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紅論:在師在學
《紅樓夢》第十三迴秦可卿有魂托鳳姐賈家後事二件,對於當時日漸沒落的現狀來說是屬於金玉良言。在過去朝代裏麵的權貴世家,祭祖代表家族的穩定性、家塾關係家族的長遠性,兩種在家族內部建設裏麵應該是重中之重。但即便這兩件事耗費可能不過千兩紋銀級數,最後鳳姐也並沒有完成秦可卿的囑托,其中原因是什麽哪?
其實書目相連,自書中第九、十、十一、十二等四迴用倒敘的方式迴答了其中貼補家塾這一項內容鳳姐沒有實施的原因。看第九迴介紹“原來這賈家義學離此也不甚遠,不過一裏之遙,原係始祖所立,恐族中子弟有貧窮不能請師者,即入此中肄業。凡族中有官爵之人,皆供給銀兩,按俸之多寡幫助,為學中之費。特共舉年高有德之人為塾掌,專為訓課子弟。”賈府家塾看起來不錯,但有一節距離賈府太近。這就造成家塾離家、離鬧市不遠,其中子弟不安心學業的現狀。因此,書中說“原來這學中雖都是本族人丁與些親戚家的子弟,俗語說的好,‘一龍生九種,種種各別。’未免人多了,就有龍蛇混雜,下流人物在內。”也就是說賈府子弟良莠不齊,中間又有薛蟠這個混世的,導致後來的是非。家塾的教師賈代儒從書中行文看對賈府子弟管理存在問題:薛蟠在其中折騰個烏煙瘴氣,賈代儒對其管不了、也管不起;所以,薛蟠能夠“三日打魚,兩日曬網”,而其對自己的孫子賈瑞則是因為一夜不歸就“發狠到底打了三四十板,不許吃飯,令他跪在院內讀文章,定要補出十天工課來方罷”,這就“年高有德”而言不免有些諷刺;賈代儒如果不在,由其孫子賈瑞負責管理,那麽賈瑞在家塾裏麵學業能力並不是最強,就導致“鬧學堂”的出現;而賈瑞個人品性也差,後來對於鳳姐癡想使得其寒心,所以對於秦可卿希望家塾有日常供給保障也就成為泡影。
那麽,秦可卿的原初設想有沒有道理哪?要知道權貴世家祖塋都是在鄉村郊外,秦可卿意圖將“將祖塋附近多置田莊房舍地畝,以備祭祀供給之費皆出自此處”是一種將家業部分的進行從城市到農村的戰略轉移,目的是“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這祭祀產業連官也不入的。便敗落下來,子孫迴家讀書務農,也有個退步,祭祀又可永繼”,這些如果結合曹雪芹晚年避居西山黃葉村是相吻合的,隻是沒有秦可卿說的那樣有土地產業支撐。秦可卿考慮“將家塾亦設於此”是考慮到賈府私塾的現狀的;學堂如果遷到農村也可以洗脫賈府子弟的紈絝習氣,雖然設想不錯但實現難度恐怕不小;況乎鳳姐看到以前賈府子弟不成材料、不成氣候的情況根本就不想實現這個計劃了;從書中看,賈府未來寄希望於寶玉科舉,已經開始偏駁不是正道教育發展家族的路徑。而且人性自私,鳳姐心中有了疑慮導致後來她走向個人聚斂財富保護自己的道路。
古代社會知識在社會的傳遞一開始是局限在家人之間,個人學習也是為個人家族服務。到孔子傳道弟子三千,教育開始從家庭獨立出來成為一種社會性的事業,像春秋戰國的齊國稷下學宮是天下馳名的地方,所以反映孔子學說的《論語·憲問》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到漢代出現太學,教師在統治階級內部開始職業化,儒家學說成為主要教育內容,教育理論開始逐漸發展起來。在《四書五經》外,各種文章理論紛至遝來。對於為師在學以荀子《勸學篇》和韓愈《師說》是其中的名篇。韓愈《師說》裏麵提出“人非生而知之者”,所以“古人學者必有師”;反對認師為恥的行為,提倡尊師敬道;認為“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良師要堅守自己的責任,良心任教就是良師;以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師”,生發可以有一字之師、一言之師、一技之師,耐心傳學就是老師;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注重個人發展性。荀子《勸學篇》係統地論述了學習的理論和方法;提出“學不可以已”,因為世間萬物無窮、人類理論無就、前進探索不已因而個人要終身求學;指出“吾嚐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論述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隨後論述了學習的步驟、內容、途徑等有關問題;學習首先要知道道思德行規範距離,道規範思想距離、德規範行為距離,做到謹言慎行;學習時人們要注意“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在學習中保持不斷修養的態度,“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既登高望遠也要知道天外有天,“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懂得對於人們損益的區別而有所選擇,注重積累“積善成德”,堅持耐心“鍥而不舍”、“真積力久則入”;學習內容要注意次序“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提出學問學問在學在問所以“禮恭,而後可與言道之方;辭順,而後可與言道之理;色從而後可與言道之致”、學問在同學問道言辭禮順和合如一然後參省間才能有所長進,在純粹中“