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等待的時間裏,胖子又一口氣做出另外三口窯的底座部份,全部都點火烘烤固化。
這時第一口窯已經可以繼續製作,將先前烘烤的柴火放置架,一根一根均勻的卡放在窯體上,然後繼續逐層加高窯體。
期間不斷的在窯體內外兩側抹水撫平修正。當總高度達到40厘米時,胖子停了下來,接著加高第二口窯。
如此一圈後胖子迴到第一口窯前,嚐試著將放在一邊烘幹水分的陶器放置板搬起來來,小心翼翼的放置在第一口窯上。
放置成功,陶器放置板沒有折斷在,胖子長籲一口氣。
在保證窯內火焰不熄的情況下,繼續逐層加高窯體。
在這期間,他不斷在四口窯之間來迴穿梭,把握好窯體固化的時間,依次加高四座窯體。林錦華看了直覺得麻煩。
上午時間過去大半後,四座高度1米5左右,頂部成收縮狀圓錐台形狀的窯體製作完成。
看著處在地上的四根大雪茄,胖子充滿了成就感。
接下來胖子叫停了和泥的部落眾人,安排撿拾柴火,加大四座窯內的火焰。而他自已則開始製作紅磚坯件的成形模具。
這個模具製作要求比較嚴格,每個模具的內空大小必須一致,模具的內壁盡量保證水平垂直,用這樣的模具,做出來的紅磚坯件才能做到大小一樣高度一致。才能夠將圍牆橫平豎直的修建好,否則差之毫厘謬之千裏。
要做到這些要求,再用像先前那樣逐層加高的方式,肯定是不行懂的。
胖子打算修建的圍牆厚度為七十公分,那麽紅磚模具的長度就應該做成七十,寬度是它的一半三十三厘米,而灰漿三厘米。
這個尺寸必須標準,否則兩層紅磚橫豎擺放時,就會出現豁口。內外牆不能保持平整,而紅磚的高度又定為寬度的一半十六厘米。
之所以這樣考慮是有原因的,這個尺寸既符合修建寬大圍牆的需要,又滿足以後建造房屋的需求。
建造房屋的牆體不需要70公分那麽厚。那麽隻需要修建單層磚的牆體就可以了。
用後事的叫法,圍牆是700牆,而房子牆則是330牆,如果不考慮粘接劑的原因,160牆已足夠,後世農家兩層樓的自建房。外牆大多采用180牆。平房采用120牆也不是沒有。
修建一堵70米長。4米高,0.7米後的圍牆。用70x33x16厘米的磚來修的話,大約需要五幹三百塊磚。
紅磚的尺寸定好後,胖子在地上均勻的倘出幾塊厚度4厘米的泥麵,用竹刀筆直的切出70x16厘米,33x16厘米兩種尺寸的磚塊。
等到稍微陰幹能夠提起來之後,長短兩兩組合,圍成一個長七十,寬三十三,高十六厘米的方框。四個角在外麵用稀泥補妥加固,並在寬度那麵,粘上兩個用泥做的提手。一個標準的紅磚模具就做成了。
聽著胖子侃侃而談,林錦華覺得他去當園林設計師都有點屈才了,應該是建築大師才對。
連續做好二十個後,胖子艱難的叉著腰站起來。這種分兩次粘合而成的,就不能直接用火燒快速硬化了,必須自然風幹。
胖子叫人采摘一些大片的樹葉,將紅磚磨具遮擋起來,避免陽光直射。
經過一上午眾人的努力,四座窯拔地而起,前期的準備工作已經完成。
下午這一組的人,全部上山砍伐樹木儲備燒窯的燃料就可以了。
模具陰幹兩天後,燒出紅磚模具後就可以製作土磚。
沙等一幹眾人,對大家忙活了一上午就隻是修建起來四根土柱子一臉的茫然。
這麽多的人,不去狩獵,不去捕魚,不去采摘野果。陪著一個胖子,在這裏玩泥巴?
這四個用土碼起來的柱子能有什麽用?下雨雨水一衝,就變成了一灘爛泥。
眾人滿臉的問號望著胖子,胖子也不解釋,也沒法解釋的清。
雖然有些不滿,但是看到林錦華依舊充滿了活力,興致衝衝,他們也不敢說什麽。
讓時間來證明吧!
