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函穀關,百曉生跳腳遙望,但覺前方一望無垠,似有萬裏麥田,顯出金黃之色,煞是漂亮。如斯景象,在他的治下是很少見的。
“果然別有一番精致!”百曉生點了點頭,卻又暗自搖頭。
景象雖美,氣韻卻差了不少。天地萬物,自有造化,這萬裏田地,不知毀了多少林,平了多少山啊。雖得良田,卻也壞了自然造化,不為道者所取。
順著小路,百曉生走到一小溪旁,在山巒一腳,見一草棚。他微微一笑,知道尹喜已然辭官,於此地閉關等候。
“道友,故人來訪!”
百曉生柔聲一言,裏麵打坐的尹喜微微一愣,繼而一臉喜色的走出草棚,看著百曉生道:“原來是上仙光臨,尹喜喜不自勝矣!”
“哈哈……道友客氣了!”
兩人進入草棚,百曉生眼睛一掃,暗讚一聲。這草棚頗為簡陋,裏麵隻有一床,又有兩個蒲團,一麵牆壁上掛著幾幅道字。百曉生看去,隻覺得這道字氣運一幅深自一幅。想來,這些字是尹喜自己寫的了。
“上仙請坐!”尹喜恭敬一禮,百曉生坐於蒲團之上,尹喜席地而坐,道:“能得上仙前來,尹喜欣喜不已。喜自得聖人傳法,疑惑漸深,還望上仙不吝賜教。”
百曉生點頭,道:“修煉一途,本就困難重重,吾等之輩。正當互相探頭,共同攀登。道友,有何疑難。盡可說來。”
尹喜大喜,馬上把自己遇到的問題一一講述。百曉生也不客氣,以他今日今時之修為,教導一個金仙太容易了。
他隨意指點,三言兩語便解了尹喜大多疑惑,讓他歡喜不已,臉上盡是笑意。
不久。尹喜自懷中拿出道德經,道:“上仙解惑之恩。尹喜感激不盡。此書乃聖人所傳,玄奧高深,尹喜每看一次,都有所收獲。卻又難以領悟。若上仙不棄,可一觀此書。”
百曉生心神震動,升起對尹喜的好感。聖人收徒,果然非同尋常啊!這尹喜別的不說,就這悟性、心性,足以稱上上之選。
深吸了一口氣,百曉生沒有猶豫,他早就窺伺此書,此時有機會。又何必違心而行呢?
緩緩打開道德經,看著其上古樸文字,百曉生心頭一動。此文字看似普通。卻極其深奧,若讀出來,便是所謂的道德經,可實際上,這書裏的文字並非人族文字,不是什麽秦文、趙文之類的東西。而是天道符文。
懂得道德經,配上這文字。看在眼中,那完全就不是一個意思了。此書,可謂盡述老子之道矣!
緩緩翻看一遍,百曉生心頭震動,久久不能言。聖人之道,果非尋常,他自問修為精神,又有所進益,可看此書,依舊大半懵懂。
又翻一遍,他心頭卻是浮起異樣之感,不同領悟流轉於腦海之中,讓他更是讚歎。聖人啊聖人,果不可測也!
一連看了三遍,百曉生才合上道德經,道:“道友,此書高深玄奧,貧道無法解釋。”
尹喜大感失望,強笑道:“上仙能為尹喜解惑,以是幸事,是尹喜貪心了。”
百曉生笑了笑,沒有多言。兩人又交流了一番,百曉生突然轉頭看向東方,那裏有隱隱的紫霞之氣滿布天際。
老子迴來了!
尹喜很快也發現了這個情況,一喜喜色的奔了出去。百曉生跟在他的後麵,與大道上遇到老子。老子依舊騎著牛,隻是牽牛的卻換了一人。
看到那牽牛人,百曉生眉頭頓時一皺,心頭一跳——多寶道人!
老子西出函穀關,化胡為佛,就在此刻了吧!
