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黃龍會議是你參加的最後一次全**事會議。
會議結束後,劉申親自送你北去。
他一直把你送到了陽泉關。
你們君臣在一起度過了你此生的最後一個除夕和新年。
劉申在新年到來前,頒旨恢複了你的王爵。
你在黃龍會議期間,提出的攻克南線36城的種種戰術,加上之前你的種種攻城戰例,後來被徐在田整理集納為一冊《破城策》,成為了漢軍演習所的經典教材,也是那個時代非常重要的軍事典籍。
在此後的數百年時間裏,漢人軍隊在城池攻防戰中的戰術思想,都受到你的深刻影響。
(二)
除夕之夜裏,劉申宴請你,邀請你共同守歲。
你們君臣屏退左右,相對而坐,互相祝酒,共同迎接新年的到來。
那是你生命中的最後一個新年。
你們互祝新春吉慶之後,劉申向你問起了峒城之戰的打法。你向他預言說,那將會是一場非常艱難的浴血戰鬥,你要他做好北漢軍大量傷亡的準備。你告訴他,在最後的關頭,他必須親臨戰場鼓舞士氣,他必須孤注一擲,寧死不退。你推薦了陳守業協助他指揮這次戰鬥。你說,陳守業的穩紮穩打和耐心堅韌,非常適合此戰,這些年你刻意放手讓陳守業在南線戰事中闖蕩磨練,成就他積累豐富的南線作戰經驗,將他鍛造圓熟,就是為劉申準備著此時之用。
劉申問你,如果身體允許,可否在北線戰事結束之後,親自迴來指揮攻打峒城的決戰?
你搖頭。
你說,即使身體允許,你也不會在結束北線戰事之後,迴來南邊親自指揮攻打峒城的戰役,你不會為攻滅峒城的最後會戰給予劉申任何建議。
劉申很驚訝。他問你為什麽?攻滅峒城的戰役可是天下安定前最後的大規模戰鬥。難道你辛苦了這數年,付出了這麽大的代價,不就是為了峒城之戰的最後勝利嗎?此戰若勝,那可是人臣所能立下的不可超越的不世之功!難道你要將這理所當然的不世之功。拱手讓人嗎?
他不明白為何你在最後的一刻要退出決戰,就連戰術建議也不能給出?
你坦誠地對劉申說:這是為了你父親。劉言雖然並不是一個稱職的君王,但也還不算是一個暴戾的君王,而且是你父親定國公侍奉和忠誠的君王。他對你父親定國公,始終也很尊重。頗為厚待。你父親直到臨終,也從來沒有想過你日後會要更換效忠的君主,更不會想到有朝一日,你會幫助劉申,把劉言逼到今天的絕境。
你對劉申說:“先父臨終前,向琴兒交代了不少事情,但是,他從來都沒有交代過,要讓臣效忠峒城。因為他認為這是一件不言而喻的事情,根本無須交代。”
你說:“臣現在的行為。先父在九泉之下如若得知,一定會萬分震驚而心痛不已。”
你說:“若是臣再親手去覆滅峒城,臣的先父一定不能原諒臣。臣死後將會不知如何去麵對他老人家。”
你說:“之前的事情都是臣幫國家做的。唯有這件事情,臣希望能夠不參與其中。臣想為了先父,而退出不參加峒城的作戰。請漢王在這一點上體恤臣的不得已苦衷。”
你說:“臣知道,這樣的姿態看上去有點虛偽,但臣也實在是沒有別的辦法來表達孝順了。臣不能因為要孝順長輩而任由自己做不正確的事情,也不能因為要做正確的事情而不對長輩表達敬意。”
你說:“臣想來想去,好像隻有這樣的方式可以兩麵顧全。”
你說:“請漢王原諒臣在這件事情上的效忠,不能善始善終。”
你說:“微臣從小生活在清川。多年來都沒在先父身邊盡過孝道。迴家後,又因為臣的緣故而導致家中風波不斷,讓先父在兩個兒子一個女兒之間,十分為難。內心難過。敵人襲擾崔家集和黃桑峪口時,臣又遠在清川在養病,沒能幫助先父配合於文濤統領共同做好聯手協防,讓先父諾大年紀,還不得不親自上陣指揮,最後受了箭傷。如果臣一直在家。先父就不會受那次箭傷,而如果沒有受那次箭傷,先父也就不會那麽早去世了。”
