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忠歎了一口氣,說:“俗語說的好,人怕出名豬怕壯。的確說得有道理,如果人一旦出了名,自然就有一些妒忌的人。家父正因為是朝中舉足輕重的人物,便遭到奸賊劉熙的眼紅。
那奸賊為了奪取朝中的生殺大權,鞏固自己的勢力,無不把忠於朝廷的忠臣,視為眼中釘,肉中刺。首先拿吳德來開刀,用的是‘移屍嫁禍’之計,借刀殺人,殺了吳禮部全家。接著,參了王工部一本,使得王工部被革職罷官,遣迴原籍。”
大家聽著,無不動容。王景隆問:“家父又是怎麽被算計的?”
狄忠繼續他的講述:“第三個開刀的,便是家父。用的卻是‘美人計’。這奸賊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什麽事都做得出。他同梅妃串通,然後竊用聖旨,傳家父入宮,說有急事。家父不知就裏,以為宮中出了什麽事,便火急火燎地趕到內宮。
然而,卻不見皇上,隻有梅妃獨處一室。家父貿然闖入,這下禍事來了。梅妃便大做文章,在皇上耳邊吹枕頭風,告家父欲行不軌,不把皇上放在眼裏。”
“隻要有女人吹耳邊風,肯定沒什麽好事。”韓如臣插了一句。
狄忠點了點頭,說:“試想,這梅妃乃皇上的寵妃,對她的一言一語,自然是深信不疑。聞言之下,自然盛怒。次日早朝,便用‘莫須有’的罪名,革了家父的兵權。劉賊趁機下了殺手,派出內宮殺手,割了家父的首級,謠稱是家父畏罪自殺。
皇上深信不疑,也不追究。家父死後,我娘怕我會步吳禮部的後塵,叫我趕快逃出京城,到外麵避難,給狄家留著煙火。當時,在下惱怒異常,準備和劉賊拚個你死我活。無奈母命難違,隻得連夜逃出京城。在此處,屈指也有一年多了。”
“你怎麽在此落草的?”韓如臣最喜歡刨根問底的。
“逃出京城後,我也不知何去何從。後來想到迴山西老家避一避。走到這個地方,看到路牌上的字,才知道是斷魂嶺。本想上吳禮部一家遇害的地方,祭掃一下英魂。不料,被山賊纏住,求我上山做他們的大王。”
“你就這樣落草為寇了?”王景隆問。
“我想,暫時沒地方去,不如在此倒也逍遙自在。於是,便稀裏糊塗地答應了。”
王景隆聽說,惋惜地說:“原來如此,小弟未曾聽說。原諒小弟冒昧奉勸一句,拉幫結夥,圖財害命,不是好勾當。狄將軍在天之靈,也不容許的。望狄兄三思。”
“賢弟言之有理。”狄忠頻頻點頭。
“大男兒誌在四方,憑狄兄一身武藝,在朝廷謀得一官半職,自然不在話下。關鍵是,國難當頭。西邊有李自成、張獻忠等人作亂;北上的滿番勢力強大,大有吞並我大明之心。時時挑釁侵犯大明疆土。
狄兄應該憑自己的武藝,解社稷於危難,救萬民於水火。這才是忠良的狄家世代之所為——盡管狄兄含冤身死,日後自有公論。”
一番話,聽得狄忠頻頻點頭。由衷心的說:“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賢弟一番言詞,令愚兄茅塞頓開。”
其他的人對王景隆的吐談,也由衷心的佩服。狄忠忽生惜才之心,說:“在下有一個不情之請,不知賢弟能否應允?”
“狄兄盡管說,隻要是小弟做得到的,敢不應允!”王景隆爽快的說。
狄忠高興的說:“賢弟乃豪爽之人,與在下可是意氣相投。在下願意效‘桃園之舉’,與賢弟結為異姓兄弟。但不知賢弟意下如何?”
“蒙狄兄錯愛,王景隆求之不得。”
於是,兩人即離席,專到聚義堂上關爺神像麵前跪倒,在武聖麵前立誓。狄忠為兄,景隆為弟。自此以後,兩人結為兄弟,有難同當,有福同享。
不知不覺,已是三更鼓響。奔走一日的王景隆等人,已是疲勞極了,個個沉沉欲睡。
狄忠忙安排鋪席,讓他們寢息。一夜無話。
次日,王景隆不敢久留,匆匆上路。
狄忠把行包原物歸還,並苦苦挽留,說:“有道是,有緣千裏來相會。我們難得相聚,賢弟在此多住幾天,何苦急急趕路?”
