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崔耕和法進等人從扶桑迴國,也不是將人員全部退迴的,還留了部分眼線在那裏。
這封信就是那部分留守人員寫的,詳細介紹了扶桑現在的情況。
其一,長屋王餘孽作亂,火燒平城京,扶桑天皇被迫遷都。
其二,扶桑天皇為取得佛祖保佑,加快修建大佛的速度。為了修建大佛,扶桑朝廷不斷加稅,百姓苦不堪言。現在的扶桑,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愈演愈烈。
這兩個消息當然都是好事兒,但是……這好事兒也太好了。
本來按照崔耕的計劃,是馬上調兵遣將,與扶桑朝廷的軍隊大戰一場的。
但現在看來,完全不必著急。
沒想到聖武天皇吃了這麽一個大虧之後,不是加強全國軍備,而是在迷信的道路上越行越遠,勞民傷財,逼得扶桑百姓不斷反抗。
長此以往,扶桑國內各階層的矛盾越來越大,甚至會很可能會引發曆史記載中的“橘奈良麻呂之亂”。
既然如此,崔耕又何必著急把火地領軍出征呢?等再拖個一兩年,等扶桑的國力進一步削弱不好嗎?
現在出征扶桑,反而有促成扶桑各階層消弭矛盾,一致對外的可能。
但現在問題來了,崔耕之前已經答應了李晟,借十萬精銳給大唐朝廷,一戰滅迴紇,隻是這時間得在自己征伐扶桑之後。
那現在不用征伐扶桑了,是否要實現諾言呢?崔耕當然不願意。
怕什麽來什麽。
正在這時,簾櫳一挑,楊思勖走進了書房,道:“那李晟又來了,不知您見是不見?”
李晟是真有韌性,盡管崔耕明確表示,自己在征服扶桑之前,不可能借給朝廷兵馬。但他在灰心氣餒幾天後,就重整旗鼓,每日來越王府報道,勸越王迴心轉意了。
當然,這次他受了教訓,不敢再拿崔耕的諾言說事兒了。隻是表示,如今正是消滅迴紇的大好機會,越王不肯出兵的話,朝廷也不敢全心全意的對付迴紇,很可能功虧一簣。還請越王看在大唐百姓的份兒上,務必答應這個要求。
至於崔耕推說,自己出兵扶桑,照樣給朝廷造不成威脅?
李晟也有說詞:越王的大軍出海之後,誰知道主力在哪兒?不放在眼皮底下,朝廷依舊不能放心。
就這樣,李晟盡管沒什麽新穎的角度,但每日都要覲見崔耕,把這番陳詞濫調說上一遍,盼著崔耕能迴心轉意。
要是一般人,崔耕早就避而不見了。不過,李晟畢竟是曆史記載中的名將,崔耕盡管對他有些看法,還是想到人才難得,不願意與其撕破臉,隻是一直不肯答應他的要求而已。
往日李晟前來拜見,崔耕沒什麽壓力,婉言拒絕。
但是今天,三個月之期就要到了,崔耕若不起兵征扶桑,又該如何麵對李晟呢?
他想了一下,還是決定見招拆招,道:“把他領進來吧。”
“是。”
功夫不大,在楊思勖的引領下,李晟走了進來。
“參見越王千歲千歲,千千歲!”
“李將軍免禮,賜坐。”
“謝越王。”
楊思勖搬來一個矮凳,讓李晟坐下。
崔耕輕咳一聲,道:“‘李將軍這次來見本王,可是又要講那些大道理麽?你自己不嫌麻煩,本王的耳朵裏卻都要起繭子哩。”
楊思勖也插話道:“老奴也都聽了幾十遍了。誒,我說李將軍,您能不能換點新鮮的啊?也就是越王脾氣好,換成別人……就比如當今的李隆基吧,恐怕早就不見你了。”
頓了頓,又道:“咱再說得誅心一點兒,若是越王對李隆基提類似的要求,他能答應嗎?你莫見越王是至誠君子,就可著勁兒的欺負啊!”
出乎二人的預料之外,李晟歎了口氣,道:“不,二位誤會了。實不相瞞,末將這次來見越王,並不是想說之前的話,而是來向越王辭行的。”
“啥?辭行?”
“正是如此。三月之期就要到了,越王這不是馬上就要領兵攻伐扶桑了麽?末將現在還不離開更待何時?”
“那你迴去之後怎麽辦?”崔耕關切地問道。
李晟道:“末將有辱使命,迴去就向王相請罪。至於迴紇之事麽……此乃軍國大事,末將插不進嘴去。但若朝廷依舊執行原來的計劃,末將定當請戰,哪怕是戰死沙場馬革裹屍,也無怨無悔。”
他的語氣極其平淡,好像在說別人的事兒一般,不見半點慷慨激昂之色。
但崔耕卻明白,李晟的確就是這麽想的。此人在曆史上有“小汾陽”之稱,忠君愛國、為天下蒼生著想之心絕不在郭子儀之下。
若是之前,他有征伐扶桑的幌子頂著,還覺得沒什麽。但是現在,既然短時間內不想征扶桑了,他心裏麵還真有些過意不去。
有那麽一瞬間,崔耕幾乎都要脫口而出,自己願意出兵十萬為質了。
不過話到嘴邊,崔耕又咽了迴去。
他字斟句酌地道:“李將軍莫著急走。這麽說吧,如果一定要本王出兵,也不是完全不行。不過麽,在此之前,我起碼得先知道,和王相勾結的那個迴紇貴人到底是誰吧?”
