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七章起造皇陵
(一
一輩子看似很長,其實很短,站在墳墓的邊上,迴首這一生的往事,就像是一個恍惚的夢境。
在每日的忙忙碌碌中,我們變老了。緊跟著第一縷白發出現的,是第一顆牙齒的鬆動和掉落。然後,是身體各部分此起彼伏的疼痛,無法緩解的疼痛,就像一部已經磨損了水車,總是會發出吱呀吱呀的聲響。
劉申的第五顆牙齒掉落下來的時候,他對著銅鏡自照了好一會兒。看著癟下去的兩腮和嘴裏的那個空洞,劉申決定在老漢王、劉言的母親和汪氏皇太後的陵寢近旁,開始修建自己的陵墓。
他令我們的嫡出次子、皇三子負責督辦這個工程。
在設計他的陵墓樣式之前,他親自帶著皇三子去京畿附近看了一些古代帝王的陵寢。
皇三子這才驚訝地發現,原來在運京附近,古往今來竟然已經有這麽多的帝王和他們的功業歸於塵土,寂寂無聞地湮滅在黃土堆中。
劉申站在一個500多年前建造的、已經殘缺不全的墓碑前,對皇三子說:“兒子,你知道為何這些古代偉大的帝王生前都要為自己修一個如此壯觀墳墓嗎?”
皇三子迴答說:“那是因為他們想要昭示王朝的偉大,讓天下的人,讓後來的人見到那個時代的繁華和光榮,心生景仰和讚歎吧。”
劉申搖頭。
皇三子說:“不是嗎?那是為了什麽呢?”
劉申說:“那是因為他們在一生當中,都倍感孤獨。他們經曆了那麽深刻的生前孤獨,就會很害怕再去經曆死後更為漫長的孤獨。“”
他說:“越是有為的君王,越是偉大的君王,他所經曆的孤獨,也就越深刻,越是尋常的人和尋常的勸慰,所不能開解的。”
皇三子看著他日漸蒼老的父親。劉申曾經光滑的額頭上,現在布滿了像刀刻一樣深邃的皺紋。他體會到劉申語境中的蒼涼和感慨。他說:“父皇......”
父子倆一起漫步在過去王朝的廢墟之上,感受著曆史的輪迴與滄桑。陽光穿過鬆柏的枝葉,斑斑點點地跳躍著,照在他們的身上。
劉申對皇三子說:“所以啊,你也不用羨慕你的哥哥,不用羨慕他被立為皇太子,不用羨慕他日後的九五之尊、權傾天下。你不用看著這些東西心動眼紅。你要明白,任何成功,都需要付出代價。一個人的成功越輝煌,代價就越沉重。若是不願意付出那樣的代價,就不要去羨慕和嫉妒那樣的成功。老天爺是公平的,不會偏袒任何一個人,不會讓任何一個人的所得,與他的付出不相平衡。”
劉申對兒子說:“你哥哥做了國家的儲君,那也就意味著,他必須用一生,來承擔起這樣規模浩瀚的孤獨。”
劉申說:“父皇用一生的體會,向你證明,這種孤獨,它是勢不可擋,很難承受的。”
皇三子看著父親,默然點頭。
劉申說:“在這個國家裏,除了皇太子,你就是第二個最有資格繼承皇位的人。兄弟們都在看著你的榜樣。你怎樣行事,怎樣選擇,對國家的未來,影響重大。雖然你並不是皇太子,但是,你對天下人命運的影響力,是和他一樣的。”
皇三子惶恐道:“父皇,兒臣不敢有非分之想。”
劉申搖頭說:“人是很複雜難測的,今天不想的事情,焉知將來也一直不想?”
他看了一眼兒子緊張的表情,說:“你也不要這樣緊張。我並沒有說你有非分之想。父親相信,經曆過你弟弟的事情之後,你們大家都從中吸取了教訓。”
聽父親這樣說,皇三子才略略放鬆下來。
劉申說:“兒子,知道父親為什麽把修建陵墓的差事派給你嗎?”
