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劍招?”
耀喃喃出聲,接著又猛地甩頭。
這算哪門子劍招!
“嘿。”
楚朝撮了撮鼻子,笑道:“好用就行!”
耀將疑惑的目光看向李白,李白仰頭飲了口酒,朝耀笑道:“有劍在手,怎麽就不算劍招了?”
耀細細地琢磨著李白這句話,覺得話裏大有意味。
李白扭頭和楚朝對視了一眼,後者雙眼是一片恍然之色。
李白剛剛傳給楚朝的是一些劍招的防守之法,但這幾式劍招內可沒有楚朝剛剛做出的倒插劍的動作。
這個動作,完全是楚朝剛剛在情急之時,臨時想出的防禦動作。
但這個不像劍招的動作,在李白看來,卻是有些感覺了。
“懂了?”
李白突然問道,楚朝沉吟了片刻,迴應道。
“應該?”
李白了然地笑了笑,而一旁一頭霧水的耀實在是忍不住了,他朝兩人問道:“你們這是在打啞謎嗎?急死我了!”
楚朝嘿嘿一笑,朝耀問道:“我是不是劍道小白?”
“是啊!”
耀無比確定地點頭,而楚朝再問:“那我剛剛的一些動作和你印象中的小白有什麽不同?”
耀聞言想了想,將楚朝和自己一開始練劍時候的模樣對應起來。
“一開始手忙腳亂,但慢慢地開始熟練起來。”
“隻守不攻,但最後卻有無理手......”
耀想到這裏愣了一下,嘴裏開始不斷地念叨無理手三個字。
自己當初學劍的時候,按照老師的吩咐按部就班,一式一招都力求標準,哪會想出什麽無理手來。
李白看耀陷入思考之中,也不再打馬虎眼了,笑道:“說是無理手,但從握住劍的第一刻起,隻要是用劍做出的動作,不都是劍招的一種嗎?”
“自古以來,我輩劍士,從握住劍的那一刻起就應該有了自己的想法,基礎夯實很重要,但如果沒有天馬行空的想法,怎能夠施展出讓世人驚豔的種種劍招來?”
耀聽到這猛然抬頭,雙眼發亮,問道:“您是說......”
“對。”
李白點點頭,接著說道:“楚朝學劍太晚,若是按部就班地練劍,沒個幾年時光肯定入不了門,但他的境界修為、還有反應能力擺在那裏,大可以走一個速成之路。”
“我將學劍的路子分成兩種,一種是世上千萬劍士包括我在內都在修煉的“術劍”,按部就班穩紮穩打,從一式式基礎劍招開始學起,在劍道山林上不斷攀登。”
“而另一種,就是,楚朝要學的‘意劍’!’”
“為什麽隻守不攻?因為在防守的時候,除了對自身的劍招不斷熟練外,更可以準確地把握對手的招數,加入到自己的劍道理解中去。”
“不拘泥於劍招本身,而是直直地用手中劍開出一條新路來,現在隻是防守,但練到最後,就能反擊了。”
說到這,李白頓了頓,看向楚朝說道:“不過說是速成,但最後成就如何,還是看自己的領會,這條路,不看天賦,不看基礎,更多是看那虛無縹緲的‘意’,你可能會領會得很快,甚至可以在短短時間內便趕上別人數年修煉的時光,但也有可能久久停滯不前。”
“而且,讓你練這種‘意劍’,更多的還是想讓你多掌握種對敵手段,照我看,你入宗師後選的肯定不是劍道中的一種,不過若是能夠學出點東西來,還是挺好的。”
楚朝重重點頭,麵對李白口中的關切之意,他也不會刻意地表露在麵上。
但會銘記!
一旁的耀看看這再看看那,心中有些羨慕情緒,但隨即又被他甩在腦後。
這一趟有機會跟在李白大人身後學習,真本身就是足以讓世上無數劍客羨慕的事情了,自己若再不好好把握,那可真是不知好歹了。
“來吧楚朝,就讓我們一起走向劍道巔峰吧!”
耀朝楚朝連連招唿,眼中戰意和身上的那股中二之氣愈燒愈旺。
我甘心當你劍道的磨刀石,不過誰的劍能夠磨得更鋒利些,那可是說不準呢!
“那就來吧!”
