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九章王朝的終結(2
(一
軍隊首領臉色陰沉、眼光兇惡地掃視著嬪妃和群臣們說:“不錯。蘑菇湯是一口大鍋煮了出來的,但是,我等軍人,為國家安危風餐露宿多年,什麽樣的野草野食沒有嚐過,早已鍛煉出了鐵打的筋骨和腸胃,縱然有些許毒素,也都能夠自行化解,故而隻有小小不適,未有死傷。可是,皇帝自幼長在深宮,何嚐吃過這樣許多的苦頭。我等軍人能夠承受的毒性,皇帝腸胃嬌弱,一時無法承受,也是符合情理之事。”
他麵向嬪妃和群臣,語調低沉地說:“我等自閱兵到圍獵,每逢宴飲,均全體與皇帝同鼎而食,並無分餐,就說明我等事先並無謀害皇帝之心,這完全是一個意外。出現這樣的結局,我軍全體將士,內心也是無比悲慟。而這個迂腐的儒生,懷著不軌之心,當著這麽多將士的麵,汙蔑我們的忠君之心,無視全軍的悲慟之情,在這裏大放厥詞,挑唆人心,實在是讓三軍將士義憤填膺。某若不當機立斷,為國家清除此害,隻恐三軍群情激憤,另生變亂,威脅到各位娘娘與大臣的性命安全,影響到隨後的新君繼位。某隻好權宜行事,果斷處置。”
他轉向鄭貴妃說:“貴妃娘娘,您一直對賢貴妃的兒子被皇帝立為太子,心懷不滿,日夜勾串不法內侍和娘家親友,思謀要奪迴太子之位。如今,眾嬪妃都在悲傷哭泣之時,您這樣積極地站出來,不顧眼前明擺著的事實,質疑皇帝死因,難道是不欲新君順利繼位,想要橫生枝節,趁亂為您自己的兒子創造機會嗎?”
鄭貴妃被他說得麵紅耳赤,她出來說話,一方麵是的確覺得皇帝死得不明不白,一方麵也的確有想要借此擴大事態,趁查處皇帝中毒陰謀的機會,羅織罪名,加諸於賢貴妃。賢貴妃和皇太子本來應該隨侍陛下,一起來清涼山行宮,但她千方百計找各種理由推脫不來,還令太子留在京城,分明是她早已事先了解了皇帝此行的風險和變故!她必定是陰謀的參與者!隻要能夠將賢貴妃和太子卷入此事,她的兒子就有機會奪取皇位。
聽到軍隊領袖當著大庭廣眾,將自己內心的小算盤說得清楚明白,鄭貴妃不禁又驚又懼。驚的是,這些事情自己都隻對最心腹的身邊人和最可靠的娘家親戚有些許暗示和流露,為何會被外人知道?難道,軍隊多年以來就在宮中密布了眼線,監視宮中的種種風吹草動?懼的是,魏應真在朝中也算是一名重臣了,在皇帝麵前都敢仗義執言,屢犯龍顏,可剛剛就隻多說了幾句話,竟然便被亂刀劈死,當眾喋血行宮,落了個令人唏噓的結局,可見,如今的軍隊,已經是猙獰畢露,翻臉不認人了,既然他已經點了我鄭氏的名,如果我再囉嗦,想必魏應真的下場,也就是我的下場。我死倒也罷了,誰知道這幫如狼似虎的粗魯之人,事後會不會放過我的兒子或者我的族人?
鄭貴妃雖然有些頭腦,但畢竟也隻是一介女流,被軍隊首領這一番威脅恐嚇之後,被嚇得閉上了嘴。
(二
見嬪妃和群臣中的一片嗡嗡議論聲變得安靜下來,乃至鴉雀無聲,軍隊首領感到非常滿意。他傲慢地舉著刀,在各人眼前晃了一圈,然後將馬刀還入刀鞘。
他點頭說:“想來,居心叵測的,也就隻此豎子一人而已,其他的娘娘和諸位大臣,都還是明白道理,知道關鍵時候應該如何取舍的。”
他一拱手,對眾人說:“諸位,變生突然,國事危急,我等作為陛下最信任的人,應該同舟共濟,上下齊心,盡力維持好安定的局麵,盡早護送大行皇帝的靈柩,返迴運京,向全國百姓詔告皇帝殯天,並擁立皇太子登基稱帝。某將率領全軍,護衛皇帝的靈柩迴京,也會全力保護各位的安全。但是,如若再有人,心生異誌,企圖節外生枝,讓軍心不穩,天下臆測紛紛,那麽,就不要怪我不肯手下留情!魏應真的下場,就是他的下場!”