“啊?您迴心轉意了?”李晟大喜過望,驚唿出聲。
“呃……那也不一定,本王還得多加斟酌,看看咱們到底有多少勝算。”
世事就是這樣,失去了才知道珍惜。
原本李晟自認為能夠算計得了崔耕,對崔耕詢問誰是迴紇內應的事兒推說不知。
現在崔耕明顯脫出了他的算計,他又覺得,告訴崔耕這事兒也沒什麽了。
李晟道:“其實末將還真知道那位迴紇貴人是誰。他就是現如今的迴紇的丞相,藥羅葛頓莫賀。他既是迴紇丞相,又是迴紇王族,對迴紇的進軍路線了如指掌。”
藥羅葛頓莫賀?
崔耕聽說過這個名字,藥羅葛是他的姓氏,頓莫賀是他的名字。
在曆史記載中,安史之亂後,迴紇牟羽可汗看到中原紛亂,準備舉兵入侵唐朝。
宰相頓莫賀勸說道:“唐朝是大國,沒有對不起我們的地方。前次我軍進入太原,取牛馬數萬,迴國不久,就消耗略盡。今天舉國出兵遠征,如若不勝,怎麽迴歸?”
牟羽可汗不聽,頓莫賀就起兵殺了他,自立為汗。
當然了,一言不合就弑主自立,這頓莫賀肯定也不是什麽省油的燈,他殺牟羽可汗也未必完全是為了大唐。
不過,這件事兒起碼說明,頓莫賀在迴紇中屬於親唐一派的。
那麽,他會不會出於某種原因,將迴紇賣給大唐呢?
崔耕又問道:“不知那頓莫賀又是受了王相什麽大恩,才決定為了王相,出賣自己的母國呢?”
還有句話他沒說出來:從功利的角度來講,迴紇宰相已經是迴紇最高的官位了,大唐朝廷能給他多大的好處,讓他願意放棄這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呢?
“此事就說來話長了……”
李晟不敢再在崔耕麵前耍心眼兒,將事情的經過娓娓道來。
這封信就是那部分留守人員寫的,詳細介紹了扶桑現在的情況。
其一,長屋王餘孽作亂,火燒平城京,扶桑天皇被迫遷都。
其二,扶桑天皇為取得佛祖保佑,加快修建大佛的速度。為了修建大佛,扶桑朝廷不斷加稅,百姓苦不堪言。現在的扶桑,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愈演愈烈。
這兩個消息當然都是好事兒,但是……這好事兒也太好了。
本來按照崔耕的計劃,是馬上調兵遣將,與扶桑朝廷的軍隊大戰一場的。
但現在看來,完全不必著急。
沒想到聖武天皇吃了這麽一個大虧之後,不是加強全國軍備,而是在迷信的道路上越行越遠,勞民傷財,逼得扶桑百姓不斷反抗。
長此以往,扶桑國內各階層的矛盾越來越大,甚至會很可能會引發曆史記載中的“橘奈良麻呂之亂”。
既然如此,崔耕又何必著急把火地領軍出征呢?等再拖個一兩年,等扶桑的國力進一步削弱不好嗎?
現在出征扶桑,反而有促成扶桑各階層消弭矛盾,一致對外的可能。
但現在問題來了,崔耕之前已經答應了李晟,借十萬精銳給大唐朝廷,一戰滅迴紇,隻是這時間得在自己征伐扶桑之後。
那現在不用征伐扶桑了,是否要實現諾言呢?崔耕當然不願意。
怕什麽來什麽。
正在這時,簾櫳一挑,楊思勖走進了書房,道:“那李晟又來了,不知您見是不見?”
李晟是真有韌性,盡管崔耕明確表示,自己在征服扶桑之前,不可能借給朝廷兵馬。但他在灰心氣餒幾天後,就重整旗鼓,每日來越王府報道,勸越王迴心轉意了。
當然,這次他受了教訓,不敢再拿崔耕的諾言說事兒了。隻是表示,如今正是消滅迴紇的大好機會,越王不肯出兵的話,朝廷也不敢全心全意的對付迴紇,很可能功虧一簣。還請越王看在大唐百姓的份兒上,務必答應這個要求。
至於崔耕推說,自己出兵扶桑,照樣給朝廷造不成威脅?
