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迫不及待地問道:“到底什麽法子?”


    “臨淄王發沒發現,唐隆政變後,您屢屢處於下風,就在於陛下和崔耕聯合起來。”


    “你先前都說了八百遍了,這不是廢話嗎?”王琚不耐煩地插嘴。


    鄭搖頭道:“並非廢話。眾位請想,現在太子勢弱,陛下和崔耕勢必貌合神離。但若是太子要擴展勢力,他們又勢必再次聯合絞殺。所以,太子要重握大權,千難萬難。


    李隆基似乎模模糊糊地意識到了點什麽,沉聲道:“說下去。”


    鄭道:“假如少了一方掣肘呢?比如說……崔耕出外?”


    “那不是放虎歸山了麽?”


    “非也,非也。”鄭搖頭道:“隻要韋後在咱們手裏握著,崔耕即便迴了魏州,也不敢興兵作亂,談不上什麽放虎歸山。更何況,咱們又何必放崔耕迴魏州?”


    李隆基沉吟道:“如果崔耕不迴魏州的話,那倒不是不行……但是,不讓他迴魏州,該讓他去哪呢?”


    “劍南道!”


    “為什麽是劍南道?”


    鄭道:“當初,高祖皇帝曾經有意傳位為太宗,曾經對太宗皇帝言到,以他為太子,以建成為蜀王。並且告訴太宗皇帝,建成若是安穩,就讓他一世富貴。若是不安穩,也難為大患。不知這個典故,臨淄王聽說過沒有?”


    “當然聽說過。蜀地乃困龍之局,出入之路異常艱難。隻要外麵把路一封,任你多高的才能,也隻能坐困蜀中了。”


    “正是如此,太子盡可以把崔耕派往劍南道。這樣的話,他既不能給陛下幫忙,又對魏州施加不了什麽影響,堪稱一舉兩得。”


    “可是……”李隆基還是有些猶豫,道:“咱們打算的倒是挺好,父皇能同意此事?崔耕又願意去劍南道嗎?”


    “殿下放心,如今陛下安全了,崔耕入劍南道對他百利而無一害,絕不會反對。至於崔耕自己麽……”


    說著話,鄭從袖兜中拿出了一份公文,道:“那崔耕人稱崔青天,素來以天下為己任,這次他不去也不行了呢。”


    李隆基接過公文來看了一遍,越看越是高興,最終猛地一拍大腿,道:“這份公文來得及時,真是天助我也!”


    那份公文上到底寫的是什麽?


    其實不是什麽好事兒,乃是劍南道姚州土蠻發動叛亂,勾結吐蕃,將姚州大都督李知古點了天燈了。


    現在,姚州、州以及其下轄的幾十個羈縻州,都已經盡落入了蠻族之手。


    這還不算什麽,關鍵是,此地占據了交通要道,姚州以南的昆州、黎州、盤州等地,已經和朝廷斷絕了消息,也不知那些州府的官民百姓是死是活。


    在一般人看來,那就發動大軍平亂不就行了?


    其實沒那麽簡單,此地處於崇山峻嶺之間,再加上是瘴疫之地,天然不利於大軍行動。


    再說了,朝廷也沒什麽大軍可以出動。


    這地方,實際是就是後世四川和雲南的交界地帶,州屬四川,姚州屬雲南。蜀地和中原之間道路難行,蜀地到這裏的道路,就得加個“更”字兒。從後勤的角度來看,朝廷根本就派不出多少多少大軍平亂。


    相對而言,吐蕃到此地的路況倒是好了不少。大唐能增兵,吐蕃也可以增兵,打起來就沒個頭了。現在大唐內部隻是勉強保持著和平,哪打得起這種仗?


    還有最關鍵的,此地南邊也不安穩,那裏是六詔之地。


    想當初,吐蕃讚普赤都鬆讚率十萬大軍入侵六詔之地,在大獲全勝之機暴病而亡,吐蕃被迫撤軍。


    經此一役,六詔損失慘重。但相對而言,蒙舍詔受的損失最小,殘存的實力遠遠超過了其他五詔。


    因為蒙舍詔在六詔最南,又名南詔。


    經過這麽多年的發展,南詔幾乎都要一統六詔。


    姚州和州對於大唐來說,那是偏遠得不能再偏遠的地方了。但對於南詔來說,卻是異常富庶之地,早就有染指之心。


    現在的情況是,姚州、州本為大唐之地,吐蕃和南詔都有染指之心,吐蕃已經有了行動,南詔有沒有實際行動朝廷還不知道。


    與此同時,大唐想聯南詔對付吐蕃,吐蕃想聯南詔對抗大唐,局勢異常複雜,急需一位夠份量的朝廷大員去處置姚州亂局。


    崔耕曾經任劍南道查訪使,在劍南道舊部頗多,德才兼備,簡直是處置此事的最佳人選。


    對於崔耕本身來講,這也不是一件壞事。


    即便不談那些憂國憂民的情結,到蜀地去大展手腳,總比在長安被軟禁強得多不是?


    所以,鄭這個主意,沒人能夠拒絕。


    三日後,朝廷正式討論姚州、州的問題,李隆基順勢提出,要崔耕出任劍南道安撫使,以嶺南道之力處置姚二州蠻族叛亂,以及應付吐蕃和南詔可能的進攻。


    崔耕想了想也就允了,不過,他提出了一點要求。自己這次出鎮劍南道,就不必掛一個宰相的虛銜兒了。至於自己的宰相之位,可由崔來接任。


    李隆基發動唐隆政變時,崔還是宰相。政變成功後,李隆基就以崔貪汙受賄為名,打發他去做華州刺史了。


    崔耕此舉,算是用自己出外,換取崔為相。李旦想了想,崔是太平公主的姘頭,自己還要靠太平公主平衡李隆基,也就允了。


    不過李旦趁機提出,既然崔這個大貪官可以原諒,那蕭至忠是否可以原諒呢?


    蕭至忠以前依附韋後是不假,但是,總體來講,他還算是清官一名。崔耕沒什麽意見,表示同意。


    眼瞅著李旦和崔耕三言兩語,敲定了蕭誌忠為相,李隆基簡直鬱悶的想吐血。


    無它,蕭至忠的兒子在唐隆政變中為亂軍所殺。他不對自己恨之入骨,除非太陽從西方出來!


    父皇隨口一句,就又在宰相班子裏給自己安排了一個對頭。現在的宰相班子成員是:姚崇、宋、劉幽求、李成器、唐休、崔、蕭誌忠,自己在裏麵的力量幾乎可以不計了。


    他高聲道:“若崔、蕭至忠都可以為相,我以為,另外一人更應該為相!”


    “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奮鬥在盛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牛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牛凳並收藏奮鬥在盛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