廖未曾跟隨陛下出征,所以陛下護衛一職板上釘釘地需要王九承擔;且在開戰之初,張輔已任王九逍遙了好一陣子,此際迴程,更需謹慎……


    睚眥迴報,有殘餘蒙古騎兵不時窺探、尾隨其後。


    朱棣大喜,讓部隊故意在渡河蛙丟棄輜重誘惑敵軍,造成明軍疲憊不堪的假象。


    殘餘蒙古騎兵果然上當,紛紛來搶明軍丟下的物品。這實在是因為蒙古軍物資太過匱乏。此時,早已在背後埋伏的朱棣又親自率領千餘名騎兵殺出,蒙古軍慘敗,自此再也不敢尾隨明朝大軍!


    朱棣率軍占領胡山。


    永樂帝朱棣登山遠眺,五十萬大軍蜿蜒自頭望不到尾。王九、張輔緊隨朱棣身側。


    一時朱棣感慨萬千道:“償有聞,‘知天命者,知己為天所命,非虛生也’。皇位坐了八年,但始終覺得於戰場上廝殺更為酣暢淋漓!”


    王九與張輔拱手低頭而不言。


    涼風掀起了朱棣的戰袍。朱棣手一揮,又笑道:“你們二人在安南之戰,俺已留意許久,發現你們二人配合作戰,實是相得益彰。實乃大明之幸。想來大明有你們二人,定可保得大明江山永固。”


    王九與張輔二人連忙謝恩。


    朱棣手一擺,示意不需多禮,他又思慮道:“安南至今未平,此番北伐之後,那沐晟就算了。你們二人再度攜手罷!”路途之中,朱棣收到安南戰報,安南之戰勢又陷入膠著狀態之中!


    朱棣轉身又麵向山下自北方而歸蜿蜒的大隊,嘴中自言自語地嘀咕道:“假若有日,俺死於征途之上,亦是不枉此生……”


    張輔未曾聽清,但以王九的耳力,卻是清晰地聽到朱棣的自言自語。


    王九瞬間身一征。一側的張輔看著王九,疑惑的眼神,似乎在問:陛下說什麽?


    王九搖了搖頭,示意過後再與張輔說道。


    王九歎了口氣,隱隱覺得這朱棣此話並非一個好兆頭,弄不好為一語成讖。


    但此刻的朱棣卻非如此以為。在朱棣看來,茫茫大草原,卻是自其年輕之時便縱馬於此,而自己數十年的征戰生涯,大多於此蒼茫的草原之上……假若馬革裹屍於此,亦是自己的宿命。


    這卻是朱棣隨口的肺腑之言。


    朱棣一直在胡山之上站立了半晌。


    隨後,朱棣命人在此立碑記載功先過目與警示敵人:“瀚海為鐔,天山為鍔,一掃胡塵,永清沙漠。”


    迴師途中,再次來到清流泉,朱棣又命人刻石碑:“於鑠六師,禁暴止侮。山高水清,永彰我武。”


    韃靼部落遭此打擊,再也無力組織起有效的反抗,偉大的黃金家族就這樣悄聲無息地隕落……


    本雅失裏逃至北邊,一年後被瓦剌部落首領馬哈木收拾,終於殞命。


    此後,到處流竄、疲憊不無功而返韃靼丞相阿魯台也主動歸順稱臣,被朱棣封為“和寧王”,但他最終也死於瓦剌部的刀劍之下。


    這便是一直不甘心臣服大明、韃靼丞相的下場,他期望拯救蒙古,但卻最終帶著遺憾離開人世。


    永樂八年(1410年)六月,朱棣班師迴至北京,在奉天殿接受群臣朝拜,慶祝此次勝利。此次出兵五十萬,征伐半年,殲敵共計萬人。


    朱棣暫時放下心來,蒙古暫時鬧騰不起來了。但很快便證明這亦隻是其一廂情願。韃靼被剿滅,另外一支原本對大明俯首稱臣的蒙古勢力瓦剌部落卻偷偷崛起,躲在一旁暗處冷冷發笑……


    永樂帝朱棣又重新將目光投向大明的最南方。


    持續太久的戰爭,很容易成為一個泥潭。


    安南戰爭,最終也是陷入了這種狀態。


    這場由朱棣設立交址省所帶來的後患竟然持續了如此之久,這是他所未想到的。但皇上就是皇上,皇上無錯,為維護皇上的權威,明朝大部隊再次開始對安南的征討。


    領兵的自然是張輔莫屬。而那王九,早被朱棣一腳踢去安南,連北京城都未讓王九進入。


    勢力強大的大明,認為應該狠狠地教訓安南。如果談判可解決問題,不動用部隊,自然是再好不過。但行伍出身的朱棣,首選武力鎮壓!


    永樂九年(1411年),張輔再次被派至安南,與早已至安南的王九再次匯合,並肩作戰。


    此時的朱棣已特別信任張輔與王九。他覺得既然張輔在南作戰取得過勝利,那安南這地方派其去最為適宜。


    而為何朱棣要對北方親征,對安南卻如此放得開?這著實與朱棣的經曆有關。


    朱棣自年輕之時就一直在北京,對北方蒙古習性較為了解,而且蒙古殘餘勢力為元朝舊班底。明朝政權是在推翻元朝基礎之上建立,最怕元朝勢力死灰複燃,所以格外重視;蒙古殘餘勢力確實也越來越強大,朱棣方且會親征。


    而更重要的是,朱棣喜歡打仗。他不喜坐於朝堂之上……


    而安南則不同,它隻不過曾是中國的一個附屬國,從來沒有掀起過風浪,安南的級別遠遠達不到禦駕親征的程度。這種情況之下,派張輔再為適當不過。


    張輔原本在永樂七年(1409年)就將安南大部隊叛亂平息,隻留下“侄皇帝”陳季擴帶兵退守乂安苟延殘喘。朱棣北伐,便將張輔調迴北方戰場。


    而說來也怪,這張輔一走,陳季擴便發起反攻,沐晟再次大敗。


    在胡山之上,朱棣便接到沐晟大敗的消息。可敗歸敗,但大明一日不撤軍,安南亦是一刻不得安生。


    事情就是如此,同樣的安南,同樣的大明軍隊,張輔一打便勝,而沐晟卻一敗途地……


    朱棣在北方大勝而歸,心情絕佳。


    安南陳季擴乘著朱棣心情絕佳時,說盡好話,希望朱棣能大發慈悲,冊封其為王。


    朱棣當然明白安南陳季擴的心思。這一次,朱棣采取了一個折中的方法----不再另外委派明朝官員,而是直接冊封陳季擴為交址布政使----這卻是一省之長!


    善玩手段的永樂帝朱棣,這次是否可稱安南陳季擴之意?且聽下迴分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詩劍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曾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曾靈並收藏唐詩劍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