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說,劉慶斌準備一直待在俄國,一直到二戰結束。可是,他現在卻不離去了。之所以離去,是因為他接到了北京政府的電報,而且段祺瑞電報中呈述的理由讓他無法拒絕。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民國帶來了一個嚴峻的現實挑戰:100多萬滯留在俄羅斯境內的華僑,麵對混亂而血腥的俄羅斯內戰,其生命和財產都遭到空前威脅。
西伯利亞實在太廣袤了,廣袤得足以消弭任何來自歐洲的澎湃浪潮。
來自聖彼得堡的革命巨浪,湧到太平洋海岸時,幾乎隻剩下了幾朵小小的浪花。遠東地區不足1萬人的布爾什維克,並沒有足夠的號召力,更沒有足夠的影響力,在通過突然的軍事政變占領了伊爾庫茨克、海參崴、伯利、海蘭泡等戰略要地後,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很快就被顛覆,布爾什維克依然隻能在地下進行遊擊戰。
占據優勢地位的白衛軍,走馬燈般地替換著領袖和政權名稱,“西伯利亞臨時政府”、“西伯利亞自治臨時政府”、“全俄臨時政府”、“全俄政府”,你方唱罷我方登場,一片鼎沸。
此時,滯留在俄國境內足有百萬之眾的華僑之中,除了傳統的商人、手工藝人之外,還有數十萬派遣到一戰前線去的華工。中國加入了協約國的陣營,派出了大量華工,其中不少由陸路經俄羅斯前往前線。俄國陷入內亂之後,這些華工陸續匯聚到伊爾庫茨克等地。處境悲慘。
同胞正被屠殺,俄羅斯相互對立的武裝派係,都強拉華僑的壯丁,套上一件髒兮兮的軍裝。這些隻聽得懂“烏拉”的中國人,就被投入到了槍林彈雨之中。即使未被強拉壯丁的,也在一撥撥穿製服的強盜麵前,宛如待宰的羔羊。甚至連以“護僑”名義出兵俄羅斯的日本軍隊,也莫名其妙地對華人大開殺戒……
暴動的消息一日數驚,當地華僑紛紛湧向中國駐海參崴總領館。在俄國方麵已經完全失去了對局勢控製的情況下,華僑團體如海參崴中華總商會、黑河江北旅俄華僑會、伯力中華總商會、阿穆爾省華僑總會等,都緊急唿籲祖國派兵前來護僑。
告急文電雪片般地從海參崴飛往北京:“同胞正在挨餓,一些華僑的日均糧食隻有4兩……”
“同胞正被劫掠,無論‘紅’‘白’。隻要是扛著槍的老毛子。都把華僑當做予取予奪的金庫……”
百萬華僑翹首南望。向著北京求救。
除了北京之外,近在咫尺的東三省巡閱使張作霖和黑龍江督軍孫烈臣,也收到了大量告急求援文電。黑河商會甚至派出代表常住沈陽,不得出兵誓不罷休。
此時北洋政府卻焦頭爛額,一邊要麵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一邊要應對山頭林立的國內各派勢力,正在扯旗放炮武裝暴動的革命黨,牽製了政府的大量兵力。
其實,當外交部收到海參崴總領館報告的第二天,就立即與海軍部展開了磋商。此時,是1917年12月12日,距十月革命爆發僅35天。考慮到十月革命波及到遠東的時差,北洋政府的行動可以說是非常及時、迅速的。
對於派遣軍艦護僑,海軍部毫無異義,認為理所當然,但是,“現時國內多事,軍艦不敷分布”,愛莫能助,隻能通過外交途徑為華僑盡力提供救助。