一行人再次走出函穀關,老子於青石旁坐下,三人亦席地而坐於其下首。老子緩緩開口,講述十幾年感悟。
很快,他停下話音,看向多寶,道:“一切你以明了,該如何選擇,你自己決定。”
多寶臉上隱隱現出苦澀,嘶聲道:“弟子已有選擇,還請師伯助弟子一臂之力。”
老子深深的看了他一眼,點頭道:“也罷!這是你要走的路,老道也不好多言。”他起身,自袖袍中拿出一白森森鐲子,輕輕一拋。鐲子瞬間變大,散發出幽幽白光,罩向多寶。瞬間,多寶消失,鐲子飛迴其手中。
此時,老子輕歎一聲。
百曉生思及兩人剛才的談話,看到老子此時表情,暗自揣測。前世都說老子化胡為佛是為了分佛家氣運,卻失了一招,使得多寶被佛家拉攏了過去,圓滿了佛家之道。可聽二人的話及老子歎息模樣,似乎不是這樣啊。
他腦筋暗轉,心裏不住苦笑,這諸多事情傳到後世早已變了模樣,親自經曆一番,自可感受其不同。其中種種,涉及到各種關係,又不是一眼可以看透的。
就他想,多寶是截教大弟子,三教聖人之下第一人,雖是截教弟子,可也不當化去為佛吧。這樣一員大將送入佛門,真的沒有問題嗎?這完全就是讓一個戰略家去當間諜啊!這般蠢事,當今人不會做,老子就會做不成?
他覺得,其中肯定有他不知道的地方,而且看老子話中意思,也是如此的。
‘算了,這些又不關我事,愛怎樣就怎樣吧。’吐了口氣,百曉生上前把太極圖拿出,道:“弟子已有所悟,今還聖人至寶。”
老子接過,目光在他身上一掃,閃過一抹驚異之色。他沒有說話,可目光卻非常幽深,讓百曉生暗自打顫,莫非這老子看出什麽不成?
老子是聖人。不是瞎子,他的變化老子自然看出來了啊。
九轉玄功,闡教有修煉的。人教沒有。在道家中,這九轉玄功雖是盤古正宗,無上神功,可卻與道家主流相悖,實則也旁門左道。可百曉生的情況呢?他是煉體的啊,若隻是大羅境界也便罷了,今卻是陽中生陰。隱隱有陰陽合一之現,如何不讓人刮目相看。
可以說。他是除了十二祖巫外第一個把九轉玄功修煉到如此境界的人。這一點,恐怕也是大出聖人的意料吧。
化胡為佛後,老子走了,尹喜也離開了函穀關。百曉生一步一步的走迴了終南山。再他趕迴終南山後,華夏國大軍突然觸動,突襲戎狄地盤,推進上百裏。配合大軍行動的,還有諸多民眾。可以說,百曉生算計好了一切,隻要大軍打下來,民眾就會遷移過來,徹底把地盤占住。
他的這種策略並不是一種快速占領地盤的策略。而在於穩!
換做人間帝王,自然不能用這種策略,因為那會浪費很多的時間。可百曉生不同,他有悠久的生命,可以一點點的去計算,便是一天推進百米,幾年時間也足夠了。而且這一次,他不僅求穩。還求快,因為秦軍也動了。
他要在秦軍之前。占領戎狄部落的地盤。所以,他做出了侵略的姿勢,為的就是讓戎狄部落集結兵力,給他一舉圍殲的機會。
過程就如他想的一般,當戎狄大軍反攻而來時,百曉生大軍盡出,一舉把戎狄大軍殲滅,並快速推薦。同時,秦軍也趁勢而起,打了進來。
最後的結果是,秦軍占據了戎狄部落的三分之一,華夏占據了三分之二,兩國正式觸邊。
華夏是一個立國很久的諸侯國,神秘、強大,秦國麵對他不敢大意,可華夏國的一個舉動,卻讓秦國莫名其妙。
鑄長城!