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師言如水流、心解如生發、“能定能應”心性行聯動才能指導人們實踐活動;指出學習差異性“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其善者少,不善者多”,人們在學習中要避免落後堅持“君子結於一也”的方法,能夠“速乎好其人,隆禮”崇敬良師、崇尚禮儀,貫通“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可以說完成學習過程;對於人類未來提倡“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學數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學至乎沒而後止也”,強調事物的發展性,啟迪人們不斷探索前進。總之,“物類之起,必有所始”事物發展有其原因努力學習才能有所成就。
中國古代思想在春秋戰國“百家爭鳴”時期已經發展到極高的水平,其中思想理論滲透到文化各個領域至今仍然指導人們的言行。後來的文化思想雖然有所發展,但本質上文匯交融居多,以儒、道、佛三家融合統一是主要趨勢。儒、道兩家本來就是相輔相成,孔子曾經問道於老子;佛家自西域傳入,吸收道家自然主義中國化後發展出禪宗,禪宗吸收儒家思想出現《百丈清規》,由此否定不勞不作、出家於在家區別漸微;儒家王陽明再次集佛道之大成提出心學,使得明朝後期學風大行。對於研究思想方法,佛道兩家涉及神學崇拜這就不必說,古代人們日常用到的多是儒家格物致知的方法,在《論語·為政》裏麵有“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禮記·大學》裏麵有“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等章句。早期格物包含規矩管束的道理,後來引申到歸結世間萬物的位置以及本來,再後是觀察萬物的原本由來。像南宋朱熹提出“窮究事物道理,致使知性通達至極”,用一日格一物的方法“故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觀理,以格夫物”,實現“至於用力之久,一旦豁然貫通,則眾物之表裏精粗無不到,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從而達到理解世界的目的。這樣的方法與現代物理等自然學科研究的從微觀、宏觀領域探究萬物本源變化相比較已經很接近了。
最後總結一下,人們從學習了解社會事物的原始本來麵目,到希望通過學習有所發現創造使得人類不斷取得進步,這才是學習的本質目的。
2016723
m。
《紅樓夢》第十三迴秦可卿有魂托鳳姐賈家後事二件,對於當時日漸沒落的現狀來說是屬於金玉良言。在過去朝代裏麵的權貴世家,祭祖代表家族的穩定性、家塾關係家族的長遠性,兩種在家族內部建設裏麵應該是重中之重。但即便這兩件事耗費可能不過千兩紋銀級數,最後鳳姐也並沒有完成秦可卿的囑托,其中原因是什麽哪?
其實書目相連,自書中第九、十、十一、十二等四迴用倒敘的方式迴答了其中貼補家塾這一項內容鳳姐沒有實施的原因。看第九迴介紹“原來這賈家義學離此也不甚遠,不過一裏之遙,原係始祖所立,恐族中子弟有貧窮不能請師者,即入此中肄業。凡族中有官爵之人,皆供給銀兩,按俸之多寡幫助,為學中之費。特共舉年高有德之人為塾掌,專為訓課子弟。”賈府家塾看起來不錯,但有一節距離賈府太近。這就造成家塾離家、離鬧市不遠,其中子弟不安心學業的現狀。因此,書中說“原來這學中雖都是本族人丁與些親戚家的子弟,俗語說的好,‘一龍生九種,種種各別。’未免人多了,就有龍蛇混雜,下流人物在內。”也就是說賈府子弟良莠不齊,中間又有薛蟠這個混世的,導致後來的是非。家塾的教師賈代儒從書中行文看對賈府子弟管理存在問題:薛蟠在其中折騰個烏煙瘴氣,賈代儒對其管不了、也管不起;所以,薛蟠能夠“三日打魚,兩日曬網”,而其對自己的孫子賈瑞則是因為一夜不歸就“發狠到底打了三四十板,不許吃飯,令他跪在院內讀文章,定要補出十天工課來方罷”,這就“年高有德”而言不免有些諷刺;賈代儒如果不在,由其孫子賈瑞負責管理,那麽賈瑞在家塾裏麵學業能力並不是最強,就導致“鬧學堂”的出現;而賈瑞個人品性也差,後來對於鳳姐癡想使得其寒心,所以對於秦可卿希望家塾有日常供給保障也就成為泡影。
那麽,秦可卿的原初設想有沒有道理哪?要知道權貴世家祖塋都是在鄉村郊外,秦可卿意圖將“將祖塋附近多置田莊房舍地畝,以備祭祀供給之費皆出自此處”是一種將家業部分的進行從城市到農村的戰略轉移,目的是“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這祭祀產業連官也不入的。便敗落下來,子孫迴家讀書務農,也有個退步,祭祀又可永繼”,這些如果結合曹雪芹晚年避居西山黃葉村是相吻合的,隻是沒有秦可卿說的那樣有土地產業支撐。秦可卿考慮“將家塾亦設於此”是考慮到賈府私塾的現狀的;學堂如果遷到農村也可以洗脫賈府子弟的紈絝習氣,雖然設想不錯但實現難度恐怕不小;況乎鳳姐看到以前賈府子弟不成材料、不成氣候的情況根本就不想實現這個計劃了;從書中看,賈府未來寄希望於寶玉科舉,已經開始偏駁不是正道教育發展家族的路徑。而且人性自私,鳳姐心中有了疑慮導致後來她走向個人聚斂財富保護自己的道路。
