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紅論:邊緣賈雨村
對於穿針引線的人物往往是在邊緣或者夾縫裏才能找到他,這樣的人物也許在作品中或隱或現、或者露一麵就消失無蹤。作者對這樣人物的創造是出於什麽目的?如果孤立僅僅就賈雨村而言,他就個開場人物。在《紅樓夢》裏麵,第一迴石頭、甄士隱、賈雨村以及第六迴的劉姥姥,這些都算是書中的開場人物。石頭化身寶玉以物的形態影響全書,他很像祭祀的重器或者國之印璽;甄士隱引書頭麵,或者是隱沒中的作者曹雪芹;賈雨村參與到了賈府榮衰;劉姥姥仰望著賈府;這些人物像錦繡上的絲線隱現間襯托著書中的“紅花綠葉”,發揮著他們特有的立體作用。
在作者曹雪芹而言,創造賈雨村開始解釋寶玉為何不喜讀書難於仕途經濟。賈雨村的一生簡單描述了科舉製度下某些讀書人的人生軌跡。古代讀書人求取功名利祿也是常態,宋朝宋祁與宋庠兄弟關於讀書目的作出過不同的迴答。賈雨村是曹雪芹以古代讀書人代表代入《紅樓夢》裏麵的,其貧寒苦讀、求取功名、沉溺官場、越律扛枷是一般現象。從曆史看,先古自黃帝開創華夏一直是其一係血脈傳承領導黃炎子孫;堯舜禹時代開始進入權力爭鋒時期,最後夏禹勝出,其子夏啟建立夏朝,雖然王朝統治開始有不穩定性被人篡位謀政,但保證了傳承;商朝基本上傳承不斷及至被周朝代替;周朝是華夏民族的大發展時期,分封世襲製度、國家典籍的豐富保證了國家逐漸擁有一定數量的知識分子隊伍,使得最後士人階層的得以形成,在其戰國時期促成“百家爭鳴”的文化繁榮局麵;秦朝獎勵耕戰,雖然有“焚書坑儒”摧殘文化的行為,但郡縣製的推廣為知識分子治理國家準備了基本框架;兩漢的察舉製基本保證了社會人才有序進入社會管理層,但由於士族勢力發展統治階層家族化,這些弊端在東漢末年使得曹操發布“唯才是舉”的詔令;曹魏政權得以建立是“九品中正製”換得士族支持所致,延續到了晉代;隋唐時期開始的科舉製度使得社會上基本人群可以有向上層發展的機會,這樣知識分子群體性出路得到解決,因為自漢代太學建立這支社會隊伍開始逐漸龐大;宋代是官僚階層繁榮時期,也造就了文化的進一步繁榮,唐宋文化是古代文化的又一個高峰;元明清三朝官製名稱雖然不同但本質不變。古代人才選拔方式的變化是由於文化教育逐漸普及使得知識分子隊伍擴大引起的,由貴族子弟到士族子弟再到士林子弟,參與社會管理人群逐漸擴大。參與中央政權管理的人群種類變幻不定,夏商周的貴族和戰國的百家遊士、漢代以後的王族貴戚和士族官僚及至科舉出身的寒門子弟等等。對於知識分子在參與社會政權管理也逐漸形成一定的要求,戰國以前知識分子選擇權較大,可以自由在各國遊走獻策;漢代以後儒家思想開始占統治地位忠君愛國成為衡量知識分子品行及至取用標準。隨著知識分子在朝廷中對事物看法的差異,自唐宋時期朋黨之爭出現,《朋黨論》、《辨奸論》、《黨人碑》是此類現象的代表。朝廷之中圍繞王權和皇權鬥爭日趨激烈,王族、諸侯、皇帝、貴戚、宦官、朝臣在鬥爭的分分合合中演義著曆史的活劇。如果熟讀曆史有所反思,像寶玉這樣不脫於情的人物很難如同賈雨村那樣參與到這樣複雜的社會紛爭裏麵去的。
賈雨村則是讀書人中的達觀者,可惜沒有原則性。很多人在甄士隱贈銀後對賈雨村趁黑趕路持讚賞態度,認為其言語“讀書人不在黃道黑道,總以事理為要,不及麵辭了”是不在乎“十九日乃黃道之期”的迷信色彩,但以人情禮節再反觀下迴“生情狡猾,擅纂禮儀”似乎是恰如其分的評價了;如果按照甄士隱所言,來日禮送於友全義、於情拿著“兩封薦書”“謁個仕宦之家為寄足之地”也不至於官場孤軍奮戰,後來不思悔改漸至心中良心道德喪盡淪落;所以,賈雨村不在乎“黃道之期”何嚐不是橫行無忌的一種表現,人無敬畏信仰其後果是可怖的。賈雨村與嬌杏的情遇是唐伯虎點秋香的翻版,嬌杏三顧迴首是為“巨眼英雄,風塵中之知己”若比類紅拂女不免諷刺;男女之間“有動人之處”也就足夠了,或言語或容色或良行有動人處則相處自然可以動心。不過,賈雨村“玉在匱中求善價,釵於奩內待時飛”有此語竟然使得有續書能夠以此與寶釵結緣也是奇思胡想、沒有拍賣黛玉也是沒有糊塗到家,隻不知賈母後來以才子佳人書批駁世人打著人沒有。賈雨村削官為民在廟中見“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迴頭”不能自悟,反而說“那老僧既聾且昏,齒落舌鈍,所答非所問”,可知是不解禪林機鋒,準備一條道跑到黑了。