王景隆婉言謝絕,說:“多謝狄兄的好意,小弟有事在身,不便久留。再說,世上沒有不散的筵席,相聚見麵的機會多著哩。”
言畢,突然想起心悟和尚,又說:“那個和尚師傅,乃小弟舊識,恰好也要晉京。今向狄兄討個人情,讓他與我們結伴同行。”
狄忠聽說,便叫手下放了和尚。
王景隆一行五人,同狄忠告辭下山。狄忠依依不舍,直送至大路上。
王景隆說:“送君千裏,終須一別。狄兄請留步,後會有期。”狄忠答道:“賢弟先走一步,愚兄隨後便來。”
王景隆高興的說:“如能這樣,最好不過。但願在不久的時日,我們相會在京城。”言畢,兩人相擁而別。此一別,有分教:
焚燒巢穴上北京,念念隻為求功名。
校武場上顯身手,前世姻緣得一鴦。
一路上,笑語歡聲。王景隆突然想到什麽,忙問心悟和尚:“師傅!您自稱是直隸大同府人,學生向您打聽一個人。”
王景隆心想,倩玉也是大同人,她父親是遠近聞名的秀才,也許這和尚認得他。
“王公子想打聽何人?”心悟問。
王景隆說:“學生受人之托,打聽一個名叫周彥博的人。正好他也是大同人,而且是遠近馳名的秀才。師傅可認識他?”
一聞此言,心悟臉露驚駭之色,問:“相托之人,是男是女?”
一看心悟表情,王景隆甚覺蹊蹺。說:“是一位姑娘,姓周名倩玉。因逃荒失散,現在流落京城,幸好被一位好心的老太收為義女。她日夜牽掛著失散多年的父親和弟弟。她時常焚香禱告,保佑他們平安,希望有緣父女相會。”
原來,心悟便是周彥博。
聽王景隆這麽一說,心悟早已激動得淌下了眼淚。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這不正是自己日思夜念,失散了的愛女倩玉嗎?問:“公子可知道她在京城何處?”
王景隆見這和尚神色反常,連連發問,似乎甚是關心,更覺莫名其妙。他不便說周倩玉淪落柳巷,有辱姑娘芳名,隻是說:“她流落到京城後,被一個叫嶽老夫人的好心人收為義女。這嶽老夫人的兒子在朝為將,與家父舊交,常來常往,所以認得。”
“她現在可好?”
“過得很好。雖說是義女,可嶽老太視如親閨女。”王景隆實話實說。
心悟雙手合十,口念“阿彌陀佛!謝天謝地。”
王景隆見此情景,心下已猜著幾分,驚問:“難道師傅認得周彥博?”
“不瞞你說,老衲便是周彥博。”心悟說。
王景隆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這個和尚怎麽就是周彥博?如果真是他的話,我可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了。這麽一說,他可是我未來的嶽父大人了。想罷,便追問心悟:“這究竟是怎麽迴事?”
心悟便講述了他的血淚經曆……
那奸賊為了奪取朝中的生殺大權,鞏固自己的勢力,無不把忠於朝廷的忠臣,視為眼中釘,肉中刺。首先拿吳德來開刀,用的是‘移屍嫁禍’之計,借刀殺人,殺了吳禮部全家。接著,參了王工部一本,使得王工部被革職罷官,遣迴原籍。”
大家聽著,無不動容。王景隆問:“家父又是怎麽被算計的?”
狄忠繼續他的講述:“第三個開刀的,便是家父。用的卻是‘美人計’。這奸賊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什麽事都做得出。他同梅妃串通,然後竊用聖旨,傳家父入宮,說有急事。家父不知就裏,以為宮中出了什麽事,便火急火燎地趕到內宮。
然而,卻不見皇上,隻有梅妃獨處一室。家父貿然闖入,這下禍事來了。梅妃便大做文章,在皇上耳邊吹枕頭風,告家父欲行不軌,不把皇上放在眼裏。”
“隻要有女人吹耳邊風,肯定沒什麽好事。”韓如臣插了一句。
狄忠點了點頭,說:“試想,這梅妃乃皇上的寵妃,對她的一言一語,自然是深信不疑。聞言之下,自然盛怒。次日早朝,便用‘莫須有’的罪名,革了家父的兵權。劉賊趁機下了殺手,派出內宮殺手,割了家父的首級,謠稱是家父畏罪自殺。
皇上深信不疑,也不追究。家父死後,我娘怕我會步吳禮部的後塵,叫我趕快逃出京城,到外麵避難,給狄家留著煙火。當時,在下惱怒異常,準備和劉賊拚個你死我活。無奈母命難違,隻得連夜逃出京城。在此處,屈指也有一年多了。”
“你怎麽在此落草的?”韓如臣最喜歡刨根問底的。
“逃出京城後,我也不知何去何從。後來想到迴山西老家避一避。走到這個地方,看到路牌上的字,才知道是斷魂嶺。本想上吳禮部一家遇害的地方,祭掃一下英魂。不料,被山賊纏住,求我上山做他們的大王。”
“你就這樣落草為寇了?”王景隆問。
“我想,暫時沒地方去,不如在此倒也逍遙自在。於是,便稀裏糊塗地答應了。”
王景隆聽說,惋惜地說:“原來如此,小弟未曾聽說。原諒小弟冒昧奉勸一句,拉幫結夥,圖財害命,不是好勾當。狄將軍在天之靈,也不容許的。望狄兄三思。”
“賢弟言之有理。”狄忠頻頻點頭。
“大男兒誌在四方,憑狄兄一身武藝,在朝廷謀得一官半職,自然不在話下。關鍵是,國難當頭。西邊有李自成、張獻忠等人作亂;北上的滿番勢力強大,大有吞並我大明之心。時時挑釁侵犯大明疆土。
狄兄應該憑自己的武藝,解社稷於危難,救萬民於水火。這才是忠良的狄家世代之所為——盡管狄兄含冤身死,日後自有公論。”
一番話,聽得狄忠頻頻點頭。由衷心的說:“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賢弟一番言詞,令愚兄茅塞頓開。”
其他的人對王景隆的吐談,也由衷心的佩服。狄忠忽生惜才之心,說:“在下有一個不情之請,不知賢弟能否應允?”