胖子看著這一群玩了半天泥巴,全身上下到處是泥漬的成年人,以及一個個全成了泥猴子的未成年人,心裏暗暗念叨著。
安排眾人在小溪裏清洗幹淨後,打發他們去幫另外兩組人把野果和竹子帶迴山洞。
胖子還打算做上一窯生活陶器用品,所以單獨將石留下來幫他一起弄。石比較心細,打算培養石做燒製陶器的一把手。自已要做的事還很多,不可能讓一件事情拖住腳。
製作陶器粗胚要用到轉盤,但現在沒有,隻用手捏出大致形狀。好不好看,美不美觀,現在不重要。
胖子和石一共做出一口大水缸,三口直徑六十公分的湯鍋,深度有三十公分。十來個大海碗,三把用來舀湯的勺子。
看著這些長得怪異形狀的粗坯,胖子也隻能在心裏自己安慰自己。
兩人搞好後在溪水裏痛快的洗了個澡。迴到部落,幾組人馬已經全部迴來了。
最讓人無語的是,收集木材燃料的小組,將木材全都堆在木房子裏,這是想要遇火涅盤嗎?
沙走了過來,示意胖子,大家就等他開飯了,但他目光中深深的憂鬱之色,表明了對胖子所作所為的不理解。
吃過午飯之後,沙雖然有所擔心,但依然將他們小隊的人交給了胖子安排。
采摘隊出發!
木材收集隊出發!
上午砍竹隊的男性加入捕魚隊出發!
魚已經全部清洗晾掛完畢,肉也全部在火上烤著,隻需注意火候就可以了。
下午胖子隻有一個事情,那就是教會部落裏的女人編織竹筐。
之前林錦華教的都是竹簍,太小了,根本裝不了多少磚塊。
現在要想運磚,最好的是做一個手推車,但是以目前的情況來看,還不太現實,隻能想辦法做大一點的竹筐。
要想把活做的多漂亮,胖子不一定做得到,但其編製出來還是沒有問題。
林錦華將一把雙刃刀臨時給了胖子,開始了剝竹取蔑。
竹子最堅硬最有韌性的部分就是竹子表麵青色的皮,用刀將竹子剖開,將竹皮抽離出來。然後分成兩根牙簽粗細的竹條放在一邊待用。
胖子不厭其煩的指導著,直到眾人掌握。當積累了一定原材料後,開始動手篇框。
首先將一整根完整的竹條從中間折斷,抓在手裏豎起來放地上,然後再中部位置用樹藤稍微固定後,以固定點為中心旋轉,這把竹條,就像開了屏的孔雀一樣以中心散開了。
調整分布均勻,用細細的藤條,以十字交叉的方式。纏繞固定後,取下最早係上的藤條。
這時一個竹條組成的圓形便產生,然後選取整根的細竹條,卡在圓形竹板上,整條的竹條一正一反依次與竹板上的竹條相互纏繞,走滿一圈後將竹條的兩頭預留些許長度後用同樣的方法編織下一條。
如此周而複始,片刻之後就得到了一個蒲團大小的圓形底。
圓型竹板就相當於地球上的經度,那一根根與經度正反交叉編織上去的整條竹篾,就相當於地球的緯度。
用經度來控製竹筐的形狀和高度,通過不斷的增加緯度來加固竹筐的形狀,讓竹筐一層一層的長起來。
胖子編織的蒲團在幾個原始女人的手中傳遞,眾人露出驚訝和原來如此的的神情,按到著自己怎麽沒有想到。
心裏暗到著自己怎麽沒有想到,就是拿這個半成品也比自己用獸皮所裝的東西都要多要方便。
有兩個心靈手巧的,已經照葫蘆畫瓢做了起來,剛開始頭腦有點繞,在胖子耐心指導一番後,速度也快了起來。
一會兒後拿著自己編好的裂著嘴衝著胖子傻笑。胖子豎著大拇指給了一個讚。
然後,他將部落裏的男人趕去繼續製作邊框所用的竹條。將自己編的那一個留給其他人作為參照,然後單獨的教這兩人。
竹筐的底部已經編製出來了。接下來彎曲經度,讓經度垂直於底部,一根根豎起來。
