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耕圍著趙履溫轉了兩圈,嘖嘖連聲,道:“其實也沒什麽,就是一樁風月事罷了。本官聽說,趙大人你和桓相的關係好得很,一入長安就送了他兩個處~子美婢。不知可有此事?”
嘩~~
崔耕此言一出,可了不得了,頓時全場如同開了鍋一樣,一片沸騰。
“啊?真的假的?趙大人能送桓相美婢?”
“別人送也就罷了,唯獨趙大人不能送啊,那不是給他姐找不痛快嗎?”
“關鍵是桓相品性高潔,也不能收啊!”
……
不怪大家如此激動,如果此事為真的話,實在是國朝第一大醜聞。
若趙履溫送他姐夫桓彥範的是其他物事,都可以解釋成親戚之間的正常人情走動。但唯獨送美婢,就隻能有一個解釋行賄。
桓彥範為了舉薦趙履溫為司農卿,說他有份參與誅殺二張之事,本來就已經夠令人詬病的了,再出了這件事,哪還有資格稱清流領袖?
至於趙履溫,如此人品,說他會兩袖清風的為安樂公主做事,誰信啊?若崔耕提出搜趙履溫的府邸,大家根本就沒理由反對。
最關鍵的是,事到如今,嘴硬是沒用的,人家崔耕既然知道了這事兒,又豈能不知那兩名美婢的下落?
桓彥範直氣的麵色鐵青,怒道:“崔耕,你竟敢監視國家大臣?”
他這迴還真冤枉崔耕了。
事實上,崔耕之所以知道這件事,是根據後世的記載。
當然了,曆史上無恥的人多了,趙履溫光送姐夫美婢可沒上史書的資格。關鍵是,他無恥到了一定的境界在桓彥範倒黴後,趙履溫又把那兩個美婢給要迴去了。非但如此,他還轉投了桓彥範的大敵韋後。韋後倒台後,這廝又見風使舵地疾馳安福樓下,對李旦“舞蹈稱萬歲”,李旦實在被趙履溫這個無恥小人惡心壞了,“聲未絕,相王令萬騎斬之”,趙履溫這輩子才算玩兒完。
崔耕理直氣壯地道:“桓相說監視就過了,本官為京兆尹,京師地麵上的大事小情,都應該心中有數。實不相瞞,這是貴府上的小廝口風不緊,在茶樓中談論此事,被本官的眼線得知哩。”
“你……”
桓彥範被駁了個啞口無言,深吸一口氣,將自己的烏紗帽摘下,托於手中,道:“微臣德行有虧,實在無顏繼續擔任宰相之位。願從今日起,告老還鄉,還望陛下允準。”
“啊?桓相要告老還鄉?”
李顯聽了這話,心裏簡直像開了兩扇門一樣那麽敞亮。
誠然,這些日子,群臣對李顯和韋後越來越看不上眼。但與此同時,李顯看他們也不順眼啊。
最近,那幫功臣們舉薦的親朋故舊,都有一兩千人了。這也就罷了,誰能沒個三親六故的?但是,群臣的舉薦,李顯準了。李顯聽韋後和武三思的話,也安排了一些人,卻被他們唧唧歪歪的。
李顯暗暗琢磨,哦,你們舉薦的人,就都是朝廷棟梁。朕安排的人,就都是歪瓜裂棗?哪有的事兒啊?咱們豁牙子吃肥肉誰(肥)也別說誰(肥)。現在好了吧,事實俱在,你桓彥範知道下不來台了吧?
