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呂布在撤退的途中,又來了幾句,飯否?飯否?搞的呂布麾下諸將,頭大無比,不知道這呂布中了什麽邪。不過,落霞軍和呂布軍雙方,終究還是沒有打起來。
呂布退了,但是他是前鋒,不可能退迴去和董卓大軍匯合,那是要掉腦袋的,所以在張遼的號令下,呂布軍諸將找了個合適的地方,安營紮寨,並且防衛森嚴,不給落霞軍有任何可趁之機。
經過反反複複幾次之後,呂布也意識到了自己出問題了,開始所在大帳中,悶悶不樂。
“文遠,吾定是中了那長賊的妖術,此人在討黃巾時,誅殺過張角,那妖人的太平要術,便是落在此人手中,長賊所使得必是那太平道的妖術!”呂布恨恨道。
呂布歎了口氣,然後不等張遼說話又對他說道:“文遠,這兩日吾腦中昏昏沉沉,雖然飯量增加頗多,但這必是妖術所致,吾命不久矣。”
張遼剛想出言安慰下呂布,但是在此被呂布打斷,說:“吾死之後,我並州軍便由你所領,勿要為吾報仇,長賊此人太過狡詐,手段防不勝防,更有那黃臉賊勇猛非凡,汝隻怕不是此二人對手。且聽令於太師,共同剿賊便可。”
“並州軍與西涼兵素來不合,其中雖有吾行事跋扈張揚之故,然絕非全部,此實乃一山無容二虎也,故並州兵權,切勿交出,此事至關緊要,切記,切記。”
“吾死之後,方天畫戟再無光彩,豎在吾墳頭便可,至於赤兔馬便贈與文遠了,此馬非烈,隻是有些小性子,喜食新鮮麥草,莫要虧待於它。不過,千萬切記一事,務必提防那長賊的白馬,此馬甚是可憎,對吾的赤兔馬,總是賊心不死,切莫讓其有機可乘。哼!那長賊身邊,就沒一個好東西!”
呂布麵帶憔悴,語氣有些低沉,飽含了滄桑感,顯然對自己中了長天卑鄙的手段,已經不再抱有希望,自以為活不了幾天了,於是開始對張遼交代後事。
張遼有些不知道說什麽好,心中感動是肯定少不了的,但是要說呂布會死,他是絕對不會相信的,那長天要是有這種本事,他還打什麽仗,用用妖法,敵人就全部死光了,不說殺多少人吧,隻要他把敵人的首腦一個個弄死,誰還敢跟他作對,即便他日後推翻漢室,登基稱帝,都未嚐不可。
所以張遼認定呂布是不會死的,而且呂布也不是一直就昏昏沉沉,一天裏麵腦子混沌的時候,其實很少,隻是偶爾發作一次,在大庭廣眾之下,讓人實在震驚罷了,其他絕大多數時候,還是清醒無比的。
就像現在,那交代後事的思路,十分清晰,你交代個後事,交代得這麽利索,你這像是要死的樣子麽?
“奉先,毋須為此煩憂,那長天的妖法,若真能置人於死地,他何須領兵作戰,隻需使法術便可,到那時,順他者生,逆他者亡,天下豈不皆在其掌中?所以奉先不必為此掛心,當重振旗鼓,擇日再戰。”
“至於妖術之事,當還應在那長賊身上,世人皆知,異人重利,屆時我可帶些寶貝,與其商榷,或能解除此厄。”張遼勸慰呂布道。
他也不忍心,看天下無敵的呂布,就這麽消沉下去,哪怕舍去麵子也要去找長天試一試。
“不可,我與長賊不兩立,豈能去求他!此事某不為也,誓不為也!”呂布一聽,頓時瞪圓了雙眼,連連擺手,嘴裏嚷嚷道。
張遼再想勸阻,然而呂布又打斷了他。
隻見呂布突然盯著張遼猛看,然後一本正經的大聲問道:“文遠為何在此?飯否?”