沒錯!就是在華夏、秦國兩國邊境鑄造長城。兩國的邊境是平原地區,極難守禦,而長城就是為此誕生的。
本來,這是中原諸國防備外族的手段,如今卻被百曉生用了出來。
他為何如此做?他不是要占據中原,統一天下嗎?難道,他這麽做是為了麻痹秦國?
是,也不是!
他這麽做確實有麻痹秦國的打算,可他的長城卻有長遠的規劃,其中有一條隱藏的線,是延伸到岐山的。而他的打算,就是把華夏國推展到岐山,然後才停下。
至於統一人族的想法,百曉生已然有了猶豫。
老子已經說了,他全民教育的方法並不好,這會引起殺劫。這一點,也許對人族是好的,可卻是那些仙人們不願意看到的,若百曉生一意孤行,他的華夏國絕對長久不了。
那麽,他就必須後退一步!
這一步,該怎麽退呢?是放棄統一華夏的戰略,還是放棄他的教育?
百曉生迴到終南山後便在思考這個問題,他暫時得到的答案時,發展自己治下,放棄統一全國的計劃。為什麽這麽選擇?
他治下之民不少,地方也廣,按照他的推算,以他的治下足以容納四五億人口,若生產力再次進步,人口的數量可以翻上一翻,而論地盤,其治下足足有中國的七八倍還大。
在如此基礎中推展他的全民精英教育,足以撐起人族。而在他看來,隻要他不動,那些聖人當不會找他麻煩。
這樣,似乎是一個兩全的辦法啊!
但是,他也有自己的擔憂,那就是隨著人口增多,他的全民教育是否搞的下去。就如他說的,若他人口有了*億,再高什麽全民精英教育是否會開啟殺劫呢?到時候,他治下必定大亂,說不得也會引得天下大亂。
這一點,他不得不慮。且他的華夏位於中原下方,雖還不曾與西牛賀洲接壤,可以後佛教東傳,首當其衝的就是他的華夏國。
他想要統一全國,也有擔憂佛教的想法。麵對那個龐然大物,他沒有把握擋住的。
如此對比,似乎統一全國放棄全民精英教育,才是對的。
這種種情況,讓百曉生也大感頭疼。博弈天下,果真不是那麽簡單的!(未完待續)
“果然別有一番精致!”百曉生點了點頭,卻又暗自搖頭。
景象雖美,氣韻卻差了不少。天地萬物,自有造化,這萬裏田地,不知毀了多少林,平了多少山啊。雖得良田,卻也壞了自然造化,不為道者所取。
順著小路,百曉生走到一小溪旁,在山巒一腳,見一草棚。他微微一笑,知道尹喜已然辭官,於此地閉關等候。
“道友,故人來訪!”
百曉生柔聲一言,裏麵打坐的尹喜微微一愣,繼而一臉喜色的走出草棚,看著百曉生道:“原來是上仙光臨,尹喜喜不自勝矣!”
“哈哈……道友客氣了!”
兩人進入草棚,百曉生眼睛一掃,暗讚一聲。這草棚頗為簡陋,裏麵隻有一床,又有兩個蒲團,一麵牆壁上掛著幾幅道字。百曉生看去,隻覺得這道字氣運一幅深自一幅。想來,這些字是尹喜自己寫的了。
“上仙請坐!”尹喜恭敬一禮,百曉生坐於蒲團之上,尹喜席地而坐,道:“能得上仙前來,尹喜欣喜不已。喜自得聖人傳法,疑惑漸深,還望上仙不吝賜教。”
百曉生點頭,道:“修煉一途,本就困難重重,吾等之輩。正當互相探頭,共同攀登。道友,有何疑難。盡可說來。”
尹喜大喜,馬上把自己遇到的問題一一講述。百曉生也不客氣,以他今日今時之修為,教導一個金仙太容易了。
他隨意指點,三言兩語便解了尹喜大多疑惑,讓他歡喜不已,臉上盡是笑意。
不久。尹喜自懷中拿出道德經,道:“上仙解惑之恩。尹喜感激不盡。此書乃聖人所傳,玄奧高深,尹喜每看一次,都有所收獲。卻又難以領悟。若上仙不棄,可一觀此書。”
百曉生心神震動,升起對尹喜的好感。聖人收徒,果然非同尋常啊!這尹喜別的不說,就這悟性、心性,足以稱上上之選。
深吸了一口氣,百曉生沒有猶豫,他早就窺伺此書,此時有機會。又何必違心而行呢?
