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透過窗欞,在沙盤上投下細密的光斑。葉明揉了揉酸脹的眼睛,將最後一麵小旗插在沙盤西南角的山地區。至此,整個安陽府的地形地貌、村鎮分布、資源特點,都在這張五尺見方的沙盤上一目了然。


    "侯爺,您又是一夜未眠?"錢大有推門進來,手裏端著熱騰騰的粥和炊餅。


    葉明直起腰,後背發出輕微的哢響:"正好完成了全境規劃圖。來,你看看。"


    錢大有放下食盤,湊近沙盤。隻見安陽府的地形被不同顏色的小旗標記得密密麻麻:紅色代表核心城區,藍色是水係網絡,綠色為農業區,黃色是手工業帶...


    "這...這是把整個安陽府都規劃進去了?"錢大有瞪大眼睛。


    "不錯。"葉明拿起細棍指點,"我稱之為'一核三帶多節點'格局。這一核就是府城核心區,已經初見成效;三帶分別是東部農業帶、西部山林帶和南部商貿帶;多節點則是各具特色的村鎮中心。"


    細棍移到沙盤東部:"這裏地勢平坦,土壤肥沃,適合規模化種植。我計劃推廣輪作製和堆肥技術,畝產至少能提高三成。"


    又指向西部山區:"山林地帶重點發展藥材和木材加工。特別是這片區域,"棍尖點了點一處山穀,"有天然溫泉,將來可以開發療養勝地。"


    最後劃向南部:"這裏靠近商路,適合發展集市和手工業。我打算在此設立專門的貨運中轉站,減少商隊進城壓力。"


    錢大有聽得目瞪口呆:"侯爺,這、這得多少年才能實現啊?"


    "飯要一口一口吃。"葉明笑著拿起炊餅咬了一口,"先從交通網和水係開始。通知各鄉裏正,三日後來府衙議事。"


    三日後,府衙大院擠滿了來自各村的裏正。這些鄉下老者大多第一次進城,手足無措地站在光潔的石板地麵上,直到葉明讓人搬來長凳,又端上熱茶,氣氛才輕鬆起來。


    "各位鄉親,"葉明站在台階上,聲音清朗,"今日請大家來,是想商量如何把咱們安陽府建設得更好。先從各村最急需的開始,大家暢所欲言。"


    一陣沉默後,北山村的老裏正顫巍巍舉手:"侯爺,咱們村最要命的是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糧食運不出來啊!"


    "還有水!"西嶺村的婦人裏正聲音洪亮,"咱們村吃水得走三裏地,婆娘們背水把腰都壓彎了!"


    問題一個接一個:垃圾無處處理、孩子沒處上學、生病找不到郎中...


    葉明認真記錄,最後拿出一卷圖紙:"各位說的都在理。我設計了一套'鄉村五件套',看看合不合用。"


    圖紙展開,上麵繪製著五種設施的簡易版:硬化主路、公共水井、垃圾處理點、簡易學堂和合作醫療點。每種都有詳細構造說明和材料清單,力求簡單實用、成本低廉。


    "主路不用全鋪石板,"葉明解釋,"中間走車的部分硬化,兩側留土路行人走。水井采用新式轆轤,老人孩子都能打水。垃圾點遠離水源,定期焚燒掩埋..."


    裏正們圍上來,粗糙的手指小心觸摸圖紙,眼中閃著希望的光。


    "侯爺,這...這真能成?"老裏正聲音發顫。


    "先從三個村試點。"葉明早有準備,"北山村修路,西嶺村打井,東溝村建學堂。效果好就推廣。"


    會議結束,葉明親自送裏正們到城門口。望著那些佝僂卻挺直了幾分的背影,他知道,改變的種子已經播下。


    十天後,葉明帶著工匠團隊來到北山村。這個位於府城以北二十裏的山村,隻有百來戶人家,通往外界的主路坑窪不平,雨天更是泥濘難行。


    "侯爺,按您吩咐,已經備好了石料和砂土。"村長激動地引路,"全村壯勞力都等著聽您調遣!"


    葉明設計的"簡易硬化路"方案因地製宜:先挖去鬆軟的表土,夯實路基;然後鋪一層碎石做基層,再覆上混合了黏土的沙礫;最後用石碾壓實。雖然不如城裏的水泥路平整,但足以應對日常運輸。


    "記住,路麵要中間高兩邊低,便於排水。"葉明親自示範如何用簡易水平儀找坡度,"每隔三十丈設一個排水口,連接路旁溝渠。"


    村民們學得認真,幹得更賣力。讓葉明驚訝的是,幾位白發蒼蒼的老者也來幫忙,說是"要給兒孫留條好路"。


    三天後,當第一段硬化路完工時,全村老少都來圍觀。老裏正赤腳踩在平整的路麵上,突然老淚縱橫:"老漢活了七十歲,沒想到村裏能有這樣的路..."


