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文明浩浩蕩蕩的曆史長河中,唐朝宛如一座巍峨聳立的高峰,以其璀璨的文化、繁榮的經濟和開放的政治格局,成為後世難以企及的盛世典範。在這光芒萬丈的時代,張九齡宛如一顆耀眼的星辰,憑借卓越的政治才能與非凡的文學造詣,在曆史的蒼穹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他的一生,與唐朝的興衰緊密相連,其政治上的高瞻遠矚和文學創作的獨特魅力,時至今日,依然散發著迷人的光芒,給予我們無盡的啟示與思考。


    一、嶄露頭角:嶺南才俊初長成


    張九齡出身名門,為西漢留侯張良之後,西晉壯武郡公張華十四世孫。這樣的世家背景,賦予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家族傳承的使命感。家族世代仕宦,曾祖父張君政曾任韶州別駕,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張九齡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對經史子集耳濡目染。


    張九齡天賦異稟,展現出遠超常人的才華。7歲時,他便能吟詩作文,靈動的文思和敏銳的感知力,讓周圍人驚歎不已。13歲時,張九齡更是憑借一封書信,得到了廣東刺史王方慶的高度讚譽。王方慶斷言這個少年前途不可限量,這份來自權威人士的認可,不僅增強了張九齡的自信,也讓他在當地聲名鵲起,為其日後的發展埋下了伏筆。


    二、科舉入仕:初涉官場展鋒芒


    在古代,科舉是寒門子弟和世家子弟共同邁向仕途的重要途徑,張九齡也不例外。武周長安元年(公元701年),張九齡肩負著家鄉的期望,成為當年韶州唯一進京趕考的考生。長安二年(公元702年),他在科舉考試中脫穎而出,文章得到考功郎沈佺期的賞識,成功進士及第。然而,這次考試成績引發了質疑,武則天下令讓李嶠主持重試。張九齡憑借紮實的學識和卓越的才華,再次拔得頭籌,用實力證明了自己。


    神龍三年(公元707年),張九齡參加製舉,在才堪經邦科中及第,獲授秘書省校書郎官職,正式開啟了他的官場生涯。在官場的初期,張九齡結識了被貶謫到嶺南的張說。兩人一見如故,張說對張九齡的才華極為欣賞,這份賞識和情誼,不僅在精神上給予張九齡支持,還在日後對他的仕途和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景雲三年(公元712年),張九齡應道侔伊呂科,對策第二等,升任左拾遺。這一階段的經曆,讓張九齡積累了寶貴的政治經驗,也為他施展抱負提供了更廣闊的平台。


    三、仕途起伏:心懷天下展宏圖


    (1)與姚崇的分歧


    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張九齡向宰相姚崇提出了一係列極具前瞻性的建議,主張遠離諂媚浮躁之人,親近純潔忠厚之士,在用人上注重才幹,施政時把握正確方向。姚崇對這些建議頗為認可,並積極整頓吏治。然而,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張九齡再次向姚崇直言進諫,由於“封章直言,不協時宰”,引發了姚崇的不滿。同年秋天,張九齡以任期滿為由,辭官歸鄉。這次經曆,雖讓張九齡暫時離開了政治中心,但也彰顯了他剛正不阿、敢於直言的性格。


    (2)開鑿大庾嶺路與再度迴京


    迴到家鄉後,張九齡心係民生,向朝廷請求開鑿大庾嶺路,改善南北交通。他在奏折中指出,大庾嶺道路的開辟對帝國財政意義重大,能讓嶺南的豐富物產順利運進中原內地,增加朝廷稅賦,滿足江淮地區的需求。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冬,唐玄宗命張九齡以左拾遺的身份督造大庾嶺南路。張九齡親自到現場踏勘,帶領眾人披荊斬棘,指揮施工。兩年後,一條寬一丈、長三十裏的大道建成,南通廣東南雄,北接江西南安,極大地促進了南北交通,推動了嶺南與中原的經濟文化交流。因這項功績,張九齡再度被召入京,擔任左補闕一職。


    (3)與張說的合作及封禪事件


    開元十年(公元722年),張說兼任中書令,經他推薦,張九齡升任中書舍人。兩人在政治和文學上相互支持,攜手推動了諸多政策的實施。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唐玄宗前往泰山封禪,張說在選定陪同官員時,大量保薦親信。張九齡草擬詔書時,勸諫張說官職爵位應憑才德授予,否則會引發非議。但張說並未采納這一建議,詔令一出,果然遭到眾人非議。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張說因多次壓製禦史中丞宇文融的主張,被宇文融聯合禦史大夫崔隱甫彈劾,張說被停職。張九齡受牽連,被調離中書省,改為太常少卿,後外調為冀州刺史。張九齡上書以母親年老為由,希望能換一個離家鄉更近的州任職。


