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付崔二郎的法子?”張易之緩緩停手,猶豫道:“你……真有?”
鄭連連點頭,道:“有!確實有!張少卿請想,不管怎麽說,崔耕和趙師溫發生衝突是有的吧?徐元慶恰巧殺人也是事實吧?另外,崔耕曾給了徐元慶二十兩金子的事兒,更是事實。說趙師溫之死完全和崔耕無關,誰信啊?”
張昌宗不以為然地道:“那又怎麽樣?徐元慶二十年矢誌複仇,那是古之義士才能比的。說他為報崔耕的知遇之恩,恰巧選在當天報仇,完全說得通啊!”
“要的就是這個知遇之恩。”鄭得意地道:“你們說,徐元慶若是真的被朝廷明正典刑,崔耕自己是不是得負點責任呢呢?他不是人稱崔青天嗎?他不是為救閻氏孤兒,在天樞下跪了三天三夜嗎?怎麽就眼睜睜地看著這個報恩的人身首異處?這天下人可都在看著呢。”
張昌宗神色稍緩,歎了口氣,道:“哎,鄭先生,你這個法子好歸好,奈何提出來得晚了點兒。老太太已有決心,赦了徐元慶之罪,我們兄弟總不能為了這點小事兒,惹她不高興吧?”
“嗯……關於此事,下官也有所預料。”
鄭緩緩起身,在房間內來迴踱了兩步,氣色從容,二眸子中精光閃爍,看樣子,亞賽諸葛之亮,遠超關雲之長!
他沉吟半晌,道:“陛下可是想起了東漢趙娥的典故?”
別看二張是以弄臣身份得官,但他們本身卻是世家子弟,對趙娥的典故,當然不陌生。
趙娥是東漢的一個女子,家中老父被仇人李壽殺死,三位兄長本欲報仇,卻不幸染了瘟疫而亡。
最終,趙娥勤練武藝,趁著李壽外出之際,將其殺死,並投案自首。
為父報仇是為孝,當街殺人是為罪,該如何判刑呢?當地縣令一邊派人飛報上級,一邊掛印而去,不忍判孝女之罪。
太守也做不了主,最後這個官司直達禦前,皇帝直接特赦無罪。涼州刺史周洪、酒泉太守劉班等人,共同上表朝廷,刻石立碑彰其節烈,並贈束帛二十段。黃門侍郎(相當於宰相)親自為趙娥作傳。西晉傅玄為其作《秦女休行》,光耀千古。
張昌宗點頭道:“老太太確實想起了趙娥,徐元慶的官司,和趙娥的案子大同小異。她掌權將近二十年了,徐元慶有此孝心,可以說完全是朝廷的教化之功所致。老太太正準備大肆宣揚呢,又怎麽可能治他的罪?”
鄭全無氣餒之色,輕笑一聲道:“陛下要放……卻不一定能放得了呢。到底是孝行重要,還是朝廷律法重要,可是一本糊塗賬,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下官找個人寫一篇雄文,保管能讓陛下迴心轉意。”
“此人是誰?”
“聞名天下,堪與崔飛將並稱的大才子,陳子昂!”
宋之問再次質疑道:“陳子昂可是和崔耕交情不淺,他能同意?”
張昌宗卻馬上就反應過來了,道:“宋學士你怎麽那麽糊塗啊,陳子昂因為文采出眾,已經被調去秘書監,修《三教珠英》了。他最近半個月都沒迴家,徐元慶的案子肯定不知道。”
張易之馬上會意,道:"這下妥了!咱們就單說徐元慶的案子,和那篇陳情表,卻不提崔耕半個字兒。陳子昂是愛張揚的性子,咱們再給他灌幾句迷魂湯,不愁他不上鉤。"
宋之問此時也顧不得跟鄭唱反調了,湊趣道:“用崔耕的好朋友對付崔耕,諸位說,這叫大義滅親呢,還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呢?哈哈”!
……
……
洛陽百姓們這些天來,可是大有後世網絡社會,讓"新聞飛一會兒”的感慨。
首先,是《大周皇家報》和《神都時報》上,同時頭版頭條,刊登了一條新聞,題目為“張莊驛禦史中丞之死為哪般?”
在這條新聞裏,以驛正索勇的角度,詳述了禦史中丞趙師溫之死的經過。並且有意無意地,將幕後主使指向崔耕。
對比人們當然是不信得多,信得少。
茶館酒肆中爭論起來,崔耕的粉絲就使出撒手鐧,道:“張氏兄弟靠胯~下那玩意兒上位,崔青天可是靠實打實靠的為咱們老百姓辦事兒升官,該信誰,那還用問嗎??”
