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漢末年那如同一幅殘破舊卷、被烽火肆意撕裂的曆史長圖之中,漢室的巍峨大廈已然搖搖欲墜,傾頹之勢無可挽迴。往昔威服四海、君臨天下的皇權威儀,仿若落日餘暉,在亂世的硝煙中漸漸消散,徒留一抹悲涼色彩。九州大地,各路梟雄恰似嗅到血腥的餓狼,紛紛掙脫舊秩序的枷鎖,憑借著權謀、武力與野心,在廣袤山河間燃起連天戰火,逐鹿中原,競相角逐那至高無上的霸主之位,妄圖割據一方,鑄就屬於自己的王霸雄圖。
而在西南一隅的益州,這片被崇山峻嶺環繞、仿若世外桃源卻又暗藏洶湧的土地上,有一位身世不凡、氣質獨特的人物——劉彰,恰似一顆被命運裹挾進亂世漩渦的璀璨星辰,以其宗室後裔的特殊身份,承載著漢室的榮光餘燼,背負著益州本土的殷切期許,在曆史的滔滔洪流之中跌宕起伏,曆經無數風雨洗禮,書寫下一段充滿傳奇色彩卻又鮮為人被後人詳述的人生篇章。他的每一步足跡,都深陷於時代的泥濘,交織著壯誌豪情與無奈彷徨,飽蘸著權謀算計與生死抉擇,猶如一部波瀾壯闊、扣人心弦的史詩巨著,值得我們懷揣著敬畏與好奇之心,穿越悠悠歲月,撥開重重曆史迷霧,細細探尋那隱匿於時光深處的斑駁故事。
公元 170 年前後,伴隨著一聲清脆啼哭,劉彰呱呱墜地,降臨在益州這片孕育著無限可能的土地之上,成為東漢皇室宗親在蜀地的一脈延續。自西漢高祖劉邦分封諸侯、開疆拓土伊始,劉氏宗族便如同一棵枝繁葉茂的參天巨樹,根係深深紮入華夏大地的每一寸土壤,枝葉四散蔓延,庇佑著江山社稷,彰顯著皇族無上尊榮。而益州,這片山水相依、沃野千裏的天府之國,憑借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與豐饒物產,成為部分劉氏宗親紮根繁衍、開枝散葉的理想之地。
劉彰自幼成長於家族府邸,雖比不上洛陽皇宮那般雕梁畫棟、金碧輝煌,盡顯皇家奢靡氣象,但在益州當地,也是朱門高院、深宅大院,庭院深深之間,處處彌漫著濃厚的宗室文化底蘊。雕欄玉砌旁,長輩們口口相傳著先祖們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的英雄事跡,從高祖劉邦手提三尺劍斬白蛇起義,一路過關斬將、推翻暴秦,到漢武帝劉徹揮師北伐、封狼居胥,揚大漢國威於塞外,那些波瀾壯闊、蕩氣迴腸的故事,猶如點點繁星,在劉彰幼小的心靈蒼穹中熠熠生輝,悄然種下了雄心壯誌的火種,點燃了他對榮耀與霸業的熾熱向往。
年少之際,劉彰性格恰似一塊多麵璞玉,未經雕琢卻已初顯崢嶸。身為宗室子弟,流淌在血脈中的驕傲與果敢與生俱來,如洶湧澎湃的暗流,時刻激蕩著他的胸膛。對兵書戰策、武藝騎射,他癡迷至深,家中庭院常常成為他的演武場,手持木劍,模仿著古之名將衝鋒陷陣、奮勇殺敵的英姿,一招一式虎虎生風,眼神中透露出超越年齡的堅毅與勇猛,引得旁人嘖嘖稱讚。然而,在家族長輩們的悉心調教下,他又深諳禮儀之道對於維係家族尊嚴、彰顯宗室風範的關鍵作用。每逢家族祭祀大典,香煙嫋嫋、鍾磬齊鳴之際,他身著華服,舉止莊重,遵循著繁瑣禮節,進退有度,一言一行皆盡顯謙遜儒雅之風;與益州本地賢士、大儒往來交遊時,他洗耳恭聽、虛心求教,以禮相待,憑借著這份真誠與謙遜,贏得了眾人的認可與讚譽。
求學之路漫漫,劉彰如饑似渴,廣拜益州名師,博采眾長。在學府書齋之中,他沉浸於儒家經典的深邃智慧,研習《論語》《孟子》,探尋治國理政的大道至理,汲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精髓;同時,對《孫子兵法》《六韜》等兵略權謀之書更是愛不釋手,常與同窗摯友圍坐一團,以沙盤為戰場,棋子作士卒,探討古今戰例,剖析勝負根源,爭論得麵紅耳赤卻又樂此不疲。閑暇時光,他偏愛遊曆益州山水,穿梭於鬱鬱蔥蔥的山林之間,跨越潺潺流淌的溪穀之上,結識了不少民間豪傑與隱士異人。有那隱居深山、身懷絕技的武林高手,傳授他精妙武藝與實戰技巧;亦有洞悉世事、智謀過人的謀士隱士,與他縱論天下大勢,分析各州郡勢力分布與人心向背。在這一次次的邂逅與交流中,劉彰仿若海綿吸水,對益州的風土人情、山川險要了然於心,更為日後的崛起積攢下豐厚人脈與獨到見識。彼時,望著滿目瘡痍卻又暗藏機遇的天下,劉彰攥緊雙拳,目光炯炯,心中暗自立下宏願,定要在這亂世之中闖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重振漢室威名,守護家族榮耀於危難之際。
