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龍二年,十一月乙醜。
今天按照風俗,是民間的潑寒胡節。與此同時,還是偉大的李顯陛下的生日。
當日早朝,李顯禦駕大明宮含元殿,接受文武百官、外番使節,乃至皇親國戚的祝賀,並贈送了迴禮精致防風眼鏡一個。
完事兒之後,皇帝陛下便戴上自己的近視鏡,和各位貴人一起,禦駕駛朱雀門,觀看潑寒胡戲。
當然了,長安貴人很多,也不是什麽人都有資格跟皇帝陛下一塊兒看戲的。一般來講,必須三品以上的官員才行,允許帶家眷一名。
“嗯?不對啊!”
朱雀門上,在一片紫袍之中,有一身著牡丹大袖衫的女子分外顯眼,正是崔耕帶的“家眷”曹月嬋。
按說,崔耕現在有三名正妻,安樂公主李裹兒、平陽公主拉達米珠、五姓七望女盧若蘭,怎麽輪也輪不著曹月嬋啊?
人們紛紛向他們投來好奇、不解、疑惑的目光。
饒是曹月嬋身為聚豐隆掌櫃,經的多見的廣,也被人們盯得一陣心裏發毛。
她緊緊攥住崔耕的手,有些不自在地道:“二郎,我今日是不是太任性了?”
崔耕滿不在乎地道:“不算任性,你能來就挺好。要不然,今天帶她們仨誰都不合適。”
這倒是實話。
按說這種場合,就是該帶著正妻,沒有正妻才帶小妾。但是,奈何崔耕的正妻有仨啊。
帶李裹兒,顯著她仗著李顯的權勢爭寵,不利於家裏的安定團結。帶拉達米珠或者盧若蘭吧,又怕韋後見了,以為李裹兒受了冷落,為女兒抱不平。
既然曹月嬋主動提出來了,整好帶她來。
當然了,為李顯賀壽,李裹兒是一定要參加的。剛才為了說服李裹兒迴家,崔耕很是花了一番功夫,找了個既符合李裹兒胃口,又非常符合邏輯的理由。隻是這事兒,就沒必要對曹月嬋解釋了。
曹月嬋聽了這話,才重新高興起來,吐了吐舌頭,道:“我可不是要跟她們爭什麽,而是確確實實想在朱雀門上看潑寒胡戲。”
崔耕笑道:“這倒是個好地方,居高臨下,能把整場潑寒胡戲看個清清楚楚。說起來,咱們清源可沒這個風俗,我考考你,潑寒胡戲又叫什麽?”
“呃,又叫“蘇慕遮”或者“渾脫”。“蘇幕遮”既指進行潑寒胡戲時演奏的樂曲,又指人們頭上帶的防水帽子。“渾脫”既指進行潑寒胡戲時跳的舞,又指裝水的皮囊。在潑寒胡戲中,人們就是用“渾脫”裏的水澆人的。”
“月嬋果然聰明,那我再問問你,潑寒胡戲起源於哪?”
“西域諸國。”
……
二人一邊閑聊,一邊往下麵觀瞧,等待著潑寒胡戲的開始。
其實最初的頗寒胡戲,跟後世的潑水節差不多,人們頭戴蘇幕遮,腰胯渾脫,互相潑水,玩鬧不休。娛樂性很強,觀賞性不足。
但是,自從傳入中國以來,產生了很多變化。
最初此戲在宮內流行,據《周書》記載,南北朝時,北周宣帝宇文“禦正武殿,集百官及宮人、內外命婦,大列妓樂,又縱胡人乞寒,用水澆沃為戲樂””
注意,這裏就不是人們互相潑水了,而是觀看“胡人”自己潑。
這有啥看頭兒?
別急,既然是潑水,穿著衣服就不大方便了,人們“裸~體跣足,揮水投泥,互相嬉戲”。最關鍵的是,這些胡人盡皆美貌女子,豈能不令觀者血脈噴張,不能自已?
