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賓一馬當先,衝著吐蕃騎兵衝了過去。
五百侍衛親兵毫不猶豫地緊隨其後,隻在頃刻間,就掀起了一陣腥風血雨!
王海賓的性格跟關老爺差不多,傲上而不淩下。跟他合作的人,恨他恨得牙根都癢癢,但其手下都覺得他還可以。
所以,無論崔耕還是郭子儀,都對王海賓沒啥不好的看法,所以這五百侍衛親軍甘願隨他赴死!
當即,五百久戰之軍,懷著必死之心,綻放出了最後的光芒,殺得那兩千吐蕃軍節節後退。
當然了,人力有時而窮,也就到此為止了。
一刻鍾之後,又是一支兩千人的吐蕃兵殺到。唐軍越戰越少,不斷有戰馬倒斃。
王海賓胯~下戰馬乃是一匹寶馬良駒,還可以支撐得住。此時他已經身中十餘箭,渾身上下鮮血淋漓,卻還唿喝連連,大聲邀戰,更顯壯烈。
這時候,戰場的外圍,出現了一群吐蕃貴人的身影。
為首一人看年紀在六十上下,、身材瘦高,麵色和煦,頭發花白,看起來不像是個吐蕃人,而是一名來自中原的儒生。
然而,現在沒有吐蕃人敢小瞧於他,此人正是統領這四十萬大軍的主帥,現如今的吐蕃國相韋乞力徐尚。
事實上,自從吐蕃太後赤瑪類秉政以來,韋乞力徐尚就是吐蕃大相。隻是剛開始,他沒什麽實力,人人隻以為他是個過渡人物。
然而,任由朝堂上風雲變換,韋乞力徐尚一直屹立不倒,才慢慢有人覺得,此老恐怕並非表麵上那麽簡單。
後來,吐蕃車騎長遲紮陸貢和太後赤瑪類和解,其中韋乞力徐尚出力甚多,人們更是對他刮目相就看,
然而,事實證明,他們還是低估了韋乞力徐尚。
趁著李隆基發動先天政變,崔耕被迫遷往嶺南道之機,,韋乞力徐尚和太後聯手,突然發動政變,除去了車騎長遲紮陸貢及其附屬勢力,如今韋乞力徐尚在吐蕃的權力,真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此刻,望著戰場中王海賓中左衝右突,韋乞力徐尚歎了口氣,道:“大唐人才何其多也!王海賓都如此勇猛,本相真想看看,那逃走的大唐雙耀,又是何等英雄?”
旁邊的吐蕃大將是司秦海道:“大相可是起了愛才之心?”
“愛才?”韋乞力徐尚搖頭道:“你以為此人會投降我吐蕃?如果他真的貪生怕死的話,就不會主動留下來斷後了。”
“那您的意思是?”
“本相隻是想感歎一聲而已,唉,論欽陵之後,我吐蕃人才凋零,比大唐可是差遠了。”
頓了頓,又自失地一笑,道:“不過,這也沒關係。唐人有才,卻不能用之。比如大唐的嶺南王崔耕吧,此人有經天緯地之才,若是有他坐鎮,我吐蕃又豈敢北侵?今日之事也是如此,若非唐人自亂陣腳,王海賓又豈會落到如此境地?所以,天命還是在咱們吐蕃這一邊。”
司秦海是韋乞力徐尚的心腹,說話沒什麽顧忌。撓了撓腦袋,道:“不是末將長他人的威風,滅咱們自己的士氣。就算王海濱死了,這不還有什麽大唐雙耀嗎?這二人不僅殺法驍勇,還智勇雙全,險些有幾百人破了咱們的十萬大軍。大相您是不是高興得早了點兒?”
“一點都不早。”韋乞力徐尚眉毛一挑,意味深長地道:“本相可以肯定,不管咱們此戰勝敗如何,王海濱一死,大唐雙耀也活不了多久了。”
……
……
這邊郭子儀和張守卻不知韋乞力徐尚的預言,現在他們正在渭源縣梁家莊內休整。
沒錯,就是梁家莊。
一來,此地背後就是大山,跑路方便。二來,此地存著當初繳獲的吐蕃輜重,糧草問題上不用擔心。
所以,在接下來的半個月的時間裏,崔耕等人就在梁家莊內棲身。並且派出斥候,探聽外麵的消息。
不出預料地,斷後的王海賓戰死沙場。吐蕃人又分出五萬大軍,與原來的殘兵敗將一起,守住了長春穀。
李隆基數次派出軍隊猛攻長春穀,都無功而返。現在吐蕃人士氣極旺,以為必能取勝,甚至活捉大唐皇帝。
梁家莊內。
崔耕往郭子儀和張守的臉上看去,沉聲道:“如今能力挽狂瀾的隻有咱們了,二位敢不敢再幹一票?”