公元 191 年,東漢末年的亂世棋局愈發錯綜複雜、險象環生,各方勢力如同餓狼撲食,瘋狂爭搶著有限的資源與地盤,天下陷入一片水深火熱之中。益州,雖憑借著崇山峻嶺的天然屏障,偏居西南一隅,暫時避開了中原主戰場的烽火硝煙,但內部亦是暗流湧動、紛爭不斷,恰似一座即將噴發的火山,危機四伏。本土豪強倚仗著世代積累的巨額財富、廣袤土地以及盤根錯節的家族勢力,擁兵自重,宛如一方土皇帝,把持著地方政務的決策權、經濟命脈的掌控權,對州郡官員的政令陽奉陰違,肆意魚肉百姓,中飽私囊;而與此同時,北方戰火紛飛、天災人禍肆虐,大批流民如潮水般湧入益州,他們拖家帶口、饑寒交迫,其中不乏鋌而走險、武裝割據的團夥,為求生存,不惜與本地勢力拔刀相向,衝突不斷升級,流血事件時有發生,百姓苦不堪言,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劉彰身處這亂世漩渦的中心,卻並未被亂象嚇倒,反而憑借著敏銳的洞察力與果敢的決斷力,察覺到若想在這片混亂之地立足生根、成就一番事業,必須巧妙利用自身宗室身份這張“金字招牌”,整合各方零散力量,凝聚成一股強大且團結的勢力。恰在此時,益州北部山區山賊肆虐,猶如毒瘤一般,嚴重威脅著周邊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以及地區的穩定繁榮。這些山賊常年盤踞在深山老林之中,憑借著熟悉地形的優勢,神出鬼沒,打家劫舍、搶奪糧草,所過之處,村莊被焚毀,農田遭踐踏,百姓哭聲震天,卻又無可奈何。
公元 192 年,劉彰在家族全力支持下,毅然決然地散盡家財,廣發招募令,組建起一支數百人的義勇軍。這支隊伍成分多元,既有當地熱血沸騰、心懷正義的青年才俊,渴望在亂世之中建功立業、守護家園;也有飽受山賊欺淩、家園被毀的普通百姓,他們懷著複仇的怒火與對安寧生活的向往,紛紛投身麾下。劉彰親自披掛上陣,率軍出征,向著山賊盤踞的山區挺進。初次踏上戰場,劉彰雖略顯青澀,實戰經驗匱乏,但他憑借著平日裏對兵書的刻苦研習與心中燃燒的壯誌豪情,毫不畏懼。抵達山區後,他並未盲目進攻,而是親自帶領幾名親信,喬裝打扮,深入山林,詳細勘察地形,探尋山賊出沒規律以及藏匿巢穴所在。經過數日偵查,他敏銳地發現了一處山穀,此地地勢險要,兩側山峰高聳入雲,穀中道路狹窄,是山賊往來必經之地,且易守難攻,實乃天賜設伏良地。
於是,劉彰精心部署,命士兵們在山穀兩側的山坡上潛伏起來,搬運大量滾木礌石,隱藏在草叢樹木之後;又安排一支精銳小分隊,偽裝成商隊,故意大張旗鼓地驅趕著裝滿貨物的馬車,佯裝途經山穀,引蛇出洞。果不其然,山賊們聽聞有“肥羊”路過,貪心大起,傾巢而出,向著“商隊”撲來。待山賊大隊人馬全部進入包圍圈後,劉彰一聲令下,山穀兩側頓時喊殺聲四起,滾木礌石如雨點般滾落,瞬間砸倒一片山賊。義勇軍們士氣大振,呐喊著衝下山崗,與山賊展開近身肉搏。劉彰更是身先士卒,揮舞著手中長刀,寒光閃爍間,數名山賊頭目已身首異處,其勇猛無畏的身姿極大地鼓舞了軍心。在劉彰的帶領下,義勇軍愈戰愈勇,一舉擊潰山賊勢力,繳獲了大量物資、兵器與糧草。此役過後,劉彰威名傳遍四方,周邊百姓感恩戴德,紛紛傳頌他的英勇事跡,不少壯士慕名而來,自願加入他的隊伍,其軍事力量如滾雪球般日益壯大,初步奠定了他在益州崛起的根基。
次年,益州內部因資源爭奪,小型勢力間紛爭四起,戰火頻繁燃起,局勢愈發混亂不堪。劉彰審時度勢,秉持著公正無私的態度強勢介入其中。他深知,若想真正掌控局麵,贏得人心,必須在各方利益衝突中找到平衡點,展現出超越常人的智慧與威望。憑借著自身宗室身份所帶來的天然影響力以及日漸壯大的軍威,劉彰穿梭於各個勢力之間,擺事實、講道理,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調解各方矛盾。對於那些心存僥幸、冥頑不靈,妄圖憑借武力繼續霸占資源、挑起事端的勢力,他則果斷亮劍,以強大的軍事力量予以震懾。
在一場場驚心動魄的兼並衝突中,劉彰充分展現出卓越的軍事指揮天賦。他善於觀察敵軍細微破綻,精準把握戰機,戰術運用靈活多變,令人防不勝防。有時,他采用聲東擊西之計,佯裝主力進攻敵軍一側,吸引敵方重兵防守,實則暗中派遣精銳部隊繞道敵後,直搗黃龍,攻其不備;有時,他施展迂迴包抄之術,利用益州複雜地形,派出多支小分隊,從不同方向對敵軍進行包圍,切斷敵軍退路,使其陷入四麵楚歌之境,軍心大亂,再一舉殲滅。在實戰的磨礪中,劉彰麾下隊伍愈發精銳,作戰經驗豐富,協同配合默契,勢力範圍也如同漣漪般逐步向外擴展,逐漸在益州站穩腳跟,成為一股不容小覷的新興力量,猶如一顆新星,在亂世蒼穹中冉冉升起。
隨著勢力的蒸蒸日上,劉彰並未沉醉於眼前的短暫勝利,而是清醒地認識到,在這亂世之中,擴充軍備、穩固內政才是長治久安、成就霸業的根本之道。於是,他廣施良策,開啟了一係列大刀闊斧的改革與建設舉措。
在擴充軍備方麵,劉彰雙管齊下,妙招頻出。一方麵,他深知流民群體雖看似衣衫襤褸、流離失所,但其中蘊藏著巨大的潛力與力量,隻要給予他們一絲希望、一份安穩,便能轉化為忠心耿耿的士卒。於是,他積極招募流民入伍,專門劃出大片無主荒地,分配給入伍流民家庭耕種,為他們搭建簡易住所,提供充足糧食,解決其後顧之憂;同時,製定優厚軍餉待遇與晉升機製,隻要流民士兵在戰場上奮勇殺敵、立下戰功,便能獲得賞賜、晉升官職,改變家族命運。此舉一出,流民們紛紛響應,踴躍報名,劉彰麾下軍隊規模迅速擴充。
