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肖宇剛邁開,黎藝興一把抓住他,到了這會才開口:“小宇······”
“走什麽走”黎二嬸看著謝肖宇:“你別忘了,你是誰的未婚夫!跟著個外男當街摟摟抱抱的,我未訓斥與你,你還跟著他走,有沒有把我家小興放在眼裏。”
以前不怎麽接觸,一年到頭偶爾見一次,之前謝肖宇還覺得黎二嬸是個良善人,可這幾天,卻是跌了眼睛。
黎二嬸委實尖酸的緊,對著自家子侄便是這般,可見不是個好的。
謝肖宇掙了掙,黎藝興實在抓的緊,見黎藝盛淡淡瞟了自己一眼,他一急,直接上手,朝黎藝興胸口推去。
黎藝興一書生,文文弱弱,直接被推的踉蹌。
“很快就不是了。”謝肖宇說:“我會讓我父親前去退親的。”
黎二嬸:“你······”
“走了。”黎藝盛說。
謝肖宇沒再說話,屁顛屁顛的跟著黎藝盛走了。
……
府試第一名被一名不經傳的小子奪了去,清河書院全都炸開了鍋。下人去抄了榜,迴來立馬送到書房,吳老一看,第一名上明晃晃的三字,麵上無波無瀾,似是早已料到,理應如此。
這小子,當真是實力和口氣一樣大。
知府坐他對麵,從小廝進來直到離開,他眼神就沒從吳老臉上離開過,他切了杯茶,推到吳老跟前,笑道:“不驚訝?”
吳老把名單略略掃過一遍,這次榜上大多還是書院裏的人,那些人學識如何,他自是清楚,上榜都在意料之中。
“不驚訝。”吳老蹲起茶杯,溫度正好,他飲了口,是從北方那邊過來的茶葉,入口絲滑,絲毫不澀。
一兩便要幾百文。
“你到是難得大方。”吳老道:“說吧,今兒找我有什麽事?”
“這第一名是誰?”知府直言:“別說你不認識,若是換了別人,你怕是早派人查了去了。”
知府同吳老乃同窗舊友,認識幾十年了,最是熟悉不過。
吳老惜才,很是欣賞文雅有才之人,他也是依然。
今年府試,突然殺出一匹黑馬來,不是清河書院的,更不是來自哪個書院,知府拿了資料一查,這人不僅府試第一,縣試竟然也是第一,不可謂不驚訝,今兒得了空尋過來,原是想和吳老商討商討一番,此等人才,該如何將之引到書院裏來,卻見吳老半點不驚。
吳老對方子晨是又感激又恨。
一想起他那張嘴,可是恨得牙癢癢。
“就是個混不吝的小子,自戀得很。”
“啊?”他第一次這般形容人,而且神情也複雜,知府來了興趣:“你同我細細說說。”
吳老便把那天遇險的事兒說了,末了道:“這小子倒是有些本事的,就是那張嘴······”他頓了一下,又飲了口茶,似是在考慮措辭:“有時候他不太愛說人話。”
知府笑了起來,他少有見到吳老這副吃了癟一樣的表情。
“聽你此言,這當是個有趣的,你既是與他相識,可否勸勸他,讓他進我們書院裏來。”
清河書院乃吳老和知府一起創辦,知府事物繁忙,鮮少過問書院事物,算是全權交由吳老管理。
往日府試院試也不乏出眾者,吳老卻從未見他如此這般,若單單一童生,他不至於百忙之中跑這麽一趟,他伸過手:“那小子的卷子給我看看。”
“真是什麽都滿不過你。”知府遞上三張考卷。
一打開,便是娟秀的字跡,可說娟秀又不然,筆道剛勁有力,點橫皆是暢流鋒利,獨成一派風格,讓人眼前一亮。
但這並不是最出彩的點。
第153章
若隻這一點,還不足以讓知府百忙之中為其跑這一趟。
為官者,多是實務。
吳老閱卷無數,大多學子答題言語優美,詞句浮華,可方子晨兩者兼備之時,針對問題答的更是一針見血,完全不是侃侃而談,紙上談兵。
其中一題,便是時政。
南州遇旱,田中作物顆粒無收,無可果腹,百姓拋家為流,天不降恩,二月農忙將至,百姓為何?官為何?