緩緩打開道德經,看著其上古樸文字,百曉生心頭一動。此文字看似普通。卻極其深奧,若讀出來,便是所謂的道德經,可實際上,這書裏的文字並非人族文字,不是什麽秦文、趙文之類的東西。而是天道符文。
懂得道德經,配上這文字。看在眼中,那完全就不是一個意思了。此書,可謂盡述老子之道矣!
緩緩翻看一遍,百曉生心頭震動,久久不能言。聖人之道,果非尋常,他自問修為精神,又有所進益,可看此書,依舊大半懵懂。
又翻一遍,他心頭卻是浮起異樣之感,不同領悟流轉於腦海之中,讓他更是讚歎。聖人啊聖人,果不可測也!
一連看了三遍,百曉生才合上道德經,道:“道友,此書高深玄奧,貧道無法解釋。”
尹喜大感失望,強笑道:“上仙能為尹喜解惑,以是幸事,是尹喜貪心了。”
百曉生笑了笑,沒有多言。兩人又交流了一番,百曉生突然轉頭看向東方,那裏有隱隱的紫霞之氣滿布天際。
老子迴來了!
尹喜很快也發現了這個情況,一喜喜色的奔了出去。百曉生跟在他的後麵,與大道上遇到老子。老子依舊騎著牛,隻是牽牛的卻換了一人。
看到那牽牛人,百曉生眉頭頓時一皺,心頭一跳——多寶道人!
老子西出函穀關,化胡為佛,就在此刻了吧!
一行人再次走出函穀關,老子於青石旁坐下,三人亦席地而坐於其下首。老子緩緩開口,講述十幾年感悟。
很快,他停下話音,看向多寶,道:“一切你以明了,該如何選擇,你自己決定。”
多寶臉上隱隱現出苦澀,嘶聲道:“弟子已有選擇,還請師伯助弟子一臂之力。”
老子深深的看了他一眼,點頭道:“也罷!這是你要走的路,老道也不好多言。”他起身,自袖袍中拿出一白森森鐲子,輕輕一拋。鐲子瞬間變大,散發出幽幽白光,罩向多寶。瞬間,多寶消失,鐲子飛迴其手中。
此時,老子輕歎一聲。
百曉生思及兩人剛才的談話,看到老子此時表情,暗自揣測。前世都說老子化胡為佛是為了分佛家氣運,卻失了一招,使得多寶被佛家拉攏了過去,圓滿了佛家之道。可聽二人的話及老子歎息模樣,似乎不是這樣啊。
他腦筋暗轉,心裏不住苦笑,這諸多事情傳到後世早已變了模樣,親自經曆一番,自可感受其不同。其中種種,涉及到各種關係,又不是一眼可以看透的。
就他想,多寶是截教大弟子,三教聖人之下第一人,雖是截教弟子,可也不當化去為佛吧。這樣一員大將送入佛門,真的沒有問題嗎?這完全就是讓一個戰略家去當間諜啊!這般蠢事,當今人不會做,老子就會做不成?
他覺得,其中肯定有他不知道的地方,而且看老子話中意思,也是如此的。
‘算了,這些又不關我事,愛怎樣就怎樣吧。’吐了口氣,百曉生上前把太極圖拿出,道:“弟子已有所悟,今還聖人至寶。”
老子接過,目光在他身上一掃,閃過一抹驚異之色。他沒有說話,可目光卻非常幽深,讓百曉生暗自打顫,莫非這老子看出什麽不成?