從火堆裏取出一些還在燃燒的木炭,又取來一小竹桶的水,撿來一塊兒樹葉將水倒在樹葉上備用。
將經度竹條與蒲團的連接處放在燃燒著的木炭上稍微烘烤受熱,彎曲一定的弧度,做為直角的過度。
雙手拿捏著一直保持這個弧度,然後浸樹葉上的水裏。這是利用了竹條受熱定型冷卻後不會迴彈的特點,過一下水,能夠保證定型更迅速。
重複著這般操作一圈後,經度全部豎起來來了,以經可以看到竹框基本形狀。
其實這種簡單的造型,並不需要用火烤彈彎定型,有經驗的篾匠,可以隨意編出任何想要的形狀。胖子也隻是小時候學過一點,還做不到,而這些剛開始學的土著人就更加不會了。
人的進化其實就是大腦進化的過程。先交會眾人基本的編織方法。熟練之後各種各樣的編製方法總會被人開發出來。剩下隻是一個時間的過程。
胖子找來一個藤條,將經條頂端隨意的捆綁了一下,防止在接下來的編織過程中竹片跳動傷人。
然後將其交給一個女土著人讓她繼續編織。他
則教另外一個烤彎定型。
胖子檢查了下眾人的產品,編的都還行,都能用。
有幾人編得疏密不一致,稍微調整一下也就是了。還有兩人將團蒲編得過大,這已經不能用來做背在後背肩膀上的背簍。
胖子用火彈彎定形後讓其繼續編,大了做不成背簍但可以用來做籮筐,也沒要返工重做。
胖子指導著眾人如何處理接頭會更美觀更漂亮,要求每編織一圈的大小要一致,用做籮筐的那兩個更是要求大小相同。
先前手巧的兩個女人編織的背簍高度已經合適,胖子叫停後。找來一根小母指粗細的竹子在明火上烤彎折成一個四十公分左右的圓形,在背簍上比好大小,拿刀將多餘的竹竿弄斷。
竹子的韌性非常好,小拇指粗細的,想要輕易整齊地折斷都不可能做到。
之後又取出小刀將較小那頭削小一圈,口子處削尖後將彎形成園圈狀的竹子首尾相對,削尖削小後的小頭插入大頭的圓孔內用力的擠壓緊固,然後再次放在火上燒了下,接連了做好兩個。
竹子的堅韌,他們心裏很清楚。在金屬工具沒有出來之前,想要完整的輕鬆的砍斷一根竹子基本不可能。
拉迴部落的這批竹子有的是用火燒斷的,有的是刨根岀來後用石錘炸斷竹根得到。可以說非常艱難。
竹子的砍伐如此的艱難,是因為生產工具的落後,而生產工具的落後造成了生產力的落後,生產力的落後又反過來製約著生產工具的改進。
要建造圍牆就須要砍伐大量木材和竹子,是時候打造一把金屬斧頭了。而所需要的材料,胖子很自然的想到自己帶來的那根槍杆。現在被當成鋤頭在使用。
打定了主意之後,胖子的思緒終於飄迴,將做好的竹圈套進背簍開口住置,用藤條三點固定好位置,然後拿起一根經度竹條由外向內穿過竹圈連同兩圈緯度竹條一起拉緊鎖住,通過不斷的纏繞穿插拉緊,到達下一個經度位置,留出二十公分接駁位置後折斷多餘部分。將接駁長度插入竹圈與框體的縫隙內,第二根經度條又把竹圈、接駁條、緯度竹條拉緊。重複如此一圈下來就完成了背簍的收口。
接下來將預留的兩片兩指寬竹片彎曲成背帶形狀,留出足夠長度折斷。
這兩片竹片相距一個肩寬,同經度竹片的方向相反,彎曲成背帶後正好竹片綠色部分都統一朝外。
先將一頭插入框子距離底部三分之一處的緯條中,正反十字編織幾次後餘下長度用小刀分成緯度竹片寬度的大小。
從已經編好的縫隙中過,再次沿著緯度條走上一圈。
最後這道工序必須小心仔細的完成。否則沒有卡緊背帶在使用幾次後很容易脫出。
評價一個篾匠的水平,收口做得好不好很重要的一部分。
一個背簍終於完成了。胖子隻見過別人做,自己從沒動過手,因此做得也是要差不差。
