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曆史上,沒有哪個統一的君主坐過書同文車同軌的規定,形不成穩定的民族國家。
而且歐洲的經濟基礎也不像華國,農耕技術發展的很不均衡,畜牧貌似不錯,經濟基礎本來就雜糅,而且又多民族。
華國雖然也是多民族,可是華國的少數民族願意皈依天可汗唐太宗。
歐洲呢,教權天下,大家信上帝人人平等,他們要爭奪人們思想控製權卻隻能傳教。
雖然也有宗教戰爭,皇位繼承戰爭,但歐洲沒有穩定統一的強權實體來推進大一統。
總的來說,歐洲的文化,經濟,思想都沒法統一的攢在一起。
華皇認為歐洲大一統是趨勢,甚至世界的大一統,都是趨勢,尤其是在十九世紀末,這個人類曆史的大拐點上。
因為,歐洲人相信大炮是一個國家最好的外交。
華皇要想跟這個卡羅爾一世談攏,在很大程度上,也隻能依賴軍事實力,隻是華國的軍事實力,很難在歐洲展現。
即使認識到重重阻礙,還是堅定推進。
歐洲大陸的地理位置非常優越,古代歐洲看希臘,中世紀看徳意法(羅馬帝國),近代歐洲不列顛,兩場大戰定乾坤!
歐洲,全稱歐羅巴洲,歐羅巴淵自希臘神話,就像中國神話傳說中有:三界、五大部洲、西方極樂世界。
歐洲的麵積在中國人看來確實不大,現在整個歐洲加在一起,也沒有收複了烏拉爾山脈以東地區的華國大,更何況華國還收複了中亞。
南亞諸多小國,也是華國的附屬國,所以,歐洲列強警惕華國,是有道理的,華國也不用因為工業基礎剛剛開始而氣餒,華國的底子好!一旦發力,會是什麽樣子,連華皇自己都不敢想象。
歐洲西起大西洋,北臨北極海,南部隔地中海與非洲相望。
直布羅陀海峽是大西洋與地中海的分界,“直布羅陀”這個詞本身來自阿拉伯語,北非阿拉伯世界和歐洲世界在此交鋒多次,也使得西班牙和摩洛哥混亂了很多年!
如果說西、北、南、三個方位是天然的分界,那麽在我看來東方更像人種和地緣政治的分界,東方以烏拉爾山、烏拉爾河、東南以裏海、大高加索山、黑海與亞洲為界。
作為以查理曼帝國為主體的歐洲本部自古比較排斥斯拉夫人,想想看兩次世界大戰的脈絡——先是日耳曼人惹毛了斯拉夫人,然後斯拉夫人奮起放抗,最後一戰爆發,然後趁火打劫的,渾水摸魚的全都加入了進來。
後麵是日耳曼人輸了戰爭,然後“臥薪嚐膽”,最後二戰爆發,然後這次趁火打劫的,渾水摸魚的全部失算,傷不起希特勒的閃電戰,於是真正意義上世界大戰,也是世紀大戰引爆在地球上。
兩次戰爭帶給歐洲人的思考也許隻有歐洲人知道,最可恨不是矛盾主體,交戰雙方而是隔山觀虎鬥的第三方,事實也證明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美利堅要不是山本五十六搞了珍珠港,未必會參戰。
從有形和無形兩個層麵,從有機到無機,從政治到經濟,從經濟到政治,從政治到文化,從文化到政治,排列組合,歐洲類似於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政治,經濟,文化三維一體。
英法百年戰爭,普魯士和法蘭西之間的戰爭,不列顛群島上英格蘭和蘇格蘭打的不可開交。
央格魯撒克遜人和凱爾特人,從公元五世紀初開始一直到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完成,這兩個民族主體一直征戰不休,1314年蘇格蘭取得獨立,1707年5月1日,安妮女王聯合法案合並英格蘭和蘇格蘭議會,雙方放棄獨立地位,合並為統一的大不列顛王國,當然融合了後來威爾士,那麽雙方為什麽停下了百年的戰爭,因為她們擁有了同一個女王——kenhacalp!