楚朝哈哈一笑,受到這廝的影響,他都有些控製不住的自己的中二之氣了。
那旁的李白躺在劍上淩空漂浮,一手倒酒一手枕頭,這位已經走在天下劍道最前列的劍客,看著開始碰撞的兩道身影,眼中笑意一絲未減。
這一日,程咬金的修煉秘境內,楚朝入劍!
......
七日時光一晃而過,七日前在大陸轟動一時的墮世之主西域之戰,熱度也在這幾天內逐漸地平息下去。
對遠在萬裏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大唐百姓們來說,這墮世之主曾經在長安城內落荒而逃,也沒那麽可怕嘛,值得這樣瞎咋唿大驚小怪嗎?
當然,百姓們能有這樣的想法,也有官方輿論一些導控因素在內,畢竟女帝也不想看到自己的臣民們天天在那杞人憂天而懈怠了日常之事。
而像更遠的東域和東瀛島,那兒的百姓們就更加淡定了。
畢竟他們現在連墮世之主長什麽樣都不知道,這則新聞對他們來說其實就是一句話那麽簡單。
他們關注的重點更多地反而放在極道聖獸這件事上。
自己國度有聖獸嗎?是什麽聖獸呢?有幾隻呢?長什麽樣呢?
一時間在這些勢力內,輿論們都開始為自己國度的聖獸是何物而爭執不休,吵得麵紅耳赤,好不熱鬧。
而在大唐,百姓們討論最多的事情不是墮世之主,不是聖獸,也不是即將到來的女帝登基大慶。
整個大唐都將目光放到了自己的國都長安城內。
在這裏,十年一次輪換的東援軍將接受女帝的檢閱,承載著大唐的榮譽和光輝,向鄰居東瀛島進發,與那群禍亂天下的血族廝殺。
而這次東援軍之所以能夠受到這麽多關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的帶兵將軍。
曾經和太宗皇帝一起轉戰千裏開疆擴土,成為那座萬民敬仰的淩煙閣內二十四位開國功臣之二。
被大唐百姓們捧上神壇,家家戶戶門前必會張貼其畫像。
被譽為大唐雙壁,一生戎馬無數的兩位國公。
秦瓊尉遲!
耀喃喃出聲,接著又猛地甩頭。
這算哪門子劍招!
“嘿。”
楚朝撮了撮鼻子,笑道:“好用就行!”
耀將疑惑的目光看向李白,李白仰頭飲了口酒,朝耀笑道:“有劍在手,怎麽就不算劍招了?”
耀細細地琢磨著李白這句話,覺得話裏大有意味。
李白扭頭和楚朝對視了一眼,後者雙眼是一片恍然之色。
李白剛剛傳給楚朝的是一些劍招的防守之法,但這幾式劍招內可沒有楚朝剛剛做出的倒插劍的動作。
這個動作,完全是楚朝剛剛在情急之時,臨時想出的防禦動作。
但這個不像劍招的動作,在李白看來,卻是有些感覺了。
“懂了?”
李白突然問道,楚朝沉吟了片刻,迴應道。
“應該?”
李白了然地笑了笑,而一旁一頭霧水的耀實在是忍不住了,他朝兩人問道:“你們這是在打啞謎嗎?急死我了!”
楚朝嘿嘿一笑,朝耀問道:“我是不是劍道小白?”
“是啊!”
耀無比確定地點頭,而楚朝再問:“那我剛剛的一些動作和你印象中的小白有什麽不同?”
耀聞言想了想,將楚朝和自己一開始練劍時候的模樣對應起來。
“一開始手忙腳亂,但慢慢地開始熟練起來。”
“隻守不攻,但最後卻有無理手......”
耀想到這裏愣了一下,嘴裏開始不斷地念叨無理手三個字。
自己當初學劍的時候,按照老師的吩咐按部就班,一式一招都力求標準,哪會想出什麽無理手來。
李白看耀陷入思考之中,也不再打馬虎眼了,笑道:“說是無理手,但從握住劍的第一刻起,隻要是用劍做出的動作,不都是劍招的一種嗎?”
“自古以來,我輩劍士,從握住劍的那一刻起就應該有了自己的想法,基礎夯實很重要,但如果沒有天馬行空的想法,怎能夠施展出讓世人驚豔的種種劍招來?”
耀聽到這猛然抬頭,雙眼發亮,問道:“您是說......”