這時第一口窯已經可以繼續製作,將先前烘烤的柴火放置架,一根一根均勻的卡放在窯體上,然後繼續逐層加高窯體。
期間不斷的在窯體內外兩側抹水撫平修正。當總高度達到40厘米時,胖子停了下來,接著加高第二口窯。
如此一圈後胖子迴到第一口窯前,嚐試著將放在一邊烘幹水分的陶器放置板搬起來來,小心翼翼的放置在第一口窯上。
放置成功,陶器放置板沒有折斷在,胖子長籲一口氣。
在保證窯內火焰不熄的情況下,繼續逐層加高窯體。
在這期間,他不斷在四口窯之間來迴穿梭,把握好窯體固化的時間,依次加高四座窯體。林錦華看了直覺得麻煩。
上午時間過去大半後,四座高度1米5左右,頂部成收縮狀圓錐台形狀的窯體製作完成。
看著處在地上的四根大雪茄,胖子充滿了成就感。
接下來胖子叫停了和泥的部落眾人,安排撿拾柴火,加大四座窯內的火焰。而他自已則開始製作紅磚坯件的成形模具。
這個模具製作要求比較嚴格,每個模具的內空大小必須一致,模具的內壁盡量保證水平垂直,用這樣的模具,做出來的紅磚坯件才能做到大小一樣高度一致。才能夠將圍牆橫平豎直的修建好,否則差之毫厘謬之千裏。
要做到這些要求,再用像先前那樣逐層加高的方式,肯定是不行懂的。
胖子打算修建的圍牆厚度為七十公分,那麽紅磚模具的長度就應該做成七十,寬度是它的一半三十三厘米,而灰漿三厘米。
這個尺寸必須標準,否則兩層紅磚橫豎擺放時,就會出現豁口。內外牆不能保持平整,而紅磚的高度又定為寬度的一半十六厘米。
之所以這樣考慮是有原因的,這個尺寸既符合修建寬大圍牆的需要,又滿足以後建造房屋的需求。
建造房屋的牆體不需要70公分那麽厚。那麽隻需要修建單層磚的牆體就可以了。
用後事的叫法,圍牆是700牆,而房子牆則是330牆,如果不考慮粘接劑的原因,160牆已足夠,後世農家兩層樓的自建房。外牆大多采用180牆。平房采用120牆也不是沒有。
修建一堵70米長。4米高,0.7米後的圍牆。用70x33x16厘米的磚來修的話,大約需要五幹三百塊磚。
紅磚的尺寸定好後,胖子在地上均勻的倘出幾塊厚度4厘米的泥麵,用竹刀筆直的切出70x16厘米,33x16厘米兩種尺寸的磚塊。
等到稍微陰幹能夠提起來之後,長短兩兩組合,圍成一個長七十,寬三十三,高十六厘米的方框。四個角在外麵用稀泥補妥加固,並在寬度那麵,粘上兩個用泥做的提手。一個標準的紅磚模具就做成了。
聽著胖子侃侃而談,林錦華覺得他去當園林設計師都有點屈才了,應該是建築大師才對。
連續做好二十個後,胖子艱難的叉著腰站起來。這種分兩次粘合而成的,就不能直接用火燒快速硬化了,必須自然風幹。
胖子叫人采摘一些大片的樹葉,將紅磚磨具遮擋起來,避免陽光直射。
經過一上午眾人的努力,四座窯拔地而起,前期的準備工作已經完成。
下午這一組的人,全部上山砍伐樹木儲備燒窯的燃料就可以了。
模具陰幹兩天後,燒出紅磚模具後就可以製作土磚。
沙等一幹眾人,對大家忙活了一上午就隻是修建起來四根土柱子一臉的茫然。
這麽多的人,不去狩獵,不去捕魚,不去采摘野果。陪著一個胖子,在這裏玩泥巴?
這四個用土碼起來的柱子能有什麽用?下雨雨水一衝,就變成了一灘爛泥。
眾人滿臉的問號望著胖子,胖子也不解釋,也沒法解釋的清。
雖然有些不滿,但是看到林錦華依舊充滿了活力,興致衝衝,他們也不敢說什麽。
讓時間來證明吧!