所以,此時的”“戲”,已經從遊戲之戲,到戲劇之戲開始轉變。
到了現在,因為皇帝觀戲,長安的潑寒胡戲,已經逐漸演變為長安各坊麵子的比拚。
一百零八坊,每坊都有“渾脫隊”,整支隊伍都騎著高頭大馬,或著衣著華麗以富逼人,或者頭戴各種麵具以新奇取勝,還有的僅著皮兜遮羞,展露出健壯的身材,甚至有的隊伍完全由花樣美男組成……等等,不一而足。
總而言之,誰最吸引百姓的目光,乃至被潑的水最多,誰就算贏了。若是皇帝看得高興,給予重賞,那更算是揚眉吐氣。
……
……
此時的朱雀大街上,長安百姓們摩肩擦踵,擠成一團,中間勉強留出了渾脫隊經過的通路。
巳時剛過,第一支渾脫隊伍,已經從遠方緩緩走來。
這支隊伍來自長壽坊,整支隊伍盡皆是十二三歲的童子,最中間的一匹馬格外高一些,坐的卻是一個身材高大的男子,頭戴獸頭頭冠,麵帶紫髯麵具,身著胡服,飾以金銀琉璃珠玉。
顯而易見的,這男子代表的是胡人中的貴人。
“雅荷~~”
忽然,那男子發了一聲喊,道:“吾乃胡人之王,看上了中原的花花世界。俺這就點齊兵馬,破了邊關,好好享受去也!”
“胡王受死!”
那童子們發了一聲喊,有人掏出腰間的渾脫,向著“胡王”潑水,有人騰身而起,去拽他的胡子;有人則背後偷襲……
這當然是表演,並不是真打,難得的是孩子們在馬匹前進的過程中進行,動作幹淨利落,絲毫不顯雜亂,頓時迎來了陣陣喝彩聲。
等快到朱雀門時,又有驚喜,隻聽眾童子們隨著“蘇幕遮”的曲子,齊聲唱道:“聰明兒,秉天性。莫把潘安、才貌相比並。弓馬學來陣上騁。似虎入丘山。勇猛應難比。善能歌,打難令,正是聰明。處處皆通嫻,久後策官應決定。馬上盤槍。輔佐當今帝。”
“好,好一個“馬上盤槍,輔佐當今帝”!”李顯甚為高興,道:“看賞,長壽坊渾脫隊每人賞錦緞一匹。”
李隆基趁機進言道:“方才長壽坊所表演的,乃是潑寒胡戲中的老曲目,叫“潑胡王”。隻有這首俗曲兒是新做的,甚為難得,不如陛下令人做一首詩和之吧。”
蘇幕遮的曲調雖然沒什麽變化,但與之相配合的你內容,在朝廷和民間卻已經分化。在民間是俗曲兒,在朝廷卻依舊是七言絕句。所以李隆基說做一首詩和之。
李顯興致甚高,往四下裏看了一圈兒,笑道:“不知哪位愛卿,願做這一首和詩啊?”
馬上就有人應道:“微臣不才,願意一試。”
人們循聲望去,發現其人正是工部侍郎、弘文館學士張說。
李顯道:“有勞張愛卿了,不知你需要多久?”
“微臣現在已經有了:摩庶本出海西胡,琉璃寶眼紫髯須。聞道皇恩遍宇內,來將歌舞助歡娛。”
“哈哈,張愛卿不僅有詩才,還有捷才啊,還有嗎?”
“臘月凝陰積帝台,豪歌擊鼓送寒來。 油囊取得天河水,將添上壽萬年杯。 ”
“可能再來一首?”
“寒氣宜人最可憐,故將寒水散庭前。 惟願聖君無限壽,長取新年續舊年!”
就這樣,張說接連做詩三首,不僅和了詩,還點明了為李顯祝壽之意。
李顯甚為高興,賞張說錦袍一件,黃金五十兩,並命人將這三首蘇幕遮唱出來,與長壽坊那些童子相和。
李隆基又故作漫不經心地道:“張侍郎是詩雖好,但值此陛下萬壽之際,天下第一的詩人沒出手,總嫌美中不足啊。”
“天下第一的詩人?”李顯扭頭看向崔耕,微微一笑,道:“二郎,這是說你呢!要不,你也作詩一首?”