“對。”
李白點點頭,接著說道:“楚朝學劍太晚,若是按部就班地練劍,沒個幾年時光肯定入不了門,但他的境界修為、還有反應能力擺在那裏,大可以走一個速成之路。”
“我將學劍的路子分成兩種,一種是世上千萬劍士包括我在內都在修煉的“術劍”,按部就班穩紮穩打,從一式式基礎劍招開始學起,在劍道山林上不斷攀登。”
“而另一種,就是,楚朝要學的‘意劍’!’”
“為什麽隻守不攻?因為在防守的時候,除了對自身的劍招不斷熟練外,更可以準確地把握對手的招數,加入到自己的劍道理解中去。”
“不拘泥於劍招本身,而是直直地用手中劍開出一條新路來,現在隻是防守,但練到最後,就能反擊了。”
說到這,李白頓了頓,看向楚朝說道:“不過說是速成,但最後成就如何,還是看自己的領會,這條路,不看天賦,不看基礎,更多是看那虛無縹緲的‘意’,你可能會領會得很快,甚至可以在短短時間內便趕上別人數年修煉的時光,但也有可能久久停滯不前。”
“而且,讓你練這種‘意劍’,更多的還是想讓你多掌握種對敵手段,照我看,你入宗師後選的肯定不是劍道中的一種,不過若是能夠學出點東西來,還是挺好的。”
楚朝重重點頭,麵對李白口中的關切之意,他也不會刻意地表露在麵上。
但會銘記!
一旁的耀看看這再看看那,心中有些羨慕情緒,但隨即又被他甩在腦後。
這一趟有機會跟在李白大人身後學習,真本身就是足以讓世上無數劍客羨慕的事情了,自己若再不好好把握,那可真是不知好歹了。
“來吧楚朝,就讓我們一起走向劍道巔峰吧!”
耀朝楚朝連連招唿,眼中戰意和身上的那股中二之氣愈燒愈旺。
我甘心當你劍道的磨刀石,不過誰的劍能夠磨得更鋒利些,那可是說不準呢!
“那就來吧!”
楚朝哈哈一笑,受到這廝的影響,他都有些控製不住的自己的中二之氣了。
那旁的李白躺在劍上淩空漂浮,一手倒酒一手枕頭,這位已經走在天下劍道最前列的劍客,看著開始碰撞的兩道身影,眼中笑意一絲未減。
這一日,程咬金的修煉秘境內,楚朝入劍!
......
七日時光一晃而過,七日前在大陸轟動一時的墮世之主西域之戰,熱度也在這幾天內逐漸地平息下去。
對遠在萬裏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大唐百姓們來說,這墮世之主曾經在長安城內落荒而逃,也沒那麽可怕嘛,值得這樣瞎咋唿大驚小怪嗎?
當然,百姓們能有這樣的想法,也有官方輿論一些導控因素在內,畢竟女帝也不想看到自己的臣民們天天在那杞人憂天而懈怠了日常之事。
而像更遠的東域和東瀛島,那兒的百姓們就更加淡定了。
畢竟他們現在連墮世之主長什麽樣都不知道,這則新聞對他們來說其實就是一句話那麽簡單。
他們關注的重點更多地反而放在極道聖獸這件事上。
自己國度有聖獸嗎?是什麽聖獸呢?有幾隻呢?長什麽樣呢?
一時間在這些勢力內,輿論們都開始為自己國度的聖獸是何物而爭執不休,吵得麵紅耳赤,好不熱鬧。
而在大唐,百姓們討論最多的事情不是墮世之主,不是聖獸,也不是即將到來的女帝登基大慶。
整個大唐都將目光放到了自己的國都長安城內。
在這裏,十年一次輪換的東援軍將接受女帝的檢閱,承載著大唐的榮譽和光輝,向鄰居東瀛島進發,與那群禍亂天下的血族廝殺。
而這次東援軍之所以能夠受到這麽多關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的帶兵將軍。
曾經和太宗皇帝一起轉戰千裏開疆擴土,成為那座萬民敬仰的淩煙閣內二十四位開國功臣之二。
被大唐百姓們捧上神壇,家家戶戶門前必會張貼其畫像。
被譽為大唐雙壁,一生戎馬無數的兩位國公。
秦瓊尉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