胖子看著這一群玩了半天泥巴,全身上下到處是泥漬的成年人,以及一個個全成了泥猴子的未成年人,心裏暗暗念叨著。
安排眾人在小溪裏清洗幹淨後,打發他們去幫另外兩組人把野果和竹子帶迴山洞。
胖子還打算做上一窯生活陶器用品,所以單獨將石留下來幫他一起弄。石比較心細,打算培養石做燒製陶器的一把手。自已要做的事還很多,不可能讓一件事情拖住腳。
製作陶器粗胚要用到轉盤,但現在沒有,隻用手捏出大致形狀。好不好看,美不美觀,現在不重要。
胖子和石一共做出一口大水缸,三口直徑六十公分的湯鍋,深度有三十公分。十來個大海碗,三把用來舀湯的勺子。
看著這些長得怪異形狀的粗坯,胖子也隻能在心裏自己安慰自己。
兩人搞好後在溪水裏痛快的洗了個澡。迴到部落,幾組人馬已經全部迴來了。
最讓人無語的是,收集木材燃料的小組,將木材全都堆在木房子裏,這是想要遇火涅盤嗎?
沙走了過來,示意胖子,大家就等他開飯了,但他目光中深深的憂鬱之色,表明了對胖子所作所為的不理解。
吃過午飯之後,沙雖然有所擔心,但依然將他們小隊的人交給了胖子安排。
采摘隊出發!
木材收集隊出發!
上午砍竹隊的男性加入捕魚隊出發!
魚已經全部清洗晾掛完畢,肉也全部在火上烤著,隻需注意火候就可以了。
下午胖子隻有一個事情,那就是教會部落裏的女人編織竹筐。
之前林錦華教的都是竹簍,太小了,根本裝不了多少磚塊。
現在要想運磚,最好的是做一個手推車,但是以目前的情況來看,還不太現實,隻能想辦法做大一點的竹筐。
要想把活做的多漂亮,胖子不一定做得到,但其編製出來還是沒有問題。
林錦華將一把雙刃刀臨時給了胖子,開始了剝竹取蔑。
竹子最堅硬最有韌性的部分就是竹子表麵青色的皮,用刀將竹子剖開,將竹皮抽離出來。然後分成兩根牙簽粗細的竹條放在一邊待用。
胖子不厭其煩的指導著,直到眾人掌握。當積累了一定原材料後,開始動手篇框。
首先將一整根完整的竹條從中間折斷,抓在手裏豎起來放地上,然後再中部位置用樹藤稍微固定後,以固定點為中心旋轉,這把竹條,就像開了屏的孔雀一樣以中心散開了。
調整分布均勻,用細細的藤條,以十字交叉的方式。纏繞固定後,取下最早係上的藤條。
這時一個竹條組成的圓形便產生,然後選取整根的細竹條,卡在圓形竹板上,整條的竹條一正一反依次與竹板上的竹條相互纏繞,走滿一圈後將竹條的兩頭預留些許長度後用同樣的方法編織下一條。
如此周而複始,片刻之後就得到了一個蒲團大小的圓形底。
圓型竹板就相當於地球上的經度,那一根根與經度正反交叉編織上去的整條竹篾,就相當於地球的緯度。
用經度來控製竹筐的形狀和高度,通過不斷的增加緯度來加固竹筐的形狀,讓竹筐一層一層的長起來。
胖子編織的蒲團在幾個原始女人的手中傳遞,眾人露出驚訝和原來如此的的神情,按到著自己怎麽沒有想到。
心裏暗到著自己怎麽沒有想到,就是拿這個半成品也比自己用獸皮所裝的東西都要多要方便。
有兩個心靈手巧的,已經照葫蘆畫瓢做了起來,剛開始頭腦有點繞,在胖子耐心指導一番後,速度也快了起來。
一會兒後拿著自己編好的裂著嘴衝著胖子傻笑。胖子豎著大拇指給了一個讚。
然後,他將部落裏的男人趕去繼續製作邊框所用的竹條。將自己編的那一個留給其他人作為參照,然後單獨的教這兩人。
竹筐的底部已經編製出來了。接下來彎曲經度,讓經度垂直於底部,一根根豎起來。
從火堆裏取出一些還在燃燒的木炭,又取來一小竹桶的水,撿來一塊兒樹葉將水倒在樹葉上備用。