你說:“臣連先父的最後一麵也沒有趕迴來見到,讓先父身邊沒有兒子送終就離開世界了。先父把諾大的家業交付給臣。但臣也辜負了先父的交托,臣讓它們都和敵軍一起,被埋葬在巨大的泥龍之下了。”
你說:“不知道有多少次,臣夢到過從清川迴家的那個晚上,臣看著烈焰在家裏飛騰,士兵在院子裏舉刀屠戮,但是,臣卻沒有辦法憑一人之力阻止他們。臣隻能權衡利害,救了琴兒,離開了被屠戮的莊鎮,就連先父的靈位也沒來得及救出來,臣不得不看著它和先父的靈柩遺體一起,被火焰吞沒了。”
你說:“先父一生對臣始終寄予厚望,但臣最後什麽事情也沒有為他做到。臣沒有替他安頓好陪伴了他幾十年的姨娘,也沒有照顧好他的另外一個兒子,沒能和景雲和睦相處,沒能挽救他,感動他,友愛他,結果,讓他一直陷在孤單和仇恨裏,變成了君夫人的惡夢,變成了叛變國家的罪人。”
你說:“臣連一個像樣的葬禮,也都沒能給先父辦過,就連亡母的墳塋也沒有保住。雖然後來在燕塘關,臣給父母設立了靈堂,也做了追魂的道場,但,這都隻不過是對自己慚愧之心的一個安慰罷了。“
你說:“迴想起來,這一生,臣真是一個不孝的兒子,愧對先父的厚望和深愛。”
(三)
劉申說:“我理解。”
他說:“我何嚐不也是這樣的一個兒子。何嚐不是一樣地令先王失望,何嚐不是一樣地,在死後不知道如何去麵對先王的在天之靈。”
劉申說:“是我,覺得自己比弟弟有才,在朝堂上常常不顧及他的顏麵,與他公然政見相左,對他的權威造成了傷害。我也多方結交了朝臣。加劇了他的恐懼與不安。”
劉申說:“作為長兄,其實我從小都瞧不起他的體弱和平庸,很少用兄長之心來友愛他,教導他。也從來都沒有真正地尊重過、體諒過他的母親。”
他說:“先王在立長立嫡的問題上猶豫了很久,最後就是希望我們兄弟和睦相處,齊心協力。可我們還是讓父親失望了,弄到現在這樣水火不容。”
劉申說:“夜深人靜的時候,我也常常感到愧疚。如果要說不孝的兒子。我,也算是其中一個吧。”
劉申說:“我也許做了正確的事情,但卻沒有用仁愛的方式來做到。我最後,也還是把正確的事情,建立在殘酷的基礎上了。”
劉申說:“每一次在南線攻克了重要的關隘時,我心裏都覺得很高興。我從來沒有想到過弟弟心裏的感受,我也從來沒有同情過他的感受。我竟然對他一點悲憫也沒有。發現這一點,我很吃驚。我怎麽會是這樣一種人呢?”
劉申說:“我小時候在史書上看到那些骨肉相殘的事例之後,曾對先王說,他們的內心怎麽會那麽冰冷呢。他們怎麽能對自己的家人做出這樣的事情呢。先王當時聽了,深受感動,無數次地對人誇讚了我的仁孝。可能就因為我說過這樣的話,先王認為我長大以後絕對不會變成這樣的人。”
劉申說:“可是,真可怕啊,我現在發現自己也變成這種人了。”
(四)
你說:“漢王。臣知道,請求不參與峒城之戰,這種話,不是一個臣子可以說的。臣深知死罪。”
劉申說:“不,不。大將軍。你是把我看成可以肝膽相照的朋友,可以同生共死的兄弟,才會對我說的。”
你說:“謝漢王寬宏不究。”
劉申說:“我準了你的請求了。”
他說:“峒城之戰,是我們兄弟之間最後的戰爭。我會親自去了結它。我會去擔起我的命運。我的責任。”
他對你說:“大將軍,你就專注於北線的戰事吧。”
劉申不知道,你早在第一次峒城覲見迴家後,就把你觀察到的城防弱點,破城的突破口,破城的戰術全部和我說過了。因為我當時很驚訝你隻在峒城待了一天。就把它看得這麽透,所以我必定記住了你的話,而劉申親赴峒城決戰時,因為關心劉申,我必定會把你的攻城建議告訴劉申。