另一方麵,益州境內生活著眾多蠻夷部落,他們民風彪悍、能征善戰,熟悉山地叢林作戰,若能將其納入麾下,無疑將極大增強軍隊戰鬥力。劉彰對蠻夷部落采取懷柔政策,摒棄以往歧視與打壓態度,尊重其獨特習俗文化,派遣使者攜帶大量財物、精美禮品深入部落,與其首領洽談合作事宜。他許下諾言,隻要蠻夷青壯年願意加入軍隊,將給予同等軍餉待遇、官職晉升機會,部落所需物資也將由他全力提供保障。在劉彰的誠意感召下,不少蠻夷部落紛紛派遣精銳力量加入,一支多民族融合、戰鬥力剽悍的武裝力量由此組建而成。
針對新兵訓練,劉彰煞費苦心,邀請軍中經驗豐富的老將與民間武藝高強的高手,共同製定了一套嚴格且科學的訓練計劃。從基礎體能訓練入手,每日清晨,新兵們便在操場集合,進行長跑、負重深蹲、俯臥撐等體能鍛煉,錘煉體魄;繼而開展兵器使用專項訓練,刀槍劍戟、弓弩盾牌,各類兵器的使用技巧、攻防招式皆由專人悉心教導,確保士兵們能熟練掌握手中武器;陣法演練更是重中之重,劉彰深知戰場上團隊協作、協同作戰的關鍵作用,依據益州地形特點與實戰經驗,獨創了多種陣法,如適應山地作戰的“魚鱗陣”“鶴翼陣”,在演練場上,新兵們反複磨合,熟悉各自在陣中的位置與職責,做到令行禁止、進退有序。
在兵器鎧甲改良上,劉彰投入大量財力物力,召集益州各地能工巧匠,齊聚一堂,集思廣益。他鼓勵工匠們融合中原先進製造技術與本地特色工藝,大膽創新,力求打造出更輕便堅固、適合實戰的兵器鎧甲。經過數月鑽研試驗,一款款獨具特色的精良裝備應運而生。蜀地鐵弩,便是其中佼佼者,以堅韌蜀竹為弩身框架,配以精鐵打造的弩機、弩箭,射程遠超普通弓弩,威力驚人,可在百步之外輕鬆穿透敵軍鎧甲,成為軍中克敵製勝的利器;還有那改良後的魚鱗甲,鐵片細小輕薄,層層疊壓,如魚鱗般緊密排列,不僅輕便靈活,便於士兵行動,且防護性能極佳,能有效抵禦刀砍箭射,極大提升了士兵在戰場上的生存幾率。其麾下還精心組建了一支精銳的山地步兵,隊員們皆選自軍中身體素質過硬、擅長攀爬奔跑的士兵,經過特殊訓練,他們行動敏捷如猿猴,背負輕便行囊、手持利刃,可在益州複雜險峻的山地叢林間如履平地,神出鬼沒,或突襲敵軍後方,或截斷敵軍補給線,戰鬥力超群,令周邊勢力聞風喪膽。
在內政治理層麵,劉彰同樣殫精竭慮,推出一係列惠民利民、穩固根基的政策舉措。土地分配上,他派遣專員丈量土地,清查田畝,嚴厲打擊豪強兼並土地的不法行為,將大量無主荒地、被豪強非法霸占的土地重新收迴,公平合理地分配給無地少地百姓耕種,輕徭薄賦,減輕百姓負擔,鼓勵農業生產,百姓安居樂業,田間地頭一片繁忙景象,益州糧倉日漸充盈,為軍事行動與社會穩定提供了堅實物質基礎。
水利設施建設上,劉彰深知水利乃農業命脈,組織百姓疏浚河道、修建灌溉溝渠,引岷江水灌溉農田。他親自前往施工現場,與百姓同甘共苦,監督工程進度與質量。在他的帶領下,一項項水利工程順利竣工,清澈江水沿著溝渠潺潺流淌,滋潤著萬畝良田,使得益州多地實現旱澇保收,糧食產量大幅提升,百姓生活愈發富足。
稅收政策上,劉彰秉持公平公正原則,摒棄以往苛捐雜稅、隨意征稅的亂象,根據土地產出、商戶經營規模合理征稅,既保障了軍費開支、政務運轉所需資金,又不至於讓民眾負擔過重,贏得了百姓與商戶的衷心擁護。
文化層麵,劉彰禮賢下士,深知人才乃治國之本,廣納儒士,在益州首府成都設立學府,廣邀天下名師前來講學授課,傳播儒家經典文化,培養本地人才。學府內,書聲琅琅,莘莘學子們埋頭苦讀,鑽研學問,探討治國理政之道,為益州儲備了大量智力資源,社會風氣煥然一新,文明之花悄然綻放,統治根基愈發穩固。
公元 199 年,曹操憑借著卓越的政治手腕與強大軍事力量,“挾天子以令諸侯”,將漢獻帝牢牢掌控在手中,成為天下名義上的正統主宰,其勢力如日中天,威名遠播四海,甚至連遠在西南益州的劉彰也感受到了這股撲麵而來的威壓。劉彰深知曹操野心勃勃,對益州這片富饒之地早已垂涎三尺,覬覦之心昭然若揭。起初,為求自保,避免過早與曹操這等強敵發生正麵衝突,劉彰果斷遣使通好,向曹操納貢稱臣,挑選益州特產蜀錦、珍稀藥材等物,車載馬馱,送往曹操營帳,以求一時安穩。曹操見劉彰如此識趣,投桃報李,冊封劉彰為振威將軍,表麵維持著君臣和氣,實則各懷心思,暗流湧動。
然而,劉彰豈是甘於久居人下之人,他心中明白,這不過是權宜之計,在向曹操示弱的同時,暗中開始緊鑼密鼓地整軍備戰,加強益州北部防線建設。他親自巡查北部邊境關隘,依據山川險要地勢,選址修築城寨,城寨城牆高大厚實,以巨石奠基,青磚砌成,設有了望塔、烽火台,可居高臨下,觀察敵軍動向,及時傳遞軍情;城內囤積大量糧草、兵器、箭矢等物資,足以支撐長期堅守作戰;屯駐重兵,選派親信將領鎮守,日夜操練,嚴陣以待,以防曹操勢力突然南下。