將經度竹條與蒲團的連接處放在燃燒著的木炭上稍微烘烤受熱,彎曲一定的弧度,做為直角的過度。
雙手拿捏著一直保持這個弧度,然後浸樹葉上的水裏。這是利用了竹條受熱定型冷卻後不會迴彈的特點,過一下水,能夠保證定型更迅速。
重複著這般操作一圈後,經度全部豎起來來了,以經可以看到竹框基本形狀。
其實這種簡單的造型,並不需要用火烤彈彎定型,有經驗的篾匠,可以隨意編出任何想要的形狀。胖子也隻是小時候學過一點,還做不到,而這些剛開始學的土著人就更加不會了。
人的進化其實就是大腦進化的過程。先交會眾人基本的編織方法。熟練之後各種各樣的編製方法總會被人開發出來。剩下隻是一個時間的過程。
胖子找來一個藤條,將經條頂端隨意的捆綁了一下,防止在接下來的編織過程中竹片跳動傷人。
然後將其交給一個女土著人讓她繼續編織。他
則教另外一個烤彎定型。
胖子檢查了下眾人的產品,編的都還行,都能用。
有幾人編得疏密不一致,稍微調整一下也就是了。還有兩人將團蒲編得過大,這已經不能用來做背在後背肩膀上的背簍。
胖子用火彈彎定形後讓其繼續編,大了做不成背簍但可以用來做籮筐,也沒要返工重做。
胖子指導著眾人如何處理接頭會更美觀更漂亮,要求每編織一圈的大小要一致,用做籮筐的那兩個更是要求大小相同。
先前手巧的兩個女人編織的背簍高度已經合適,胖子叫停後。找來一根小母指粗細的竹子在明火上烤彎折成一個四十公分左右的圓形,在背簍上比好大小,拿刀將多餘的竹竿弄斷。
竹子的韌性非常好,小拇指粗細的,想要輕易整齊地折斷都不可能做到。
之後又取出小刀將較小那頭削小一圈,口子處削尖後將彎形成園圈狀的竹子首尾相對,削尖削小後的小頭插入大頭的圓孔內用力的擠壓緊固,然後再次放在火上燒了下,接連了做好兩個。
竹子的堅韌,他們心裏很清楚。在金屬工具沒有出來之前,想要完整的輕鬆的砍斷一根竹子基本不可能。
拉迴部落的這批竹子有的是用火燒斷的,有的是刨根岀來後用石錘炸斷竹根得到。可以說非常艱難。
竹子的砍伐如此的艱難,是因為生產工具的落後,而生產工具的落後造成了生產力的落後,生產力的落後又反過來製約著生產工具的改進。
要建造圍牆就須要砍伐大量木材和竹子,是時候打造一把金屬斧頭了。而所需要的材料,胖子很自然的想到自己帶來的那根槍杆。現在被當成鋤頭在使用。
打定了主意之後,胖子的思緒終於飄迴,將做好的竹圈套進背簍開口住置,用藤條三點固定好位置,然後拿起一根經度竹條由外向內穿過竹圈連同兩圈緯度竹條一起拉緊鎖住,通過不斷的纏繞穿插拉緊,到達下一個經度位置,留出二十公分接駁位置後折斷多餘部分。將接駁長度插入竹圈與框體的縫隙內,第二根經度條又把竹圈、接駁條、緯度竹條拉緊。重複如此一圈下來就完成了背簍的收口。
接下來將預留的兩片兩指寬竹片彎曲成背帶形狀,留出足夠長度折斷。
這兩片竹片相距一個肩寬,同經度竹片的方向相反,彎曲成背帶後正好竹片綠色部分都統一朝外。
先將一頭插入框子距離底部三分之一處的緯條中,正反十字編織幾次後餘下長度用小刀分成緯度竹片寬度的大小。
從已經編好的縫隙中過,再次沿著緯度條走上一圈。
最後這道工序必須小心仔細的完成。否則沒有卡緊背帶在使用幾次後很容易脫出。
評價一個篾匠的水平,收口做得好不好很重要的一部分。
一個背簍終於完成了。胖子隻見過別人做,自己從沒動過手,因此做得也是要差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