“再幹一票?”郭子儀道:“你是說……咱們再喬裝改扮,夜襲吐蕃大營?不好吧,人家敗了一次,能不有所準備?”
崔耕道:“你得這麽想,在吐蕃人看來,咱們冒了一次險,又豈敢再冒第二次險?所以,吐蕃人的準備是肯定有的,但內心之中,未必就把咱們當一迴事兒,這其中未必就沒有可乘之機。”
張守沉吟了一下,道:“嗯,有搞頭兒。若與吐蕃大將易地而處,我也會以為,咱們肯定已經遠彪萬裏了,絕不會想到,咱們還要故技重施。”
崔耕高興地道:“就是這個道理。更何況,咱們這次是三千多人,可不是之前的六百人,定能給吐蕃人一個大大的驚喜1”
“之前……”郭子儀重複了一句,臉現黯然之色,道:“之前要是朝廷早點發兵,王節度也就不用戰死了。”
“呃……”
崔耕和張守麵色才沉凝,無言以對。
在張守的想法裏,朝廷貽誤戰機,這事兒幹的的確不怎麽地道。但他在軍中久了,見的齷齪事兒多了,對朝廷的做法兒倒說不上多麽憤慨,所以不願意說些泄氣話。
崔耕則心中暗暗有了一絲欣喜,郭子儀有如此想法,自己的撬牆腳大計,就有了指望。
想想也不奇怪,郭子儀今年才十六歲,閱曆不廣。剛加入朝廷大軍,就親身經曆了此等齷齪事,那三觀能不受到巨大的衝擊嗎?
最終,他歎了口氣,道:“待咱們立下了大功,就可以上表,為王節度申冤報仇了。想必,陛下再受人蒙蔽,也不會一直偏聽偏信,讓忠良含冤吧?”
嘴裏這麽說著,崔耕心裏卻想道,世上之事哪有簡單?莫管此事別人是怎麽勸的,最終的拍板決定是李隆基下的?若不是實在被逼得沒辦法,李隆基會主動認錯?那怎麽可能?
郭子儀啊,郭子儀,咱們走著瞧,令你大失所望的事兒,還在後麵呢!
五百侍衛親兵毫不猶豫地緊隨其後,隻在頃刻間,就掀起了一陣腥風血雨!
王海賓的性格跟關老爺差不多,傲上而不淩下。跟他合作的人,恨他恨得牙根都癢癢,但其手下都覺得他還可以。
所以,無論崔耕還是郭子儀,都對王海賓沒啥不好的看法,所以這五百侍衛親軍甘願隨他赴死!
當即,五百久戰之軍,懷著必死之心,綻放出了最後的光芒,殺得那兩千吐蕃軍節節後退。
當然了,人力有時而窮,也就到此為止了。
一刻鍾之後,又是一支兩千人的吐蕃兵殺到。唐軍越戰越少,不斷有戰馬倒斃。
王海賓胯~下戰馬乃是一匹寶馬良駒,還可以支撐得住。此時他已經身中十餘箭,渾身上下鮮血淋漓,卻還唿喝連連,大聲邀戰,更顯壯烈。
這時候,戰場的外圍,出現了一群吐蕃貴人的身影。
為首一人看年紀在六十上下,、身材瘦高,麵色和煦,頭發花白,看起來不像是個吐蕃人,而是一名來自中原的儒生。
然而,現在沒有吐蕃人敢小瞧於他,此人正是統領這四十萬大軍的主帥,現如今的吐蕃國相韋乞力徐尚。
事實上,自從吐蕃太後赤瑪類秉政以來,韋乞力徐尚就是吐蕃大相。隻是剛開始,他沒什麽實力,人人隻以為他是個過渡人物。
然而,任由朝堂上風雲變換,韋乞力徐尚一直屹立不倒,才慢慢有人覺得,此老恐怕並非表麵上那麽簡單。
後來,吐蕃車騎長遲紮陸貢和太後赤瑪類和解,其中韋乞力徐尚出力甚多,人們更是對他刮目相就看,
然而,事實證明,他們還是低估了韋乞力徐尚。
趁著李隆基發動先天政變,崔耕被迫遷往嶺南道之機,,韋乞力徐尚和太後聯手,突然發動政變,除去了車騎長遲紮陸貢及其附屬勢力,如今韋乞力徐尚在吐蕃的權力,真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此刻,望著戰場中王海賓中左衝右突,韋乞力徐尚歎了口氣,道:“大唐人才何其多也!王海賓都如此勇猛,本相真想看看,那逃走的大唐雙耀,又是何等英雄?”