今天按照風俗,是民間的潑寒胡節。與此同時,還是偉大的李顯陛下的生日。
當日早朝,李顯禦駕大明宮含元殿,接受文武百官、外番使節,乃至皇親國戚的祝賀,並贈送了迴禮精致防風眼鏡一個。
完事兒之後,皇帝陛下便戴上自己的近視鏡,和各位貴人一起,禦駕駛朱雀門,觀看潑寒胡戲。
當然了,長安貴人很多,也不是什麽人都有資格跟皇帝陛下一塊兒看戲的。一般來講,必須三品以上的官員才行,允許帶家眷一名。
“嗯?不對啊!”
朱雀門上,在一片紫袍之中,有一身著牡丹大袖衫的女子分外顯眼,正是崔耕帶的“家眷”曹月嬋。
按說,崔耕現在有三名正妻,安樂公主李裹兒、平陽公主拉達米珠、五姓七望女盧若蘭,怎麽輪也輪不著曹月嬋啊?
人們紛紛向他們投來好奇、不解、疑惑的目光。
饒是曹月嬋身為聚豐隆掌櫃,經的多見的廣,也被人們盯得一陣心裏發毛。
她緊緊攥住崔耕的手,有些不自在地道:“二郎,我今日是不是太任性了?”
崔耕滿不在乎地道:“不算任性,你能來就挺好。要不然,今天帶她們仨誰都不合適。”
這倒是實話。
按說這種場合,就是該帶著正妻,沒有正妻才帶小妾。但是,奈何崔耕的正妻有仨啊。
帶李裹兒,顯著她仗著李顯的權勢爭寵,不利於家裏的安定團結。帶拉達米珠或者盧若蘭吧,又怕韋後見了,以為李裹兒受了冷落,為女兒抱不平。
既然曹月嬋主動提出來了,整好帶她來。
當然了,為李顯賀壽,李裹兒是一定要參加的。剛才為了說服李裹兒迴家,崔耕很是花了一番功夫,找了個既符合李裹兒胃口,又非常符合邏輯的理由。隻是這事兒,就沒必要對曹月嬋解釋了。
曹月嬋聽了這話,才重新高興起來,吐了吐舌頭,道:“我可不是要跟她們爭什麽,而是確確實實想在朱雀門上看潑寒胡戲。”
崔耕笑道:“這倒是個好地方,居高臨下,能把整場潑寒胡戲看個清清楚楚。說起來,咱們清源可沒這個風俗,我考考你,潑寒胡戲又叫什麽?”
“呃,又叫“蘇慕遮”或者“渾脫”。“蘇幕遮”既指進行潑寒胡戲時演奏的樂曲,又指人們頭上帶的防水帽子。“渾脫”既指進行潑寒胡戲時跳的舞,又指裝水的皮囊。在潑寒胡戲中,人們就是用“渾脫”裏的水澆人的。”
“月嬋果然聰明,那我再問問你,潑寒胡戲起源於哪?”
“西域諸國。”
……
二人一邊閑聊,一邊往下麵觀瞧,等待著潑寒胡戲的開始。
其實最初的頗寒胡戲,跟後世的潑水節差不多,人們頭戴蘇幕遮,腰胯渾脫,互相潑水,玩鬧不休。娛樂性很強,觀賞性不足。
但是,自從傳入中國以來,產生了很多變化。
最初此戲在宮內流行,據《周書》記載,南北朝時,北周宣帝宇文“禦正武殿,集百官及宮人、內外命婦,大列妓樂,又縱胡人乞寒,用水澆沃為戲樂””
注意,這裏就不是人們互相潑水了,而是觀看“胡人”自己潑。
這有啥看頭兒?
別急,既然是潑水,穿著衣服就不大方便了,人們“裸~體跣足,揮水投泥,互相嬉戲”。最關鍵的是,這些胡人盡皆美貌女子,豈能不令觀者血脈噴張,不能自已?
