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六章楊彪叛亂(2
(一
楊彪和劉申彼此麵對著。
自從上次楊彪從北線凱旋以來,君臣間再也沒有單獨麵對過,彼此都已經很久沒有端詳過對方了。
那時候,距離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並不遙遠,朝堂的風氣和君臣間的關係還是很健康的,沒有後來那樣的森嚴等級。君臣議事時,臣子並不需要一直跪在地上,或者是站立在台階之下,更不需要趴伏在地上迴話。君臣之間,往往可以相對平等地坐而論道。
劉申邀請楊彪在他的對麵坐下。內侍小心地給楊彪奉上今春上供的新茶。
茶碗的蓋子一打開,頓時滿室盈香,空氣中充滿了春日江南的氣息。
楊彪的腦子裏不由得再次浮現出和你在北線大本營最後話別的情形。你的身影出現在嫋嫋上升的茶水的霧氣中。楊彪再次感到一陣內心的悸動。他暗自咬了咬牙根,強行把有關你的念頭摁入記憶的湖底。
劉申隔著嫋嫋白汽,看著楊彪臉上的微妙表情。
君臣默默地各自品了一口茶。
劉申說:“大將軍此來是想要就裁軍事宜,給我一些好的建議嗎?”
楊彪說:“不敢。陛下對裁軍這樣重大的事情,一定是謀定而後動的,想來對於如何施行,都已經成竹在胸了。臣治軍多年,對軍隊的情況還是略有一些了解,若陛下有所諮詢,臣願意為陛下提供一些情況,供陛下參考。”
劉申疲倦地笑了一下,說:“大將軍和我知交多年,是漢軍的最高統帥,有關裁軍這樣重大的事情,我沒有聽過大將軍的意見,怎麽敢輕舉妄動呢。早就想延請大將軍過來單獨請教了,隻是,我對此事尚未下定決心,恐怕過早宣召大將軍入宮議事,外界會以為我已經下了決斷,轉為逢迎君上,我就再也聽不到多少暢所欲言的中允客觀之論作為參考了,故而延遲至今。個中緣由,還望大將軍體會,劉申絕對沒有輕忽大將軍意見的想法。”
楊彪起立拱手道:“陛下言重。臣雖然蒙陛下洪恩,做了漢軍的統領,但漢軍始終是陛下的漢軍,我們或戰或和,都唯陛下馬首是瞻,都是為了國家的利益。臣一介武夫,自知於這樣的重大國政上,見識遠遠不及陛下高瞻遠矚,故而前期無有多少發言,臣但知身為軍人,應該始終以故大將軍為榜樣,堅定擁戴陛下,支持陛下的決定,為陛下的前進掃清障礙,如此而已。”
劉申點頭,示意楊彪坐下。他說:“很好。大將軍在此事上的堅定支持,是朕躬莫大的榮耀和欣慰。大將軍於施行此事,有何條陳建議,朕願洗耳恭聽。”
楊彪心裏跳了一跳:果然,劉申對裁軍心意已決,之前所說的那些,不過是客氣話而已。而且,他在最後一句自稱為“朕”,暗示了無上的君權和臣子的責任,看似輕描淡寫,實則綿裏藏針。
楊彪於是將思忖多日的若幹裁軍實施建議,向劉申一一道來。
劉申仔細地傾聽著他的建議,在心裏判斷著楊彪的誠意。
劉申覺得,楊彪的這些建議相當及時而重要,有很多細節問題,的確是他因為不是特別熟悉軍隊的情況而難以想到的,楊彪的建議很好地彌補了自己的考慮不周,而楊彪向他提供的解決方案參考,也很有價值,簡單易行,幹脆麻利。楊彪的確是軍事方麵的傑出天才,隻要事涉軍事、軍隊,他的實幹才華,就如同出鞘的精鋼馬刀一樣,寒光閃閃,鋒利無比,讓滿朝文臣武將,瞬間都黯然失色。
劉申不由得在心裏歎息,若這樣一個人才,處事為人能夠像你那樣光明磊落,讓人仰慕感動,該有多好啊。他也不由得慚愧自己德行欠缺,沒有福氣,在太平盛世裏,再也得不到第二個你那樣的蓋世英雄的輔佐了。
(二
楊彪陳述完畢之後,劉申麵露感激和喜悅之色。
劉申說:“與君一席談,勝讀十年書啊。大將軍對軍隊狀況了如指掌,果然是考慮周全,算無遺策,每一條建議都如同及時雨,正是朕所需要的,對朕啟發甚多,提醒甚為重要。”
劉申說:“裁軍此事,若能圓滿成功,為國家節約下大量的財富,惠利民生,大將軍當居首功!天下萬民,也必當深深感謝大將軍的恩德。”
楊彪道:“食君之祿,忠君之事,原本就是人臣本分。”
劉申說:“大將軍放心,以上事宜,朕都將一一遵照大將軍的建議去實施,以大將軍的意見為朕的意見。大將軍迴去之後,不妨上個書麵的奏折進來,以免朕剛剛聽漏或者記得不全。”
楊彪再次起立,拱手施禮道:“臣遵旨。”
他一直保持著行禮的姿勢,沒有迴到座位。
劉申審視著他。
劉申說:“大將軍可是還有其他的話,要對朕說?”