南州盛產水稻,原是魚米之鄉,然近半年由於幹旱,河水下降,河床幹枯,大多水田顆粒無收,許多鄉鎮百姓受荒,成了流民,往周邊各大州鎮湧。
人走茶涼。
田地荒蕪,加上天災未停,無人耕種。
題問,這種情況,百姓該怎麽做?為官者又該怎麽做?
考生答的大多是向朝廷反饋,讓朝廷及時派糧救濟,百姓乃國之根本,自當安撫,降低賦稅即可。
這是大家都懂的。
方子晨也提到這幾點,但他更為全麵。
旱災會導致食物緊缺、菜價、糧價飛漲、此時官府應適當進行管控。
······
而流民四處奔波流竄,容易造成動亂,武力鎮壓將失民心,官府應當先進行安撫,官民應團結一心,眾誌成城共克“旱魔”,官府職工應勇於擔責。
旱災無情人有情,為官者,應對因災導致基本生活出現嚴重困難的地區百姓,及時給予臨時救助,做到應保盡保、應救盡救,確保百姓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在搞好抗旱保民生的大前提下,應切實思考製定應對幹旱的長效措施,才能增強幹旱地區群眾自覺抵禦災害能力。
南州離橫州環河不過三百裏,環河水流充足,南州應修水庫、修建跨流域調水工程,解決缺水季節和缺水地區的灌溉等用水問題。
在比較幹旱的地區發展節水農業,種植耐旱農作物,發展節水灌溉。
······
他答的多,百姓的安置,管理,災前,災中,災後係列工作都答的一應俱全。
甚至有些點,吳老自己都沒有想到。
南州幹旱,但周邊幾州卻是風調雨順,都是大夏子民,同那些知府相商,可否提供些工作,或者幫忙,把老弱婦孺先接過去。
一方有難應當八方支援,若不允許,可向朝廷上書。
老弱婦孺得到安置,剩下的勞壯力,由官府管控,共同建設水利。
不可能說一大幫人,老的幼的,強壯的,都眼巴巴啥都不做就等朝廷救濟。
流民不管控,湧入其它州縣,沒吃的沒喝的,咋辦?
自然是偷是搶,這樣就容易亂了,所以要及時管控起來。
天災不過,水稻種不了,那就先種別的,因地製宜,看種什麽合適就種什麽。
其他考生答的點不能說不對,但也不能說對。
為官者,上是為帝皇分憂,下是為百姓做事,一碰上事,隻懂得等朝廷救濟,這官要來幹什麽?
而且朝廷養著一大幫將兵,有多少餘糧錢財可調控?
都等著朝廷來救,餓死還幹脆點。
卷上懶洋洋一大段,言辭鑿鑿的,說的好像真的一樣。
但其實想想,皆是可行。
這是為官的料子。
吳老看完,想起之前楊銘逸的來信。
信上讓他屯些糧。
楊銘逸說時下糧價不定,恐半年內不降,趁著現在還便宜,多買些屯著。
他書院裏幾百號人,每天得需要百來斤大米。
他叫來負責吃食購買的管事詢問,管事說最近糧價確實上漲了些,一斤多了三文錢,不過這是正常的,等秋收一到,新糧補上來後,糧價自然就跌了,往年都是這樣的。
源州離南州相隔甚遠,交通不便,消息滯後,這方麵的事吳老也沒過多關注,隻是迴信問楊銘逸,為何?
楊慕濤有意栽培楊銘逸,處理醉宵樓大小事兒時都會帶著他,他跟方子晨學了一段時間,看賬本倒也快。
他查看今年財政收支時,發現今年糧價長得特別快。
往年倒是也會漲,不過多在五月左右開始,七月時停止。
而且,漲的不止大米,粟、黍、小麥、大麥等等都會跟著漲動。
可今年二月份開始,米價就開始上漲了,相較之往年,漲的特別快,粟、黍、等物物價卻均是未變。
方子晨曾教他看賬本,等楊銘逸看完了,他道:“看出什麽來了?”