結果不出大多數人所料,三天後,新聞反轉,此事乃徐元慶為報父仇,苦心孤詣二十年所致,跟崔青天完全無關啊。並且崔青天還和蘇相爺一起上書,引用聖人關於仇恨的教誨,力證徐元慶無罪,理應釋放。
一時間,原來對那條新聞信以為真的人,垂頭喪氣,原來判斷對的人揚眉吐氣,甚至得意地道:“崔青天怎麽可能出錯?”
結果,崔青天還真出錯了。
又是三天後,新聞再次反轉,曾經寫下《登幽州台歌》的陳子昂,再次寫出一篇足以流傳千古的雄文《複仇議狀》。
在這篇文章裏,雄辯滔滔,從情理兩方麵,把崔耕和蘇味道署名的那張陳情表駁了個體無完膚。
最後,陳子昂提出了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徐元慶以下犯上,謀殺三品朝廷大員,依律當斬。為了維護朝廷威嚴,這是不容討論的。但是,考慮到聖人教誨,可以在徐元慶的墳墓前,開一個表彰大會,旌其孝行。
這個解決辦法,堪稱情理兩顧。一經刊出,原來因為上一篇報道被揶揄的那部分人,頓時揚眉吐氣,甚至質問對方道:“你們不是說崔青天永遠不會錯嗎?這迴可怎麽說?”
甚至有人惡意揣測道:“徐元慶報仇的時機實在可疑,若說和崔耕完全無關,我反正是不信的。另外,崔耕那麽大的學問,陳子昂所說的道理,他不會不明白吧?恐怕是揣著明白當糊塗,其心可誅啊!”
一時間,擁崔派被駁了個啞口無言。同樣啞口無言的,是武則天。
通天宮。
張昌宗將一份《大周皇家報》遞到了武則天的近前,指著《複仇議狀》,道:“陛下請看,最近民間對這篇報道,可是一片叫好呢。”
武則天接過報紙仔細觀瞧,剛把這篇雄文瀏覽完畢,就瞬間被說服了,歎道:“這是陳子昂寫的?此人的才氣,恐怕當真要獨步天下了。不過……”
“怎樣?”
武則天輕哼一聲,道:“有才無德,不過是個賣友的酈生而已。”
張昌宗才懶得為陳子昂辯解呢,道:“酈生賣友,雖然對友不義,卻是於國有功。您看徐元慶的案子,到底該怎麽處置呢?”
“這個……”
說實話,武則天還真有些為難了。
不錯,陳子昂的建議,的確對各方麵都交代得過去,但是,這就變成一個普通案件了,哪有自己特赦徐元慶,成就一段佳話來得痛快?
再者,她對崔耕和二張之爭洞若觀火,明白這件事已經成為雙方政爭的戰場。人家崔耕才出外不久,就如此偏向二張,這不正應了崔耕“三人成虎”的擔憂了嗎?
當然,話說迴來了,陳子昂的文章說得的確非常有道理,自己若是不聽,那還是一代名君嗎?
張昌宗見狀,趕緊再次強調,道:“洛陽百姓們看了報道之後,可都認為陳子昂所言情理兼顧,官府理應如此斷案呢。”
“好吧,就依……”這件事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武則天當然明白輿論的力量,就準備不大情願地在這件事上妥協。
可正在這時,上官婉兒突然輕咳一聲,淡淡地道:“若是凡事都依百姓的意見斷案,還要官府幹什麽?”
張昌宗怒道:“上官婉兒,你莫要強詞奪理。孟子雲,民為貴……”
“行了,還是你張常侍莫要講那些大道理了。”上官婉兒不耐煩地擺了擺手,道:“婉兒不是說民~意不重要,而是說百姓愚氓,恐怕會被有心人挑唆,做出親仇者痛仇者快的事情呢。”
張昌宗好懸沒氣樂了,道:“百姓受人挑唆?你說別的事兒,還真有點可能。但是徐元慶的案子,事實清楚證據確鑿,陳子昂這篇文章更是情理兼顧有理有據,怎麽可能是有人挑唆?”
“哦?是嗎?”
上官婉兒微微一笑,從袖兜中掏出了一個錦盒,將那盒子打開,裏麵赫然是一張白紙,上麵密密麻麻,寫滿了蠅頭小楷。
她脖子一昂,有些挑釁似地道:“不知張常侍可敢在《大周皇家報》上,將這篇文章登上?嘻嘻,到時候,百姓們認為到底該如何斷案,那可就不好說了。”
“哼,有什麽了不起?……呃……這……還真有道理啊!”
張昌宗不信邪,將那張紙拿過來看了一遍,當時就目瞪口呆,啞口無言。
武則天見他這副樣子,心中好奇,接過那張紙看了一遍之後……就又看了一遍……
簡短截說,一連看了五遍之後,她才將此文放下,歎道:“婉兒,這篇文章可不像你的手筆。此人之才,當遠在陳子昂之上啊!不知我大周何時出了這等賢才?”