在叛亂軍隊**裸的威嚇之下,皇帝就這樣不明不白地死了。
全副武裝的軍隊,護送著皇帝的靈柩,挾裹著嬪妃百官為人質,浩浩蕩蕩地向運京城進發。
黑壓壓的軍隊,就像滾滾大河一樣,絡繹於途,源源不絕,數日後便抵達運京,將運京城包圍了個風雨不透,水泄不通。
賢貴妃現時是宮中位分最高的嬪妃,聽說皇帝的死訊,頓時明白皇帝是遭了叛軍的毒手,自己在皇帝臨行前的擔憂,已然應驗,變成了事實。
左右請示,麵對當前情況,應該如何處置。她左思右想之後,深覺其實也沒有別的選擇,隻能接受軍隊關於陛下之死的解釋,開城迎入皇帝的靈柩,為皇帝舉行葬禮,然後,按照軍隊的意思,讓自己年方4歲的兒子,繼位登基,並順水推舟地授權,由軍隊領袖來秉國輔政。為今之計,自己一個弱女子,隻有一切順從軍隊的意思,方能保得住兒子的性命,和自己下半輩子的富貴平安。
賢貴妃思謀妥當之後,親筆給軍隊的領袖寫了一封信,表示願意帶頭接受皇帝的死因,保證新君繼位後永不追問此事,並表示,皇帝年幼,不會處理朝政,按照祖製,皇後早逝,應由皇帝加封生母為聖母皇太後,由皇太後臨朝垂簾聽政。賢貴妃主動表示,自己一介女流,雖然識得一兩個字,但哪裏會處理外麵的政務,垂簾聽政也就是個儀式,國家大事,一應取決於大將軍,表示皇帝將會封大將軍為護國親王與攝政親王,領雙王銜,負責選拔能臣,組織內閣,統攝輔政,更進一步表示,皇帝年齡略長後,有意遴選冊立大將軍的幼女為皇後,立大將軍弟弟的幼女為皇貴妃,雖然兩女的年齡都比皇帝大了10歲以上,但是皇帝選拔後宮,唯看賢德忠誠與否,可以不拘這些小節。
軍隊首領見到賢貴妃的密信,心下大喜,深覺賢貴妃識時務者為俊傑,是個懂事會做的女人,便迴信對賢貴妃表示了忠誠,表示軍隊一定全心擁戴太後臨朝聽政,並堅決擁護皇太子即刻登基繼位。
雙方達成了合作的協議,從此結成一黨。
(三
運京的城門四麵洞開,滿朝文武和百姓,俱各披麻戴孝,哭聲一片地夾道跪迎皇帝的靈柩入城。
皇帝的靈柩入宮之後,當著眾人的麵,軍隊首領表示,國家不可一日無君,在舉行大行皇帝的葬禮之前,應該首先冊立新君。他主動提出應讓皇太子即刻繼位稱帝,登上皇座,接受群臣的朝拜。
於是哭得滿臉是淚,被父親的棺材和嚴肅緊張的氣氛驚嚇得不輕的皇太子,被牽了出來。賢貴妃拉著他的手,一起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將他帶到寶座前,讓他坐下,然後自己站立於皇帝的身後,母子倆接受了群臣的朝拜。
朝拜已畢,軍隊首領對小皇帝建議說,百善孝為先,第一道旨意,應該首先尊奉生母賢貴妃為聖母皇太後,遷居上陽宮,恭請聖母皇太後臨朝聽政。
小皇帝哪裏懂得其中的意思,淚眼婆娑地看著母親。
賢貴妃對兒子點點頭,附在他耳邊,逐字逐句地教他說。
小皇帝便遵照母親的吩咐,將母親教的話,大聲地重複了一遍,宣布準卿所奏,立刻尊奉賢貴妃為聖母皇太後,並懇請皇太後垂簾聽政,令大將軍統攝群臣,全力輔政。
這是小皇帝頒布的第一道聖旨。情勢所迫之下,滿朝文武,唯有伏地禮拜,口稱萬歲,遵旨奉行。
(一