楊銘逸默了會,說:“賬本數目無誤。”
方子晨都驚呆了:“那麽大那麽厚一本賬本,你就隻看出這個?楊叔之前不是帶過你一段時間嗎?”
楊銘逸垂著眸不說話。
楊慕濤查看賬本就很簡單,看賺沒賺,虧沒虧,底下的人有沒有做假賬來驢他。
“你看看!”方子晨翻開上個月盈利額:“四月共賺八百三十六兩零九十文,五月賺了九百九十三兩零十九文。兩之相比,五月比之四月多賺了一百多兩,為什麽?你看看這裏,這是因為五月底時,胖師傅新推出一道雞紫舀,剛推了兩天,便盈利一百多兩,可見這菜是很受客人歡迎的,下個月還可以繼續推,還有這裏······”他絮叨一大推:“從賬本中,我們作為主事人,一些最基本的東西,要能看出來。”
作為‘老板’,賬本不單單隻是賬本,要善於從賬中數據,窺見一些別的東西。
這些數據經過分析後,可直觀醉宵樓現狀。
營業額下降或升高,導致的原因是什麽,支出的增多或減少,又是為什麽?
做為醉宵樓的東家,一樓之主,要懂通過賬本,總結現狀,發現原因,總結原因,進行預測,然後推出決策。
方子晨教了他很多很多,米價上漲有異不似往年,導致這種情況的,多是供不應求。
楊銘逸幾經思量,跟楊慕濤商量一番,決定購些大米屯起來。
楊慕濤有意鍛煉他,便也鬆口了。
要是他推測有誤,大米也不是即食性的東西,保存得當,留個幾年都不會壞,他們也不會虧。
要是推測準確,那可是省了好大一筆錢了。
他迴信後,吳老想了想,還是讓人去屯了一批。
“走什麽走”黎二嬸看著謝肖宇:“你別忘了,你是誰的未婚夫!跟著個外男當街摟摟抱抱的,我未訓斥與你,你還跟著他走,有沒有把我家小興放在眼裏。”
以前不怎麽接觸,一年到頭偶爾見一次,之前謝肖宇還覺得黎二嬸是個良善人,可這幾天,卻是跌了眼睛。
黎二嬸委實尖酸的緊,對著自家子侄便是這般,可見不是個好的。
謝肖宇掙了掙,黎藝興實在抓的緊,見黎藝盛淡淡瞟了自己一眼,他一急,直接上手,朝黎藝興胸口推去。
黎藝興一書生,文文弱弱,直接被推的踉蹌。
“很快就不是了。”謝肖宇說:“我會讓我父親前去退親的。”
黎二嬸:“你······”
“走了。”黎藝盛說。
謝肖宇沒再說話,屁顛屁顛的跟著黎藝盛走了。
……
府試第一名被一名不經傳的小子奪了去,清河書院全都炸開了鍋。下人去抄了榜,迴來立馬送到書房,吳老一看,第一名上明晃晃的三字,麵上無波無瀾,似是早已料到,理應如此。
這小子,當真是實力和口氣一樣大。
知府坐他對麵,從小廝進來直到離開,他眼神就沒從吳老臉上離開過,他切了杯茶,推到吳老跟前,笑道:“不驚訝?”
吳老把名單略略掃過一遍,這次榜上大多還是書院裏的人,那些人學識如何,他自是清楚,上榜都在意料之中。
“不驚訝。”吳老蹲起茶杯,溫度正好,他飲了口,是從北方那邊過來的茶葉,入口絲滑,絲毫不澀。
一兩便要幾百文。
“你到是難得大方。”吳老道:“說吧,今兒找我有什麽事?”