鄭連連點頭,道:“有!確實有!張少卿請想,不管怎麽說,崔耕和趙師溫發生衝突是有的吧?徐元慶恰巧殺人也是事實吧?另外,崔耕曾給了徐元慶二十兩金子的事兒,更是事實。說趙師溫之死完全和崔耕無關,誰信啊?”
張昌宗不以為然地道:“那又怎麽樣?徐元慶二十年矢誌複仇,那是古之義士才能比的。說他為報崔耕的知遇之恩,恰巧選在當天報仇,完全說得通啊!”
“要的就是這個知遇之恩。”鄭得意地道:“你們說,徐元慶若是真的被朝廷明正典刑,崔耕自己是不是得負點責任呢呢?他不是人稱崔青天嗎?他不是為救閻氏孤兒,在天樞下跪了三天三夜嗎?怎麽就眼睜睜地看著這個報恩的人身首異處?這天下人可都在看著呢。”
張昌宗神色稍緩,歎了口氣,道:“哎,鄭先生,你這個法子好歸好,奈何提出來得晚了點兒。老太太已有決心,赦了徐元慶之罪,我們兄弟總不能為了這點小事兒,惹她不高興吧?”
“嗯……關於此事,下官也有所預料。”
鄭緩緩起身,在房間內來迴踱了兩步,氣色從容,二眸子中精光閃爍,看樣子,亞賽諸葛之亮,遠超關雲之長!
他沉吟半晌,道:“陛下可是想起了東漢趙娥的典故?”
別看二張是以弄臣身份得官,但他們本身卻是世家子弟,對趙娥的典故,當然不陌生。
趙娥是東漢的一個女子,家中老父被仇人李壽殺死,三位兄長本欲報仇,卻不幸染了瘟疫而亡。
最終,趙娥勤練武藝,趁著李壽外出之際,將其殺死,並投案自首。
為父報仇是為孝,當街殺人是為罪,該如何判刑呢?當地縣令一邊派人飛報上級,一邊掛印而去,不忍判孝女之罪。
太守也做不了主,最後這個官司直達禦前,皇帝直接特赦無罪。涼州刺史周洪、酒泉太守劉班等人,共同上表朝廷,刻石立碑彰其節烈,並贈束帛二十段。黃門侍郎(相當於宰相)親自為趙娥作傳。西晉傅玄為其作《秦女休行》,光耀千古。
張昌宗點頭道:“老太太確實想起了趙娥,徐元慶的官司,和趙娥的案子大同小異。她掌權將近二十年了,徐元慶有此孝心,可以說完全是朝廷的教化之功所致。老太太正準備大肆宣揚呢,又怎麽可能治他的罪?”
鄭全無氣餒之色,輕笑一聲道:“陛下要放……卻不一定能放得了呢。到底是孝行重要,還是朝廷律法重要,可是一本糊塗賬,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下官找個人寫一篇雄文,保管能讓陛下迴心轉意。”
“此人是誰?”
“聞名天下,堪與崔飛將並稱的大才子,陳子昂!”
宋之問再次質疑道:“陳子昂可是和崔耕交情不淺,他能同意?”
張昌宗卻馬上就反應過來了,道:“宋學士你怎麽那麽糊塗啊,陳子昂因為文采出眾,已經被調去秘書監,修《三教珠英》了。他最近半個月都沒迴家,徐元慶的案子肯定不知道。”
張易之馬上會意,道:"這下妥了!咱們就單說徐元慶的案子,和那篇陳情表,卻不提崔耕半個字兒。陳子昂是愛張揚的性子,咱們再給他灌幾句迷魂湯,不愁他不上鉤。"
宋之問此時也顧不得跟鄭唱反調了,湊趣道:“用崔耕的好朋友對付崔耕,諸位說,這叫大義滅親呢,還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呢?哈哈”!
……
……
洛陽百姓們這些天來,可是大有後世網絡社會,讓"新聞飛一會兒”的感慨。
首先,是《大周皇家報》和《神都時報》上,同時頭版頭條,刊登了一條新聞,題目為“張莊驛禦史中丞之死為哪般?”
在這條新聞裏,以驛正索勇的角度,詳述了禦史中丞趙師溫之死的經過。並且有意無意地,將幕後主使指向崔耕。
對比人們當然是不信得多,信得少。
茶館酒肆中爭論起來,崔耕的粉絲就使出撒手鐧,道:“張氏兄弟靠胯~下那玩意兒上位,崔青天可是靠實打實靠的為咱們老百姓辦事兒升官,該信誰,那還用問嗎??”
