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想了一下,道:“當然有。朕準備從三個方麵考核兩位愛卿。其一,長安城內,兩位愛卿分治長安和萬年兩縣。誰治理的好,路不拾遺,夜不閉戶,誰就堪任此職。”


    這條是題中應有之義,崔耕和武懿宗點頭應是,


    緊接著,武則天提出了第二個考察點鄭白渠。


    秦始皇元年,韓國水工鄭國主持興建鄭國渠,十幾年後完工,由於涇水含有大量肥沃的淤泥,灌溉時還可改良鹽堿地,故使產量提高到每畝一鍾。


    可以說,秦能統一六國,鄭國渠起了相當大作用,正所謂“關中為沃野,無兇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


    到了西漢時期,趙中大夫白公建議增建新渠,引涇水向東,至櫟陽注於渭水,名叫白渠,可灌溉良田四千五百頃。


    從那以後,人們把這兩座水渠合稱為“鄭白渠”。


    又過了幾百年,經過五胡亂華,鄭白渠年久失修,現在隻剩下三條幹渠,即太白渠、中白渠和南白渠,故又稱三白渠。


    大唐建立初期,三白渠總共能灌溉良田一萬五千頃。正是有了這一萬五千頃上等良田,關中才能供養整個大洋朝廷。


    然而,但是,自從李治上位以來,威望不足,大量高~官貴戚在三白渠上修建水磨。


    水磨一多,三白渠的流速變慢,也就難以灌溉那麽多良田了。於是乎,灌溉麵積迅速降到了一萬頃。


    李治經常帶著整個後宮和朝廷逃荒,這些水磨的存在是一個非常大的原因。


    所以,他連番下旨,疏通三白渠,嚴控三白渠上水磨的數量。但是,這水磨牽扯到的利益太大了。每次下旨,都是一陣風兒,剛開始還有點效果,後來水磨的數量就不減反增。


    李治實在沒辦法,還是遷都了事。


    時至今日,據統計,三白渠隻能灌溉七千餘頃良田了。由此引發的村民械鬥等案,更是層出不窮。


    現在武則天的考核內容就是,二人誰拆的石磨多,就算誰贏。


    “這個……”


    崔耕和武懿宗麵麵相覷,都有點腿軟。


    好麽,奪人財路,如殺人父母。李治和武則天這一對公母都搞不定的事兒,讓我幹?我還沒活夠呢。


    霎時間,二人都下定了決心,這破京兆尹誰愛幹誰幹,反正不管這水磨的事兒。


    崔耕咽了口吐沫,道:“啟稟陛下,那第三個考核方麵,又和何事?”


    武則天道:“第三點考核,倒也簡單:不用你們動手,兩位愛卿,誰能提出解決三門峽天險的解決法子,就算誰贏了。”


    撲哧~


    上官婉兒忍不住掩口葫蘆,道:“陛下,您這可就有點說大話使小錢了。能解決三門峽天險,給個宰相都毫不過分,何況一個京兆尹呢?”


    她這話可不是誇張之詞。


    朝廷要想在長安立足,就必須解決糧食供應問題。無非是兩個解決方案:一為對內發掘潛力,把鄭白渠上的水磨全部拆毀。二為,對外開源,把三門峽解決掉,讓外部的糧食能夠運進來。


    即便把這些水磨毀掉,也不過是灌溉良田一萬五千頃。隨著長安城內的人口滋生,還是有不夠的那一天。


    但是,若解決了三門峽天險,外部的糧食源源不斷運入關中,可就堪稱一勞永逸了,說此人是整個朝廷的恩人也不為過。


    武則天看向崔耕道:“這道難題,是專為崔愛卿準備的,你可千萬莫讓朕失望啊!”


    崔耕迴想起後世的記載,苦笑道:“微臣隻能說,勉力為之。 不過,人力有時而窮,陛下還是莫抱太大的希望。”


    這就是委婉的拒絕了。


    張柬之怕武則天怪責崔耕,趕緊轉移話題,道:“既然袁相重為大理寺少卿,不知誰可繼任?還請陛下示下。”


    “這個人選麽……”武則天想了一下,道:“就由文昌左相崔玄繼任吧。”


    張柬之心頭狂喜,道:“崔玄乃世家子弟,文采風流,中正廉明,人品貴重。有他為相,大周無憂矣!臣為陛下賀。”


    袁恕己乃太~子黨中的重要人物,他被罷相,張柬之甚為惋惜。現在可好,去了一個袁恕己,來了一個崔玄,同樣是太~子黨的中堅人物,他還有啥不滿意的?


    崔耕也滿意啊,不僅是因為崔玄乃是神龍政變中的“五王”之一。更關鍵的是,此人乃博陵崔氏之人,天然上就是自己的盟友。


    有人歡樂有人愁,崔耕和張柬之高興了,袁恕己和桓彥範可就膩歪透了。


    辭了武則天,出通天宮,桓彥範皮笑肉不笑地道:“張相,咱們去尚書省聊聊?下官有幾件事不明,要請教一二呢。”


    “聊聊?聊聊就聊聊。”


    張老頭怡然不懼,隨著袁恕己和桓彥範來到尚書省內。


    尚書省分內省和外省,內省就在皇宮內。事關機密,整個尚書內省的辦公人員並不多。三人很容易就找到了一間靜室。


    袁恕己迫不及待地發難道:“張相,你那個便宜徒弟崔耕到底是怎麽迴事兒?上次徐元慶的事兒不是解決了嗎?為何還要處處與本官為難?”


    “這話兒是怎麽說的?”張柬之不悅道:“今日搬倒了番僧胡超,確立了太子殿下的地位,小徒崔耕可是立了大功一件。你袁相若不是不饒的,至於被陛下罷相嗎?跟小徒有什麽關係?真是莫名其妙!”


    袁恕己總不能拿李賢的案子來說事兒,深吸了一口氣,含糊道:“這事兒沒那麽簡單,崔二郎應該是知道一部分內情的。他這麽幹,就是把老夫架到火上烤!”


    “那又如何?”張柬之不以為然地道:“你隻是重為大理寺少卿而已,又沒有丟官罷職。退一萬步說,你就算被砍了腦袋吧。用你的腦袋,換遷都長安,劃算不劃算?咱們若易地而處,老夫反正是不會反對二郎那麽做。”


    “我……”


    張柬之所言乃是正理,把袁老頭懟了了啞口無言。


    良久,袁恕己惡狠狠地道:“總而言之,張相你給崔耕傳句話:老夫也不是泥兒捏的,他最好想辦法讓本官複相。否則……咱們走著瞧!別忘了,曹昊的案子,還沒解決呢!”


    張柬之好懸沒氣樂了,道:“崔耕哪能幹涉到宰相的任命?袁少卿,你也太看得起他了。行吧,你的話,本相可以帶到。不過……二郎聽不聽,我可不就不敢打包票。另外,本相還要告訴你一件事兒……”


    “什麽?”


    “本相答應過崔耕,你們之間再發生了衝突,我要兩不相幫。”張柬之老而彌堅,盯著袁恕己,道:“袁少卿,你確定要與崔二郎為敵?”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奮鬥在盛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牛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牛凳並收藏奮鬥在盛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