軍隊首領臉色陰沉、眼光兇惡地掃視著嬪妃和群臣們說:“不錯。蘑菇湯是一口大鍋煮了出來的,但是,我等軍人,為國家安危風餐露宿多年,什麽樣的野草野食沒有嚐過,早已鍛煉出了鐵打的筋骨和腸胃,縱然有些許毒素,也都能夠自行化解,故而隻有小小不適,未有死傷。可是,皇帝自幼長在深宮,何嚐吃過這樣許多的苦頭。我等軍人能夠承受的毒性,皇帝腸胃嬌弱,一時無法承受,也是符合情理之事。”
他麵向嬪妃和群臣,語調低沉地說:“我等自閱兵到圍獵,每逢宴飲,均全體與皇帝同鼎而食,並無分餐,就說明我等事先並無謀害皇帝之心,這完全是一個意外。出現這樣的結局,我軍全體將士,內心也是無比悲慟。而這個迂腐的儒生,懷著不軌之心,當著這麽多將士的麵,汙蔑我們的忠君之心,無視全軍的悲慟之情,在這裏大放厥詞,挑唆人心,實在是讓三軍將士義憤填膺。某若不當機立斷,為國家清除此害,隻恐三軍群情激憤,另生變亂,威脅到各位娘娘與大臣的性命安全,影響到隨後的新君繼位。某隻好權宜行事,果斷處置。”
他轉向鄭貴妃說:“貴妃娘娘,您一直對賢貴妃的兒子被皇帝立為太子,心懷不滿,日夜勾串不法內侍和娘家親友,思謀要奪迴太子之位。如今,眾嬪妃都在悲傷哭泣之時,您這樣積極地站出來,不顧眼前明擺著的事實,質疑皇帝死因,難道是不欲新君順利繼位,想要橫生枝節,趁亂為您自己的兒子創造機會嗎?”
鄭貴妃被他說得麵紅耳赤,她出來說話,一方麵是的確覺得皇帝死得不明不白,一方麵也的確有想要借此擴大事態,趁查處皇帝中毒陰謀的機會,羅織罪名,加諸於賢貴妃。賢貴妃和皇太子本來應該隨侍陛下,一起來清涼山行宮,但她千方百計找各種理由推脫不來,還令太子留在京城,分明是她早已事先了解了皇帝此行的風險和變故!她必定是陰謀的參與者!隻要能夠將賢貴妃和太子卷入此事,她的兒子就有機會奪取皇位。
聽到軍隊領袖當著大庭廣眾,將自己內心的小算盤說得清楚明白,鄭貴妃不禁又驚又懼。驚的是,這些事情自己都隻對最心腹的身邊人和最可靠的娘家親戚有些許暗示和流露,為何會被外人知道?難道,軍隊多年以來就在宮中密布了眼線,監視宮中的種種風吹草動?懼的是,魏應真在朝中也算是一名重臣了,在皇帝麵前都敢仗義執言,屢犯龍顏,可剛剛就隻多說了幾句話,竟然便被亂刀劈死,當眾喋血行宮,落了個令人唏噓的結局,可見,如今的軍隊,已經是猙獰畢露,翻臉不認人了,既然他已經點了我鄭氏的名,如果我再囉嗦,想必魏應真的下場,也就是我的下場。我死倒也罷了,誰知道這幫如狼似虎的粗魯之人,事後會不會放過我的兒子或者我的族人?
鄭貴妃雖然有些頭腦,但畢竟也隻是一介女流,被軍隊首領這一番威脅恐嚇之後,被嚇得閉上了嘴。
(二
見嬪妃和群臣中的一片嗡嗡議論聲變得安靜下來,乃至鴉雀無聲,軍隊首領感到非常滿意。他傲慢地舉著刀,在各人眼前晃了一圈,然後將馬刀還入刀鞘。
他點頭說:“想來,居心叵測的,也就隻此豎子一人而已,其他的娘娘和諸位大臣,都還是明白道理,知道關鍵時候應該如何取舍的。”
他一拱手,對眾人說:“諸位,變生突然,國事危急,我等作為陛下最信任的人,應該同舟共濟,上下齊心,盡力維持好安定的局麵,盡早護送大行皇帝的靈柩,返迴運京,向全國百姓詔告皇帝殯天,並擁立皇太子登基稱帝。某將率領全軍,護衛皇帝的靈柩迴京,也會全力保護各位的安全。但是,如若再有人,心生異誌,企圖節外生枝,讓軍心不穩,天下臆測紛紛,那麽,就不要怪我不肯手下留情!魏應真的下場,就是他的下場!”