結果不出大多數人所料,三天後,新聞反轉,此事乃徐元慶為報父仇,苦心孤詣二十年所致,跟崔青天完全無關啊。並且崔青天還和蘇相爺一起上書,引用聖人關於仇恨的教誨,力證徐元慶無罪,理應釋放。
一時間,原來對那條新聞信以為真的人,垂頭喪氣,原來判斷對的人揚眉吐氣,甚至得意地道:“崔青天怎麽可能出錯?”
結果,崔青天還真出錯了。
又是三天後,新聞再次反轉,曾經寫下《登幽州台歌》的陳子昂,再次寫出一篇足以流傳千古的雄文《複仇議狀》。
在這篇文章裏,雄辯滔滔,從情理兩方麵,把崔耕和蘇味道署名的那張陳情表駁了個體無完膚。
最後,陳子昂提出了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徐元慶以下犯上,謀殺三品朝廷大員,依律當斬。為了維護朝廷威嚴,這是不容討論的。但是,考慮到聖人教誨,可以在徐元慶的墳墓前,開一個表彰大會,旌其孝行。
這個解決辦法,堪稱情理兩顧。一經刊出,原來因為上一篇報道被揶揄的那部分人,頓時揚眉吐氣,甚至質問對方道:“你們不是說崔青天永遠不會錯嗎?這迴可怎麽說?”
甚至有人惡意揣測道:“徐元慶報仇的時機實在可疑,若說和崔耕完全無關,我反正是不信的。另外,崔耕那麽大的學問,陳子昂所說的道理,他不會不明白吧?恐怕是揣著明白當糊塗,其心可誅啊!”
一時間,擁崔派被駁了個啞口無言。同樣啞口無言的,是武則天。
通天宮。
張昌宗將一份《大周皇家報》遞到了武則天的近前,指著《複仇議狀》,道:“陛下請看,最近民間對這篇報道,可是一片叫好呢。”
武則天接過報紙仔細觀瞧,剛把這篇雄文瀏覽完畢,就瞬間被說服了,歎道:“這是陳子昂寫的?此人的才氣,恐怕當真要獨步天下了。不過……”
“怎樣?”
武則天輕哼一聲,道:“有才無德,不過是個賣友的酈生而已。”
張昌宗才懶得為陳子昂辯解呢,道:“酈生賣友,雖然對友不義,卻是於國有功。您看徐元慶的案子,到底該怎麽處置呢?”
“這個……”
說實話,武則天還真有些為難了。
不錯,陳子昂的建議,的確對各方麵都交代得過去,但是,這就變成一個普通案件了,哪有自己特赦徐元慶,成就一段佳話來得痛快?
再者,她對崔耕和二張之爭洞若觀火,明白這件事已經成為雙方政爭的戰場。人家崔耕才出外不久,就如此偏向二張,這不正應了崔耕“三人成虎”的擔憂了嗎?
當然,話說迴來了,陳子昂的文章說得的確非常有道理,自己若是不聽,那還是一代名君嗎?
張昌宗見狀,趕緊再次強調,道:“洛陽百姓們看了報道之後,可都認為陳子昂所言情理兼顧,官府理應如此斷案呢。”
“好吧,就依……”這件事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武則天當然明白輿論的力量,就準備不大情願地在這件事上妥協。
可正在這時,上官婉兒突然輕咳一聲,淡淡地道:“若是凡事都依百姓的意見斷案,還要官府幹什麽?”
張昌宗怒道:“上官婉兒,你莫要強詞奪理。孟子雲,民為貴……”
“行了,還是你張常侍莫要講那些大道理了。”上官婉兒不耐煩地擺了擺手,道:“婉兒不是說民~意不重要,而是說百姓愚氓,恐怕會被有心人挑唆,做出親仇者痛仇者快的事情呢。”
張昌宗好懸沒氣樂了,道:“百姓受人挑唆?你說別的事兒,還真有點可能。但是徐元慶的案子,事實清楚證據確鑿,陳子昂這篇文章更是情理兼顧有理有據,怎麽可能是有人挑唆?”
“哦?是嗎?”
上官婉兒微微一笑,從袖兜中掏出了一個錦盒,將那盒子打開,裏麵赫然是一張白紙,上麵密密麻麻,寫滿了蠅頭小楷。
她脖子一昂,有些挑釁似地道:“不知張常侍可敢在《大周皇家報》上,將這篇文章登上?嘻嘻,到時候,百姓們認為到底該如何斷案,那可就不好說了。”
“哼,有什麽了不起?……呃……這……還真有道理啊!”
張昌宗不信邪,將那張紙拿過來看了一遍,當時就目瞪口呆,啞口無言。
武則天見他這副樣子,心中好奇,接過那張紙看了一遍之後……就又看了一遍……
簡短截說,一連看了五遍之後,她才將此文放下,歎道:“婉兒,這篇文章可不像你的手筆。此人之才,當遠在陳子昂之上啊!不知我大周何時出了這等賢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