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仙客又磕了一個響頭,道:“還請冀王為原州都督張審肅伸冤……”
然後,他將兩年前發生的一件冤案娓娓道來。
當時,張審肅手下有一個部將叫陳篡仁,貪汙軍餉,被抓了個正著。
不過,州乃大唐的邊疆地區,漢人少蠻人多,經濟不發達又多瘴疫,但凡有點能力的官員都想往內地調,對地方官的節操不能要求太高。所以,張審肅隻是打了陳篡仁三十軍棍了事。
但是,陳篡仁卻懷恨在心,向朝廷誣告張審肅“冒戰級、私傭兵”,意圖不軌。朝廷知道後,派監察禦史楊汪前去調查。
就在楊汪走到半路的時候,陳纂仁又進一步誣告張審素與其屬下董堂禮合謀造反。
於是乎,楊汪下令,將張審素暫時關押在雅州監獄,再慢慢調查。
其實這時候還沒定張審素的罪,隻是將他調離駐地,以防不測而已。但是,董堂禮一個大老粗可不懂這個,他就明白,自己的老大陳篡仁因為誣告被抓了,自己恐怕也得步其後塵。
於是乎,董堂禮帶著七百官兵嘩變,抓了監察禦史楊汪,逼迫他為楊審肅申冤。
嘩變等於造反,沒過多久,周邊其他的大唐軍隊趕到,殺了董堂禮及其部屬,救了楊汪。
然而,楊汪經此一變,又驚又怒,直接把張審肅和董堂禮當作一黨,“因深按審素,構成其罪”,簡單來講就是把張審肅屈打成招了。
最後,張審肅因謀反之罪被抄家滅族,隻有兩個孩子尚小,被流放嶺南道。
張審肅對牛仙客有知遇之恩,牛仙客幾次上書朝廷,為張審肅鳴冤,但都沒什麽迴音。他絕望之下,決定投靠崔耕,借助“崔青天”的力量,為恩主報仇。
最後,牛仙客道:“雖然張審肅對下官有知遇之恩,但下官絕不僅僅是因為私情才要幫他申冤,實在是張都督清正廉明,確實是被冤枉的。冀王若是心存疑慮的話,盡可以找從州逃迴來的老卒查問。”
崔耕對張審肅這事兒,還真沒啥不信的,因為曆史上確有記載。
當然了,州都督被冤枉致死,還夠不著上史書,關鍵是其後續。
在曆史記載中,又過了幾年,張審肅那兩個兒子張、張,一個十一歲,一個十三歲,從嶺南“逃迴了”洛陽附近。當時楊汪已經升任殿中侍禦史,並且改名叫楊萬頃。就在楊萬頃縱馬奔馳之際,被張、張二人埋伏的“絆馬索”絆倒,楊萬頃墮馬,身受重傷。
兄弟二人走上前去,手起刀落,為父報仇。
然後,他們又準備前往劍南道,找陳篡仁報仇。可惜沒走多遠,就被地方官抓住了。
本質上,這又一個“徐元慶案”,立即引起了朝野震動。
其實此案的蹊蹺還是相當多的,嶺南道是朝廷罪犯的主要流放地。若那麽容易逃亡,還不早就跑光了?
一個十一歲、一個十三歲的孩子,能從嶺南道逃迴洛陽,不用問,是有同情張審素的人在或明或暗的幫忙。
躲在暗處之人的小算盤也很好猜。
對於這種“為父報仇”的案子,朝廷雖然不鼓勵,但都是從寬發落的。
貞觀年間,絳州有個叫衛無忌的女子,其父為同鄉人衛長則所殺。於是乎,衛無忌在一次宴會上,用一塊板磚擊殺了衛長則,並且向官府主動請罪。最後,唐太宗不但免了衛無忌的罪,還嘉其孝烈,給田宅嫁妝。
唐高宗時,濮州有孝女賈氏,父親被同族人殺害,她發誓不嫁,將弟弟撫養長大,以報父仇。待弟弟殺了仇人之後,她取仇人的心肝祭奠亡父,又欲代弟服罪。高宗皇帝知道後,哀憐這姐弟倆,給予特赦免罪。
還有徐元慶案,在沒有崔耕影響的世界裏,是“殺其身,旌其節。”
按照這些先例來看,張、張這二人被處死的可能性並不大。他們還沒成年,這又是一條免死的理由。
當時天下的大多數人,也都是這麽想的。
但是,李隆基為皇,卻專門下了一道旨意,認為“複仇雖禮法所許,殺人亦格律居存。孝子之情,義不顧命,國家設法,焉得容此!殺之成複仇之誌,赦之虧格律之條。殺人而赦之,此途不可啟也。”
最終,李隆基下旨處決了張、張二人。
這個處置就太混賬了,人家老爹被冤枉死了,還不許人家報仇?哦,你的法律在楊萬頃被複仇的時候發揮作用了。那張審肅被冤枉,屈打成招的時候,律法又在哪呢?
