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說:“你走了之後,我就無法再聯絡到你了嗎?”
逸晨先生說:“這樣吧。我安頓好了之後,會給你和孩子分別寫信的。我問過了,森林裏的禪修中心,一個月會有一個郵差去一趟,通信還是可以的。雖然沒有電話、傳真什麽的服務。”
“事實上,獨修的僧侶,也會用這樣的方式,和他們的指導老師進行聯係,接受實修方麵的教導。”
逸晨說:“你會收到我的書信的,如果你地址沒有變更的話。我會告訴你在森林裏的生活。但是,你不要給我迴信。你知道我平安,還有森林裏禪修的情形、出家的生活,就可以了。”
我說:“好。我隻讀你的信,不給你寫信。”
逸晨先生笑了,說:“你真是我見過的,最豁達幹脆的女搭檔。”
我說:“慚愧不能現在追隨你。”
逸晨先生說:“身為凡夫,在家的生活幹擾太多,每天心情都會受到各種影響,時間也會分散在各種沒有多大意義的事情上,牽絆太多,想要證得成就,非常困難。就算你現在感覺還不能離開這一切,也要心裏明白在家生活不利於修道的過患,在內心一直祈願,將來機緣成熟,能夠有機會出家專注修持。”
我說:“我會一直如此祈願。”
我說:“先生,我期望,今生能看到你健健康康地從森林裏迴來。如果你能迴來,也許我會去宗通寺參加每年的夏季安居禪修。”
逸晨說:“我會迴來的。我會在宗通寺等著你,還有我兒子,過來參加安居禪修。”
(二)
逸晨先生說:“離開前我還有一些事情要處理好。今天,我們就算是告別了。我出發時,也不要來送我,免得動搖我的決心。孩子去送一下就好了。你知道,我這個人心軟,看不得女人傷心欲絕的眼淚。”
他說:“不如,我們今天就此告別吧。”
我說:“為什麽?幹嘛要這樣突然?我心裏一點準備都沒有…”
逸晨先生說:“告別這件事情,從來都不怎麽愉快。一件事情而已,何必要難過兩次呢?我不想再讓你心裏難受一次了。”
他溫和地說:“和很多沒有機會彼此道別就突然離散的人相比,我們能這樣從容而別,已經很幸運了,應該感恩知足。眷戀是永無止境的,不管在一起相處多久,始終覺得不夠,離別時隻會越來越不舍。”
我的嗓子眼感覺到幹澀的哽咽。他說的,是對的。
彼此心意相投的人在一起,無論相處多久,都不會覺得足夠。
所有的欲望,都是無法最終滿足的。
盡管已經經曆了那麽多次的離別,我到現在,依然還是不能控製自己的心,跟隨外麵的情境而波動。
還是被外麵的風吹拂而起了千層細浪。
我覺得很慚愧。
逸晨先生說:“在一切世間,離別都是無法避免的,也無法改變。唯一能改變的,隻有我們的心。”
他說:“一切恩愛會,無常難得久。我們親密的一切,都會隨時和我們分開。這就是世間的常態。抗拒常態,不肯接受,不甘心,都是徒勞無用的。”
逸晨先生說:“還記得我們每次小組共修最後的念誦嗎?”
我說:“記得。”
他說:“好的。讓我們一起來最後念誦一次,以為今生的告別吧。”
於是,我們在酒吧嘈雜的聲浪當中,在搖曳的燭光之下,輕聲地共同誦念了最後一次共修晚課的內容——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弟子眾等,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三)
就這樣,逸晨也離開了我們,前往宗通寺出家為僧。
他在緬甸的森林裏禪修了八個月的時間,然後迴到宗通寺。
在宗通寺,他生活了三年零兩個月後,安詳示寂。毗荼後,骨灰也埋葬在這座寺院的塔林裏。
他再也沒有迴到我們中間。
在緬甸的森林裏,他給我寫了52封信。這些信很晚我才收到。
有關這些信的內容,是另一本書的故事了。
我把它們都收錄在一本叫作《金色森林》的文集裏,作為逸晨先生生前的遺作而出版了日文版。
逸晨先生離開我們之後,還存活了將近四年的時間,已經超過了醫生為他預期的壽命將近4倍。
可見,他的最後選擇,是無比正確的。出家修行,讓他的身心變得更加健康,而不是更加脆弱。
(四)
在宗通寺圓寂之後,逸晨先生留下了兩件遺物給我。
一件是他剃度出家後僧人形象的照片,穿著明黃色的袈裟,手托缽盂,妙相莊嚴。
一件是他手書的一幅小楷漢字條幅,內容是明代高僧蓮池大師出家前寫給前妻的、著名的《七筆勾》。
內容如下:
“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
嗏,出世大因由,凡情怎剖,孝子賢孫,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金章一筆勾。
鳳侶鸞儔,恩愛牽纏何日休?活鬼兩相守,緣盡還分手。
嗏,為你兩綢繆,披枷帶杻,覷破冤家,各自尋門走,因此把魚水夫妻一筆勾。
身似瘡疣,莫為兒孫作遠憂。憶昔燕山竇,今日還在否?