海軍部的婉拒,絕非推托搪塞,此時國內的確是多事之秋。
此時,孫文在廣東聯合西南軍閥等,發動第一次“護法戰爭”。海軍總長程璧光率領北洋第一艦隊,投奔了南方陣營,這導致政府手上能掌握的海軍力量大為削弱。俄國內戰導致華僑告急之時,祖國的內戰也正打得如火如荼,各種勢力在動聽的口號下互不相讓,紛紛指責對方“假共和”,宣稱自己才是“新共和”。遙遠的西伯利亞的華僑命運,也就隻能留給當家當得焦頭爛額的北洋政府去操心了。
對於海軍部的婉拒,外交部卻並不氣餒,當天再度發函,要求海軍部以華僑為重、以大局為重。海軍部一時處在兩難的境地,直到半個月後的聖誕節當天,才答複:依然是無艦可調。
1月19日,外交部將海參崴總領事館的電報提交國務會議審議。依然被南方動亂攪得一團混亂的中央政府,同意了護僑之事。國務會議決定,由陸軍部會同奉天、吉林兩省,抽調陸軍進駐圖們江,保邊護僑。2月16日,國務會議又決定,由吉林督軍調兵綏遠,保護伯力華僑。但考慮到出兵入俄將引發複雜的國際問題,軍隊不得越境行動,主要目的就是保持撤僑通道的安全與暢通。
控製東北的張作霖等奉係軍閥,與控製北京的皖係軍閥,並非同誌加兄弟,各有各的小九九。但在護僑的問題上,雙方罕見地保持了一致。奉天、吉林兩省奉命,立即抽調了大批兵力。張作霖等還在華僑中推廣自我保護辦法:“一、財產造冊送交俄官,以為損失索賠根據。二、緊急時懸掛國旗,標示華僑。三、各商設團自衛。”
但是,這種隔靴搔癢的辦法已經無法應付俄國越來越惡化的局勢。2月份,布爾什維克在海參崴暴動,推翻了當地舊政權,卻未能控製局麵,海參崴社會秩序徹底崩潰。日本、美國、英國也已經派出軍艦,進行武裝示威。
此時,南方“護法”陣營圍繞著擁護孫文還是擁護約法,發生了分裂。孫文希望借護法戰爭之機會,建立自己的軍隊,要求海軍總長程璧光率艦隊與他協同,攻擊駐守廣州的桂軍。桂軍乃是“護法”同誌,如此內訌,遭到程璧光拒絕。孫文遂帶人強行登上同安、豫章兩艘軍艦,並轟擊廣州城。程璧光事後下令撤除了同安、豫章兩艦艦長的職務,但2月26日,他就在光天化日下遇刺而亡。孫文與桂係相互指責對方是幕後的兇手。程璧光究竟死於何人之手,至今仍是懸案。
護法軍的內訌,令中央政府的壓力大為緩解。
2月27日,國務院再次討論護僑問題。
終於在3月13日決定:派遣一艘軍艦前赴海參崴護僑,由海軍部負責落實。
海軍部在3月20日指定了“海容”號巡洋艦擔負這開天辟地的出國護僑任務。
“海容”號巡洋艦,是民車國海軍的主力軍艦。甲午戰爭之後,清政府向德國伏爾鏘造船廠訂造了3艘軍艦,排水量2950噸,分別命名為“海容”、“海籌”、“海琛”。
但是,中國派遣軍艦赴俄護僑,激怒了日本。日本正致力於建立中日的共同防衛體係,以便攫取自己在“北滿地區”的特權。中國的單獨行動,大大打亂了日本簽訂《中日共同防敵軍事協定》的計劃。可以說,“海容”號奉命赴俄,因力量依然單薄,對護僑來說,實際意義並不大,但這不僅是中國執政者第一次通過武裝護衛的方式表示對海外僑胞的關切,更是在當時的弱勢環境下,對日本逼迫的一次“軟”對抗。