你太了解劉申的軍事能力了。你知道,他的軍事能力不僅遠遠弱於你,而且遠遠弱於漢軍中的不少將領。你死之後,日久天長,難免有人會因為劉申的軍事能力差而看不起他,或者更會因此而心生異誌。
因此在戰爭的最後階段,在最關鍵的一戰中,你必須給劉申一個機會,讓他向全軍展示他的軍事才能,讓全軍對他刮目相看,震撼這些將領和部隊,讓他們之後久久不敢輕舉妄動。
你就這樣,最後一次表達了對父親的敬意和歉疚,並且,送給了劉申一份珍貴的禮物。
後來,我果然在劉申臨行前,對他說了你的攻城思路,劉申就按照你的思路,打贏了這場戰鬥。
劉申在此戰中的深謀遠慮、高瞻遠矚和真知灼見,讓漢軍上下大為驚歎,想不到劉申有時候打仗也會有這麽高水平的發揮。正是這個“有時候會有超水平發揮”,對於保持漢軍對劉申的服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五)
在那次最後的除夕宴請上,劉申再三對你勸說,結束了北線的戰事後,他殷切希望你一定要迴運京養病,再也不能操勞國事軍務了。
這一次,你答應了劉申。
你沒有告訴他,那是不可能發生的了。
如果沒有中途病死,你也打算和北線的戰爭同歸於盡。在戰爭停止時,你將不會活在這個世界上,你不會活著從北線迴來。
你會幫劉申,消滅掉他建立新朝的最後一個顧忌:你自己。
你會讓他在沒有任何人可以和他分庭抗禮的情況下,放心大膽地去開辟新的中央集權的統一王朝。
你在運京對留在後方的舊部們說,你將會是劉申王座前的最後一級台階,那就是這個意思。
你後來對謝雙成說:“因為我的作戰,天下各方都死了這麽多的人,他們都因為我,而無法邁入太平的年代了。我理應去陪著他們。我理應死於戰爭。我不能單獨邁入太平的年代去享受。否則,就太不公平了。”
你在心中默默地祝禱:“琴兒,你和漢王,一切守護著那些活著的人們吧。我,去陪那些死去的人了。”(未完待續。)
黃龍會議是你參加的最後一次全**事會議。
會議結束後,劉申親自送你北去。
他一直把你送到了陽泉關。
你們君臣在一起度過了你此生的最後一個除夕和新年。
劉申在新年到來前,頒旨恢複了你的王爵。
你在黃龍會議期間,提出的攻克南線36城的種種戰術,加上之前你的種種攻城戰例,後來被徐在田整理集納為一冊《破城策》,成為了漢軍演習所的經典教材,也是那個時代非常重要的軍事典籍。
在此後的數百年時間裏,漢人軍隊在城池攻防戰中的戰術思想,都受到你的深刻影響。
(二)
除夕之夜裏,劉申宴請你,邀請你共同守歲。
你們君臣屏退左右,相對而坐,互相祝酒,共同迎接新年的到來。
那是你生命中的最後一個新年。
你們互祝新春吉慶之後,劉申向你問起了峒城之戰的打法。你向他預言說,那將會是一場非常艱難的浴血戰鬥,你要他做好北漢軍大量傷亡的準備。你告訴他,在最後的關頭,他必須親臨戰場鼓舞士氣,他必須孤注一擲,寧死不退。你推薦了陳守業協助他指揮這次戰鬥。你說,陳守業的穩紮穩打和耐心堅韌,非常適合此戰,這些年你刻意放手讓陳守業在南線戰事中闖蕩磨練,成就他積累豐富的南線作戰經驗,將他鍛造圓熟,就是為劉申準備著此時之用。
劉申問你,如果身體允許,可否在北線戰事結束之後,親自迴來指揮攻打峒城的決戰?
你搖頭。
你說,即使身體允許,你也不會在結束北線戰事之後,迴來南邊親自指揮攻打峒城的戰役,你不會為攻滅峒城的最後會戰給予劉申任何建議。
劉申很驚訝。他問你為什麽?攻滅峒城的戰役可是天下安定前最後的大規模戰鬥。難道你辛苦了這數年,付出了這麽大的代價,不就是為了峒城之戰的最後勝利嗎?此戰若勝,那可是人臣所能立下的不可超越的不世之功!難道你要將這理所當然的不世之功。拱手讓人嗎?