古代社會知識在社會的傳遞一開始是局限在家人之間,個人學習也是為個人家族服務。到孔子傳道弟子三千,教育開始從家庭獨立出來成為一種社會性的事業,像春秋戰國的齊國稷下學宮是天下馳名的地方,所以反映孔子學說的《論語·憲問》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到漢代出現太學,教師在統治階級內部開始職業化,儒家學說成為主要教育內容,教育理論開始逐漸發展起來。在《四書五經》外,各種文章理論紛至遝來。對於為師在學以荀子《勸學篇》和韓愈《師說》是其中的名篇。韓愈《師說》裏麵提出“人非生而知之者”,所以“古人學者必有師”;反對認師為恥的行為,提倡尊師敬道;認為“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良師要堅守自己的責任,良心任教就是良師;以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師”,生發可以有一字之師、一言之師、一技之師,耐心傳學就是老師;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注重個人發展性。荀子《勸學篇》係統地論述了學習的理論和方法;提出“學不可以已”,因為世間萬物無窮、人類理論無就、前進探索不已因而個人要終身求學;指出“吾嚐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論述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隨後論述了學習的步驟、內容、途徑等有關問題;學習首先要知道道思德行規範距離,道規範思想距離、德規範行為距離,做到謹言慎行;學習時人們要注意“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在學習中保持不斷修養的態度,“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既登高望遠也要知道天外有天,“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懂得對於人們損益的區別而有所選擇,注重積累“積善成德”,堅持耐心“鍥而不舍”、“真積力久則入”;學習內容要注意次序“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提出學問學問在學在問所以“禮恭,而後可與言道之方;辭順,而後可與言道之理;色從而後可與言道之致”、學問在同學問道言辭禮順和合如一然後參省間才能有所長進,在純粹中“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師言如水流、心解如生發、“能定能應”心性行聯動才能指導人們實踐活動;指出學習差異性“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其善者少,不善者多”,人們在學習中要避免落後堅持“君子結於一也”的方法,能夠“速乎好其人,隆禮”崇敬良師、崇尚禮儀,貫通“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可以說完成學習過程;對於人類未來提倡“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學數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學至乎沒而後止也”,強調事物的發展性,啟迪人們不斷探索前進。總之,“物類之起,必有所始”事物發展有其原因努力學習才能有所成就。
中國古代思想在春秋戰國“百家爭鳴”時期已經發展到極高的水平,其中思想理論滲透到文化各個領域至今仍然指導人們的言行。後來的文化思想雖然有所發展,但本質上文匯交融居多,以儒、道、佛三家融合統一是主要趨勢。儒、道兩家本來就是相輔相成,孔子曾經問道於老子;佛家自西域傳入,吸收道家自然主義中國化後發展出禪宗,禪宗吸收儒家思想出現《百丈清規》,由此否定不勞不作、出家於在家區別漸微;儒家王陽明再次集佛道之大成提出心學,使得明朝後期學風大行。對於研究思想方法,佛道兩家涉及神學崇拜這就不必說,古代人們日常用到的多是儒家格物致知的方法,在《論語·為政》裏麵有“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禮記·大學》裏麵有“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等章句。早期格物包含規矩管束的道理,後來引申到歸結世間萬物的位置以及本來,再後是觀察萬物的原本由來。像南宋朱熹提出“窮究事物道理,致使知性通達至極”,用一日格一物的方法“故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觀理,以格夫物”,實現“至於用力之久,一旦豁然貫通,則眾物之表裏精粗無不到,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從而達到理解世界的目的。這樣的方法與現代物理等自然學科研究的從微觀、宏觀領域探究萬物本源變化相比較已經很接近了。
最後總結一下,人們從學習了解社會事物的原始本來麵目,到希望通過學習有所發現創造使得人類不斷取得進步,這才是學習的本質目的。
2016723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