期間,曹操勢力多次試圖滲透益州,派遣密使暗中聯絡益州部分搖擺不定的豪強,許以高官厚祿、金銀財寶,煽動他們叛亂,裏應外合,妄圖一舉拿下益州。劉彰洞察其陰謀,果斷出手,聯合益州本地忠誠勢力,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肅清叛徒行動。他明察暗訪,揪出曹操密使與內奸,嚴刑審訊,獲取情報後,迅速出兵圍剿叛亂豪強,以雷霆手段平定內亂,斬斷曹操伸向益州的黑手,與曹操展開了一場看不見硝煙卻又危機四伏的外交博弈與軍事對峙。
公元 208 年,曹操在赤壁之戰中遭遇孫劉聯軍痛擊,百萬大軍灰飛煙滅,狼狽退迴北方,元氣大傷。劉彰見機行事,敏銳察覺到曹操暫時無力大規模南征,便抓緊時機加強與周邊諸侯聯係,試圖構建同盟,抵禦曹操可能的反撲。他遣使穿梭於東吳與漢中等地,與孫權、張魯等勢力互通有無,共商禦曹之策,雖各方各懷心思、利益訴求不盡相同,但在唇亡齒寒的局勢下,也達成了些許默契,形成了一張鬆散卻聊勝於無的防禦網絡。
而與劉備的糾葛,則更為曲折複雜,堪稱一部跌宕起伏的亂世恩仇錄。公元 211 年,劉備應劉彰邀請入川,彼時劉彰一心想著借助劉備之威名與軍事才能,抵禦曹操與漢中張魯的雙重壓力。劉備入川之際,劉彰親率益州眾官員,在涪城大擺筵席,以最高規格禮遇相待,珍饈美饌擺滿桌案,歌舞升平,賓主盡歡,言辭間滿是對合作前景的期許與熱望。
然而,隨著劉備在益州時日漸長,其廣施仁義之舉如同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卻效果斐然,迅速收買了大批人心。他所到之處,開倉放糧、賑濟災民,對有才之士傾心結交、禮賢下士,百姓傳頌其仁德,賢能之士紛紛歸附,勢力如雨後春筍般悄然擴充。劉彰目睹此景,起初的欣喜慢慢化作忌憚,心頭猶如壓上巨石,隱隱感到不安。劉備所部在益州境內招兵買馬,擴充實力,種種跡象仿若明示著引狼入室的危機。
雙方關係急轉直下,暗流湧動之下,軍事摩擦不斷升級。涪城等地氣氛劍拔弩張,雙方軍隊對峙街頭巷尾,士兵們緊握兵器,眼神中滿是戒備與敵意,稍有不慎,衝突便會如火藥桶般瞬間引爆。劉彰雖有心防範,卻因之前對劉備毫無保留的信任,軍事部署已被對方洞悉部分,先機盡失。在隨後的交鋒中,劉備憑借麾下一眾能征善戰的猛將與足智多謀的謀士,妙計頻出,攻勢淩厲。劉彰軍隊節節敗退,丟城失地,益州局勢岌岌可危,往昔繁華安寧之地,如今烽火連天,百姓深陷戰火,苦不堪言。
公元 212 年,劉備在龐統等謀士精心策劃下,對劉彰發動全麵進攻,誌在必得。劉彰雖拚死抵抗,調集所有精銳部隊,依托益州山川險要,築起層層防線,試圖阻擋劉備的兵鋒。但此時他內部已然分崩離析,人心惶惶,部分將領被劉備收買策反,陣前倒戈,致使防線出現致命破綻。劉備大軍乘虛而入,勢如破竹,一路攻城略地。
曆經長達一年多的鏖戰,劉彰深知大勢已去,再做無謂掙紮,隻會徒增百姓傷亡,益州也將在戰火中滿目瘡痍、生靈塗炭。無奈之下,於公元 214 年,他選擇出城投降。投降後的劉彰,被劉備禮遇相待,遷居至公安居住,保留了他的爵位與一定財產,過上了半隱居的生活。他看著舊部融入蜀漢政權,有的繼續馳騁沙場為劉備效力,有的在新的官職上施展才華,心中五味雜陳,既有對往昔輝煌歲月的深切懷念,也有對命運無常的唏噓感慨,更有一絲不甘在心底悄然蔓延。
在曆史影響層麵,劉彰一生對益州的軍事、政治、文化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印記。軍事上,他擴充軍備、訓練強軍,創新戰術戰法,提升了益州整體軍事水平,其打造的山地作戰部隊及獨特戰術,成為後世軍事研究的寶貴案例,為這片土地的軍事防禦與作戰體係注入活力,諸多實戰技巧、練兵方法在民間與軍中代代相傳;政治上,抑製豪強、推行良政,穩定社會秩序,為益州經濟繁榮奠定根基,即便蜀漢政權建立後,許多政策亦是以劉彰時期為藍本優化改良,土地分配、水利興修、稅收合理製定等舉措的影子清晰可見,持續滋養著這片土地;文化領域,倡導辦學、弘揚儒風,使得益州人才輩出,學府中走出的賢才成為蜀漢政權的智力支柱,無論是治國理政、軍事謀劃,還是文化傳承,都發揮著關鍵作用。
後世對劉彰評價多元複雜,褒貶不一。有人讚其亂世崛起、守護益州之功,在益州危如累卵之時挺身而出,整合力量,抵禦外敵,讓這片土地在亂世初期得以保全,百姓免受更多戰亂之苦;亦有人歎其引劉備入川之失,一招不慎滿盤皆輸,致益州易主,自己也從一方諸侯淪為階下囚。爭議不斷的背後,是其充滿戲劇性與波折的人生軌跡,無可否認,他是東漢末年地方諸侯中獨具特色、極具影響力的一位,其一生恰似一麵鏡子,映照出那個時代的複雜與精彩,人性在權力、利益與理想交織下的掙紮抉擇,為後世之人研究那段風雲變幻的曆史,提供了鮮活生動且飽含深意的樣本。
迴顧劉彰波瀾起伏的一生,從出身宗室的懵懂少年,懷揣著先輩榮耀與壯誌豪情;到亂世崛起的一方諸侯,在益州這片土地上披荊斬棘、開疆拓土,努力耕耘、奮力抗爭;再到政權更迭下無奈歸隱的配角,默默看著往昔輝煌遠去,時代巨輪無情碾過。他的命運宛如時代浪潮中的一葉扁舟,渺小脆弱卻又努力抗爭,被大勢裹挾著前行,身不由己。他懷揣著重振漢室的夢想,在益州這片土地上留下諸多值得銘記的事跡,也留下了滿是遺憾與教訓的故事。其人生軌跡猶如一麵鏡子,映照出東漢末年亂世的紛爭殘酷、人性的複雜多麵、命運的無常難測,激勵著後人在研究曆史時,不斷汲取智慧,珍視當下和平與穩定,以史為鑒,走好未來之路。