在日本的高壓下,中央政府既不能丟下上百萬的華僑不管,又不能得罪日本人,護僑成了兩難的問題。在這個時候,號稱段祺瑞智囊的徐樹錚提議請劉慶斌來解決這個問題。於是,段祺瑞一邊盡力敷衍日本,另一邊給劉慶斌連續發了多封加急電報,敦促劉慶斌盡快商議此事。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民國帶來了一個嚴峻的現實挑戰:100多萬滯留在俄羅斯境內的華僑,麵對混亂而血腥的俄羅斯內戰,其生命和財產都遭到空前威脅。
西伯利亞實在太廣袤了,廣袤得足以消弭任何來自歐洲的澎湃浪潮。
來自聖彼得堡的革命巨浪,湧到太平洋海岸時,幾乎隻剩下了幾朵小小的浪花。遠東地區不足1萬人的布爾什維克,並沒有足夠的號召力,更沒有足夠的影響力,在通過突然的軍事政變占領了伊爾庫茨克、海參崴、伯利、海蘭泡等戰略要地後,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很快就被顛覆,布爾什維克依然隻能在地下進行遊擊戰。
占據優勢地位的白衛軍,走馬燈般地替換著領袖和政權名稱,“西伯利亞臨時政府”、“西伯利亞自治臨時政府”、“全俄臨時政府”、“全俄政府”,你方唱罷我方登場,一片鼎沸。
此時,滯留在俄國境內足有百萬之眾的華僑之中,除了傳統的商人、手工藝人之外,還有數十萬派遣到一戰前線去的華工。中國加入了協約國的陣營,派出了大量華工,其中不少由陸路經俄羅斯前往前線。俄國陷入內亂之後,這些華工陸續匯聚到伊爾庫茨克等地。處境悲慘。
同胞正被屠殺,俄羅斯相互對立的武裝派係,都強拉華僑的壯丁,套上一件髒兮兮的軍裝。這些隻聽得懂“烏拉”的中國人,就被投入到了槍林彈雨之中。即使未被強拉壯丁的,也在一撥撥穿製服的強盜麵前,宛如待宰的羔羊。甚至連以“護僑”名義出兵俄羅斯的日本軍隊,也莫名其妙地對華人大開殺戒……
暴動的消息一日數驚,當地華僑紛紛湧向中國駐海參崴總領館。在俄國方麵已經完全失去了對局勢控製的情況下,華僑團體如海參崴中華總商會、黑河江北旅俄華僑會、伯力中華總商會、阿穆爾省華僑總會等,都緊急唿籲祖國派兵前來護僑。
告急文電雪片般地從海參崴飛往北京:“同胞正在挨餓,一些華僑的日均糧食隻有4兩……”
“同胞正被劫掠,無論‘紅’‘白’。隻要是扛著槍的老毛子。都把華僑當做予取予奪的金庫……”
百萬華僑翹首南望。向著北京求救。
除了北京之外,近在咫尺的東三省巡閱使張作霖和黑龍江督軍孫烈臣,也收到了大量告急求援文電。黑河商會甚至派出代表常住沈陽,不得出兵誓不罷休。
此時北洋政府卻焦頭爛額,一邊要麵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一邊要應對山頭林立的國內各派勢力,正在扯旗放炮武裝暴動的革命黨,牽製了政府的大量兵力。
其實,當外交部收到海參崴總領館報告的第二天,就立即與海軍部展開了磋商。此時,是1917年12月12日,距十月革命爆發僅35天。考慮到十月革命波及到遠東的時差,北洋政府的行動可以說是非常及時、迅速的。
對於派遣軍艦護僑,海軍部毫無異義,認為理所當然,但是,“現時國內多事,軍艦不敷分布”,愛莫能助,隻能通過外交途徑為華僑盡力提供救助。
海軍部的婉拒,絕非推托搪塞,此時國內的確是多事之秋。