“狄兄盡管說,隻要是小弟做得到的,敢不應允!”王景隆爽快的說。
狄忠高興的說:“賢弟乃豪爽之人,與在下可是意氣相投。在下願意效‘桃園之舉’,與賢弟結為異姓兄弟。但不知賢弟意下如何?”
“蒙狄兄錯愛,王景隆求之不得。”
於是,兩人即離席,專到聚義堂上關爺神像麵前跪倒,在武聖麵前立誓。狄忠為兄,景隆為弟。自此以後,兩人結為兄弟,有難同當,有福同享。
不知不覺,已是三更鼓響。奔走一日的王景隆等人,已是疲勞極了,個個沉沉欲睡。
狄忠忙安排鋪席,讓他們寢息。一夜無話。
次日,王景隆不敢久留,匆匆上路。
狄忠把行包原物歸還,並苦苦挽留,說:“有道是,有緣千裏來相會。我們難得相聚,賢弟在此多住幾天,何苦急急趕路?”
王景隆婉言謝絕,說:“多謝狄兄的好意,小弟有事在身,不便久留。再說,世上沒有不散的筵席,相聚見麵的機會多著哩。”
言畢,突然想起心悟和尚,又說:“那個和尚師傅,乃小弟舊識,恰好也要晉京。今向狄兄討個人情,讓他與我們結伴同行。”
狄忠聽說,便叫手下放了和尚。
王景隆一行五人,同狄忠告辭下山。狄忠依依不舍,直送至大路上。
王景隆說:“送君千裏,終須一別。狄兄請留步,後會有期。”狄忠答道:“賢弟先走一步,愚兄隨後便來。”
王景隆高興的說:“如能這樣,最好不過。但願在不久的時日,我們相會在京城。”言畢,兩人相擁而別。此一別,有分教:
焚燒巢穴上北京,念念隻為求功名。
校武場上顯身手,前世姻緣得一鴦。
一路上,笑語歡聲。王景隆突然想到什麽,忙問心悟和尚:“師傅!您自稱是直隸大同府人,學生向您打聽一個人。”
王景隆心想,倩玉也是大同人,她父親是遠近聞名的秀才,也許這和尚認得他。
“王公子想打聽何人?”心悟問。
王景隆說:“學生受人之托,打聽一個名叫周彥博的人。正好他也是大同人,而且是遠近馳名的秀才。師傅可認識他?”
一聞此言,心悟臉露驚駭之色,問:“相托之人,是男是女?”
一看心悟表情,王景隆甚覺蹊蹺。說:“是一位姑娘,姓周名倩玉。因逃荒失散,現在流落京城,幸好被一位好心的老太收為義女。她日夜牽掛著失散多年的父親和弟弟。她時常焚香禱告,保佑他們平安,希望有緣父女相會。”
原來,心悟便是周彥博。
聽王景隆這麽一說,心悟早已激動得淌下了眼淚。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這不正是自己日思夜念,失散了的愛女倩玉嗎?問:“公子可知道她在京城何處?”
王景隆見這和尚神色反常,連連發問,似乎甚是關心,更覺莫名其妙。他不便說周倩玉淪落柳巷,有辱姑娘芳名,隻是說:“她流落到京城後,被一個叫嶽老夫人的好心人收為義女。這嶽老夫人的兒子在朝為將,與家父舊交,常來常往,所以認得。”
“她現在可好?”
“過得很好。雖說是義女,可嶽老太視如親閨女。”王景隆實話實說。
心悟雙手合十,口念“阿彌陀佛!謝天謝地。”
王景隆見此情景,心下已猜著幾分,驚問:“難道師傅認得周彥博?”
“不瞞你說,老衲便是周彥博。”心悟說。
王景隆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這個和尚怎麽就是周彥博?如果真是他的話,我可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了。這麽一說,他可是我未來的嶽父大人了。想罷,便追問心悟:“這究竟是怎麽迴事?”
心悟便講述了他的血淚經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