這話噎的張遼,頓時再也說不出話來,也不再想著跟呂布商量了,這種狀態也商量不出什麽來,大不了自己去找那長天吧,雙方不是死敵,沒到不死不休的地步,他覺得還是有迴轉餘地的。
長天此時已經迴到了自己的營寨,他沒有再次前進,作為前鋒的任務,大敗張濟已經足夠了,沒必要和董卓呂布死拚,而且他也打不贏兵力是他幾倍的董卓,這點長天很清楚。
現在隻等聯盟大軍到來,再展開決戰,有探馬來報,董卓的部隊,也已經不遠了。
現在雙方決戰的戰場,顯然已經被定了下來。
在戰場西北幾十裏遠的地方,有一條通往滎陽的小道,這條小路並不寬闊,並非是行軍用的,而是因為常有百姓行走,自然而然生出來得道路,不過因為黃巾之亂,以及諸侯討董,小路上基本已經看不到行人了。
這條小路中間,有一個涼亭,專供路人歇腳之用,這個亭子相傳是劉邦在建立大漢的初期建造的,也不知是真是假。這個平日較為熱鬧的涼亭,此時顯得比較冷清,亭外有兩人,亭內也隻有兩個人,一個站著,一個坐著。
坐著的是一名文士,看起來三十剛出頭,麵色從容,看不出喜怒,雙眼之中偶有智慧的光芒閃過,頜下三縷長髯,隨風輕輕飄動,坐在石凳上,靜靜的聽著,站著那人的匯報。
這個文士正是荀攸,竟然來到了離戰場極近的地方,由此可見,他跟袁紹說的,盼望在長安相見,要投身效力,全然是胡說八道。
當然,荀攸也不算是騙了袁紹,要他投效,至少你袁紹先要打到長安來才行,荀攸卻知道,聯軍是打不到長安的。
“此事,吾以知曉。汝盡速迴複伍德瑜,讓其按吾計見機行事。”荀攸對著站著那人說道。
這個越騎校尉伍孚的心腹下屬,派出來和荀攸聯絡的,帶來了董卓的行軍路線圖,以及大軍的布防圖。
荀攸手中不但有董卓的那邊的圖,聯軍的行軍以及布防圖他也有,聯軍中沒有荀攸的人,但是憑荀攸的腦子,完全可以一一推斷出來,再加上與袁紹的書信往來,足夠他,窺一斑可見全貌的。
伍孚的心腹離開後,荀攸繼續坐在石凳上思索,很快便迴過神來。
“順勢而為,非我所願,當順我之勢而為,方能力保萬全。”荀攸心道。
隨後他提筆,再次寫了一封書信,交給了自己在門外的心腹,說:“將此信,送至聯軍盟主袁本初處,速去。”
“諾。”
目送心腹離去後,荀攸站了起來,走到亭子邊上,然後用手,輕輕摩挲著,因為年代久遠,已經變得斑駁的石柱。
“此計若成,漢祚國運當再延百年。”荀攸淡淡的說道。
隨後荀攸又淡淡歎了口氣,道:“一人之力,終究難也。。。”
呂布退了,但是他是前鋒,不可能退迴去和董卓大軍匯合,那是要掉腦袋的,所以在張遼的號令下,呂布軍諸將找了個合適的地方,安營紮寨,並且防衛森嚴,不給落霞軍有任何可趁之機。
經過反反複複幾次之後,呂布也意識到了自己出問題了,開始所在大帳中,悶悶不樂。
“文遠,吾定是中了那長賊的妖術,此人在討黃巾時,誅殺過張角,那妖人的太平要術,便是落在此人手中,長賊所使得必是那太平道的妖術!”呂布恨恨道。
呂布歎了口氣,然後不等張遼說話又對他說道:“文遠,這兩日吾腦中昏昏沉沉,雖然飯量增加頗多,但這必是妖術所致,吾命不久矣。”
張遼剛想出言安慰下呂布,但是在此被呂布打斷,說:“吾死之後,我並州軍便由你所領,勿要為吾報仇,長賊此人太過狡詐,手段防不勝防,更有那黃臉賊勇猛非凡,汝隻怕不是此二人對手。且聽令於太師,共同剿賊便可。”
“並州軍與西涼兵素來不合,其中雖有吾行事跋扈張揚之故,然絕非全部,此實乃一山無容二虎也,故並州兵權,切勿交出,此事至關緊要,切記,切記。”
“吾死之後,方天畫戟再無光彩,豎在吾墳頭便可,至於赤兔馬便贈與文遠了,此馬非烈,隻是有些小性子,喜食新鮮麥草,莫要虧待於它。不過,千萬切記一事,務必提防那長賊的白馬,此馬甚是可憎,對吾的赤兔馬,總是賊心不死,切莫讓其有機可乘。哼!那長賊身邊,就沒一個好東西!”