他不明白為何你在最後的一刻要退出決戰,就連戰術建議也不能給出?
你坦誠地對劉申說:這是為了你父親。劉言雖然並不是一個稱職的君王,但也還不算是一個暴戾的君王,而且是你父親定國公侍奉和忠誠的君王。他對你父親定國公,始終也很尊重。頗為厚待。你父親直到臨終,也從來沒有想過你日後會要更換效忠的君主,更不會想到有朝一日,你會幫助劉申,把劉言逼到今天的絕境。
你對劉申說:“先父臨終前,向琴兒交代了不少事情,但是,他從來都沒有交代過,要讓臣效忠峒城。因為他認為這是一件不言而喻的事情,根本無須交代。”
你說:“臣現在的行為。先父在九泉之下如若得知,一定會萬分震驚而心痛不已。”
你說:“若是臣再親手去覆滅峒城,臣的先父一定不能原諒臣。臣死後將會不知如何去麵對他老人家。”
你說:“之前的事情都是臣幫國家做的。唯有這件事情,臣希望能夠不參與其中。臣想為了先父,而退出不參加峒城的作戰。請漢王在這一點上體恤臣的不得已苦衷。”
你說:“臣知道,這樣的姿態看上去有點虛偽,但臣也實在是沒有別的辦法來表達孝順了。臣不能因為要孝順長輩而任由自己做不正確的事情,也不能因為要做正確的事情而不對長輩表達敬意。”
你說:“臣想來想去,好像隻有這樣的方式可以兩麵顧全。”
你說:“請漢王原諒臣在這件事情上的效忠,不能善始善終。”
你說:“微臣從小生活在清川。多年來都沒在先父身邊盡過孝道。迴家後,又因為臣的緣故而導致家中風波不斷,讓先父在兩個兒子一個女兒之間,十分為難。內心難過。敵人襲擾崔家集和黃桑峪口時,臣又遠在清川在養病,沒能幫助先父配合於文濤統領共同做好聯手協防,讓先父諾大年紀,還不得不親自上陣指揮,最後受了箭傷。如果臣一直在家。先父就不會受那次箭傷,而如果沒有受那次箭傷,先父也就不會那麽早去世了。”
你說:“臣連先父的最後一麵也沒有趕迴來見到,讓先父身邊沒有兒子送終就離開世界了。先父把諾大的家業交付給臣。但臣也辜負了先父的交托,臣讓它們都和敵軍一起,被埋葬在巨大的泥龍之下了。”
你說:“不知道有多少次,臣夢到過從清川迴家的那個晚上,臣看著烈焰在家裏飛騰,士兵在院子裏舉刀屠戮,但是,臣卻沒有辦法憑一人之力阻止他們。臣隻能權衡利害,救了琴兒,離開了被屠戮的莊鎮,就連先父的靈位也沒來得及救出來,臣不得不看著它和先父的靈柩遺體一起,被火焰吞沒了。”
你說:“先父一生對臣始終寄予厚望,但臣最後什麽事情也沒有為他做到。臣沒有替他安頓好陪伴了他幾十年的姨娘,也沒有照顧好他的另外一個兒子,沒能和景雲和睦相處,沒能挽救他,感動他,友愛他,結果,讓他一直陷在孤單和仇恨裏,變成了君夫人的惡夢,變成了叛變國家的罪人。”
你說:“臣連一個像樣的葬禮,也都沒能給先父辦過,就連亡母的墳塋也沒有保住。雖然後來在燕塘關,臣給父母設立了靈堂,也做了追魂的道場,但,這都隻不過是對自己慚愧之心的一個安慰罷了。“
你說:“迴想起來,這一生,臣真是一個不孝的兒子,愧對先父的厚望和深愛。”
(三)
劉申說:“我理解。”
他說:“我何嚐不也是這樣的一個兒子。何嚐不是一樣地令先王失望,何嚐不是一樣地,在死後不知道如何去麵對先王的在天之靈。”
劉申說:“是我,覺得自己比弟弟有才,在朝堂上常常不顧及他的顏麵,與他公然政見相左,對他的權威造成了傷害。我也多方結交了朝臣。加劇了他的恐懼與不安。”
劉申說:“作為長兄,其實我從小都瞧不起他的體弱和平庸,很少用兄長之心來友愛他,教導他。也從來都沒有真正地尊重過、體諒過他的母親。”
他說:“先王在立長立嫡的問題上猶豫了很久,最後就是希望我們兄弟和睦相處,齊心協力。可我們還是讓父親失望了,弄到現在這樣水火不容。”
劉申說:“夜深人靜的時候,我也常常感到愧疚。如果要說不孝的兒子。我,也算是其中一個吧。”
劉申說:“我也許做了正確的事情,但卻沒有用仁愛的方式來做到。我最後,也還是把正確的事情,建立在殘酷的基礎上了。”
劉申說:“每一次在南線攻克了重要的關隘時,我心裏都覺得很高興。我從來沒有想到過弟弟心裏的感受,我也從來沒有同情過他的感受。我竟然對他一點悲憫也沒有。發現這一點,我很吃驚。我怎麽會是這樣一種人呢?”