而在西南一隅的益州,這片被崇山峻嶺環繞、仿若世外桃源卻又暗藏洶湧的土地上,有一位身世不凡、氣質獨特的人物——劉彰,恰似一顆被命運裹挾進亂世漩渦的璀璨星辰,以其宗室後裔的特殊身份,承載著漢室的榮光餘燼,背負著益州本土的殷切期許,在曆史的滔滔洪流之中跌宕起伏,曆經無數風雨洗禮,書寫下一段充滿傳奇色彩卻又鮮為人被後人詳述的人生篇章。他的每一步足跡,都深陷於時代的泥濘,交織著壯誌豪情與無奈彷徨,飽蘸著權謀算計與生死抉擇,猶如一部波瀾壯闊、扣人心弦的史詩巨著,值得我們懷揣著敬畏與好奇之心,穿越悠悠歲月,撥開重重曆史迷霧,細細探尋那隱匿於時光深處的斑駁故事。
公元 170 年前後,伴隨著一聲清脆啼哭,劉彰呱呱墜地,降臨在益州這片孕育著無限可能的土地之上,成為東漢皇室宗親在蜀地的一脈延續。自西漢高祖劉邦分封諸侯、開疆拓土伊始,劉氏宗族便如同一棵枝繁葉茂的參天巨樹,根係深深紮入華夏大地的每一寸土壤,枝葉四散蔓延,庇佑著江山社稷,彰顯著皇族無上尊榮。而益州,這片山水相依、沃野千裏的天府之國,憑借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與豐饒物產,成為部分劉氏宗親紮根繁衍、開枝散葉的理想之地。
劉彰自幼成長於家族府邸,雖比不上洛陽皇宮那般雕梁畫棟、金碧輝煌,盡顯皇家奢靡氣象,但在益州當地,也是朱門高院、深宅大院,庭院深深之間,處處彌漫著濃厚的宗室文化底蘊。雕欄玉砌旁,長輩們口口相傳著先祖們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的英雄事跡,從高祖劉邦手提三尺劍斬白蛇起義,一路過關斬將、推翻暴秦,到漢武帝劉徹揮師北伐、封狼居胥,揚大漢國威於塞外,那些波瀾壯闊、蕩氣迴腸的故事,猶如點點繁星,在劉彰幼小的心靈蒼穹中熠熠生輝,悄然種下了雄心壯誌的火種,點燃了他對榮耀與霸業的熾熱向往。
年少之際,劉彰性格恰似一塊多麵璞玉,未經雕琢卻已初顯崢嶸。身為宗室子弟,流淌在血脈中的驕傲與果敢與生俱來,如洶湧澎湃的暗流,時刻激蕩著他的胸膛。對兵書戰策、武藝騎射,他癡迷至深,家中庭院常常成為他的演武場,手持木劍,模仿著古之名將衝鋒陷陣、奮勇殺敵的英姿,一招一式虎虎生風,眼神中透露出超越年齡的堅毅與勇猛,引得旁人嘖嘖稱讚。然而,在家族長輩們的悉心調教下,他又深諳禮儀之道對於維係家族尊嚴、彰顯宗室風範的關鍵作用。每逢家族祭祀大典,香煙嫋嫋、鍾磬齊鳴之際,他身著華服,舉止莊重,遵循著繁瑣禮節,進退有度,一言一行皆盡顯謙遜儒雅之風;與益州本地賢士、大儒往來交遊時,他洗耳恭聽、虛心求教,以禮相待,憑借著這份真誠與謙遜,贏得了眾人的認可與讚譽。
求學之路漫漫,劉彰如饑似渴,廣拜益州名師,博采眾長。在學府書齋之中,他沉浸於儒家經典的深邃智慧,研習《論語》《孟子》,探尋治國理政的大道至理,汲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精髓;同時,對《孫子兵法》《六韜》等兵略權謀之書更是愛不釋手,常與同窗摯友圍坐一團,以沙盤為戰場,棋子作士卒,探討古今戰例,剖析勝負根源,爭論得麵紅耳赤卻又樂此不疲。閑暇時光,他偏愛遊曆益州山水,穿梭於鬱鬱蔥蔥的山林之間,跨越潺潺流淌的溪穀之上,結識了不少民間豪傑與隱士異人。有那隱居深山、身懷絕技的武林高手,傳授他精妙武藝與實戰技巧;亦有洞悉世事、智謀過人的謀士隱士,與他縱論天下大勢,分析各州郡勢力分布與人心向背。在這一次次的邂逅與交流中,劉彰仿若海綿吸水,對益州的風土人情、山川險要了然於心,更為日後的崛起積攢下豐厚人脈與獨到見識。彼時,望著滿目瘡痍卻又暗藏機遇的天下,劉彰攥緊雙拳,目光炯炯,心中暗自立下宏願,定要在這亂世之中闖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重振漢室威名,守護家族榮耀於危難之際。
公元 191 年,東漢末年的亂世棋局愈發錯綜複雜、險象環生,各方勢力如同餓狼撲食,瘋狂爭搶著有限的資源與地盤,天下陷入一片水深火熱之中。益州,雖憑借著崇山峻嶺的天然屏障,偏居西南一隅,暫時避開了中原主戰場的烽火硝煙,但內部亦是暗流湧動、紛爭不斷,恰似一座即將噴發的火山,危機四伏。本土豪強倚仗著世代積累的巨額財富、廣袤土地以及盤根錯節的家族勢力,擁兵自重,宛如一方土皇帝,把持著地方政務的決策權、經濟命脈的掌控權,對州郡官員的政令陽奉陰違,肆意魚肉百姓,中飽私囊;而與此同時,北方戰火紛飛、天災人禍肆虐,大批流民如潮水般湧入益州,他們拖家帶口、饑寒交迫,其中不乏鋌而走險、武裝割據的團夥,為求生存,不惜與本地勢力拔刀相向,衝突不斷升級,流血事件時有發生,百姓苦不堪言,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劉彰身處這亂世漩渦的中心,卻並未被亂象嚇倒,反而憑借著敏銳的洞察力與果敢的決斷力,察覺到若想在這片混亂之地立足生根、成就一番事業,必須巧妙利用自身宗室身份這張“金字招牌”,整合各方零散力量,凝聚成一股強大且團結的勢力。