所以,此時的”“戲”,已經從遊戲之戲,到戲劇之戲開始轉變。
到了現在,因為皇帝觀戲,長安的潑寒胡戲,已經逐漸演變為長安各坊麵子的比拚。
一百零八坊,每坊都有“渾脫隊”,整支隊伍都騎著高頭大馬,或著衣著華麗以富逼人,或者頭戴各種麵具以新奇取勝,還有的僅著皮兜遮羞,展露出健壯的身材,甚至有的隊伍完全由花樣美男組成……等等,不一而足。
總而言之,誰最吸引百姓的目光,乃至被潑的水最多,誰就算贏了。若是皇帝看得高興,給予重賞,那更算是揚眉吐氣。
……
……
此時的朱雀大街上,長安百姓們摩肩擦踵,擠成一團,中間勉強留出了渾脫隊經過的通路。
巳時剛過,第一支渾脫隊伍,已經從遠方緩緩走來。
這支隊伍來自長壽坊,整支隊伍盡皆是十二三歲的童子,最中間的一匹馬格外高一些,坐的卻是一個身材高大的男子,頭戴獸頭頭冠,麵帶紫髯麵具,身著胡服,飾以金銀琉璃珠玉。
顯而易見的,這男子代表的是胡人中的貴人。
“雅荷~~”
忽然,那男子發了一聲喊,道:“吾乃胡人之王,看上了中原的花花世界。俺這就點齊兵馬,破了邊關,好好享受去也!”
“胡王受死!”
那童子們發了一聲喊,有人掏出腰間的渾脫,向著“胡王”潑水,有人騰身而起,去拽他的胡子;有人則背後偷襲……
這當然是表演,並不是真打,難得的是孩子們在馬匹前進的過程中進行,動作幹淨利落,絲毫不顯雜亂,頓時迎來了陣陣喝彩聲。
等快到朱雀門時,又有驚喜,隻聽眾童子們隨著“蘇幕遮”的曲子,齊聲唱道:“聰明兒,秉天性。莫把潘安、才貌相比並。弓馬學來陣上騁。似虎入丘山。勇猛應難比。善能歌,打難令,正是聰明。處處皆通嫻,久後策官應決定。馬上盤槍。輔佐當今帝。”
“好,好一個“馬上盤槍,輔佐當今帝”!”李顯甚為高興,道:“看賞,長壽坊渾脫隊每人賞錦緞一匹。”
李隆基趁機進言道:“方才長壽坊所表演的,乃是潑寒胡戲中的老曲目,叫“潑胡王”。隻有這首俗曲兒是新做的,甚為難得,不如陛下令人做一首詩和之吧。”
蘇幕遮的曲調雖然沒什麽變化,但與之相配合的你內容,在朝廷和民間卻已經分化。在民間是俗曲兒,在朝廷卻依舊是七言絕句。所以李隆基說做一首詩和之。
李顯興致甚高,往四下裏看了一圈兒,笑道:“不知哪位愛卿,願做這一首和詩啊?”
馬上就有人應道:“微臣不才,願意一試。”
人們循聲望去,發現其人正是工部侍郎、弘文館學士張說。
李顯道:“有勞張愛卿了,不知你需要多久?”
“微臣現在已經有了:摩庶本出海西胡,琉璃寶眼紫髯須。聞道皇恩遍宇內,來將歌舞助歡娛。”
“哈哈,張愛卿不僅有詩才,還有捷才啊,還有嗎?”
“臘月凝陰積帝台,豪歌擊鼓送寒來。 油囊取得天河水,將添上壽萬年杯。 ”
“可能再來一首?”
“寒氣宜人最可憐,故將寒水散庭前。 惟願聖君無限壽,長取新年續舊年!”
就這樣,張說接連做詩三首,不僅和了詩,還點明了為李顯祝壽之意。
李顯甚為高興,賞張說錦袍一件,黃金五十兩,並命人將這三首蘇幕遮唱出來,與長壽坊那些童子相和。
李隆基又故作漫不經心地道:“張侍郎是詩雖好,但值此陛下萬壽之際,天下第一的詩人沒出手,總嫌美中不足啊。”
“天下第一的詩人?”李顯扭頭看向崔耕,微微一笑,道:“二郎,這是說你呢!要不,你也作詩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