皇三子說:“請父皇訓示。”
劉申說:“父親希望你在修建我的陵墓時,好好地多看看我的身後結局,多看看古往今來這許多帝王的最後歸宿,好好思索一下那些躺在裏麵的人和他們的一生,想想父皇平時對你們說的話,還有今天單獨對你說的話。”
劉申說:“作為父皇的兒子,你的哥哥,他的命運就是去接替父皇,繼續承擔起對天下人的責任,和這樣高處不勝寒的極度孤獨,而你呢,孩子,你的命運,就是幫助父皇,去做到父皇這一生沒有做到的事情:去幫助你的兄弟,承擔起這樣艱難的使命和如此難耐的孤獨。”
劉申說:“你們是同父同母的親生兄弟,是手足,血肉相連。如果親兄弟都不去幫助他,他以一己之力,要想擔負起讓天下億萬臣民幸福安康的責任,那,該有多麽的艱難呢。”
他說:“若是當年沒有你們的舅舅,赤膽忠心地全力相助,父皇也不會有今天的基業可以傳承給你們。父皇也不會有機會,心安理得地睡進這個宏偉的陵墓,不會有機會,不負今生地重新迴歸於大地。”
劉申對兒子說:“你要記住啊,兄弟齊心,其利斷金。你弟弟為兄弟姐妹們做了一個壞的榜樣,父皇深切地希望你,要為兄弟姐妹們做出一個好的表率,讓天下人看到,我們劉家的子孫,不是隻懂得為自己追名逐利的,而是能夠繼續承擔起天下人的期盼和願望。”
劉申說:“兒子,你能夠讓父皇放心地安睡於我們站立的這片土地下嗎?”
皇三子眼中含淚,跪倒在劉申的麵前,他說:“父皇還正當盛年,不要說這些讓兒子心裏難過的話。父皇一定會萬壽無疆的。兒子,領會了父皇的意思,懂得了父皇的心思。兒子,一定做好皇太子的左膀右臂,盡兒子的一生,支持他,幫助他,寬解他,做他的後盾,增強他的力量,讓天下人看看劉氏子孫的風範。”
皇三子說:“請父皇放心,兒子,絕對不會辜負父皇的殷切期望!”
劉申滿意地點點頭,說:“好孩子。父皇相信你們。父皇離開這個世界之後,你們一定都能比父皇做得更好,不會讓天下臣民,對我們劉家子弟失望。”
(二
劉申和我所出的兒子們,總體上來說,是彼此友愛而團結的。從昌平侯事件之後,他們終其一生,都是互相支持的,沒有成為彼此的敵人和對手。
我們的孫子們,雖然數量很多,但是,也保持了這樣的關係。
這與劉申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在劉申和你身上都發生過的兄弟鬩牆,在我們的後代當中,最終都沒有再重演過,一直到王朝被篡位者滅亡的時候,主幹宗室之間,也依然保持了這樣的和睦與友好。
這是一生裏,我臨終時,深感欣慰的事情之一。
我們的第二個兒子,皇三子,後來,不僅成為了國家倚重的賢良重臣,而且,成了一個有名的詩人。他在輔佐他的長兄統治國家的同時,寫了很多優美的詩歌。在他早年的詩歌中,有很多膾炙人口的名句,是描寫人們在生命過程中孤獨的心情的。而到了他晚年的詩歌中,這種對於人心普遍孤獨的深入洞察和深切悲憫,就漸漸升華為了一種安處孤獨的平靜與從容。
我很喜歡讀他的詩句。並不是因為他是我生的兒子才會喜歡讀。而是因為那些句子,的確會在很深的地方觸動我的內心。
他寫了一生的孤獨,參悟了一生的孤獨,我不知道這和劉申當年讓他督建陵寢那件事情,有沒有什麽關係。也許有吧。也許沒有。誰知道呢。
我的這個兒子,是死在我前麵的。
他在60歲的時候,病死在運京任上了。
已經年逾80歲的我,去他的府第參加了他的葬禮。麵對著他睡在棺槨中平靜的麵容,我淚水縱橫。現在,他再也不能寫出他母親此刻內心的孤獨了——再也沒有人能夠寫出他母親這一生所經曆的孤獨。那種在80歲時送別親愛的兒子進入墳墓的孤獨。
所以,孩子們,就像先皇想要告訴你們的,不要傾慕權力,極端的權力背後,是極端的孤獨,我也很想告訴你們,也不要向往高壽。高壽的背後,也是同樣深刻的孤獨,勢不可擋的、無法開解的、無法言說的孤獨。
所有這些世人渴望的、孜孜以求的東西背後,其實,都有深淵般的陰影,並沒有什麽好羨慕的,沒什麽值得你們去貪求。
它們不管多麽光華奪目,都不過是穿了不同盛裝華服的同一件東西:孤獨。
那種在青春年少時送別深愛的戀人奔赴死亡的孤獨,那種在白發蒼蒼的時候送別兒孫走進死亡的孤獨。那種雖然活著,但卻無數次地死亡著的,孤獨。
如夢百年,究有何獲?