恰在此時,益州北部山區山賊肆虐,猶如毒瘤一般,嚴重威脅著周邊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以及地區的穩定繁榮。這些山賊常年盤踞在深山老林之中,憑借著熟悉地形的優勢,神出鬼沒,打家劫舍、搶奪糧草,所過之處,村莊被焚毀,農田遭踐踏,百姓哭聲震天,卻又無可奈何。
公元 192 年,劉彰在家族全力支持下,毅然決然地散盡家財,廣發招募令,組建起一支數百人的義勇軍。這支隊伍成分多元,既有當地熱血沸騰、心懷正義的青年才俊,渴望在亂世之中建功立業、守護家園;也有飽受山賊欺淩、家園被毀的普通百姓,他們懷著複仇的怒火與對安寧生活的向往,紛紛投身麾下。劉彰親自披掛上陣,率軍出征,向著山賊盤踞的山區挺進。初次踏上戰場,劉彰雖略顯青澀,實戰經驗匱乏,但他憑借著平日裏對兵書的刻苦研習與心中燃燒的壯誌豪情,毫不畏懼。抵達山區後,他並未盲目進攻,而是親自帶領幾名親信,喬裝打扮,深入山林,詳細勘察地形,探尋山賊出沒規律以及藏匿巢穴所在。經過數日偵查,他敏銳地發現了一處山穀,此地地勢險要,兩側山峰高聳入雲,穀中道路狹窄,是山賊往來必經之地,且易守難攻,實乃天賜設伏良地。
於是,劉彰精心部署,命士兵們在山穀兩側的山坡上潛伏起來,搬運大量滾木礌石,隱藏在草叢樹木之後;又安排一支精銳小分隊,偽裝成商隊,故意大張旗鼓地驅趕著裝滿貨物的馬車,佯裝途經山穀,引蛇出洞。果不其然,山賊們聽聞有“肥羊”路過,貪心大起,傾巢而出,向著“商隊”撲來。待山賊大隊人馬全部進入包圍圈後,劉彰一聲令下,山穀兩側頓時喊殺聲四起,滾木礌石如雨點般滾落,瞬間砸倒一片山賊。義勇軍們士氣大振,呐喊著衝下山崗,與山賊展開近身肉搏。劉彰更是身先士卒,揮舞著手中長刀,寒光閃爍間,數名山賊頭目已身首異處,其勇猛無畏的身姿極大地鼓舞了軍心。在劉彰的帶領下,義勇軍愈戰愈勇,一舉擊潰山賊勢力,繳獲了大量物資、兵器與糧草。此役過後,劉彰威名傳遍四方,周邊百姓感恩戴德,紛紛傳頌他的英勇事跡,不少壯士慕名而來,自願加入他的隊伍,其軍事力量如滾雪球般日益壯大,初步奠定了他在益州崛起的根基。
次年,益州內部因資源爭奪,小型勢力間紛爭四起,戰火頻繁燃起,局勢愈發混亂不堪。劉彰審時度勢,秉持著公正無私的態度強勢介入其中。他深知,若想真正掌控局麵,贏得人心,必須在各方利益衝突中找到平衡點,展現出超越常人的智慧與威望。憑借著自身宗室身份所帶來的天然影響力以及日漸壯大的軍威,劉彰穿梭於各個勢力之間,擺事實、講道理,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調解各方矛盾。對於那些心存僥幸、冥頑不靈,妄圖憑借武力繼續霸占資源、挑起事端的勢力,他則果斷亮劍,以強大的軍事力量予以震懾。
在一場場驚心動魄的兼並衝突中,劉彰充分展現出卓越的軍事指揮天賦。他善於觀察敵軍細微破綻,精準把握戰機,戰術運用靈活多變,令人防不勝防。有時,他采用聲東擊西之計,佯裝主力進攻敵軍一側,吸引敵方重兵防守,實則暗中派遣精銳部隊繞道敵後,直搗黃龍,攻其不備;有時,他施展迂迴包抄之術,利用益州複雜地形,派出多支小分隊,從不同方向對敵軍進行包圍,切斷敵軍退路,使其陷入四麵楚歌之境,軍心大亂,再一舉殲滅。在實戰的磨礪中,劉彰麾下隊伍愈發精銳,作戰經驗豐富,協同配合默契,勢力範圍也如同漣漪般逐步向外擴展,逐漸在益州站穩腳跟,成為一股不容小覷的新興力量,猶如一顆新星,在亂世蒼穹中冉冉升起。
隨著勢力的蒸蒸日上,劉彰並未沉醉於眼前的短暫勝利,而是清醒地認識到,在這亂世之中,擴充軍備、穩固內政才是長治久安、成就霸業的根本之道。於是,他廣施良策,開啟了一係列大刀闊斧的改革與建設舉措。
在擴充軍備方麵,劉彰雙管齊下,妙招頻出。一方麵,他深知流民群體雖看似衣衫襤褸、流離失所,但其中蘊藏著巨大的潛力與力量,隻要給予他們一絲希望、一份安穩,便能轉化為忠心耿耿的士卒。於是,他積極招募流民入伍,專門劃出大片無主荒地,分配給入伍流民家庭耕種,為他們搭建簡易住所,提供充足糧食,解決其後顧之憂;同時,製定優厚軍餉待遇與晉升機製,隻要流民士兵在戰場上奮勇殺敵、立下戰功,便能獲得賞賜、晉升官職,改變家族命運。此舉一出,流民們紛紛響應,踴躍報名,劉彰麾下軍隊規模迅速擴充。
另一方麵,益州境內生活著眾多蠻夷部落,他們民風彪悍、能征善戰,熟悉山地叢林作戰,若能將其納入麾下,無疑將極大增強軍隊戰鬥力。劉彰對蠻夷部落采取懷柔政策,摒棄以往歧視與打壓態度,尊重其獨特習俗文化,派遣使者攜帶大量財物、精美禮品深入部落,與其首領洽談合作事宜。他許下諾言,隻要蠻夷青壯年願意加入軍隊,將給予同等軍餉待遇、官職晉升機會,部落所需物資也將由他全力提供保障。在劉彰的誠意感召下,不少蠻夷部落紛紛派遣精銳力量加入,一支多民族融合、戰鬥力剽悍的武裝力量由此組建而成。