楊彪說:“正是。臣還有一個不情之請,希望陛下能夠恩準。”
劉申說:“大將軍請講。”
楊彪跪下道:“陛下,眾多漢軍將士追隨陛下多年,如今即將裁軍,許多將士將會卸甲還鄉,從此遠離京畿,今生想要再次見到陛下,殊為不易。臣今日代廣大漢軍將士,向陛下懇請一個特別的恩典,希望在裁軍旨意頒行之前,陛下能夠在漢軍建軍紀念日,也就是故大將軍在清風寨第一次向漢軍500騎精銳發表講話的那一天,親臨京郊大校場,參加漢軍最大規模的一場閱兵,讓龐大強盛的漢軍,最後一次將他們的英勇和榮光,呈現於陛下的眼前,也讓廣大漢軍將士,最後一次再沐浴君恩浩蕩,親見陛下與他們馳騁在一起,與他們榮辱與共,血肉相連,讓他們在歸鄉之前,把陛下的英姿,永遠地銘刻在記憶裏。臣也鬥膽懇請陛下,在校場對廣大漢軍將士,親口諭示國家對他們的感謝和對他們的銘記。”
楊彪叩頭道:“陛下若肯親臨閱兵,對於漢軍全體將士,都將是一個莫大的驚喜和感動。相信在陛下的親口諭示之後,所有的漢軍將士,都將理解即將到來的裁軍,同樣是為天下的根本福祉而行,都能認同陛下的英明決策,都能踴躍響應,自覺服從遣歸的安排。”
楊彪強調說:“臣深知這些年陛下為國事操勞,聖體欠安,不宜軍旅奔波,然而,臣以為,裁軍之前,陛下的這一趟閱兵,至關重要,其他人的動員效果,都無法與陛下親往軍中的看望和動員相比。臣懇請陛下,深思熟慮,能夠特別開恩,親臨軍中,滿足全體漢軍將士的共同心願。”
楊彪的話,入情入理,深深打動了劉申的心。
劉申本來對漢軍也是有著特別的感情,說到裁軍,雖然理智上覺得勢在必行,情感上,還是多少有些唏噓感慨的。本來劉申就在考慮,要不要在裁軍聖旨頒行之前,去軍中看望一下那些為他浴血奮戰的將士,給予特別的安撫和嘉獎,楊彪這個建議,對劉申來說,是正中下懷。
劉申沉默了一會兒。楊彪期待地跪在那裏,等待著他的決定。
劉申思考的時間並不長,然而,楊彪心裏有鬼,覺得這段時間長如萬年。
不知道過了多久,他終於聽到了劉申的聲音。
劉申說:“大將軍的建議非常好,朕正有此意,朕準奏。大閱兵的事就請大將軍來安排吧。朕聽從大將軍的安排,屆時一定親往校場,勉勵感謝全體漢軍士兵,並有諸多特別的恩賞。”
懸吊在楊彪心上的一塊巨石砰然落地。
楊彪感到整個人都一陣輕鬆,額頭上的皺紋瞬間舒展。
他精神振奮地伏地禮拜,大聲謝恩道:“臣代全體漢軍將士,感謝陛下的隆厚聖恩。臣等率漢軍精銳將士,在大校場恭迎陛下的視察!”