當然,李顯的昏庸,主要是體現在太過寵溺韋後和幾個女兒。基本的政治素養,他還是有的。
李顯明白,桓彥範這點罪過,貶官出外也就是了。若是真把他一擼到底,盡管自己心裏是很爽,但也太不合規矩。
他說道:“袁相一時糊塗,也不必太過自責。如今益州大都督府長史出缺,不如你就……”
益州大都督府長史,乃是標準的封疆大吏,算是很給桓彥範麵子了。然而,桓彥範卻毫無領情,堅定道:“不,微臣堅決以為,其身不正,便不應在朝為官,還望陛下成全。”
“這……”李顯一陣猶豫,沒有表態。
桓彥範道:“另外,微臣此次辭官不做,也是有一點小小的私心。宰相中,還有一個人,像微臣一樣,也是其身不正,還請陛下一並開革。”
李顯瞬間就秒懂了,道:“嗬嗬嗬,看來桓相是想以這個舉動,徹底洗刷自己受賄的惡名啊,朕準了。但不知,你所指的其身不正的官員,到底是誰?注意,得有真憑實據才行。”
自從李顯登基以來,濫封瀾賞,宰相的數量已經膨脹到了可笑的地步,如今加“鸞台閣三品”銜的有:相王李旦、梁王武三思、楊再思、崔耕、宗楚客、袁恕己、張柬之、桓彥範、敬暉、崔玄、韋巨源共計十一位。
這麽多宰相,李顯也感覺挺不對勁的,如果能借桓彥範的手,去除一兩位,他還真是樂見其成。
對於桓彥範來講,本不必辭官不做,卻為了朝政清明,拉著人品不好的宰相一同辭官,勢必青史留名。相對來說,收受趙履溫的賄賂,也就著實不算什麽了。
總的來說,桓彥範的這個計劃如果順利實施,他和李顯就是雙贏的局麵。
但是,這對這幾位當朝宰相,就完全是一場無妄之災了。
當是時,李旦頗受李顯猜忌,又確實有著篡位的可能,頓時心中一緊。
武三思乃是武家的頭麵人物,桓彥範早就上書,要求李顯削除諸武的王爵了,隻是李顯一直沒答應而已。聞聽此言,他也是菊~花一緊。
楊再思和宗楚客,之前都阿附過張氏兄弟,屁股不怎麽幹淨,額頭上冷汗淋漓。
韋巨源是韋後的同族,知道桓彥範一直對韋後有意見,也是如坐針氈。
唯有宗楚客、袁恕己、張柬之、敬暉、崔玄、崔耕,這五人穩坐釣魚台。
然而出乎大家預料之外的是,韋巨源正色道:“微臣清求陛下罷免的,就是崔耕!”
“我~日~”崔耕忍不住罵出聲來,道:“桓彥範,你就算要公報私仇,也莫做的這麽明顯好不好?本官一向為官清廉秉公斷案,哪裏其身不正了?”
桓彥範冷笑道:“安樂公主要建定昆池,方圓四十九裏,不知要占多少良田。你身為當朝宰相,為何不規勸?怕是你也想享用定昆池的好處吧!為了一己之私,坐視千頃良田變為池沼,崔耕,你怎麽就那麽大的臉,稱得上其身甚正?你但凡有點羞恥之心,就該跟本官一起,辭官不做,以贖罪孽!”
說到最後,已經是聲色俱厲!
這年頭講究個以農為本,桓彥範這番大道理,還真是符合人們的普遍觀念。
袁恕己馬上幫腔道:“桓相所言甚有道理!崔相,如果你覺得單和桓相一起辭官,有些吃虧的話,本相願意和你們一起辭官。”
武三思看出了便宜,勸道:“袁相的話都說到這個份兒上了,崔相何不辭去一切官職,與公主安享富貴?如果戀棧不去的話,恐怕有傷崔相的令命吧?”
敬暉雖是文官出身,卻麵色粗豪,性情暴烈。他見崔耕猶不答應,不耐煩地道:“崔耕你如此貪戀權位,真是令人齒冷!大不了,本相也和你一起辭官就是!”
韋後自然也站到了崔耕的對立麵,道:“二郎,如今聖天子在位,天下太平。你何不順水推舟歸隱林下,留下視權位如糞土的美名?”
在李顯的想法裏,崔耕如果能兌掉敬暉和桓彥範的話,也還算不錯的結局。所以,他硬是沒有開口為崔耕說話。
李裹兒想到崔耕說的“錢多事兒少離家近,位高權重責任輕”,並沒有發飆。本來麽,崔耕即便不當官兒,也是兩個公主的夫君,長樂坊大錢莊的東家,非常符合這十六字真言。
現在朝中的主要勢力,無非是功臣派、武三思和韋後一派,至於太平公主和相王李旦一派,早已被李顯打壓的不成氣候了。
現在,經過桓彥範、敬暉、袁恕己、武三思、韋後這麽一番表態,表麵上看,逼崔耕辭官成了整個朝廷的意誌,他不辭也得辭。
“看來,我崔某人成了眾矢之的了呢。”陡然間,崔耕冷然一笑,堅定道:“但是,崔某人要告訴大夥的是,這個官……我不辭!”