針對新兵訓練,劉彰煞費苦心,邀請軍中經驗豐富的老將與民間武藝高強的高手,共同製定了一套嚴格且科學的訓練計劃。從基礎體能訓練入手,每日清晨,新兵們便在操場集合,進行長跑、負重深蹲、俯臥撐等體能鍛煉,錘煉體魄;繼而開展兵器使用專項訓練,刀槍劍戟、弓弩盾牌,各類兵器的使用技巧、攻防招式皆由專人悉心教導,確保士兵們能熟練掌握手中武器;陣法演練更是重中之重,劉彰深知戰場上團隊協作、協同作戰的關鍵作用,依據益州地形特點與實戰經驗,獨創了多種陣法,如適應山地作戰的“魚鱗陣”“鶴翼陣”,在演練場上,新兵們反複磨合,熟悉各自在陣中的位置與職責,做到令行禁止、進退有序。
在兵器鎧甲改良上,劉彰投入大量財力物力,召集益州各地能工巧匠,齊聚一堂,集思廣益。他鼓勵工匠們融合中原先進製造技術與本地特色工藝,大膽創新,力求打造出更輕便堅固、適合實戰的兵器鎧甲。經過數月鑽研試驗,一款款獨具特色的精良裝備應運而生。蜀地鐵弩,便是其中佼佼者,以堅韌蜀竹為弩身框架,配以精鐵打造的弩機、弩箭,射程遠超普通弓弩,威力驚人,可在百步之外輕鬆穿透敵軍鎧甲,成為軍中克敵製勝的利器;還有那改良後的魚鱗甲,鐵片細小輕薄,層層疊壓,如魚鱗般緊密排列,不僅輕便靈活,便於士兵行動,且防護性能極佳,能有效抵禦刀砍箭射,極大提升了士兵在戰場上的生存幾率。其麾下還精心組建了一支精銳的山地步兵,隊員們皆選自軍中身體素質過硬、擅長攀爬奔跑的士兵,經過特殊訓練,他們行動敏捷如猿猴,背負輕便行囊、手持利刃,可在益州複雜險峻的山地叢林間如履平地,神出鬼沒,或突襲敵軍後方,或截斷敵軍補給線,戰鬥力超群,令周邊勢力聞風喪膽。
在內政治理層麵,劉彰同樣殫精竭慮,推出一係列惠民利民、穩固根基的政策舉措。土地分配上,他派遣專員丈量土地,清查田畝,嚴厲打擊豪強兼並土地的不法行為,將大量無主荒地、被豪強非法霸占的土地重新收迴,公平合理地分配給無地少地百姓耕種,輕徭薄賦,減輕百姓負擔,鼓勵農業生產,百姓安居樂業,田間地頭一片繁忙景象,益州糧倉日漸充盈,為軍事行動與社會穩定提供了堅實物質基礎。
水利設施建設上,劉彰深知水利乃農業命脈,組織百姓疏浚河道、修建灌溉溝渠,引岷江水灌溉農田。他親自前往施工現場,與百姓同甘共苦,監督工程進度與質量。在他的帶領下,一項項水利工程順利竣工,清澈江水沿著溝渠潺潺流淌,滋潤著萬畝良田,使得益州多地實現旱澇保收,糧食產量大幅提升,百姓生活愈發富足。
稅收政策上,劉彰秉持公平公正原則,摒棄以往苛捐雜稅、隨意征稅的亂象,根據土地產出、商戶經營規模合理征稅,既保障了軍費開支、政務運轉所需資金,又不至於讓民眾負擔過重,贏得了百姓與商戶的衷心擁護。
文化層麵,劉彰禮賢下士,深知人才乃治國之本,廣納儒士,在益州首府成都設立學府,廣邀天下名師前來講學授課,傳播儒家經典文化,培養本地人才。學府內,書聲琅琅,莘莘學子們埋頭苦讀,鑽研學問,探討治國理政之道,為益州儲備了大量智力資源,社會風氣煥然一新,文明之花悄然綻放,統治根基愈發穩固。
公元 199 年,曹操憑借著卓越的政治手腕與強大軍事力量,“挾天子以令諸侯”,將漢獻帝牢牢掌控在手中,成為天下名義上的正統主宰,其勢力如日中天,威名遠播四海,甚至連遠在西南益州的劉彰也感受到了這股撲麵而來的威壓。劉彰深知曹操野心勃勃,對益州這片富饒之地早已垂涎三尺,覬覦之心昭然若揭。起初,為求自保,避免過早與曹操這等強敵發生正麵衝突,劉彰果斷遣使通好,向曹操納貢稱臣,挑選益州特產蜀錦、珍稀藥材等物,車載馬馱,送往曹操營帳,以求一時安穩。曹操見劉彰如此識趣,投桃報李,冊封劉彰為振威將軍,表麵維持著君臣和氣,實則各懷心思,暗流湧動。
然而,劉彰豈是甘於久居人下之人,他心中明白,這不過是權宜之計,在向曹操示弱的同時,暗中開始緊鑼密鼓地整軍備戰,加強益州北部防線建設。他親自巡查北部邊境關隘,依據山川險要地勢,選址修築城寨,城寨城牆高大厚實,以巨石奠基,青磚砌成,設有了望塔、烽火台,可居高臨下,觀察敵軍動向,及時傳遞軍情;城內囤積大量糧草、兵器、箭矢等物資,足以支撐長期堅守作戰;屯駐重兵,選派親信將領鎮守,日夜操練,嚴陣以待,以防曹操勢力突然南下。
期間,曹操勢力多次試圖滲透益州,派遣密使暗中聯絡益州部分搖擺不定的豪強,許以高官厚祿、金銀財寶,煽動他們叛亂,裏應外合,妄圖一舉拿下益州。劉彰洞察其陰謀,果斷出手,聯合益州本地忠誠勢力,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肅清叛徒行動。他明察暗訪,揪出曹操密使與內奸,嚴刑審訊,獲取情報後,迅速出兵圍剿叛亂豪強,以雷霆手段平定內亂,斬斷曹操伸向益州的黑手,與曹操展開了一場看不見硝煙卻又危機四伏的外交博弈與軍事對峙。
