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狀,餘生略做思考,便明白了眼前即將發生的事情。雖然已經略有聽聞,但現如今呈現在自己的眼前,餘生覺得無比震撼。
眼前之事,顯然是傳說中的三教之爭。爭的,是人間正統。隻是,餘生也僅僅是有所耳聞,並不清楚三教之爭的結果如何。若是以他在現世的情況而言,三教具存,似乎也沒有太大的爭端。互不侵犯,各自相安。
很快,三夥人開始爭論起來,述說自己的種種,認為人間正統,隻有他們才配。
一儒生自信滿滿說道:“人間有的一切秩序,皆是我儒家之功勞。若無我儒家布教,天下皆是目不識丁的鄉野村夫,文明未開化如茹毛飲血之禽獸。如此功勞,人間正統之位,應為我儒家!”
此儒生的話一出,立即就引得後麵的儒生連連讚同,餘生聽他這麽一說,也感覺有些道理。畢竟,如果不是儒家布教,孔聖開有教無類之先河,人間多是粗野之人,更談不上文明的繁華。
隻是,餘生心裏的認同,在一和尚的發言之後便又陷入到了懷疑以及矛盾難擇的境地。
一和尚踏前一步,他寶相莊嚴佛氣迸發,滿不在乎地說道:“孔聖布教自然是勞苦功高當記大功。隻是,孔聖製定之秩序若是真能安定人間,為何每每朝代更迭便是屍橫遍野白骨累累?皆因孔聖製定之秩序,易生高低之分,高位者若無高尚之德,便是受欲望驅使之物,造福人間不太可能,為禍人間更有甚者。我佛慈悲,絕情絕欲,普度眾生前往極樂世界,如此胸懷,當為正統,阿彌陀佛!”
和尚此言一出,他後麵的和尚個個雙手合十寶相莊嚴,齊齊一聲阿彌陀佛,那種氣勢,確實是很有感染力,餘生一時之間陷入其中,心生投身空門的打算。
餘生有這樣的打算也是正常的,畢竟在他以前的現世,便有不少禮佛者,他們無論富貴貧窮,禮佛之心誠懇,顯得他們與世俗人有些與眾不同。
就在這時,道門一道士單腳踏地,玄黃之氣噴湧,他呈現出仙風道骨的姿態,隻是看著,便有種仙人在世的感覺。
道士看了儒家和佛家的人一眼,鄭重其事地說道:“萬變不離其宗,天下道法歸一家,無論你們兩家怎麽變,都隻是我道家的分支罷了。人間正統,理應上承天意下順民心,我道家原本無爭奪之心,但爾等過於狂妄,我道家不得不爭,人間正統,自是萬法道流,唯我道家有此資格。”
道士的話,餘生也讚同一些,道家的起源確實很古老,一直無比神秘,天下修行者,多為修道者,道家論人間正統,確實有這樣的資格。
忽然,餘生反應過來,現在三家都說自己是人間正統,按照現在的趨勢,勢必要分出一個高低,而今他身處菩提老祖的考驗之中,他估摸這一次的考驗,便是站隊。若是站隊正確,可能就通過考驗,若是站隊錯誤,可能就到此為止。
想明白了這一點,餘生便變得謹慎起來,盡管三家說得都有道理,但現在讓他做出選擇,他確實挺難選擇,因為三家說得都對,隻是菩提老祖會站在哪一家,餘生尚不得知。
三家是誰都不服誰,又在哪兒七嘴八舌地爭論,而也就在這個時候,三道金光如同流星劃過,分別落在對應的三個道台上,金光散去,分別出現一道人一和尚一先生。
道人是耋耄老者,眼半眯著似睡非睡,似笑非笑,白須白發自然披著,寬袍布鞋如常人,一身仙氣流若雲,道骨道心相相印,萬道加身歸一統,似道非道,似仙非仙,尊有聖姿。
和尚作青年相,金發碧瞳黑皮與眾人區別。黃袍袈裟赤足而立,左手撚指如蘭,右手參禪,佛光寶氣身後具現,如天倫明月,如高照豔陽,佛心印佛骨,佛骨容佛心,寶相莊嚴間,聖人之姿。
先生為中年人,身姿無異於常人,著流雲麒麟袍,戴紫金發髻冠,踩白玉龍頭靴,麵有微笑舒人爽,眼似星辰透人心,手有一書曰仁義,雖無開口,隱隱間卻有朗朗書聲,萬世師表,當作聖人。
毫無疑問,立於道台的三人就是儒釋道三家的祖師,他們都是傳說中的人物,餘生以前也隻是聽聞,但現在出現在自己的眼前,他都不知道這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