呂布麵帶憔悴,語氣有些低沉,飽含了滄桑感,顯然對自己中了長天卑鄙的手段,已經不再抱有希望,自以為活不了幾天了,於是開始對張遼交代後事。
張遼有些不知道說什麽好,心中感動是肯定少不了的,但是要說呂布會死,他是絕對不會相信的,那長天要是有這種本事,他還打什麽仗,用用妖法,敵人就全部死光了,不說殺多少人吧,隻要他把敵人的首腦一個個弄死,誰還敢跟他作對,即便他日後推翻漢室,登基稱帝,都未嚐不可。
所以張遼認定呂布是不會死的,而且呂布也不是一直就昏昏沉沉,一天裏麵腦子混沌的時候,其實很少,隻是偶爾發作一次,在大庭廣眾之下,讓人實在震驚罷了,其他絕大多數時候,還是清醒無比的。
就像現在,那交代後事的思路,十分清晰,你交代個後事,交代得這麽利索,你這像是要死的樣子麽?
“奉先,毋須為此煩憂,那長天的妖法,若真能置人於死地,他何須領兵作戰,隻需使法術便可,到那時,順他者生,逆他者亡,天下豈不皆在其掌中?所以奉先不必為此掛心,當重振旗鼓,擇日再戰。”
“至於妖術之事,當還應在那長賊身上,世人皆知,異人重利,屆時我可帶些寶貝,與其商榷,或能解除此厄。”張遼勸慰呂布道。
他也不忍心,看天下無敵的呂布,就這麽消沉下去,哪怕舍去麵子也要去找長天試一試。
“不可,我與長賊不兩立,豈能去求他!此事某不為也,誓不為也!”呂布一聽,頓時瞪圓了雙眼,連連擺手,嘴裏嚷嚷道。
張遼再想勸阻,然而呂布又打斷了他。
隻見呂布突然盯著張遼猛看,然後一本正經的大聲問道:“文遠為何在此?飯否?”
這話噎的張遼,頓時再也說不出話來,也不再想著跟呂布商量了,這種狀態也商量不出什麽來,大不了自己去找那長天吧,雙方不是死敵,沒到不死不休的地步,他覺得還是有迴轉餘地的。
長天此時已經迴到了自己的營寨,他沒有再次前進,作為前鋒的任務,大敗張濟已經足夠了,沒必要和董卓呂布死拚,而且他也打不贏兵力是他幾倍的董卓,這點長天很清楚。
現在隻等聯盟大軍到來,再展開決戰,有探馬來報,董卓的部隊,也已經不遠了。
現在雙方決戰的戰場,顯然已經被定了下來。
在戰場西北幾十裏遠的地方,有一條通往滎陽的小道,這條小路並不寬闊,並非是行軍用的,而是因為常有百姓行走,自然而然生出來得道路,不過因為黃巾之亂,以及諸侯討董,小路上基本已經看不到行人了。
這條小路中間,有一個涼亭,專供路人歇腳之用,這個亭子相傳是劉邦在建立大漢的初期建造的,也不知是真是假。這個平日較為熱鬧的涼亭,此時顯得比較冷清,亭外有兩人,亭內也隻有兩個人,一個站著,一個坐著。
坐著的是一名文士,看起來三十剛出頭,麵色從容,看不出喜怒,雙眼之中偶有智慧的光芒閃過,頜下三縷長髯,隨風輕輕飄動,坐在石凳上,靜靜的聽著,站著那人的匯報。
這個文士正是荀攸,竟然來到了離戰場極近的地方,由此可見,他跟袁紹說的,盼望在長安相見,要投身效力,全然是胡說八道。
當然,荀攸也不算是騙了袁紹,要他投效,至少你袁紹先要打到長安來才行,荀攸卻知道,聯軍是打不到長安的。
“此事,吾以知曉。汝盡速迴複伍德瑜,讓其按吾計見機行事。”荀攸對著站著那人說道。
這個越騎校尉伍孚的心腹下屬,派出來和荀攸聯絡的,帶來了董卓的行軍路線圖,以及大軍的布防圖。
荀攸手中不但有董卓的那邊的圖,聯軍的行軍以及布防圖他也有,聯軍中沒有荀攸的人,但是憑荀攸的腦子,完全可以一一推斷出來,再加上與袁紹的書信往來,足夠他,窺一斑可見全貌的。
伍孚的心腹離開後,荀攸繼續坐在石凳上思索,很快便迴過神來。
“順勢而為,非我所願,當順我之勢而為,方能力保萬全。”荀攸心道。
隨後他提筆,再次寫了一封書信,交給了自己在門外的心腹,說:“將此信,送至聯軍盟主袁本初處,速去。”
“諾。”
目送心腹離去後,荀攸站了起來,走到亭子邊上,然後用手,輕輕摩挲著,因為年代久遠,已經變得斑駁的石柱。
“此計若成,漢祚國運當再延百年。”荀攸淡淡的說道。
隨後荀攸又淡淡歎了口氣,道:“一人之力,終究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