旁邊的吐蕃大將是司秦海道:“大相可是起了愛才之心?”
“愛才?”韋乞力徐尚搖頭道:“你以為此人會投降我吐蕃?如果他真的貪生怕死的話,就不會主動留下來斷後了。”
“那您的意思是?”
“本相隻是想感歎一聲而已,唉,論欽陵之後,我吐蕃人才凋零,比大唐可是差遠了。”
頓了頓,又自失地一笑,道:“不過,這也沒關係。唐人有才,卻不能用之。比如大唐的嶺南王崔耕吧,此人有經天緯地之才,若是有他坐鎮,我吐蕃又豈敢北侵?今日之事也是如此,若非唐人自亂陣腳,王海賓又豈會落到如此境地?所以,天命還是在咱們吐蕃這一邊。”
司秦海是韋乞力徐尚的心腹,說話沒什麽顧忌。撓了撓腦袋,道:“不是末將長他人的威風,滅咱們自己的士氣。就算王海濱死了,這不還有什麽大唐雙耀嗎?這二人不僅殺法驍勇,還智勇雙全,險些有幾百人破了咱們的十萬大軍。大相您是不是高興得早了點兒?”
“一點都不早。”韋乞力徐尚眉毛一挑,意味深長地道:“本相可以肯定,不管咱們此戰勝敗如何,王海濱一死,大唐雙耀也活不了多久了。”
……
……
這邊郭子儀和張守卻不知韋乞力徐尚的預言,現在他們正在渭源縣梁家莊內休整。
沒錯,就是梁家莊。
一來,此地背後就是大山,跑路方便。二來,此地存著當初繳獲的吐蕃輜重,糧草問題上不用擔心。
所以,在接下來的半個月的時間裏,崔耕等人就在梁家莊內棲身。並且派出斥候,探聽外麵的消息。
不出預料地,斷後的王海賓戰死沙場。吐蕃人又分出五萬大軍,與原來的殘兵敗將一起,守住了長春穀。
李隆基數次派出軍隊猛攻長春穀,都無功而返。現在吐蕃人士氣極旺,以為必能取勝,甚至活捉大唐皇帝。
梁家莊內。
崔耕往郭子儀和張守的臉上看去,沉聲道:“如今能力挽狂瀾的隻有咱們了,二位敢不敢再幹一票?”
“再幹一票?”郭子儀道:“你是說……咱們再喬裝改扮,夜襲吐蕃大營?不好吧,人家敗了一次,能不有所準備?”
崔耕道:“你得這麽想,在吐蕃人看來,咱們冒了一次險,又豈敢再冒第二次險?所以,吐蕃人的準備是肯定有的,但內心之中,未必就把咱們當一迴事兒,這其中未必就沒有可乘之機。”
張守沉吟了一下,道:“嗯,有搞頭兒。若與吐蕃大將易地而處,我也會以為,咱們肯定已經遠彪萬裏了,絕不會想到,咱們還要故技重施。”
崔耕高興地道:“就是這個道理。更何況,咱們這次是三千多人,可不是之前的六百人,定能給吐蕃人一個大大的驚喜1”
“之前……”郭子儀重複了一句,臉現黯然之色,道:“之前要是朝廷早點發兵,王節度也就不用戰死了。”
“呃……”
崔耕和張守麵色才沉凝,無言以對。
在張守的想法裏,朝廷貽誤戰機,這事兒幹的的確不怎麽地道。但他在軍中久了,見的齷齪事兒多了,對朝廷的做法兒倒說不上多麽憤慨,所以不願意說些泄氣話。
崔耕則心中暗暗有了一絲欣喜,郭子儀有如此想法,自己的撬牆腳大計,就有了指望。
想想也不奇怪,郭子儀今年才十六歲,閱曆不廣。剛加入朝廷大軍,就親身經曆了此等齷齪事,那三觀能不受到巨大的衝擊嗎?
最終,他歎了口氣,道:“待咱們立下了大功,就可以上表,為王節度申冤報仇了。想必,陛下再受人蒙蔽,也不會一直偏聽偏信,讓忠良含冤吧?”
嘴裏這麽說著,崔耕心裏卻想道,世上之事哪有簡單?莫管此事別人是怎麽勸的,最終的拍板決定是李隆基下的?若不是實在被逼得沒辦法,李隆基會主動認錯?那怎麽可能?
郭子儀啊,郭子儀,咱們走著瞧,令你大失所望的事兒,還在後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