(一
楊彪和劉申彼此麵對著。
自從上次楊彪從北線凱旋以來,君臣間再也沒有單獨麵對過,彼此都已經很久沒有端詳過對方了。
那時候,距離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並不遙遠,朝堂的風氣和君臣間的關係還是很健康的,沒有後來那樣的森嚴等級。君臣議事時,臣子並不需要一直跪在地上,或者是站立在台階之下,更不需要趴伏在地上迴話。君臣之間,往往可以相對平等地坐而論道。
劉申邀請楊彪在他的對麵坐下。內侍小心地給楊彪奉上今春上供的新茶。
茶碗的蓋子一打開,頓時滿室盈香,空氣中充滿了春日江南的氣息。
楊彪的腦子裏不由得再次浮現出和你在北線大本營最後話別的情形。你的身影出現在嫋嫋上升的茶水的霧氣中。楊彪再次感到一陣內心的悸動。他暗自咬了咬牙根,強行把有關你的念頭摁入記憶的湖底。
劉申隔著嫋嫋白汽,看著楊彪臉上的微妙表情。
君臣默默地各自品了一口茶。
劉申說:“大將軍此來是想要就裁軍事宜,給我一些好的建議嗎?”
楊彪說:“不敢。陛下對裁軍這樣重大的事情,一定是謀定而後動的,想來對於如何施行,都已經成竹在胸了。臣治軍多年,對軍隊的情況還是略有一些了解,若陛下有所諮詢,臣願意為陛下提供一些情況,供陛下參考。”
劉申疲倦地笑了一下,說:“大將軍和我知交多年,是漢軍的最高統帥,有關裁軍這樣重大的事情,我沒有聽過大將軍的意見,怎麽敢輕舉妄動呢。早就想延請大將軍過來單獨請教了,隻是,我對此事尚未下定決心,恐怕過早宣召大將軍入宮議事,外界會以為我已經下了決斷,轉為逢迎君上,我就再也聽不到多少暢所欲言的中允客觀之論作為參考了,故而延遲至今。個中緣由,還望大將軍體會,劉申絕對沒有輕忽大將軍意見的想法。”
楊彪起立拱手道:“陛下言重。臣雖然蒙陛下洪恩,做了漢軍的統領,但漢軍始終是陛下的漢軍,我們或戰或和,都唯陛下馬首是瞻,都是為了國家的利益。臣一介武夫,自知於這樣的重大國政上,見識遠遠不及陛下高瞻遠矚,故而前期無有多少發言,臣但知身為軍人,應該始終以故大將軍為榜樣,堅定擁戴陛下,支持陛下的決定,為陛下的前進掃清障礙,如此而已。”
劉申點頭,示意楊彪坐下。他說:“很好。大將軍在此事上的堅定支持,是朕躬莫大的榮耀和欣慰。大將軍於施行此事,有何條陳建議,朕願洗耳恭聽。”
楊彪心裏跳了一跳:果然,劉申對裁軍心意已決,之前所說的那些,不過是客氣話而已。而且,他在最後一句自稱為“朕”,暗示了無上的君權和臣子的責任,看似輕描淡寫,實則綿裏藏針。
楊彪於是將思忖多日的若幹裁軍實施建議,向劉申一一道來。
劉申仔細地傾聽著他的建議,在心裏判斷著楊彪的誠意。
劉申覺得,楊彪的這些建議相當及時而重要,有很多細節問題,的確是他因為不是特別熟悉軍隊的情況而難以想到的,楊彪的建議很好地彌補了自己的考慮不周,而楊彪向他提供的解決方案參考,也很有價值,簡單易行,幹脆麻利。楊彪的確是軍事方麵的傑出天才,隻要事涉軍事、軍隊,他的實幹才華,就如同出鞘的精鋼馬刀一樣,寒光閃閃,鋒利無比,讓滿朝文臣武將,瞬間都黯然失色。
劉申不由得在心裏歎息,若這樣一個人才,處事為人能夠像你那樣光明磊落,讓人仰慕感動,該有多好啊。他也不由得慚愧自己德行欠缺,沒有福氣,在太平盛世裏,再也得不到第二個你那樣的蓋世英雄的輔佐了。
(二
楊彪陳述完畢之後,劉申麵露感激和喜悅之色。
劉申說:“與君一席談,勝讀十年書啊。大將軍對軍隊狀況了如指掌,果然是考慮周全,算無遺策,每一條建議都如同及時雨,正是朕所需要的,對朕啟發甚多,提醒甚為重要。”
劉申說:“裁軍此事,若能圓滿成功,為國家節約下大量的財富,惠利民生,大將軍當居首功!天下萬民,也必當深深感謝大將軍的恩德。”
楊彪道:“食君之祿,忠君之事,原本就是人臣本分。”
劉申說:“大將軍放心,以上事宜,朕都將一一遵照大將軍的建議去實施,以大將軍的意見為朕的意見。大將軍迴去之後,不妨上個書麵的奏折進來,以免朕剛剛聽漏或者記得不全。”
楊彪再次起立,拱手施禮道:“臣遵旨。”
他一直保持著行禮的姿勢,沒有迴到座位。
劉申審視著他。
劉申說:“大將軍可是還有其他的話,要對朕說?”