三家祖師爺的出現,立即就讓原本吵鬧的場麵安靜下來,在三家祖師爺的麵前,他們三撥人馬也不敢造次,隻得看自己的祖師如何表態。
三位聖人一言不發,但不約而同都把目光投向了遊離於三者之外的餘生,似乎他們想要把勝負壓在他們之外的人身上。
被三位聖人注視,餘生有些不自在,他極力躲避這三位的目光,但似乎是有一股冥冥無形的力量,讓他身體不受控製地來到了三個道台的正中央,現身於眾目睽睽的注視之下。
餘生很懵,但現在的情況卻容不得他去想剛剛發生了什麽事情,隻聽儒家聖人開口:“這位小友,我觀你三心不存,應非三教之人,你是最適合決定我三教人間領袖地位,請做出你的選擇,三思而後行,切勿失言。”
這位儒家聖人雖是麵容和藹可親,但張嘴之言卻彌漫如同實質的聖威,若非這聖威無針對餘生之打算,恐怕餘生一刻也撐不住。
這時,佛家聖人也是開口,他說道:“這位施主,你與佛有緣,自是會做出正確選擇,入我佛門,你之苦惱,可盡解。”
佛家聖人寶相莊嚴看不出喜怒哀樂,隻是開口有梵音迴響,這梵音不僅洗滌心靈,更是能對人的心靈造成實質性的衝擊。若是願意,這位佛家聖人,怕是一張嘴誦經念佛,天下入佛門者如過江之鯽。
被兩位聖人暗示,餘生並不敢馬上做出選擇,他反而是小心翼翼地看著道家那位聖人,看看他的意見是如何。
出乎預料的,道家那位隻是看了一眼餘生,並未出一言,這讓餘生反而是有些摸不著頭腦也捉摸不透。
“我對三家並不熟悉,說來無論選哪一家,恐怕都會得罪另外三家。若是三家都不選,怕是也無法通過菩提老祖的考驗。隻是,這該如何是好?”
思來想去,餘生也沒有想出可以破解當前局勢的方法,他隻得是對四周一拱手,略顯緊張地說道:“諸位前輩高人,在下才虛學淺,斷不能入三家法眼,更不能妄斷三家之優劣,故而,還望三家前輩恕罪。”
聽到餘生如此,三家的弟子很不爽,因為這並不是一個他們願意聽到的答案,他們不斷向餘生施壓,妄圖以壓力逼迫他做出選擇。
“小子,你在胡說什麽?我道家萬古長存,他們兩家焉能與我道家相提並論?”
“閣下,我儒家有教無類,教化眾生,就這一點便完勝另外兩家,這人間領袖地位,非我儒家莫屬!”
“阿彌陀佛,施主!你之選擇,乃造化眾生之舉,已是我佛普度世間之仁慈,你已是佛門中人,定不會打誑語而言其他!”
“……”
麵對步步緊逼的三家,餘生確實不知如何是好,他也才意識到,菩提老祖設下的考驗有多麽困難。想要通過,幾乎不存在可能。
“按照三家的說法,其實他們都具備人間領袖的資格。隻是,他們三家所以也不服誰,怕是想共享這人間領袖之位也是不可能,如果非要分出一個高下,怕是要另尋他法。”
短暫思考之後,餘生想到了一個可以完美破局的辦法,他麵色變得沉重,看向三家,說道:“我不知道這人間領袖對諸位意味著什麽,我隻知道,能幫到我的人,我會記一輩子的恩情,無論他做什麽,我都會支持。同理,你們若是誰先幫到我,我便支持誰。”
餘生這一手,直接是把燙手山芋扔了出去,雖然尚未解決問題,但至少在處境上比之前好太多了,他可以變得主動起來。
聞言,三家麵麵相覷,三位聖人異口同聲道:“不知,你想我們幫你什麽?”
見三位聖人都這麽問,餘生心念一動,他直截了當地說道:“我愛的人逝去了,你們誰若是能讓她死而複生,我便支持誰。”
餘生這話一點不假,他不在乎三家孰優孰劣,無論是誰,隻要能救迴雨露,那他就是餘生一輩子的恩人,無論是上刀山下油鍋,他都萬死不辭。
聞言,哪怕是三位近乎無所不能的聖人,都在同一時間犯怵。無他,令人死而複生,這是一件逆天之舉,哪怕是他們三位,也斷無可能。
他們的極限,也隻是能將吊著一口氣的人救活過來,對於已死之人,他們具是無能為力。
見三位聖人久久不語,餘生也是知道了他們的答案,雖然在意料之中,但得到這麽一個結果,還是讓他的信心遭受到了沉重的打擊。
試問,三位聖人都做不到的事情,誰能做到?