李晟也有說詞:越王的大軍出海之後,誰知道主力在哪兒?不放在眼皮底下,朝廷依舊不能放心。
就這樣,李晟盡管沒什麽新穎的角度,但每日都要覲見崔耕,把這番陳詞濫調說上一遍,盼著崔耕能迴心轉意。
要是一般人,崔耕早就避而不見了。不過,李晟畢竟是曆史記載中的名將,崔耕盡管對他有些看法,還是想到人才難得,不願意與其撕破臉,隻是一直不肯答應他的要求而已。
往日李晟前來拜見,崔耕沒什麽壓力,婉言拒絕。
但是今天,三個月之期就要到了,崔耕若不起兵征扶桑,又該如何麵對李晟呢?
他想了一下,還是決定見招拆招,道:“把他領進來吧。”
“是。”
功夫不大,在楊思勖的引領下,李晟走了進來。
“參見越王千歲千歲,千千歲!”
“李將軍免禮,賜坐。”
“謝越王。”
楊思勖搬來一個矮凳,讓李晟坐下。
崔耕輕咳一聲,道:“‘李將軍這次來見本王,可是又要講那些大道理麽?你自己不嫌麻煩,本王的耳朵裏卻都要起繭子哩。”
楊思勖也插話道:“老奴也都聽了幾十遍了。誒,我說李將軍,您能不能換點新鮮的啊?也就是越王脾氣好,換成別人……就比如當今的李隆基吧,恐怕早就不見你了。”
頓了頓,又道:“咱再說得誅心一點兒,若是越王對李隆基提類似的要求,他能答應嗎?你莫見越王是至誠君子,就可著勁兒的欺負啊!”
出乎二人的預料之外,李晟歎了口氣,道:“不,二位誤會了。實不相瞞,末將這次來見越王,並不是想說之前的話,而是來向越王辭行的。”
“啥?辭行?”
“正是如此。三月之期就要到了,越王這不是馬上就要領兵攻伐扶桑了麽?末將現在還不離開更待何時?”
“那你迴去之後怎麽辦?”崔耕關切地問道。
李晟道:“末將有辱使命,迴去就向王相請罪。至於迴紇之事麽……此乃軍國大事,末將插不進嘴去。但若朝廷依舊執行原來的計劃,末將定當請戰,哪怕是戰死沙場馬革裹屍,也無怨無悔。”
他的語氣極其平淡,好像在說別人的事兒一般,不見半點慷慨激昂之色。
但崔耕卻明白,李晟的確就是這麽想的。此人在曆史上有“小汾陽”之稱,忠君愛國、為天下蒼生著想之心絕不在郭子儀之下。
若是之前,他有征伐扶桑的幌子頂著,還覺得沒什麽。但是現在,既然短時間內不想征扶桑了,他心裏麵還真有些過意不去。
有那麽一瞬間,崔耕幾乎都要脫口而出,自己願意出兵十萬為質了。
不過話到嘴邊,崔耕又咽了迴去。
他字斟句酌地道:“李將軍莫著急走。這麽說吧,如果一定要本王出兵,也不是完全不行。不過麽,在此之前,我起碼得先知道,和王相勾結的那個迴紇貴人到底是誰吧?”
“啊?您迴心轉意了?”李晟大喜過望,驚唿出聲。
“呃……那也不一定,本王還得多加斟酌,看看咱們到底有多少勝算。”
世事就是這樣,失去了才知道珍惜。
原本李晟自認為能夠算計得了崔耕,對崔耕詢問誰是迴紇內應的事兒推說不知。
現在崔耕明顯脫出了他的算計,他又覺得,告訴崔耕這事兒也沒什麽了。
李晟道:“其實末將還真知道那位迴紇貴人是誰。他就是現如今的迴紇的丞相,藥羅葛頓莫賀。他既是迴紇丞相,又是迴紇王族,對迴紇的進軍路線了如指掌。”
藥羅葛頓莫賀?
崔耕聽說過這個名字,藥羅葛是他的姓氏,頓莫賀是他的名字。
在曆史記載中,安史之亂後,迴紇牟羽可汗看到中原紛亂,準備舉兵入侵唐朝。
宰相頓莫賀勸說道:“唐朝是大國,沒有對不起我們的地方。前次我軍進入太原,取牛馬數萬,迴國不久,就消耗略盡。今天舉國出兵遠征,如若不勝,怎麽迴歸?”
牟羽可汗不聽,頓莫賀就起兵殺了他,自立為汗。
當然了,一言不合就弑主自立,這頓莫賀肯定也不是什麽省油的燈,他殺牟羽可汗也未必完全是為了大唐。
不過,這件事兒起碼說明,頓莫賀在迴紇中屬於親唐一派的。
那麽,他會不會出於某種原因,將迴紇賣給大唐呢?
崔耕又問道:“不知那頓莫賀又是受了王相什麽大恩,才決定為了王相,出賣自己的母國呢?”
還有句話他沒說出來:從功利的角度來講,迴紇宰相已經是迴紇最高的官位了,大唐朝廷能給他多大的好處,讓他願意放棄這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呢?
“此事就說來話長了……”
李晟不敢再在崔耕麵前耍心眼兒,將事情的經過娓娓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