老子是聖人。不是瞎子,他的變化老子自然看出來了啊。
九轉玄功,闡教有修煉的。人教沒有。在道家中,這九轉玄功雖是盤古正宗,無上神功,可卻與道家主流相悖,實則也旁門左道。可百曉生的情況呢?他是煉體的啊,若隻是大羅境界也便罷了,今卻是陽中生陰。隱隱有陰陽合一之現,如何不讓人刮目相看。
可以說。他是除了十二祖巫外第一個把九轉玄功修煉到如此境界的人。這一點,恐怕也是大出聖人的意料吧。
化胡為佛後,老子走了,尹喜也離開了函穀關。百曉生一步一步的走迴了終南山。再他趕迴終南山後,華夏國大軍突然觸動,突襲戎狄地盤,推進上百裏。配合大軍行動的,還有諸多民眾。可以說,百曉生算計好了一切,隻要大軍打下來,民眾就會遷移過來,徹底把地盤占住。
他的這種策略並不是一種快速占領地盤的策略。而在於穩!
換做人間帝王,自然不能用這種策略,因為那會浪費很多的時間。可百曉生不同,他有悠久的生命,可以一點點的去計算,便是一天推進百米,幾年時間也足夠了。而且這一次,他不僅求穩。還求快,因為秦軍也動了。
他要在秦軍之前。占領戎狄部落的地盤。所以,他做出了侵略的姿勢,為的就是讓戎狄部落集結兵力,給他一舉圍殲的機會。
過程就如他想的一般,當戎狄大軍反攻而來時,百曉生大軍盡出,一舉把戎狄大軍殲滅,並快速推薦。同時,秦軍也趁勢而起,打了進來。
最後的結果是,秦軍占據了戎狄部落的三分之一,華夏占據了三分之二,兩國正式觸邊。
華夏是一個立國很久的諸侯國,神秘、強大,秦國麵對他不敢大意,可華夏國的一個舉動,卻讓秦國莫名其妙。
鑄長城!
沒錯!就是在華夏、秦國兩國邊境鑄造長城。兩國的邊境是平原地區,極難守禦,而長城就是為此誕生的。
本來,這是中原諸國防備外族的手段,如今卻被百曉生用了出來。
他為何如此做?他不是要占據中原,統一天下嗎?難道,他這麽做是為了麻痹秦國?
是,也不是!
他這麽做確實有麻痹秦國的打算,可他的長城卻有長遠的規劃,其中有一條隱藏的線,是延伸到岐山的。而他的打算,就是把華夏國推展到岐山,然後才停下。
至於統一人族的想法,百曉生已然有了猶豫。
老子已經說了,他全民教育的方法並不好,這會引起殺劫。這一點,也許對人族是好的,可卻是那些仙人們不願意看到的,若百曉生一意孤行,他的華夏國絕對長久不了。
那麽,他就必須後退一步!
這一步,該怎麽退呢?是放棄統一華夏的戰略,還是放棄他的教育?
百曉生迴到終南山後便在思考這個問題,他暫時得到的答案時,發展自己治下,放棄統一全國的計劃。為什麽這麽選擇?
他治下之民不少,地方也廣,按照他的推算,以他的治下足以容納四五億人口,若生產力再次進步,人口的數量可以翻上一翻,而論地盤,其治下足足有中國的七八倍還大。
在如此基礎中推展他的全民精英教育,足以撐起人族。而在他看來,隻要他不動,那些聖人當不會找他麻煩。
這樣,似乎是一個兩全的辦法啊!
但是,他也有自己的擔憂,那就是隨著人口增多,他的全民教育是否搞的下去。就如他說的,若他人口有了*億,再高什麽全民精英教育是否會開啟殺劫呢?到時候,他治下必定大亂,說不得也會引得天下大亂。
這一點,他不得不慮。且他的華夏位於中原下方,雖還不曾與西牛賀洲接壤,可以後佛教東傳,首當其衝的就是他的華夏國。
他想要統一全國,也有擔憂佛教的想法。麵對那個龐然大物,他沒有把握擋住的。
如此對比,似乎統一全國放棄全民精英教育,才是對的。
這種種情況,讓百曉生也大感頭疼。博弈天下,果真不是那麽簡單的!(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