所以從歐洲統一國家的不同自治區域就能看出歐洲國家民族意識是相當濃厚的。
萌總裁把歐洲國家按小區域劃分:西歐、北歐、東歐、中歐、南歐。
西歐主要包括:英國,法國,荷蘭,愛爾蘭,比利時,摩納哥。
這幾個國家中,法國的主體民族是法蘭西民族,還有科西嘉人和布列尼人,這個法蘭西民族就是高盧人的後裔,那麽當然法國就是一個獨立的國家政體。
愛爾蘭民族是凱爾特人的後裔,1922年之前愛爾蘭屬於大不列顛和愛爾蘭獨立王國,1922年之後,一個新的獨立的愛爾蘭王國建立,北部的愛爾蘭繼續留在大英帝國。
荷蘭的國家主體是荷蘭人,而荷蘭人的祖先就是日耳曼部落西支的佛裏斯人,巴塔維人,法蘭克人,撒克遜人的後裔,歐洲國家主體民族是歐洲本土民族和外來民族相融合產生的新型民族主體,而究其根源他們都是幾個古老民族(日耳曼人,斯拉夫人,高盧人,凱爾特人)的後裔,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有走向統一的前提條件。
但是華皇認為,頂多算是局部統一,想向華國那樣,上千萬平方公裏一起統一,不可能。
他們在不同區域聚居,最後形成獨立的民族性格,從這一層麵已經具備了建立獨立政權的條件。
北歐,北歐地區主要指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主要包括:挪威,瑞典,芬蘭,冰島,丹麥。
這五國的主體民族基本都是維京人的後裔,維京人由於長期生活在苦寒自然條件惡劣的北歐,所以生性兇猛,那麽在歐洲大陸正統民族的視野中,維京人和蠻族脫不了幹係!
這是曆史的普遍認識,有些勝者為王,敗者賊的唏噓!
由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脫離歐洲本土,半島的國家主體就是挪威,芬蘭,瑞典,北歐還有冰島,日德蘭半島的丹麥,以及作為丹麥領土的格林蘭島。
這五國中除了冰島為獨立島嶼,其他四國在曆史長河中都互相影響,一會兒挪威遙尊丹麥,一會兒挪威遙尊瑞典,芬蘭12世紀後被瑞典統治,1809年俄瑞戰爭後,整體並入帝俄。
如果說政治聯姻在中國古代產生的效果是中原王朝迫於遊牧民族政權不斷侵犯做出的無奈之舉,那麽它在歐洲起到的效果就是加強歐洲走向一體化,所以歐洲的王室演繹著歐洲各國分分合合的曆史。
1397年,由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一世主導的卡爾馬聯盟形成,丹麥,瑞典,挪威三國組成聯盟,先後維持了126年。
東歐,主體國家拉脫維亞,波蘭,愛沙尼亞,立陶宛,白俄羅斯,烏克蘭,摩爾多瓦,再有就是俄羅斯的東歐部分。
這些國家基本是東斯拉夫人的後裔,波羅的海三國和白俄又具有很多特殊性!
歐洲曆史上小區域的統一曆史很多,羅馬帝國時期,法蘭克王國時期,拿破侖時期,南斯拉夫聯盟等。
提到歐洲當今的局勢,不得不提法蘭克王國,公元五世紀開始,由於內憂外患,西羅馬帝國已經無力統治西歐,此時,法蘭克人趁機擴大實力,建立國家,然而法蘭克王國的一道政令徹底改變了歐洲的局勢,那就是國王死後諸子平分其領土,公元800年,查理曼加冕稱帝,成為查理曼帝國,843年,帝國一分為三,成為後來法,德,意三國的雛形,這不得不說是一次曆史性的“分家”。
中歐,主要包括德國,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奧地利,列支敦士登和瑞士。
歐洲大陸三麵臨海,地形以平原為主,主要地貌因素是亞平寧半島,伊比利亞半島,巴爾幹半島,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希臘半島,日德蘭半島,格陵蘭島,冰島等,從形成文明的地理條件出發,歐洲有平坦的腹地,有萊茵河,多瑙河,地中海曾經一度成為羅馬帝國的內海。
羅馬帝國在歐洲的統治究竟算不算歐洲大陸現實意義中的大一統呢?
華皇認為應該算。
如果算,那麽歐洲大陸實現的唯一一次大一統就是羅馬帝國。
歐洲分散的國家體製,不能單從一般曆史規律出發,兩河孕育了巴比倫文明,印度河,恆河創造了印度文明,尼羅河的埃及文明,黃河,長江流域的中華文明。
近代曆史上,哪一個地區的民族覺醒最早?民族自我認知意識最強?民族獨立革命起步最早?答案隻有——歐洲!
並且歐洲國家完成民族獨立革命到資產階級革命的華麗蛻變。
一個先進的社會製度結合豐厚的資本原始積累加上獨立的民族主體,那麽是不是會促使一個國家的誕生?