唐玄宗的這個判決太不合理,在曆史上被廣為詬病。
崔耕原來當然不知道,幫張、張從嶺南道逃迴來的幕後之人是誰。現在看來,很可能就是牛仙客了。
他說道:“此案的是非曲直,本官當然要詳加調查斷。不過,事涉謀反大案,牛刺史一個外人,不顧瓜田李下之嫌為張審肅申冤,想來是沒有說謊的。”
“崔相真是明察秋毫。”
“對了,張審肅死後,楊汪和陳篡仁又是什麽境遇?”
“楊汪查辦張審肅案有功,被升為殿中侍禦史。陳篡仁因揭發有功,繼任為州大都督。這次蠻族破州,兵荒馬亂,陳篡仁不知所蹤了。下官聽說……聽說……”
“聽說什麽?”
“聽有蠻人說,陳篡仁已經從賊。但是,此事關係重大,在沒有確切的證據之前,下官不敢妄言。”
“很好,牛刺史雖然和陳篡仁有仇,卻有一說一有二說二,真是頗有君子之風。”
“冀王謬讚了。”
……
又談了一會兒別的事情,崔耕對牛仙客越發欣賞。
忽然,崔耕道:“說起戎州來,本官想起一首詩:江水通三峽,州城控百蠻。沙昏行旅倦,邊靜禁軍閑。漢虜更成市,羅紈靳不還。投氈撿精密,換馬瘦孱顏。兀兀頭垂髻,團團耳帶環。夷聲不可會,爭利苦間關……想必牛刺史能攢下四十萬貫的財帛,是因為和蠻人做買賣吧?”
這首詩乃是宋代詩人“蘇轍”所作,說的是宋朝時,戎州漢人和蠻人互市時的興旺景象。崔耕引用這首詩,是想以此詩為引子,和牛仙客聊聊戎州的經濟情況。
沒想到,牛仙客聽了這首詩,卻是麵色驟變。
噗通!
他又跪下了,沉聲道:“仙客死罪,多謝崔相寫詩為某開脫。”
納尼?
為你開脫?
你到底幹什麽傷天害理的事兒了?
崔耕徹底懵圈兒。
然後,他將兩年前發生的一件冤案娓娓道來。
當時,張審肅手下有一個部將叫陳篡仁,貪汙軍餉,被抓了個正著。
不過,州乃大唐的邊疆地區,漢人少蠻人多,經濟不發達又多瘴疫,但凡有點能力的官員都想往內地調,對地方官的節操不能要求太高。所以,張審肅隻是打了陳篡仁三十軍棍了事。
但是,陳篡仁卻懷恨在心,向朝廷誣告張審肅“冒戰級、私傭兵”,意圖不軌。朝廷知道後,派監察禦史楊汪前去調查。
就在楊汪走到半路的時候,陳纂仁又進一步誣告張審素與其屬下董堂禮合謀造反。
於是乎,楊汪下令,將張審素暫時關押在雅州監獄,再慢慢調查。
其實這時候還沒定張審素的罪,隻是將他調離駐地,以防不測而已。但是,董堂禮一個大老粗可不懂這個,他就明白,自己的老大陳篡仁因為誣告被抓了,自己恐怕也得步其後塵。
於是乎,董堂禮帶著七百官兵嘩變,抓了監察禦史楊汪,逼迫他為楊審肅申冤。
嘩變等於造反,沒過多久,周邊其他的大唐軍隊趕到,殺了董堂禮及其部屬,救了楊汪。
然而,楊汪經此一變,又驚又怒,直接把張審肅和董堂禮當作一黨,“因深按審素,構成其罪”,簡單來講就是把張審肅屈打成招了。
最後,張審肅因謀反之罪被抄家滅族,隻有兩個孩子尚小,被流放嶺南道。
張審肅對牛仙客有知遇之恩,牛仙客幾次上書朝廷,為張審肅鳴冤,但都沒什麽迴音。他絕望之下,決定投靠崔耕,借助“崔青天”的力量,為恩主報仇。
最後,牛仙客道:“雖然張審肅對下官有知遇之恩,但下官絕不僅僅是因為私情才要幫他申冤,實在是張都督清正廉明,確實是被冤枉的。冀王若是心存疑慮的話,盡可以找從州逃迴來的老卒查問。”
崔耕對張審肅這事兒,還真沒啥不信的,因為曆史上確有記載。
當然了,州都督被冤枉致死,還夠不著上史書,關鍵是其後續。
在曆史記載中,又過了幾年,張審肅那兩個兒子張、張,一個十一歲,一個十三歲,從嶺南“逃迴了”洛陽附近。當時楊汪已經升任殿中侍禦史,並且改名叫楊萬頃。就在楊萬頃縱馬奔馳之際,被張、張二人埋伏的“絆馬索”絆倒,楊萬頃墮馬,身受重傷。
兄弟二人走上前去,手起刀落,為父報仇。
然後,他們又準備前往劍南道,找陳篡仁報仇。可惜沒走多遠,就被地方官抓住了。
本質上,這又一個“徐元慶案”,立即引起了朝野震動。
其實此案的蹊蹺還是相當多的,嶺南道是朝廷罪犯的主要流放地。若那麽容易逃亡,還不早就跑光了?