嘩~~
崔耕此言一出,可了不得了,頓時全場如同開了鍋一樣,一片沸騰。
“啊?真的假的?趙大人能送桓相美婢?”
“別人送也就罷了,唯獨趙大人不能送啊,那不是給他姐找不痛快嗎?”
“關鍵是桓相品性高潔,也不能收啊!”
……
不怪大家如此激動,如果此事為真的話,實在是國朝第一大醜聞。
若趙履溫送他姐夫桓彥範的是其他物事,都可以解釋成親戚之間的正常人情走動。但唯獨送美婢,就隻能有一個解釋行賄。
桓彥範為了舉薦趙履溫為司農卿,說他有份參與誅殺二張之事,本來就已經夠令人詬病的了,再出了這件事,哪還有資格稱清流領袖?
至於趙履溫,如此人品,說他會兩袖清風的為安樂公主做事,誰信啊?若崔耕提出搜趙履溫的府邸,大家根本就沒理由反對。
最關鍵的是,事到如今,嘴硬是沒用的,人家崔耕既然知道了這事兒,又豈能不知那兩名美婢的下落?
桓彥範直氣的麵色鐵青,怒道:“崔耕,你竟敢監視國家大臣?”
他這迴還真冤枉崔耕了。
事實上,崔耕之所以知道這件事,是根據後世的記載。
當然了,曆史上無恥的人多了,趙履溫光送姐夫美婢可沒上史書的資格。關鍵是,他無恥到了一定的境界在桓彥範倒黴後,趙履溫又把那兩個美婢給要迴去了。非但如此,他還轉投了桓彥範的大敵韋後。韋後倒台後,這廝又見風使舵地疾馳安福樓下,對李旦“舞蹈稱萬歲”,李旦實在被趙履溫這個無恥小人惡心壞了,“聲未絕,相王令萬騎斬之”,趙履溫這輩子才算玩兒完。
崔耕理直氣壯地道:“桓相說監視就過了,本官為京兆尹,京師地麵上的大事小情,都應該心中有數。實不相瞞,這是貴府上的小廝口風不緊,在茶樓中談論此事,被本官的眼線得知哩。”
“你……”
桓彥範被駁了個啞口無言,深吸一口氣,將自己的烏紗帽摘下,托於手中,道:“微臣德行有虧,實在無顏繼續擔任宰相之位。願從今日起,告老還鄉,還望陛下允準。”
“啊?桓相要告老還鄉?”
李顯聽了這話,心裏簡直像開了兩扇門一樣那麽敞亮。
誠然,這些日子,群臣對李顯和韋後越來越看不上眼。但與此同時,李顯看他們也不順眼啊。
最近,那幫功臣們舉薦的親朋故舊,都有一兩千人了。這也就罷了,誰能沒個三親六故的?但是,群臣的舉薦,李顯準了。李顯聽韋後和武三思的話,也安排了一些人,卻被他們唧唧歪歪的。
李顯暗暗琢磨,哦,你們舉薦的人,就都是朝廷棟梁。朕安排的人,就都是歪瓜裂棗?哪有的事兒啊?咱們豁牙子吃肥肉誰(肥)也別說誰(肥)。現在好了吧,事實俱在,你桓彥範知道下不來台了吧?