楊彪說:“正是。臣還有一個不情之請,希望陛下能夠恩準。”
劉申說:“大將軍請講。”
楊彪跪下道:“陛下,眾多漢軍將士追隨陛下多年,如今即將裁軍,許多將士將會卸甲還鄉,從此遠離京畿,今生想要再次見到陛下,殊為不易。臣今日代廣大漢軍將士,向陛下懇請一個特別的恩典,希望在裁軍旨意頒行之前,陛下能夠在漢軍建軍紀念日,也就是故大將軍在清風寨第一次向漢軍500騎精銳發表講話的那一天,親臨京郊大校場,參加漢軍最大規模的一場閱兵,讓龐大強盛的漢軍,最後一次將他們的英勇和榮光,呈現於陛下的眼前,也讓廣大漢軍將士,最後一次再沐浴君恩浩蕩,親見陛下與他們馳騁在一起,與他們榮辱與共,血肉相連,讓他們在歸鄉之前,把陛下的英姿,永遠地銘刻在記憶裏。臣也鬥膽懇請陛下,在校場對廣大漢軍將士,親口諭示國家對他們的感謝和對他們的銘記。”
楊彪叩頭道:“陛下若肯親臨閱兵,對於漢軍全體將士,都將是一個莫大的驚喜和感動。相信在陛下的親口諭示之後,所有的漢軍將士,都將理解即將到來的裁軍,同樣是為天下的根本福祉而行,都能認同陛下的英明決策,都能踴躍響應,自覺服從遣歸的安排。”
楊彪強調說:“臣深知這些年陛下為國事操勞,聖體欠安,不宜軍旅奔波,然而,臣以為,裁軍之前,陛下的這一趟閱兵,至關重要,其他人的動員效果,都無法與陛下親往軍中的看望和動員相比。臣懇請陛下,深思熟慮,能夠特別開恩,親臨軍中,滿足全體漢軍將士的共同心願。”
楊彪的話,入情入理,深深打動了劉申的心。
劉申本來對漢軍也是有著特別的感情,說到裁軍,雖然理智上覺得勢在必行,情感上,還是多少有些唏噓感慨的。本來劉申就在考慮,要不要在裁軍聖旨頒行之前,去軍中看望一下那些為他浴血奮戰的將士,給予特別的安撫和嘉獎,楊彪這個建議,對劉申來說,是正中下懷。
劉申沉默了一會兒。楊彪期待地跪在那裏,等待著他的決定。
劉申思考的時間並不長,然而,楊彪心裏有鬼,覺得這段時間長如萬年。
不知道過了多久,他終於聽到了劉申的聲音。
劉申說:“大將軍的建議非常好,朕正有此意,朕準奏。大閱兵的事就請大將軍來安排吧。朕聽從大將軍的安排,屆時一定親往校場,勉勵感謝全體漢軍士兵,並有諸多特別的恩賞。”
懸吊在楊彪心上的一塊巨石砰然落地。
楊彪感到整個人都一陣輕鬆,額頭上的皺紋瞬間舒展。
他精神振奮地伏地禮拜,大聲謝恩道:“臣代全體漢軍將士,感謝陛下的隆厚聖恩。臣等率漢軍精銳將士,在大校場恭迎陛下的視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