“這第一名是誰?”知府直言:“別說你不認識,若是換了別人,你怕是早派人查了去了。”
知府同吳老乃同窗舊友,認識幾十年了,最是熟悉不過。
吳老惜才,很是欣賞文雅有才之人,他也是依然。
今年府試,突然殺出一匹黑馬來,不是清河書院的,更不是來自哪個書院,知府拿了資料一查,這人不僅府試第一,縣試竟然也是第一,不可謂不驚訝,今兒得了空尋過來,原是想和吳老商討商討一番,此等人才,該如何將之引到書院裏來,卻見吳老半點不驚。
吳老對方子晨是又感激又恨。
一想起他那張嘴,可是恨得牙癢癢。
“就是個混不吝的小子,自戀得很。”
“啊?”他第一次這般形容人,而且神情也複雜,知府來了興趣:“你同我細細說說。”
吳老便把那天遇險的事兒說了,末了道:“這小子倒是有些本事的,就是那張嘴······”他頓了一下,又飲了口茶,似是在考慮措辭:“有時候他不太愛說人話。”
知府笑了起來,他少有見到吳老這副吃了癟一樣的表情。
“聽你此言,這當是個有趣的,你既是與他相識,可否勸勸他,讓他進我們書院裏來。”
清河書院乃吳老和知府一起創辦,知府事物繁忙,鮮少過問書院事物,算是全權交由吳老管理。
往日府試院試也不乏出眾者,吳老卻從未見他如此這般,若單單一童生,他不至於百忙之中跑這麽一趟,他伸過手:“那小子的卷子給我看看。”
“真是什麽都滿不過你。”知府遞上三張考卷。
一打開,便是娟秀的字跡,可說娟秀又不然,筆道剛勁有力,點橫皆是暢流鋒利,獨成一派風格,讓人眼前一亮。
但這並不是最出彩的點。
第153章
若隻這一點,還不足以讓知府百忙之中為其跑這一趟。
為官者,多是實務。
吳老閱卷無數,大多學子答題言語優美,詞句浮華,可方子晨兩者兼備之時,針對問題答的更是一針見血,完全不是侃侃而談,紙上談兵。
其中一題,便是時政。
南州遇旱,田中作物顆粒無收,無可果腹,百姓拋家為流,天不降恩,二月農忙將至,百姓為何?官為何?
南州盛產水稻,原是魚米之鄉,然近半年由於幹旱,河水下降,河床幹枯,大多水田顆粒無收,許多鄉鎮百姓受荒,成了流民,往周邊各大州鎮湧。
人走茶涼。
田地荒蕪,加上天災未停,無人耕種。
題問,這種情況,百姓該怎麽做?為官者又該怎麽做?
考生答的大多是向朝廷反饋,讓朝廷及時派糧救濟,百姓乃國之根本,自當安撫,降低賦稅即可。
這是大家都懂的。
方子晨也提到這幾點,但他更為全麵。
旱災會導致食物緊缺、菜價、糧價飛漲、此時官府應適當進行管控。
······
而流民四處奔波流竄,容易造成動亂,武力鎮壓將失民心,官府應當先進行安撫,官民應團結一心,眾誌成城共克“旱魔”,官府職工應勇於擔責。
旱災無情人有情,為官者,應對因災導致基本生活出現嚴重困難的地區百姓,及時給予臨時救助,做到應保盡保、應救盡救,確保百姓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在搞好抗旱保民生的大前提下,應切實思考製定應對幹旱的長效措施,才能增強幹旱地區群眾自覺抵禦災害能力。
南州離橫州環河不過三百裏,環河水流充足,南州應修水庫、修建跨流域調水工程,解決缺水季節和缺水地區的灌溉等用水問題。
在比較幹旱的地區發展節水農業,種植耐旱農作物,發展節水灌溉。
······
他答的多,百姓的安置,管理,災前,災中,災後係列工作都答的一應俱全。
甚至有些點,吳老自己都沒有想到。
南州幹旱,但周邊幾州卻是風調雨順,都是大夏子民,同那些知府相商,可否提供些工作,或者幫忙,把老弱婦孺先接過去。
一方有難應當八方支援,若不允許,可向朝廷上書。
老弱婦孺得到安置,剩下的勞壯力,由官府管控,共同建設水利。
不可能說一大幫人,老的幼的,強壯的,都眼巴巴啥都不做就等朝廷救濟。
流民不管控,湧入其它州縣,沒吃的沒喝的,咋辦?