嗏,畢竟有時休,總歸無後,誰識當人,萬古常如舊,因此把貴子蘭孫一筆勾。
獨占鼇頭,漫說男兒得意秋,金印懸如鬥,聲勢非常久。
嗏,多少枉馳求,童顏皓首,夢覺黃粱,一笑無何有。因此把富貴功名一筆勾。
富比王侯,你道歡時我道愁,求者多生受,得者憂傾覆。
嗏,淡飯勝珍饈,衲衣如繡,天地吾廬,大廈何須構。因此把家舍田園一筆勾。
學海長流,文陣光芒射鬥牛。百藝叢中走,鬥酒詩千首。
嗏,錦繡滿胸頭,何須誇口,生死跟前,半時難相救。因此把蓋世文章一筆勾。
夏賞春遊,歌舞場中樂事稠,煙雨迷花柳,棋酒娛親友。
嗏!眼底逞風流,苦歸身後,可惜光陰,懡儸空迴首,因此把風月情懷一筆勾。”
在這幅小字的側麵,是逸晨先生臨終前題寫的學習心得,一共九個字:
“畢竟空,無所有,不可得。”
看著他最後的墨跡,我仿佛聽見他在冥冥之中對我說:“心心,這就是萬法的真相。”
(五)
“畢竟空,無所有,不可得。”
這就是一切人間故事共同的結局。
也是所有世間故事,唯一會有的最終大結局。
我說:“你走了之後,我就無法再聯絡到你了嗎?”
逸晨先生說:“這樣吧。我安頓好了之後,會給你和孩子分別寫信的。我問過了,森林裏的禪修中心,一個月會有一個郵差去一趟,通信還是可以的。雖然沒有電話、傳真什麽的服務。”
“事實上,獨修的僧侶,也會用這樣的方式,和他們的指導老師進行聯係,接受實修方麵的教導。”
逸晨說:“你會收到我的書信的,如果你地址沒有變更的話。我會告訴你在森林裏的生活。但是,你不要給我迴信。你知道我平安,還有森林裏禪修的情形、出家的生活,就可以了。”
我說:“好。我隻讀你的信,不給你寫信。”
逸晨先生笑了,說:“你真是我見過的,最豁達幹脆的女搭檔。”
我說:“慚愧不能現在追隨你。”
逸晨先生說:“身為凡夫,在家的生活幹擾太多,每天心情都會受到各種影響,時間也會分散在各種沒有多大意義的事情上,牽絆太多,想要證得成就,非常困難。就算你現在感覺還不能離開這一切,也要心裏明白在家生活不利於修道的過患,在內心一直祈願,將來機緣成熟,能夠有機會出家專注修持。”
我說:“我會一直如此祈願。”
我說:“先生,我期望,今生能看到你健健康康地從森林裏迴來。如果你能迴來,也許我會去宗通寺參加每年的夏季安居禪修。”
逸晨說:“我會迴來的。我會在宗通寺等著你,還有我兒子,過來參加安居禪修。”
(二)
逸晨先生說:“離開前我還有一些事情要處理好。今天,我們就算是告別了。我出發時,也不要來送我,免得動搖我的決心。孩子去送一下就好了。你知道,我這個人心軟,看不得女人傷心欲絕的眼淚。”
他說:“不如,我們今天就此告別吧。”
我說:“為什麽?幹嘛要這樣突然?我心裏一點準備都沒有…”
逸晨先生說:“告別這件事情,從來都不怎麽愉快。一件事情而已,何必要難過兩次呢?我不想再讓你心裏難受一次了。”
他溫和地說:“和很多沒有機會彼此道別就突然離散的人相比,我們能這樣從容而別,已經很幸運了,應該感恩知足。眷戀是永無止境的,不管在一起相處多久,始終覺得不夠,離別時隻會越來越不舍。”
我的嗓子眼感覺到幹澀的哽咽。他說的,是對的。
彼此心意相投的人在一起,無論相處多久,都不會覺得足夠。
所有的欲望,都是無法最終滿足的。
盡管已經經曆了那麽多次的離別,我到現在,依然還是不能控製自己的心,跟隨外麵的情境而波動。
還是被外麵的風吹拂而起了千層細浪。
我覺得很慚愧。
逸晨先生說:“在一切世間,離別都是無法避免的,也無法改變。唯一能改變的,隻有我們的心。”
他說:“一切恩愛會,無常難得久。我們親密的一切,都會隨時和我們分開。這就是世間的常態。抗拒常態,不肯接受,不甘心,都是徒勞無用的。”
逸晨先生說:“還記得我們每次小組共修最後的念誦嗎?”