    與此同時,西嶺村的水井工程也進展順利。葉明采用"套管法"防止井壁坍塌,又設計了省力的杠杆式提水裝置。當清澈的井水第一次湧出時,全村婦女圍著水井又唱又跳,像過節一樣熱鬧。


    東溝村的簡易學堂更富創意。葉明利用村裏廢棄的祠堂改建,請老秀才任教,教材則采用他親自編寫的《實用千字文》——不僅教識字,還融入農耕、衛生等實用知識。


    "侯爺,娃娃們可愛上學了!"一個月後,東溝村裏正來報,"連鄰村的孩子都跑來聽講!"


    試點成功後,"鄉村五件套"如星火燎原,迅速推廣到全境。葉明又適時推出"交通網計劃"——修建兩條橫貫東西、三條縱貫南北的主幹道,將各村鎮連接起來。


    "侯爺,這段路經過狼牙溝,地勢險峻..."工房主事指著地圖上一處標記。


    葉明早有對策:"在這裏開鑿一條'之字形'盤山路,雖然多走些距離,但安全係數高。另外,"他指著幾個關鍵節點,"這些岔路口都要立指路碑,刻上方向和距離。"


    指路碑成了安陽特色。葉明設計的碑石頂部刻有不同紋飾:麥穗代表通往農田,斧頭表示林業區,魚形則是漁場方向。不識字的百姓也能輕鬆辨認。


    隨著交通改善,產業布局也隨之展開。葉明根據各地特點,引導形成專業化生產區:


    山區村落重點培育藥材和堅果。老藥農按照葉明教的"輪采法",每年隻采一部分,保證資源不枯竭。


    平原村莊推廣高產作物。葉明引入的"三圃輪作製"讓土地利用率大增,配合新式堆肥,小麥畝產提高了四成。


    河邊漁村發展水產養殖。利用活水係統,漁民們在特定區域設置網箱,養殖魚蝦,收獲頗豐。


    城郊村落則轉型手工業。一個擅長編織的村子專攻竹器,另一個盛產陶土的村子發展陶瓷業...


    專業化生產帶來效率提升,百姓收入肉眼可見地增長。集市上,各村的特產開始豐富起來,商貿日漸繁榮。


    在推進建設的同時,葉明特別注重生態保護。他親自劃定了三處"禁采區"——兩片水源林和一處濕地,立法嚴禁砍伐和墾荒。


    "侯爺,這片林子曆來是砍柴的地方,封了百姓燒什麽?"一位老獵戶質疑道。


    葉明早有準備:"推廣煤餅和改良灶台。另外,"他指著地圖,"在這些次生林區實施'輪伐製',分片砍伐,及時補種,既能取柴又不傷根本。"


    老獵戶撫摸著地圖上那片他再熟悉不過的森林,喃喃道:"侯爺比我們更懂這片土地..."


    隨著時間的推移,安陽府的麵貌日新月異。葉明每天奔波在各處工地,解決層出不窮的新問題:山路坡度太陡怎麽辦?水井遇到流沙層如何應對?學堂冬天如何保暖?


    每個問題都催生新的創新。為解決學堂取暖,葉明設計了"地龍"係統——在地下砌煙道,連接灶台,熱量均勻散發;為應對流沙層,工匠們發明了"沉箱法",用木板臨時固定井壁...


    這天傍晚,葉明站在府城最高的鍾樓上,俯瞰正在變化的安陽全境。遠處,新修的道路如銀線般延伸向各個村落;近處,城內的水係在夕陽下泛著金光;城牆上的淩霄花雖已凋謝,藤蔓依然頑強地攀附在牆麵上,等待來年春天。


    錢大有匆匆上樓:"侯爺,好消息!西嶺村的水井出水後,村民們自發在周圍種了一圈果樹,說要建個'井園'!"


    葉明微笑頷首。這就是他最希望看到的——百姓不僅享受建設成果,更能主動創造美好環境。


    "還有,北山村的路修好後,有商隊願意定期去收購山貨了。村民們湊錢在村口建了個貨棧,叫'感恩棧'..."


    "改名吧。"葉明輕聲道,"叫'振興棧'更好。告訴他們,好日子還在後頭呢。"


    夜幕降臨,葉明迴到書房,在燈下繼續完善規劃圖。下一步,他要在各村推廣改良農具,要建立糧食儲備係統應對荒年,要試點農村信用合作...


    桌上的圖紙越堆越厚,而窗外的安陽府,正朝著圖紙上的模樣,一點一點地改變著。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打造最強邊關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擋著我發光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擋著我發光了並收藏打造最強邊關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