眼前之事,顯然是傳說中的三教之爭。爭的,是人間正統。隻是,餘生也僅僅是有所耳聞,並不清楚三教之爭的結果如何。若是以他在現世的情況而言,三教具存,似乎也沒有太大的爭端。互不侵犯,各自相安。
很快,三夥人開始爭論起來,述說自己的種種,認為人間正統,隻有他們才配。
一儒生自信滿滿說道:“人間有的一切秩序,皆是我儒家之功勞。若無我儒家布教,天下皆是目不識丁的鄉野村夫,文明未開化如茹毛飲血之禽獸。如此功勞,人間正統之位,應為我儒家!”
此儒生的話一出,立即就引得後麵的儒生連連讚同,餘生聽他這麽一說,也感覺有些道理。畢竟,如果不是儒家布教,孔聖開有教無類之先河,人間多是粗野之人,更談不上文明的繁華。
隻是,餘生心裏的認同,在一和尚的發言之後便又陷入到了懷疑以及矛盾難擇的境地。
一和尚踏前一步,他寶相莊嚴佛氣迸發,滿不在乎地說道:“孔聖布教自然是勞苦功高當記大功。隻是,孔聖製定之秩序若是真能安定人間,為何每每朝代更迭便是屍橫遍野白骨累累?皆因孔聖製定之秩序,易生高低之分,高位者若無高尚之德,便是受欲望驅使之物,造福人間不太可能,為禍人間更有甚者。我佛慈悲,絕情絕欲,普度眾生前往極樂世界,如此胸懷,當為正統,阿彌陀佛!”
和尚此言一出,他後麵的和尚個個雙手合十寶相莊嚴,齊齊一聲阿彌陀佛,那種氣勢,確實是很有感染力,餘生一時之間陷入其中,心生投身空門的打算。
餘生有這樣的打算也是正常的,畢竟在他以前的現世,便有不少禮佛者,他們無論富貴貧窮,禮佛之心誠懇,顯得他們與世俗人有些與眾不同。
就在這時,道門一道士單腳踏地,玄黃之氣噴湧,他呈現出仙風道骨的姿態,隻是看著,便有種仙人在世的感覺。
道士看了儒家和佛家的人一眼,鄭重其事地說道:“萬變不離其宗,天下道法歸一家,無論你們兩家怎麽變,都隻是我道家的分支罷了。人間正統,理應上承天意下順民心,我道家原本無爭奪之心,但爾等過於狂妄,我道家不得不爭,人間正統,自是萬法道流,唯我道家有此資格。”
道士的話,餘生也讚同一些,道家的起源確實很古老,一直無比神秘,天下修行者,多為修道者,道家論人間正統,確實有這樣的資格。
忽然,餘生反應過來,現在三家都說自己是人間正統,按照現在的趨勢,勢必要分出一個高低,而今他身處菩提老祖的考驗之中,他估摸這一次的考驗,便是站隊。若是站隊正確,可能就通過考驗,若是站隊錯誤,可能就到此為止。
想明白了這一點,餘生便變得謹慎起來,盡管三家說得都有道理,但現在讓他做出選擇,他確實挺難選擇,因為三家說得都對,隻是菩提老祖會站在哪一家,餘生尚不得知。
三家是誰都不服誰,又在哪兒七嘴八舌地爭論,而也就在這個時候,三道金光如同流星劃過,分別落在對應的三個道台上,金光散去,分別出現一道人一和尚一先生。
道人是耋耄老者,眼半眯著似睡非睡,似笑非笑,白須白發自然披著,寬袍布鞋如常人,一身仙氣流若雲,道骨道心相相印,萬道加身歸一統,似道非道,似仙非仙,尊有聖姿。
和尚作青年相,金發碧瞳黑皮與眾人區別。黃袍袈裟赤足而立,左手撚指如蘭,右手參禪,佛光寶氣身後具現,如天倫明月,如高照豔陽,佛心印佛骨,佛骨容佛心,寶相莊嚴間,聖人之姿。
先生為中年人,身姿無異於常人,著流雲麒麟袍,戴紫金發髻冠,踩白玉龍頭靴,麵有微笑舒人爽,眼似星辰透人心,手有一書曰仁義,雖無開口,隱隱間卻有朗朗書聲,萬世師表,當作聖人。
毫無疑問,立於道台的三人就是儒釋道三家的祖師,他們都是傳說中的人物,餘生以前也隻是聽聞,但現在出現在自己的眼前,他都不知道這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
三家祖師爺的出現,立即就讓原本吵鬧的場麵安靜下來,在三家祖師爺的麵前,他們三撥人馬也不敢造次,隻得看自己的祖師如何表態。