此時,孫文在廣東聯合西南軍閥等,發動第一次“護法戰爭”。海軍總長程璧光率領北洋第一艦隊,投奔了南方陣營,這導致政府手上能掌握的海軍力量大為削弱。俄國內戰導致華僑告急之時,祖國的內戰也正打得如火如荼,各種勢力在動聽的口號下互不相讓,紛紛指責對方“假共和”,宣稱自己才是“新共和”。遙遠的西伯利亞的華僑命運,也就隻能留給當家當得焦頭爛額的北洋政府去操心了。
對於海軍部的婉拒,外交部卻並不氣餒,當天再度發函,要求海軍部以華僑為重、以大局為重。海軍部一時處在兩難的境地,直到半個月後的聖誕節當天,才答複:依然是無艦可調。
1月19日,外交部將海參崴總領事館的電報提交國務會議審議。依然被南方動亂攪得一團混亂的中央政府,同意了護僑之事。國務會議決定,由陸軍部會同奉天、吉林兩省,抽調陸軍進駐圖們江,保邊護僑。2月16日,國務會議又決定,由吉林督軍調兵綏遠,保護伯力華僑。但考慮到出兵入俄將引發複雜的國際問題,軍隊不得越境行動,主要目的就是保持撤僑通道的安全與暢通。
控製東北的張作霖等奉係軍閥,與控製北京的皖係軍閥,並非同誌加兄弟,各有各的小九九。但在護僑的問題上,雙方罕見地保持了一致。奉天、吉林兩省奉命,立即抽調了大批兵力。張作霖等還在華僑中推廣自我保護辦法:“一、財產造冊送交俄官,以為損失索賠根據。二、緊急時懸掛國旗,標示華僑。三、各商設團自衛。”
但是,這種隔靴搔癢的辦法已經無法應付俄國越來越惡化的局勢。2月份,布爾什維克在海參崴暴動,推翻了當地舊政權,卻未能控製局麵,海參崴社會秩序徹底崩潰。日本、美國、英國也已經派出軍艦,進行武裝示威。
此時,南方“護法”陣營圍繞著擁護孫文還是擁護約法,發生了分裂。孫文希望借護法戰爭之機會,建立自己的軍隊,要求海軍總長程璧光率艦隊與他協同,攻擊駐守廣州的桂軍。桂軍乃是“護法”同誌,如此內訌,遭到程璧光拒絕。孫文遂帶人強行登上同安、豫章兩艘軍艦,並轟擊廣州城。程璧光事後下令撤除了同安、豫章兩艦艦長的職務,但2月26日,他就在光天化日下遇刺而亡。孫文與桂係相互指責對方是幕後的兇手。程璧光究竟死於何人之手,至今仍是懸案。
護法軍的內訌,令中央政府的壓力大為緩解。
2月27日,國務院再次討論護僑問題。
終於在3月13日決定:派遣一艘軍艦前赴海參崴護僑,由海軍部負責落實。
海軍部在3月20日指定了“海容”號巡洋艦擔負這開天辟地的出國護僑任務。
“海容”號巡洋艦,是民車國海軍的主力軍艦。甲午戰爭之後,清政府向德國伏爾鏘造船廠訂造了3艘軍艦,排水量2950噸,分別命名為“海容”、“海籌”、“海琛”。
但是,中國派遣軍艦赴俄護僑,激怒了日本。日本正致力於建立中日的共同防衛體係,以便攫取自己在“北滿地區”的特權。中國的單獨行動,大大打亂了日本簽訂《中日共同防敵軍事協定》的計劃。可以說,“海容”號奉命赴俄,因力量依然單薄,對護僑來說,實際意義並不大,但這不僅是中國執政者第一次通過武裝護衛的方式表示對海外僑胞的關切,更是在當時的弱勢環境下,對日本逼迫的一次“軟”對抗。
在日本的高壓下,中央政府既不能丟下上百萬的華僑不管,又不能得罪日本人,護僑成了兩難的問題。在這個時候,號稱段祺瑞智囊的徐樹錚提議請劉慶斌來解決這個問題。於是,段祺瑞一邊盡力敷衍日本,另一邊給劉慶斌連續發了多封加急電報,敦促劉慶斌盡快商議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