也許,你們會覺得,我這個老太婆太悲觀了。但是,我告訴你們,這不叫悲觀,這叫如實觀。是符合事情真實狀況的認知。
我並不是因為心上人的死亡才變得悲觀的。我是被心上人的死亡所喚醒,從此才開始學習,如實地觀察事物。
一個人必須要千錘百煉,穿越生命中最深刻的痛苦,才能獲得這樣的認知,從此,定於正見,不再動搖。
(一
一輩子看似很長,其實很短,站在墳墓的邊上,迴首這一生的往事,就像是一個恍惚的夢境。
在每日的忙忙碌碌中,我們變老了。緊跟著第一縷白發出現的,是第一顆牙齒的鬆動和掉落。然後,是身體各部分此起彼伏的疼痛,無法緩解的疼痛,就像一部已經磨損了水車,總是會發出吱呀吱呀的聲響。
劉申的第五顆牙齒掉落下來的時候,他對著銅鏡自照了好一會兒。看著癟下去的兩腮和嘴裏的那個空洞,劉申決定在老漢王、劉言的母親和汪氏皇太後的陵寢近旁,開始修建自己的陵墓。
他令我們的嫡出次子、皇三子負責督辦這個工程。
在設計他的陵墓樣式之前,他親自帶著皇三子去京畿附近看了一些古代帝王的陵寢。
皇三子這才驚訝地發現,原來在運京附近,古往今來竟然已經有這麽多的帝王和他們的功業歸於塵土,寂寂無聞地湮滅在黃土堆中。
劉申站在一個500多年前建造的、已經殘缺不全的墓碑前,對皇三子說:“兒子,你知道為何這些古代偉大的帝王生前都要為自己修一個如此壯觀墳墓嗎?”
皇三子迴答說:“那是因為他們想要昭示王朝的偉大,讓天下的人,讓後來的人見到那個時代的繁華和光榮,心生景仰和讚歎吧。”
劉申搖頭。
皇三子說:“不是嗎?那是為了什麽呢?”
劉申說:“那是因為他們在一生當中,都倍感孤獨。他們經曆了那麽深刻的生前孤獨,就會很害怕再去經曆死後更為漫長的孤獨。“”
他說:“越是有為的君王,越是偉大的君王,他所經曆的孤獨,也就越深刻,越是尋常的人和尋常的勸慰,所不能開解的。”
皇三子看著他日漸蒼老的父親。劉申曾經光滑的額頭上,現在布滿了像刀刻一樣深邃的皺紋。他體會到劉申語境中的蒼涼和感慨。他說:“父皇......”
父子倆一起漫步在過去王朝的廢墟之上,感受著曆史的輪迴與滄桑。陽光穿過鬆柏的枝葉,斑斑點點地跳躍著,照在他們的身上。
劉申對皇三子說:“所以啊,你也不用羨慕你的哥哥,不用羨慕他被立為皇太子,不用羨慕他日後的九五之尊、權傾天下。你不用看著這些東西心動眼紅。你要明白,任何成功,都需要付出代價。一個人的成功越輝煌,代價就越沉重。若是不願意付出那樣的代價,就不要去羨慕和嫉妒那樣的成功。老天爺是公平的,不會偏袒任何一個人,不會讓任何一個人的所得,與他的付出不相平衡。”
劉申對兒子說:“你哥哥做了國家的儲君,那也就意味著,他必須用一生,來承擔起這樣規模浩瀚的孤獨。”
劉申說:“父皇用一生的體會,向你證明,這種孤獨,它是勢不可擋,很難承受的。”
皇三子看著父親,默然點頭。
劉申說:“在這個國家裏,除了皇太子,你就是第二個最有資格繼承皇位的人。兄弟們都在看著你的榜樣。你怎樣行事,怎樣選擇,對國家的未來,影響重大。雖然你並不是皇太子,但是,你對天下人命運的影響力,是和他一樣的。”
皇三子惶恐道:“父皇,兒臣不敢有非分之想。”
劉申搖頭說:“人是很複雜難測的,今天不想的事情,焉知將來也一直不想?”
他看了一眼兒子緊張的表情,說:“你也不要這樣緊張。我並沒有說你有非分之想。父親相信,經曆過你弟弟的事情之後,你們大家都從中吸取了教訓。”
聽父親這樣說,皇三子才略略放鬆下來。
劉申說:“兒子,知道父親為什麽把修建陵墓的差事派給你嗎?”