劉申說:“我小時候在史書上看到那些骨肉相殘的事例之後,曾對先王說,他們的內心怎麽會那麽冰冷呢。他們怎麽能對自己的家人做出這樣的事情呢。先王當時聽了,深受感動,無數次地對人誇讚了我的仁孝。可能就因為我說過這樣的話,先王認為我長大以後絕對不會變成這樣的人。”
劉申說:“可是,真可怕啊,我現在發現自己也變成這種人了。”
(四)
你說:“漢王。臣知道,請求不參與峒城之戰,這種話,不是一個臣子可以說的。臣深知死罪。”
劉申說:“不,不。大將軍。你是把我看成可以肝膽相照的朋友,可以同生共死的兄弟,才會對我說的。”
你說:“謝漢王寬宏不究。”
劉申說:“我準了你的請求了。”
他說:“峒城之戰,是我們兄弟之間最後的戰爭。我會親自去了結它。我會去擔起我的命運。我的責任。”
他對你說:“大將軍,你就專注於北線的戰事吧。”
劉申不知道,你早在第一次峒城覲見迴家後,就把你觀察到的城防弱點,破城的突破口,破城的戰術全部和我說過了。因為我當時很驚訝你隻在峒城待了一天。就把它看得這麽透,所以我必定記住了你的話,而劉申親赴峒城決戰時,因為關心劉申,我必定會把你的攻城建議告訴劉申。
你太了解劉申的軍事能力了。你知道,他的軍事能力不僅遠遠弱於你,而且遠遠弱於漢軍中的不少將領。你死之後,日久天長,難免有人會因為劉申的軍事能力差而看不起他,或者更會因此而心生異誌。
因此在戰爭的最後階段,在最關鍵的一戰中,你必須給劉申一個機會,讓他向全軍展示他的軍事才能,讓全軍對他刮目相看,震撼這些將領和部隊,讓他們之後久久不敢輕舉妄動。
你就這樣,最後一次表達了對父親的敬意和歉疚,並且,送給了劉申一份珍貴的禮物。
後來,我果然在劉申臨行前,對他說了你的攻城思路,劉申就按照你的思路,打贏了這場戰鬥。
劉申在此戰中的深謀遠慮、高瞻遠矚和真知灼見,讓漢軍上下大為驚歎,想不到劉申有時候打仗也會有這麽高水平的發揮。正是這個“有時候會有超水平發揮”,對於保持漢軍對劉申的服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五)
在那次最後的除夕宴請上,劉申再三對你勸說,結束了北線的戰事後,他殷切希望你一定要迴運京養病,再也不能操勞國事軍務了。
這一次,你答應了劉申。
你沒有告訴他,那是不可能發生的了。
如果沒有中途病死,你也打算和北線的戰爭同歸於盡。在戰爭停止時,你將不會活在這個世界上,你不會活著從北線迴來。
你會幫劉申,消滅掉他建立新朝的最後一個顧忌:你自己。
你會讓他在沒有任何人可以和他分庭抗禮的情況下,放心大膽地去開辟新的中央集權的統一王朝。
你在運京對留在後方的舊部們說,你將會是劉申王座前的最後一級台階,那就是這個意思。
你後來對謝雙成說:“因為我的作戰,天下各方都死了這麽多的人,他們都因為我,而無法邁入太平的年代了。我理應去陪著他們。我理應死於戰爭。我不能單獨邁入太平的年代去享受。否則,就太不公平了。”
你在心中默默地祝禱:“琴兒,你和漢王,一切守護著那些活著的人們吧。我,去陪那些死去的人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