賈雨村與甄士隱、封肅、冷子興、門子、林如海、賈政、賈赦相處,這些人或正或邪倒是和他自己評價寶玉的那一套理論相符合。這些人有的相交不深,如:甄士隱、林如海;有的知道他什麽樣,如:冷子興、門子;有的是官場的盟友,如:賈政、賈珍;有的狼狽為奸,如:賈赦。但總有人知道忠奸的,如:寶玉敬而遠之;賈璉和林之孝就敞言無忌了:第七十二迴賈璉道:“真不真,他那官兒也未必保得長。將來有事,隻怕未必不連累咱們,寧可疏遠著他好。”林之孝道:“何嚐不是,隻是一時難以疏遠。如今東府大爺和他更好,老爺又喜歡他,時常來往,那個不知。”賈璉道:“橫豎不和他謀事,也不相幹。你去再打聽真了,是為什麽。”
朝堂在古代隨著製度完善也就規範起來,帝有《帝範》臣有律例。但若天子不能盡心,如明朝,有些皇帝長期不理朝政,國家政權依賴朝臣自行運轉是遲早走向衰落的;像晚明李成梁姑息努爾哈赤、舍棄遼左不非無因;到崇禎時期,崇禎帝不思積累民力反而亂用皇權使得朝政日非、臣屬政不為,就此國不複國。在曹雪芹書寫賈雨村這樣人物的時代,清朝還是盛世,但後來也是不能免於必然衰微的局麵,而像其後不久出現的“議罪銀”更是加速其腐化進程。在上至國家首腦下至普通官署是普遍由有知識、有經驗的逐級選拔產生來的民主製度出現前,這種盛衰趨勢循環存在是不可避免的。所以,《紅樓夢》是有積極意義不局限在文學或許這是其中一項啟示點。
2016.8.3
對於穿針引線的人物往往是在邊緣或者夾縫裏才能找到他,這樣的人物也許在作品中或隱或現、或者露一麵就消失無蹤。作者對這樣人物的創造是出於什麽目的?如果孤立僅僅就賈雨村而言,他就個開場人物。在《紅樓夢》裏麵,第一迴石頭、甄士隱、賈雨村以及第六迴的劉姥姥,這些都算是書中的開場人物。石頭化身寶玉以物的形態影響全書,他很像祭祀的重器或者國之印璽;甄士隱引書頭麵,或者是隱沒中的作者曹雪芹;賈雨村參與到了賈府榮衰;劉姥姥仰望著賈府;這些人物像錦繡上的絲線隱現間襯托著書中的“紅花綠葉”,發揮著他們特有的立體作用。
在作者曹雪芹而言,創造賈雨村開始解釋寶玉為何不喜讀書難於仕途經濟。賈雨村的一生簡單描述了科舉製度下某些讀書人的人生軌跡。古代讀書人求取功名利祿也是常態,宋朝宋祁與宋庠兄弟關於讀書目的作出過不同的迴答。賈雨村是曹雪芹以古代讀書人代表代入《紅樓夢》裏麵的,其貧寒苦讀、求取功名、沉溺官場、越律扛枷是一般現象。從曆史看,先古自黃帝開創華夏一直是其一係血脈傳承領導黃炎子孫;堯舜禹時代開始進入權力爭鋒時期,最後夏禹勝出,其子夏啟建立夏朝,雖然王朝統治開始有不穩定性被人篡位謀政,但保證了傳承;商朝基本上傳承不斷及至被周朝代替;周朝是華夏民族的大發展時期,分封世襲製度、國家典籍的豐富保證了國家逐漸擁有一定數量的知識分子隊伍,使得最後士人階層的得以形成,在其戰國時期促成“百家爭鳴”的文化繁榮局麵;秦朝獎勵耕戰,雖然有“焚書坑儒”摧殘文化的行為,但郡縣製的推廣為知識分子治理國家準備了基本框架;兩漢的察舉製基本保證了社會人才有序進入社會管理層,但由於士族勢力發展統治階層家族化,這些弊端在東漢末年使得曹操發布“唯才是舉”的詔令;曹魏政權得以建立是“九品中正製”換得士族支持所致,延續到了晉代;隋唐時期開始的科舉製度使得社會上基本人群可以有向上層發展的機會,這樣知識分子群體性出路得到解決,因為自漢代太學建立這支社會隊伍開始逐漸龐大;宋代是官僚階層繁榮時期,也造就了文化的進一步繁榮,唐宋文化是古代文化的又一個高峰;元明清三朝官製名稱雖然不同但本質不變。