以中歐國家為例,奧地利和匈牙利原來是奧匈帝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匈牙利人是被漢帝國打敗的匈奴人的後裔,1867年,奧地利和匈牙利組成奧匈帝國,一戰結束後,奧匈帝國瓦解,奧地利和匈牙利分立兩國。
兩次世界大戰對歐洲各國版圖的影響是深遠的,沒有兩次世界大戰就沒有今天的歐洲各國版圖。
波蘭,處在日耳曼民族和斯拉夫民族中間地帶的國家,波蘭人就是斯拉夫民族,我們看到二戰時希特勒憤怒的槍口對準的第一家就是波蘭,(如果說英法是世仇,百年戰爭打的不可開交,亨利六世和聖女貞德,一個侵略,一個反侵略)那麽,歐洲大陸的“受氣包”就是波蘭,被普魯士侵略,被沙俄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武裝幹涉,從1772年5月始,波蘭被前後三次瓜分,這三個罪魁禍首就是沙俄,普魯士,奧匈。
為什麽波蘭時不時就被“揍一頓”,波蘭在歐洲的十字路口,華沙在路口中心。
四周危機四伏,不怕車撞,害怕人揍!波蘭前前後後不斷變遷,但是始終沒有被周邊民族通化!
歐洲諸民族很少被一個強大而又文化先進的民族通化,他們始終保持自己民族的獨特性!
所以,華皇在介入歐洲政治的時候,是小心翼翼的,並且,華皇不是以武力統治世界為目的的,華皇不算希特勒,不是神經病,在華皇眼中,希特勒就是正統神經病,法西斯永遠靠不住!
靠自己的發展,形成強大的國家,讓所有國家都能心平氣和的聽話,這才是華皇的方向,而不是一個個都踩在腳下。
南歐,這是歐洲最有文化影響力的地區,南歐,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臘,保加利亞,羅馬尼亞,馬耳他,安道爾,波黑,克羅地亞,黑山,阿爾巴尼亞,斯洛文尼亞,這裏便是希臘文明和羅馬帝國時期的核心地區,希臘文明就來自克裏特島的米諾斯文化和伯羅奔尼撒半島的邁錫尼文明。
希臘城邦給歐洲人的啟示是:希波戰爭爆發後,斯巴達和雅典拋棄前嫌,組成聯軍,共拒外敵。
那麽從另一個層麵去理解可以說希臘城邦製開啟了歐洲城市化的進程,同時也是促使歐洲不同民族,同宗不同族聚居群體形成政權認知的先導文化因素。
這個在中國根本不存在,即使西周分封製最後導致春秋戰國的紛爭局麵,強秦統一後,秦始皇的郡縣製可謂是天人之作,巧妙的把權力集中到中央,漢朝分封諸王,後來不是出現了吳王劉濞反判中央,但是我們發現從這時開始權力的天平已經偏向中央,因為中央緊緊攥住了財政和國家主體武裝力量,西漢時我們的鹽鐵就施行專賣,這個專賣隻是國家專賣,這一措施使中央的財富積累大大增加。
戰爭就是財力的較量。所以縱觀中國曆史,統一—分裂—統一。
羅馬帝國發跡於意大利,前241年,第二次布匿戰爭後,西西裏納入帝國版圖,前202年擊敗迦太基,西班牙,希臘歸於治下,在凱撒的統治下,征服高盧和埃及,凱撒死後,養子屋大維收拾了安東尼和埃及女王克婁巴特拉,前27年屋大維正式建立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宣布基督教為國教,330年君士坦丁遷都拜占庭,最後亡於哥特人和汪達爾人。
要說羅馬帝國的敗筆,就是沒有加強中央集權。
征服埃及後,凱撒掉進了埃及豔後克婁巴特拉的溫柔鄉,最後安東尼竟然也和克婁巴特拉有染,沒有及時的瓦解埃及的反抗力量而是讓克婁巴特拉繼續執政,所以豔後何其了不起,她給羅馬帝國掘好了墓坑。
羅馬對征服後的高盧,西班牙,英格蘭都是如此。
一個國家,兩個執政官,這必然是取亂之道,北宋太祖皇帝趙匡胤有句驚世名言——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所以華皇有時候會搞不清歐洲人的思維。
遷都拜占庭,也是羅馬帝國的敗筆,羅馬人高傲的認為可以以拜占庭為跳板繼續東進,還沒有開始,後院就著火了!
以395年為界,東西羅馬帝國分治,然而分治後的羅馬帝國就好像倒下的大力士,誰都可以上來踹上一腳,從此輝煌不在。
羅馬帝國的滅亡告訴我們歐洲可以沒有羅馬帝國,但不能沒有獨立之民族!
近代,南歐同樣是一塊彪悍的地方,我們不得不提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如果沒有這個倒黴國家,中國和西方的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交鋒就不是鴉片戰爭了,可能會提前到來。
因為奧斯曼帝國掌握了交通要道,切斷了東西方的貿易和交流!