當然,李顯的昏庸,主要是體現在太過寵溺韋後和幾個女兒。基本的政治素養,他還是有的。
李顯明白,桓彥範這點罪過,貶官出外也就是了。若是真把他一擼到底,盡管自己心裏是很爽,但也太不合規矩。
他說道:“袁相一時糊塗,也不必太過自責。如今益州大都督府長史出缺,不如你就……”
益州大都督府長史,乃是標準的封疆大吏,算是很給桓彥範麵子了。然而,桓彥範卻毫無領情,堅定道:“不,微臣堅決以為,其身不正,便不應在朝為官,還望陛下成全。”
“這……”李顯一陣猶豫,沒有表態。
桓彥範道:“另外,微臣此次辭官不做,也是有一點小小的私心。宰相中,還有一個人,像微臣一樣,也是其身不正,還請陛下一並開革。”
李顯瞬間就秒懂了,道:“嗬嗬嗬,看來桓相是想以這個舉動,徹底洗刷自己受賄的惡名啊,朕準了。但不知,你所指的其身不正的官員,到底是誰?注意,得有真憑實據才行。”
自從李顯登基以來,濫封瀾賞,宰相的數量已經膨脹到了可笑的地步,如今加“鸞台閣三品”銜的有:相王李旦、梁王武三思、楊再思、崔耕、宗楚客、袁恕己、張柬之、桓彥範、敬暉、崔玄、韋巨源共計十一位。
這麽多宰相,李顯也感覺挺不對勁的,如果能借桓彥範的手,去除一兩位,他還真是樂見其成。
對於桓彥範來講,本不必辭官不做,卻為了朝政清明,拉著人品不好的宰相一同辭官,勢必青史留名。相對來說,收受趙履溫的賄賂,也就著實不算什麽了。
總的來說,桓彥範的這個計劃如果順利實施,他和李顯就是雙贏的局麵。
但是,這對這幾位當朝宰相,就完全是一場無妄之災了。
當是時,李旦頗受李顯猜忌,又確實有著篡位的可能,頓時心中一緊。
武三思乃是武家的頭麵人物,桓彥範早就上書,要求李顯削除諸武的王爵了,隻是李顯一直沒答應而已。聞聽此言,他也是菊~花一緊。
楊再思和宗楚客,之前都阿附過張氏兄弟,屁股不怎麽幹淨,額頭上冷汗淋漓。
韋巨源是韋後的同族,知道桓彥範一直對韋後有意見,也是如坐針氈。
唯有宗楚客、袁恕己、張柬之、敬暉、崔玄、崔耕,這五人穩坐釣魚台。
然而出乎大家預料之外的是,韋巨源正色道:“微臣清求陛下罷免的,就是崔耕!”
“我~日~”崔耕忍不住罵出聲來,道:“桓彥範,你就算要公報私仇,也莫做的這麽明顯好不好?本官一向為官清廉秉公斷案,哪裏其身不正了?”
桓彥範冷笑道:“安樂公主要建定昆池,方圓四十九裏,不知要占多少良田。你身為當朝宰相,為何不規勸?怕是你也想享用定昆池的好處吧!為了一己之私,坐視千頃良田變為池沼,崔耕,你怎麽就那麽大的臉,稱得上其身甚正?你但凡有點羞恥之心,就該跟本官一起,辭官不做,以贖罪孽!”
說到最後,已經是聲色俱厲!
這年頭講究個以農為本,桓彥範這番大道理,還真是符合人們的普遍觀念。
袁恕己馬上幫腔道:“桓相所言甚有道理!崔相,如果你覺得單和桓相一起辭官,有些吃虧的話,本相願意和你們一起辭官。”
武三思看出了便宜,勸道:“袁相的話都說到這個份兒上了,崔相何不辭去一切官職,與公主安享富貴?如果戀棧不去的話,恐怕有傷崔相的令命吧?”
敬暉雖是文官出身,卻麵色粗豪,性情暴烈。他見崔耕猶不答應,不耐煩地道:“崔耕你如此貪戀權位,真是令人齒冷!大不了,本相也和你一起辭官就是!”
韋後自然也站到了崔耕的對立麵,道:“二郎,如今聖天子在位,天下太平。你何不順水推舟歸隱林下,留下視權位如糞土的美名?”
在李顯的想法裏,崔耕如果能兌掉敬暉和桓彥範的話,也還算不錯的結局。所以,他硬是沒有開口為崔耕說話。
李裹兒想到崔耕說的“錢多事兒少離家近,位高權重責任輕”,並沒有發飆。本來麽,崔耕即便不當官兒,也是兩個公主的夫君,長樂坊大錢莊的東家,非常符合這十六字真言。
現在朝中的主要勢力,無非是功臣派、武三思和韋後一派,至於太平公主和相王李旦一派,早已被李顯打壓的不成氣候了。
現在,經過桓彥範、敬暉、袁恕己、武三思、韋後這麽一番表態,表麵上看,逼崔耕辭官成了整個朝廷的意誌,他不辭也得辭。
“看來,我崔某人成了眾矢之的了呢。”陡然間,崔耕冷然一笑,堅定道:“但是,崔某人要告訴大夥的是,這個官……我不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