古代人才選拔方式的變化是由於文化教育逐漸普及使得知識分子隊伍擴大引起的,由貴族子弟到士族子弟再到士林子弟,參與社會管理人群逐漸擴大。參與中央政權管理的人群種類變幻不定,夏商周的貴族和戰國的百家遊士、漢代以後的王族貴戚和士族官僚及至科舉出身的寒門子弟等等。對於知識分子在參與社會政權管理也逐漸形成一定的要求,戰國以前知識分子選擇權較大,可以自由在各國遊走獻策;漢代以後儒家思想開始占統治地位忠君愛國成為衡量知識分子品行及至取用標準。隨著知識分子在朝廷中對事物看法的差異,自唐宋時期朋黨之爭出現,《朋黨論》、《辨奸論》、《黨人碑》是此類現象的代表。朝廷之中圍繞王權和皇權鬥爭日趨激烈,王族、諸侯、皇帝、貴戚、宦官、朝臣在鬥爭的分分合合中演義著曆史的活劇。如果熟讀曆史有所反思,像寶玉這樣不脫於情的人物很難如同賈雨村那樣參與到這樣複雜的社會紛爭裏麵去的。
賈雨村則是讀書人中的達觀者,可惜沒有原則性。很多人在甄士隱贈銀後對賈雨村趁黑趕路持讚賞態度,認為其言語“讀書人不在黃道黑道,總以事理為要,不及麵辭了”是不在乎“十九日乃黃道之期”的迷信色彩,但以人情禮節再反觀下迴“生情狡猾,擅纂禮儀”似乎是恰如其分的評價了;如果按照甄士隱所言,來日禮送於友全義、於情拿著“兩封薦書”“謁個仕宦之家為寄足之地”也不至於官場孤軍奮戰,後來不思悔改漸至心中良心道德喪盡淪落;所以,賈雨村不在乎“黃道之期”何嚐不是橫行無忌的一種表現,人無敬畏信仰其後果是可怖的。賈雨村與嬌杏的情遇是唐伯虎點秋香的翻版,嬌杏三顧迴首是為“巨眼英雄,風塵中之知己”若比類紅拂女不免諷刺;男女之間“有動人之處”也就足夠了,或言語或容色或良行有動人處則相處自然可以動心。不過,賈雨村“玉在匱中求善價,釵於奩內待時飛”有此語竟然使得有續書能夠以此與寶釵結緣也是奇思胡想、沒有拍賣黛玉也是沒有糊塗到家,隻不知賈母後來以才子佳人書批駁世人打著人沒有。賈雨村削官為民在廟中見“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迴頭”不能自悟,反而說“那老僧既聾且昏,齒落舌鈍,所答非所問”,可知是不解禪林機鋒,準備一條道跑到黑了。
賈雨村與甄士隱、封肅、冷子興、門子、林如海、賈政、賈赦相處,這些人或正或邪倒是和他自己評價寶玉的那一套理論相符合。這些人有的相交不深,如:甄士隱、林如海;有的知道他什麽樣,如:冷子興、門子;有的是官場的盟友,如:賈政、賈珍;有的狼狽為奸,如:賈赦。但總有人知道忠奸的,如:寶玉敬而遠之;賈璉和林之孝就敞言無忌了:第七十二迴賈璉道:“真不真,他那官兒也未必保得長。將來有事,隻怕未必不連累咱們,寧可疏遠著他好。”林之孝道:“何嚐不是,隻是一時難以疏遠。如今東府大爺和他更好,老爺又喜歡他,時常來往,那個不知。”賈璉道:“橫豎不和他謀事,也不相幹。你去再打聽真了,是為什麽。”
朝堂在古代隨著製度完善也就規範起來,帝有《帝範》臣有律例。但若天子不能盡心,如明朝,有些皇帝長期不理朝政,國家政權依賴朝臣自行運轉是遲早走向衰落的;像晚明李成梁姑息努爾哈赤、舍棄遼左不非無因;到崇禎時期,崇禎帝不思積累民力反而亂用皇權使得朝政日非、臣屬政不為,就此國不複國。在曹雪芹書寫賈雨村這樣人物的時代,清朝還是盛世,但後來也是不能免於必然衰微的局麵,而像其後不久出現的“議罪銀”更是加速其腐化進程。在上至國家首腦下至普通官署是普遍由有知識、有經驗的逐級選拔產生來的民主製度出現前,這種盛衰趨勢循環存在是不可避免的。所以,《紅樓夢》是有積極意義不局限在文學或許這是其中一項啟示點。
201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