公元 208 年,曹操在赤壁之戰中遭遇孫劉聯軍痛擊,百萬大軍灰飛煙滅,狼狽退迴北方,元氣大傷。劉彰見機行事,敏銳察覺到曹操暫時無力大規模南征,便抓緊時機加強與周邊諸侯聯係,試圖構建同盟,抵禦曹操可能的反撲。他遣使穿梭於東吳與漢中等地,與孫權、張魯等勢力互通有無,共商禦曹之策,雖各方各懷心思、利益訴求不盡相同,但在唇亡齒寒的局勢下,也達成了些許默契,形成了一張鬆散卻聊勝於無的防禦網絡。
而與劉備的糾葛,則更為曲折複雜,堪稱一部跌宕起伏的亂世恩仇錄。公元 211 年,劉備應劉彰邀請入川,彼時劉彰一心想著借助劉備之威名與軍事才能,抵禦曹操與漢中張魯的雙重壓力。劉備入川之際,劉彰親率益州眾官員,在涪城大擺筵席,以最高規格禮遇相待,珍饈美饌擺滿桌案,歌舞升平,賓主盡歡,言辭間滿是對合作前景的期許與熱望。
然而,隨著劉備在益州時日漸長,其廣施仁義之舉如同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卻效果斐然,迅速收買了大批人心。他所到之處,開倉放糧、賑濟災民,對有才之士傾心結交、禮賢下士,百姓傳頌其仁德,賢能之士紛紛歸附,勢力如雨後春筍般悄然擴充。劉彰目睹此景,起初的欣喜慢慢化作忌憚,心頭猶如壓上巨石,隱隱感到不安。劉備所部在益州境內招兵買馬,擴充實力,種種跡象仿若明示著引狼入室的危機。
雙方關係急轉直下,暗流湧動之下,軍事摩擦不斷升級。涪城等地氣氛劍拔弩張,雙方軍隊對峙街頭巷尾,士兵們緊握兵器,眼神中滿是戒備與敵意,稍有不慎,衝突便會如火藥桶般瞬間引爆。劉彰雖有心防範,卻因之前對劉備毫無保留的信任,軍事部署已被對方洞悉部分,先機盡失。在隨後的交鋒中,劉備憑借麾下一眾能征善戰的猛將與足智多謀的謀士,妙計頻出,攻勢淩厲。劉彰軍隊節節敗退,丟城失地,益州局勢岌岌可危,往昔繁華安寧之地,如今烽火連天,百姓深陷戰火,苦不堪言。
公元 212 年,劉備在龐統等謀士精心策劃下,對劉彰發動全麵進攻,誌在必得。劉彰雖拚死抵抗,調集所有精銳部隊,依托益州山川險要,築起層層防線,試圖阻擋劉備的兵鋒。但此時他內部已然分崩離析,人心惶惶,部分將領被劉備收買策反,陣前倒戈,致使防線出現致命破綻。劉備大軍乘虛而入,勢如破竹,一路攻城略地。
曆經長達一年多的鏖戰,劉彰深知大勢已去,再做無謂掙紮,隻會徒增百姓傷亡,益州也將在戰火中滿目瘡痍、生靈塗炭。無奈之下,於公元 214 年,他選擇出城投降。投降後的劉彰,被劉備禮遇相待,遷居至公安居住,保留了他的爵位與一定財產,過上了半隱居的生活。他看著舊部融入蜀漢政權,有的繼續馳騁沙場為劉備效力,有的在新的官職上施展才華,心中五味雜陳,既有對往昔輝煌歲月的深切懷念,也有對命運無常的唏噓感慨,更有一絲不甘在心底悄然蔓延。
在曆史影響層麵,劉彰一生對益州的軍事、政治、文化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印記。軍事上,他擴充軍備、訓練強軍,創新戰術戰法,提升了益州整體軍事水平,其打造的山地作戰部隊及獨特戰術,成為後世軍事研究的寶貴案例,為這片土地的軍事防禦與作戰體係注入活力,諸多實戰技巧、練兵方法在民間與軍中代代相傳;政治上,抑製豪強、推行良政,穩定社會秩序,為益州經濟繁榮奠定根基,即便蜀漢政權建立後,許多政策亦是以劉彰時期為藍本優化改良,土地分配、水利興修、稅收合理製定等舉措的影子清晰可見,持續滋養著這片土地;文化領域,倡導辦學、弘揚儒風,使得益州人才輩出,學府中走出的賢才成為蜀漢政權的智力支柱,無論是治國理政、軍事謀劃,還是文化傳承,都發揮著關鍵作用。
後世對劉彰評價多元複雜,褒貶不一。有人讚其亂世崛起、守護益州之功,在益州危如累卵之時挺身而出,整合力量,抵禦外敵,讓這片土地在亂世初期得以保全,百姓免受更多戰亂之苦;亦有人歎其引劉備入川之失,一招不慎滿盤皆輸,致益州易主,自己也從一方諸侯淪為階下囚。爭議不斷的背後,是其充滿戲劇性與波折的人生軌跡,無可否認,他是東漢末年地方諸侯中獨具特色、極具影響力的一位,其一生恰似一麵鏡子,映照出那個時代的複雜與精彩,人性在權力、利益與理想交織下的掙紮抉擇,為後世之人研究那段風雲變幻的曆史,提供了鮮活生動且飽含深意的樣本。
迴顧劉彰波瀾起伏的一生,從出身宗室的懵懂少年,懷揣著先輩榮耀與壯誌豪情;到亂世崛起的一方諸侯,在益州這片土地上披荊斬棘、開疆拓土,努力耕耘、奮力抗爭;再到政權更迭下無奈歸隱的配角,默默看著往昔輝煌遠去,時代巨輪無情碾過。他的命運宛如時代浪潮中的一葉扁舟,渺小脆弱卻又努力抗爭,被大勢裹挾著前行,身不由己。他懷揣著重振漢室的夢想,在益州這片土地上留下諸多值得銘記的事跡,也留下了滿是遺憾與教訓的故事。其人生軌跡猶如一麵鏡子,映照出東漢末年亂世的紛爭殘酷、人性的複雜多麵、命運的無常難測,激勵著後人在研究曆史時,不斷汲取智慧,珍視當下和平與穩定,以史為鑒,走好未來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