我說:“記得。”
他說:“好的。讓我們一起來最後念誦一次,以為今生的告別吧。”
於是,我們在酒吧嘈雜的聲浪當中,在搖曳的燭光之下,輕聲地共同誦念了最後一次共修晚課的內容——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弟子眾等,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三)
就這樣,逸晨也離開了我們,前往宗通寺出家為僧。
他在緬甸的森林裏禪修了八個月的時間,然後迴到宗通寺。
在宗通寺,他生活了三年零兩個月後,安詳示寂。毗荼後,骨灰也埋葬在這座寺院的塔林裏。
他再也沒有迴到我們中間。
在緬甸的森林裏,他給我寫了52封信。這些信很晚我才收到。
有關這些信的內容,是另一本書的故事了。
我把它們都收錄在一本叫作《金色森林》的文集裏,作為逸晨先生生前的遺作而出版了日文版。
逸晨先生離開我們之後,還存活了將近四年的時間,已經超過了醫生為他預期的壽命將近4倍。
可見,他的最後選擇,是無比正確的。出家修行,讓他的身心變得更加健康,而不是更加脆弱。
(四)
在宗通寺圓寂之後,逸晨先生留下了兩件遺物給我。
一件是他剃度出家後僧人形象的照片,穿著明黃色的袈裟,手托缽盂,妙相莊嚴。
一件是他手書的一幅小楷漢字條幅,內容是明代高僧蓮池大師出家前寫給前妻的、著名的《七筆勾》。
內容如下:
“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
嗏,出世大因由,凡情怎剖,孝子賢孫,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金章一筆勾。
鳳侶鸞儔,恩愛牽纏何日休?活鬼兩相守,緣盡還分手。
嗏,為你兩綢繆,披枷帶杻,覷破冤家,各自尋門走,因此把魚水夫妻一筆勾。
身似瘡疣,莫為兒孫作遠憂。憶昔燕山竇,今日還在否?
嗏,畢竟有時休,總歸無後,誰識當人,萬古常如舊,因此把貴子蘭孫一筆勾。
獨占鼇頭,漫說男兒得意秋,金印懸如鬥,聲勢非常久。
嗏,多少枉馳求,童顏皓首,夢覺黃粱,一笑無何有。因此把富貴功名一筆勾。
富比王侯,你道歡時我道愁,求者多生受,得者憂傾覆。
嗏,淡飯勝珍饈,衲衣如繡,天地吾廬,大廈何須構。因此把家舍田園一筆勾。
學海長流,文陣光芒射鬥牛。百藝叢中走,鬥酒詩千首。
嗏,錦繡滿胸頭,何須誇口,生死跟前,半時難相救。因此把蓋世文章一筆勾。
夏賞春遊,歌舞場中樂事稠,煙雨迷花柳,棋酒娛親友。
嗏!眼底逞風流,苦歸身後,可惜光陰,懡儸空迴首,因此把風月情懷一筆勾。”
在這幅小字的側麵,是逸晨先生臨終前題寫的學習心得,一共九個字:
“畢竟空,無所有,不可得。”
看著他最後的墨跡,我仿佛聽見他在冥冥之中對我說:“心心,這就是萬法的真相。”
(五)
“畢竟空,無所有,不可得。”
這就是一切人間故事共同的結局。
也是所有世間故事,唯一會有的最終大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