三位聖人一言不發,但不約而同都把目光投向了遊離於三者之外的餘生,似乎他們想要把勝負壓在他們之外的人身上。
被三位聖人注視,餘生有些不自在,他極力躲避這三位的目光,但似乎是有一股冥冥無形的力量,讓他身體不受控製地來到了三個道台的正中央,現身於眾目睽睽的注視之下。
餘生很懵,但現在的情況卻容不得他去想剛剛發生了什麽事情,隻聽儒家聖人開口:“這位小友,我觀你三心不存,應非三教之人,你是最適合決定我三教人間領袖地位,請做出你的選擇,三思而後行,切勿失言。”
這位儒家聖人雖是麵容和藹可親,但張嘴之言卻彌漫如同實質的聖威,若非這聖威無針對餘生之打算,恐怕餘生一刻也撐不住。
這時,佛家聖人也是開口,他說道:“這位施主,你與佛有緣,自是會做出正確選擇,入我佛門,你之苦惱,可盡解。”
佛家聖人寶相莊嚴看不出喜怒哀樂,隻是開口有梵音迴響,這梵音不僅洗滌心靈,更是能對人的心靈造成實質性的衝擊。若是願意,這位佛家聖人,怕是一張嘴誦經念佛,天下入佛門者如過江之鯽。
被兩位聖人暗示,餘生並不敢馬上做出選擇,他反而是小心翼翼地看著道家那位聖人,看看他的意見是如何。
出乎預料的,道家那位隻是看了一眼餘生,並未出一言,這讓餘生反而是有些摸不著頭腦也捉摸不透。
“我對三家並不熟悉,說來無論選哪一家,恐怕都會得罪另外三家。若是三家都不選,怕是也無法通過菩提老祖的考驗。隻是,這該如何是好?”
思來想去,餘生也沒有想出可以破解當前局勢的方法,他隻得是對四周一拱手,略顯緊張地說道:“諸位前輩高人,在下才虛學淺,斷不能入三家法眼,更不能妄斷三家之優劣,故而,還望三家前輩恕罪。”
聽到餘生如此,三家的弟子很不爽,因為這並不是一個他們願意聽到的答案,他們不斷向餘生施壓,妄圖以壓力逼迫他做出選擇。
“小子,你在胡說什麽?我道家萬古長存,他們兩家焉能與我道家相提並論?”
“閣下,我儒家有教無類,教化眾生,就這一點便完勝另外兩家,這人間領袖地位,非我儒家莫屬!”
“阿彌陀佛,施主!你之選擇,乃造化眾生之舉,已是我佛普度世間之仁慈,你已是佛門中人,定不會打誑語而言其他!”
“……”
麵對步步緊逼的三家,餘生確實不知如何是好,他也才意識到,菩提老祖設下的考驗有多麽困難。想要通過,幾乎不存在可能。
“按照三家的說法,其實他們都具備人間領袖的資格。隻是,他們三家所以也不服誰,怕是想共享這人間領袖之位也是不可能,如果非要分出一個高下,怕是要另尋他法。”
短暫思考之後,餘生想到了一個可以完美破局的辦法,他麵色變得沉重,看向三家,說道:“我不知道這人間領袖對諸位意味著什麽,我隻知道,能幫到我的人,我會記一輩子的恩情,無論他做什麽,我都會支持。同理,你們若是誰先幫到我,我便支持誰。”
餘生這一手,直接是把燙手山芋扔了出去,雖然尚未解決問題,但至少在處境上比之前好太多了,他可以變得主動起來。
聞言,三家麵麵相覷,三位聖人異口同聲道:“不知,你想我們幫你什麽?”
見三位聖人都這麽問,餘生心念一動,他直截了當地說道:“我愛的人逝去了,你們誰若是能讓她死而複生,我便支持誰。”
餘生這話一點不假,他不在乎三家孰優孰劣,無論是誰,隻要能救迴雨露,那他就是餘生一輩子的恩人,無論是上刀山下油鍋,他都萬死不辭。
聞言,哪怕是三位近乎無所不能的聖人,都在同一時間犯怵。無他,令人死而複生,這是一件逆天之舉,哪怕是他們三位,也斷無可能。
他們的極限,也隻是能將吊著一口氣的人救活過來,對於已死之人,他們具是無能為力。
見三位聖人久久不語,餘生也是知道了他們的答案,雖然在意料之中,但得到這麽一個結果,還是讓他的信心遭受到了沉重的打擊。
試問,三位聖人都做不到的事情,誰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