自然是偷是搶,這樣就容易亂了,所以要及時管控起來。
天災不過,水稻種不了,那就先種別的,因地製宜,看種什麽合適就種什麽。
其他考生答的點不能說不對,但也不能說對。
為官者,上是為帝皇分憂,下是為百姓做事,一碰上事,隻懂得等朝廷救濟,這官要來幹什麽?
而且朝廷養著一大幫將兵,有多少餘糧錢財可調控?
都等著朝廷來救,餓死還幹脆點。
卷上懶洋洋一大段,言辭鑿鑿的,說的好像真的一樣。
但其實想想,皆是可行。
這是為官的料子。
吳老看完,想起之前楊銘逸的來信。
信上讓他屯些糧。
楊銘逸說時下糧價不定,恐半年內不降,趁著現在還便宜,多買些屯著。
他書院裏幾百號人,每天得需要百來斤大米。
他叫來負責吃食購買的管事詢問,管事說最近糧價確實上漲了些,一斤多了三文錢,不過這是正常的,等秋收一到,新糧補上來後,糧價自然就跌了,往年都是這樣的。
源州離南州相隔甚遠,交通不便,消息滯後,這方麵的事吳老也沒過多關注,隻是迴信問楊銘逸,為何?
楊慕濤有意栽培楊銘逸,處理醉宵樓大小事兒時都會帶著他,他跟方子晨學了一段時間,看賬本倒也快。
他查看今年財政收支時,發現今年糧價長得特別快。
往年倒是也會漲,不過多在五月左右開始,七月時停止。
而且,漲的不止大米,粟、黍、小麥、大麥等等都會跟著漲動。
可今年二月份開始,米價就開始上漲了,相較之往年,漲的特別快,粟、黍、等物物價卻均是未變。
方子晨曾教他看賬本,等楊銘逸看完了,他道:“看出什麽來了?”
楊銘逸默了會,說:“賬本數目無誤。”
方子晨都驚呆了:“那麽大那麽厚一本賬本,你就隻看出這個?楊叔之前不是帶過你一段時間嗎?”
楊銘逸垂著眸不說話。
楊慕濤查看賬本就很簡單,看賺沒賺,虧沒虧,底下的人有沒有做假賬來驢他。
“你看看!”方子晨翻開上個月盈利額:“四月共賺八百三十六兩零九十文,五月賺了九百九十三兩零十九文。兩之相比,五月比之四月多賺了一百多兩,為什麽?你看看這裏,這是因為五月底時,胖師傅新推出一道雞紫舀,剛推了兩天,便盈利一百多兩,可見這菜是很受客人歡迎的,下個月還可以繼續推,還有這裏······”他絮叨一大推:“從賬本中,我們作為主事人,一些最基本的東西,要能看出來。”
作為‘老板’,賬本不單單隻是賬本,要善於從賬中數據,窺見一些別的東西。
這些數據經過分析後,可直觀醉宵樓現狀。
營業額下降或升高,導致的原因是什麽,支出的增多或減少,又是為什麽?
做為醉宵樓的東家,一樓之主,要懂通過賬本,總結現狀,發現原因,總結原因,進行預測,然後推出決策。
方子晨教了他很多很多,米價上漲有異不似往年,導致這種情況的,多是供不應求。
楊銘逸幾經思量,跟楊慕濤商量一番,決定購些大米屯起來。
楊慕濤有意鍛煉他,便也鬆口了。
要是他推測有誤,大米也不是即食性的東西,保存得當,留個幾年都不會壞,他們也不會虧。
要是推測準確,那可是省了好大一筆錢了。
他迴信後,吳老想了想,還是讓人去屯了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