皇三子說:“請父皇訓示。”
劉申說:“父親希望你在修建我的陵墓時,好好地多看看我的身後結局,多看看古往今來這許多帝王的最後歸宿,好好思索一下那些躺在裏麵的人和他們的一生,想想父皇平時對你們說的話,還有今天單獨對你說的話。”
劉申說:“作為父皇的兒子,你的哥哥,他的命運就是去接替父皇,繼續承擔起對天下人的責任,和這樣高處不勝寒的極度孤獨,而你呢,孩子,你的命運,就是幫助父皇,去做到父皇這一生沒有做到的事情:去幫助你的兄弟,承擔起這樣艱難的使命和如此難耐的孤獨。”
劉申說:“你們是同父同母的親生兄弟,是手足,血肉相連。如果親兄弟都不去幫助他,他以一己之力,要想擔負起讓天下億萬臣民幸福安康的責任,那,該有多麽的艱難呢。”
他說:“若是當年沒有你們的舅舅,赤膽忠心地全力相助,父皇也不會有今天的基業可以傳承給你們。父皇也不會有機會,心安理得地睡進這個宏偉的陵墓,不會有機會,不負今生地重新迴歸於大地。”
劉申對兒子說:“你要記住啊,兄弟齊心,其利斷金。你弟弟為兄弟姐妹們做了一個壞的榜樣,父皇深切地希望你,要為兄弟姐妹們做出一個好的表率,讓天下人看到,我們劉家的子孫,不是隻懂得為自己追名逐利的,而是能夠繼續承擔起天下人的期盼和願望。”
劉申說:“兒子,你能夠讓父皇放心地安睡於我們站立的這片土地下嗎?”
皇三子眼中含淚,跪倒在劉申的麵前,他說:“父皇還正當盛年,不要說這些讓兒子心裏難過的話。父皇一定會萬壽無疆的。兒子,領會了父皇的意思,懂得了父皇的心思。兒子,一定做好皇太子的左膀右臂,盡兒子的一生,支持他,幫助他,寬解他,做他的後盾,增強他的力量,讓天下人看看劉氏子孫的風範。”
皇三子說:“請父皇放心,兒子,絕對不會辜負父皇的殷切期望!”
劉申滿意地點點頭,說:“好孩子。父皇相信你們。父皇離開這個世界之後,你們一定都能比父皇做得更好,不會讓天下臣民,對我們劉家子弟失望。”
(二
劉申和我所出的兒子們,總體上來說,是彼此友愛而團結的。從昌平侯事件之後,他們終其一生,都是互相支持的,沒有成為彼此的敵人和對手。
我們的孫子們,雖然數量很多,但是,也保持了這樣的關係。
這與劉申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在劉申和你身上都發生過的兄弟鬩牆,在我們的後代當中,最終都沒有再重演過,一直到王朝被篡位者滅亡的時候,主幹宗室之間,也依然保持了這樣的和睦與友好。
這是一生裏,我臨終時,深感欣慰的事情之一。
我們的第二個兒子,皇三子,後來,不僅成為了國家倚重的賢良重臣,而且,成了一個有名的詩人。他在輔佐他的長兄統治國家的同時,寫了很多優美的詩歌。在他早年的詩歌中,有很多膾炙人口的名句,是描寫人們在生命過程中孤獨的心情的。而到了他晚年的詩歌中,這種對於人心普遍孤獨的深入洞察和深切悲憫,就漸漸升華為了一種安處孤獨的平靜與從容。
我很喜歡讀他的詩句。並不是因為他是我生的兒子才會喜歡讀。而是因為那些句子,的確會在很深的地方觸動我的內心。
他寫了一生的孤獨,參悟了一生的孤獨,我不知道這和劉申當年讓他督建陵寢那件事情,有沒有什麽關係。也許有吧。也許沒有。誰知道呢。
我的這個兒子,是死在我前麵的。
他在60歲的時候,病死在運京任上了。
已經年逾80歲的我,去他的府第參加了他的葬禮。麵對著他睡在棺槨中平靜的麵容,我淚水縱橫。現在,他再也不能寫出他母親此刻內心的孤獨了——再也沒有人能夠寫出他母親這一生所經曆的孤獨。那種在80歲時送別親愛的兒子進入墳墓的孤獨。
所以,孩子們,就像先皇想要告訴你們的,不要傾慕權力,極端的權力背後,是極端的孤獨,我也很想告訴你們,也不要向往高壽。高壽的背後,也是同樣深刻的孤獨,勢不可擋的、無法開解的、無法言說的孤獨。
所有這些世人渴望的、孜孜以求的東西背後,其實,都有深淵般的陰影,並沒有什麽好羨慕的,沒什麽值得你們去貪求。
它們不管多麽光華奪目,都不過是穿了不同盛裝華服的同一件東西:孤獨。
那種在青春年少時送別深愛的戀人奔赴死亡的孤獨,那種在白發蒼蒼的時候送別兒孫走進死亡的孤獨。那種雖然活著,但卻無數次地死亡著的,孤獨。
如夢百年,究有何獲?
也許,你們會覺得,我這個老太婆太悲觀了。但是,我告訴你們,這不叫悲觀,這叫如實觀。是符合事情真實狀況的認知。
我並不是因為心上人的死亡才變得悲觀的。我是被心上人的死亡所喚醒,從此才開始學習,如實地觀察事物。
一個人必須要千錘百煉,穿越生命中最深刻的痛苦,才能獲得這樣的認知,從此,定於正見,不再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