    (4)地方任職與迴京拜相


    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張九齡被任命為洪州都督(今江西南昌);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調任桂州刺史(廣西桂林)兼嶺南按察使。在地方任職期間,他心係百姓,積極推行改革,興修水利,發展農業,促進了當地經濟文化的繁榮。開元十八年冬十二月戊申(公元731年2月9日),張說逝世,唐玄宗想起張說曾薦舉張九齡。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三月,張九齡被召迴京任職,擔任秘書少監、集賢院學士,主管集賢院工作。此後,他的仕途逐漸順遂,曆任工部侍郎、知製誥、檢校中書侍郎等職。


    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五月,張九齡第二次被加檢校中書侍郎,不久,母親去世,尚在守製中就被拜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成為宰相。盡管他推辭,但未被允許。任職宰相期間,張九齡秉持公正無私的態度處理朝政事務,重視選拔人才,唯才是舉,為朝廷舉薦了孟浩然、王維、李泌、盧象等眾多有能之士。他還積極參與國家治理,提出一係列利國利民的政策主張,如重視地方官選拔,加強對地方的管理與建設等,鞏固了“開元盛世”的成果。


    (5)與李林甫的鬥爭及罷相


    隨著李林甫的崛起,張九齡的仕途迎來了巨大挑戰。張九齡與李林甫在政治理念和為人處世方麵截然不同,張九齡“守正嫉邪”,李林甫“口蜜腹劍”。兩人在多個重大問題上發生衝突,在官員錄用上,張九齡主張選賢任能,以才德為標準,而李林甫任人唯親;在太子廢立問題上,張九齡極力勸諫玄宗,阻止李林甫和武惠妃的陰謀。


    開元二十四年(736)初冬,在唐玄宗返迴長安的時間問題上,張九齡考慮農收未畢,建議推遲動身,以免擾民,而李林甫迎合聖意,主張即日西行。最終,張九齡因屢次“忤旨”,且遭李林甫在玄宗麵前屢進讒言,被罷相,貶往荊州等地。這一事件不僅改變了張九齡的個人命運,也對唐朝的政治走向產生了深遠影響,許多史學家將張九齡罷相視為唐代曆史的一個分水嶺。


    四、經世致用:卓越的施政理念與貢獻


    (1)內政革新


    張九齡深受當時社會環境以及王方慶與張說的影響,執政期間將禮治放在重要位置。他看重祭祀活動,多次參與並撰寫祭祀文,通過這些活動強化社會的道德和秩序觀念。在吏治改革方麵,張九齡主張以才德選拔官吏,打破了傳統的門第觀念,為有才能的人提供了上升通道。他提出通過京官和地方官內外互調,增進中央和地方的溝通,提高行政效率。此外,他建議複置十道采訪使,掌管檢查刑獄和監察州縣官吏,加強對地方的監督和管理。張九齡的政治思想體現了有為與無為的統一,強調王道仁政和循吏思想,認為“縣得良宰,萬戶息肩”,好的地方官可以讓王道仁政得以落實。


    (2)經濟舉措


    張九齡高度重視農桑生產,將其視為國家的根本事業。玄宗即位之初,他在《上封事書》《策問一道》等多篇文章中提出應以“耕桑為本”的思想,並指出重視地方刺史縣令的選拔是搞好農桑的關鍵。他的建議得到唐玄宗的重視,朝廷采取了相應措施,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在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的背景下,貨幣發行無法滿足需求,流通領域出現“市井不通,貨價騰起”的問題。為解決這一難題,時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的張九齡提出“不禁私鑄”的建議。盡管這一建議遭到滿朝文武的一致反對,最終被封殺,但它顯示了張九齡超前的經濟思想和敢於創新的精神。


    (3)軍事謀略


    在軍事方麵,張九齡主張施行和邊睦鄰政策,反對窮兵黷武。他認為真正的王者統治不能靠殘酷殺戮來維持,主張“以計易戰,以信去兵”“有征無戰,即王者之師”,這一思想與《孫子》“上兵伐謀”“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拔人之城”等軍事思想一脈相承。此外,針對玄宗朝節度使權勢逐漸增大,軍事力量重心向邊鎮轉移的情況,張九齡主張抑製節度使的權勢,以穩定邊陲,安定社稷,展現了他對國家局勢的深刻洞察和長遠眼光。