一個十一歲、一個十三歲的孩子,能從嶺南道逃迴洛陽,不用問,是有同情張審素的人在或明或暗的幫忙。
躲在暗處之人的小算盤也很好猜。
對於這種“為父報仇”的案子,朝廷雖然不鼓勵,但都是從寬發落的。
貞觀年間,絳州有個叫衛無忌的女子,其父為同鄉人衛長則所殺。於是乎,衛無忌在一次宴會上,用一塊板磚擊殺了衛長則,並且向官府主動請罪。最後,唐太宗不但免了衛無忌的罪,還嘉其孝烈,給田宅嫁妝。
唐高宗時,濮州有孝女賈氏,父親被同族人殺害,她發誓不嫁,將弟弟撫養長大,以報父仇。待弟弟殺了仇人之後,她取仇人的心肝祭奠亡父,又欲代弟服罪。高宗皇帝知道後,哀憐這姐弟倆,給予特赦免罪。
還有徐元慶案,在沒有崔耕影響的世界裏,是“殺其身,旌其節。”
按照這些先例來看,張、張這二人被處死的可能性並不大。他們還沒成年,這又是一條免死的理由。
當時天下的大多數人,也都是這麽想的。
但是,李隆基為皇,卻專門下了一道旨意,認為“複仇雖禮法所許,殺人亦格律居存。孝子之情,義不顧命,國家設法,焉得容此!殺之成複仇之誌,赦之虧格律之條。殺人而赦之,此途不可啟也。”
最終,李隆基下旨處決了張、張二人。
這個處置就太混賬了,人家老爹被冤枉死了,還不許人家報仇?哦,你的法律在楊萬頃被複仇的時候發揮作用了。那張審肅被冤枉,屈打成招的時候,律法又在哪呢?
唐玄宗的這個判決太不合理,在曆史上被廣為詬病。
崔耕原來當然不知道,幫張、張從嶺南道逃迴來的幕後之人是誰。現在看來,很可能就是牛仙客了。
他說道:“此案的是非曲直,本官當然要詳加調查斷。不過,事涉謀反大案,牛刺史一個外人,不顧瓜田李下之嫌為張審肅申冤,想來是沒有說謊的。”
“崔相真是明察秋毫。”
“對了,張審肅死後,楊汪和陳篡仁又是什麽境遇?”
“楊汪查辦張審肅案有功,被升為殿中侍禦史。陳篡仁因揭發有功,繼任為州大都督。這次蠻族破州,兵荒馬亂,陳篡仁不知所蹤了。下官聽說……聽說……”
“聽說什麽?”
“聽有蠻人說,陳篡仁已經從賊。但是,此事關係重大,在沒有確切的證據之前,下官不敢妄言。”
“很好,牛刺史雖然和陳篡仁有仇,卻有一說一有二說二,真是頗有君子之風。”
“冀王謬讚了。”
……
又談了一會兒別的事情,崔耕對牛仙客越發欣賞。
忽然,崔耕道:“說起戎州來,本官想起一首詩:江水通三峽,州城控百蠻。沙昏行旅倦,邊靜禁軍閑。漢虜更成市,羅紈靳不還。投氈撿精密,換馬瘦孱顏。兀兀頭垂髻,團團耳帶環。夷聲不可會,爭利苦間關……想必牛刺史能攢下四十萬貫的財帛,是因為和蠻人做買賣吧?”
這首詩乃是宋代詩人“蘇轍”所作,說的是宋朝時,戎州漢人和蠻人互市時的興旺景象。崔耕引用這首詩,是想以此詩為引子,和牛仙客聊聊戎州的經濟情況。
沒想到,牛仙客聽了這首詩,卻是麵色驟變。
噗通!
他又跪下了,沉聲道:“仙客死罪,多謝崔相寫詩為某開脫。”
納尼?
為你開脫?
你到底幹什麽傷天害理的事兒了?
崔耕徹底懵圈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