在叛亂軍隊**裸的威嚇之下,皇帝就這樣不明不白地死了。
全副武裝的軍隊,護送著皇帝的靈柩,挾裹著嬪妃百官為人質,浩浩蕩蕩地向運京城進發。
黑壓壓的軍隊,就像滾滾大河一樣,絡繹於途,源源不絕,數日後便抵達運京,將運京城包圍了個風雨不透,水泄不通。
賢貴妃現時是宮中位分最高的嬪妃,聽說皇帝的死訊,頓時明白皇帝是遭了叛軍的毒手,自己在皇帝臨行前的擔憂,已然應驗,變成了事實。
左右請示,麵對當前情況,應該如何處置。她左思右想之後,深覺其實也沒有別的選擇,隻能接受軍隊關於陛下之死的解釋,開城迎入皇帝的靈柩,為皇帝舉行葬禮,然後,按照軍隊的意思,讓自己年方4歲的兒子,繼位登基,並順水推舟地授權,由軍隊領袖來秉國輔政。為今之計,自己一個弱女子,隻有一切順從軍隊的意思,方能保得住兒子的性命,和自己下半輩子的富貴平安。
賢貴妃思謀妥當之後,親筆給軍隊的領袖寫了一封信,表示願意帶頭接受皇帝的死因,保證新君繼位後永不追問此事,並表示,皇帝年幼,不會處理朝政,按照祖製,皇後早逝,應由皇帝加封生母為聖母皇太後,由皇太後臨朝垂簾聽政。賢貴妃主動表示,自己一介女流,雖然識得一兩個字,但哪裏會處理外麵的政務,垂簾聽政也就是個儀式,國家大事,一應取決於大將軍,表示皇帝將會封大將軍為護國親王與攝政親王,領雙王銜,負責選拔能臣,組織內閣,統攝輔政,更進一步表示,皇帝年齡略長後,有意遴選冊立大將軍的幼女為皇後,立大將軍弟弟的幼女為皇貴妃,雖然兩女的年齡都比皇帝大了10歲以上,但是皇帝選拔後宮,唯看賢德忠誠與否,可以不拘這些小節。
軍隊首領見到賢貴妃的密信,心下大喜,深覺賢貴妃識時務者為俊傑,是個懂事會做的女人,便迴信對賢貴妃表示了忠誠,表示軍隊一定全心擁戴太後臨朝聽政,並堅決擁護皇太子即刻登基繼位。
雙方達成了合作的協議,從此結成一黨。
(三
運京的城門四麵洞開,滿朝文武和百姓,俱各披麻戴孝,哭聲一片地夾道跪迎皇帝的靈柩入城。
皇帝的靈柩入宮之後,當著眾人的麵,軍隊首領表示,國家不可一日無君,在舉行大行皇帝的葬禮之前,應該首先冊立新君。他主動提出應讓皇太子即刻繼位稱帝,登上皇座,接受群臣的朝拜。
於是哭得滿臉是淚,被父親的棺材和嚴肅緊張的氣氛驚嚇得不輕的皇太子,被牽了出來。賢貴妃拉著他的手,一起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將他帶到寶座前,讓他坐下,然後自己站立於皇帝的身後,母子倆接受了群臣的朝拜。
朝拜已畢,軍隊首領對小皇帝建議說,百善孝為先,第一道旨意,應該首先尊奉生母賢貴妃為聖母皇太後,遷居上陽宮,恭請聖母皇太後臨朝聽政。
小皇帝哪裏懂得其中的意思,淚眼婆娑地看著母親。
賢貴妃對兒子點點頭,附在他耳邊,逐字逐句地教他說。
小皇帝便遵照母親的吩咐,將母親教的話,大聲地重複了一遍,宣布準卿所奏,立刻尊奉賢貴妃為聖母皇太後,並懇請皇太後垂簾聽政,令大將軍統攝群臣,全力輔政。
這是小皇帝頒布的第一道聖旨。情勢所迫之下,滿朝文武,唯有伏地禮拜,口稱萬歲,遵旨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