    五、文韻千秋:獨樹一幟的文學成就


    (1)作品綜述


    張九齡的詩文結集成《曲江集》,共20卷,包含193題222首詩、248篇文。此外,散見於《文苑英華》《冊府元龜》等書中的文章,現存完整文章共258篇,涵蓋敕書、赦書、製、狀等多種文體。這些作品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反映了他的政治理念、人生感悟和對社會現實的關注。


    (2)詩歌特色


    在詩歌創作上,張九齡風格獨特,取得了卓越成就。他的詠懷詩和山水詩情感真摯,藝術成就頗高,奠定了他在詩歌史上的地位。張九齡善於運用比興手法,含蓄委婉地抒發情感。在《感遇》其四中,他以“孤鴻”自喻,“雙翠鳥”喻政敵李林甫、牛仙客,通過生動的比喻,表達了自己的立場和對政敵的勸誡。


    張九齡的詩歌簡潔凝練,常用白描手法勾勒出清新自然的畫麵。如《自予章南還江上作》中“歸去南江水,磷磷見底清”,僅用寥寥數語,便將江水的澄澈之美展現得淋漓盡致,達到了“自然”的藝術境界。《望月懷遠》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營造出雍容平和、文雅醇厚的意境,明月朗照下的思念之情,真切動人,讓人產生強烈的共鳴。


    在語言風格上,張九齡的山水詩自然清新,他用清淡的筆墨描繪山水景物,將主觀情思融入其中,使詩歌具有閑靜、恬淡、幽遠的韻味。如《自湘水南行》中“落日催行舫,逶迤洲渚間。雖雲有物役,乘此更休閑。暝色生前浦,清輝發近山。中流澹容於,唯愛飛鳥還”,通過對旅途景色的細膩描寫,傳達出詩人閑適的心境。


    (3)文章風采


    作為開元時期的政相,張九齡所撰製的公文極具思想性和策略性,得到唐玄宗的高度評價,稱他不僅是“儒學之士”,更是“王佐之才”。張九齡的文章內容切合實際,廣泛涉及當時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民族關係等各個方麵。《曲江集》中,他為玄宗撰寫的致周邊民族首領和各節度使的敕書,以及獻給玄宗的克捷“賀狀”,多達一百來篇,占全部文章的百分之四十,充分體現了當時邊防問題的重要性。他的文章以意遣詞,思路精密,文辭樸實簡練,展現出作為政治家的深邃思考和務實風格。


    (4)文學影響


    張九齡在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他通過科舉選士、評詩衡文等方式,對當時的文風進行反撥,著力倡導和建設新詩風。他選拔的文學進士推動了盛唐文學藝術的發展,為“盛唐氣象”的到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張九齡提出“去華務實”的文學創作主張,力主“思深力遒”的詩歌創作理念,對唐詩的繁榮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此外,他的山水詩開盛唐山水詩派風氣之先,其“清澹”的風格對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崛起,尤其是對詩歌由初唐向盛唐的過渡,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5)蓋棺定論:名垂青史的不朽傳奇


    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張九齡請求迴鄉拜掃先人之墓,當年農曆二月(另說五月)因病去世,終年六十八歲(另說六十三歲)。皇上追封他為荊州大都督,諡號文獻。至德初年,太上皇在蜀地,追念張九齡對安祿山必反的先見之明,下令褒獎、追封官職,追贈司徒,又派遣使者到韶州祭奠。


    張九齡的一生,在政治和文學領域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贏得了後世的廣泛讚譽。在政治上,他被史家公認為“開元賢相”,《資治通鑒》以“尚直”概括其政治表現,“風度得如九齡否”一度成為唐玄宗選拔官員的標杆。唐代詩人元稹讚歎他與姚元崇、宋璟等人為唐朝的繁榮立下了汗馬功勞;明代詩人邱浚讚揚他為“嶺海千年第一人”;明代思想家王夫之評價他“抱忠清以終始,夐乎為一代泰山喬嶽之風標”。


    在文學上,張九齡同樣備受推崇。唐玄宗曾對侍者說張九齡的文章是唐代諸位大家都比不上的,自己終身學習也不及他一二;唐代詩人杜甫稱讚他的詩歌“詩罷地有餘,篇終語清省”;明朝學者王世稹認為“張曲江開盛唐之始,韋蘇州殿盛唐之終”,高度評價了他在唐詩發展中的開創地位。


    張九齡宛如一座不朽的豐碑,矗立在曆史的長河中。他的政治智慧、文學才華和高尚品格,為後世樹立了光輝的榜樣。他的故事激勵著我們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堅守正義,勇於擔當,不斷探索創新,為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當我們吟誦著他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仿佛穿越千年時空,依然能感受到他的才情與魅力,領略那個盛世的風采與輝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古今名人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凝香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凝香筆並收藏中國古今名人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