後來一戰的導火索在塞爾維亞被點燃,斯拉夫人的聯盟分分合合,這一地區諸國主要反抗奧斯曼帝國的統治,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初,羅馬尼亞,塞爾維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相繼取得民族獨立,奧匈帝國帝國統治下的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也得以擺脫奧匈。
經濟方麵,從古至今,歐洲人很少在歐洲大陸劃定經濟版圖,也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歐洲諸國僅僅是政治因素下的國家主體。
所以今天歐盟有銀行,歐元,各種方便歐洲各國經濟往來的辦事機構。
文化方麵,歐洲人對基督教文化的傳承,談歐洲文化,避免不了宗教,基督教確實特別複雜,從耶路撒冷創教到16世紀馬丁路德等人發起的宗教改革,天主教,新教,東正教,提出了了“教隨國定”的先進理念,宗教改革對歐洲獨立國家的誕生意義巨大!文藝複興,各國同時進行,這個文化界的革命促使後來的“啟蒙運動”,同時啟蒙運動對歐洲資產階級革命,以及各國民族革命指定了方向,歐洲各國的民族革命和資產階級革命基本同時進行。
歐洲,陸地平坦,位置優越,但是始終沒有大一統的中央政權,小國林立,如果這個現象放到中國,像什麽安道爾,列支敦士登,馬耳他,盧森堡,聖馬力諾,摩納哥……早就被吞並了,歐洲前世今生,經濟,政治,文化等諸多方麵決定。
所以華皇從來沒有想過跟歐洲人喊統一,他們甚至喜歡無政府主義!
“陛下,昨天我看了華國的總裁1879式步槍,是真不錯,性能各方麵,不比德國的差。”卡羅爾一世笑道。
而且歐洲的經濟基礎也不像華國,農耕技術發展的很不均衡,畜牧貌似不錯,經濟基礎本來就雜糅,而且又多民族。
華國雖然也是多民族,可是華國的少數民族願意皈依天可汗唐太宗。
歐洲呢,教權天下,大家信上帝人人平等,他們要爭奪人們思想控製權卻隻能傳教。
雖然也有宗教戰爭,皇位繼承戰爭,但歐洲沒有穩定統一的強權實體來推進大一統。
總的來說,歐洲的文化,經濟,思想都沒法統一的攢在一起。
華皇認為歐洲大一統是趨勢,甚至世界的大一統,都是趨勢,尤其是在十九世紀末,這個人類曆史的大拐點上。
因為,歐洲人相信大炮是一個國家最好的外交。
華皇要想跟這個卡羅爾一世談攏,在很大程度上,也隻能依賴軍事實力,隻是華國的軍事實力,很難在歐洲展現。
即使認識到重重阻礙,還是堅定推進。
歐洲大陸的地理位置非常優越,古代歐洲看希臘,中世紀看徳意法(羅馬帝國),近代歐洲不列顛,兩場大戰定乾坤!
歐洲,全稱歐羅巴洲,歐羅巴淵自希臘神話,就像中國神話傳說中有:三界、五大部洲、西方極樂世界。
歐洲的麵積在中國人看來確實不大,現在整個歐洲加在一起,也沒有收複了烏拉爾山脈以東地區的華國大,更何況華國還收複了中亞。
南亞諸多小國,也是華國的附屬國,所以,歐洲列強警惕華國,是有道理的,華國也不用因為工業基礎剛剛開始而氣餒,華國的底子好!一旦發力,會是什麽樣子,連華皇自己都不敢想象。
歐洲西起大西洋,北臨北極海,南部隔地中海與非洲相望。
直布羅陀海峽是大西洋與地中海的分界,“直布羅陀”這個詞本身來自阿拉伯語,北非阿拉伯世界和歐洲世界在此交鋒多次,也使得西班牙和摩洛哥混亂了很多年!
如果說西、北、南、三個方位是天然的分界,那麽在我看來東方更像人種和地緣政治的分界,東方以烏拉爾山、烏拉爾河、東南以裏海、大高加索山、黑海與亞洲為界。
作為以查理曼帝國為主體的歐洲本部自古比較排斥斯拉夫人,想想看兩次世界大戰的脈絡——先是日耳曼人惹毛了斯拉夫人,然後斯拉夫人奮起放抗,最後一戰爆發,然後趁火打劫的,渾水摸魚的全都加入了進來。
後麵是日耳曼人輸了戰爭,然後“臥薪嚐膽”,最後二戰爆發,然後這次趁火打劫的,渾水摸魚的全部失算,傷不起希特勒的閃電戰,於是真正意義上世界大戰,也是世紀大戰引爆在地球上。
兩次戰爭帶給歐洲人的思考也許隻有歐洲人知道,最可恨不是矛盾主體,交戰雙方而是隔山觀虎鬥的第三方,事實也證明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美利堅要不是山本五十六搞了珍珠港,未必會參戰。
從有形和無形兩個層麵,從有機到無機,從政治到經濟,從經濟到政治,從政治到文化,從文化到政治,排列組合,歐洲類似於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政治,經濟,文化三維一體。
英法百年戰爭,普魯士和法蘭西之間的戰爭,不列顛群島上英格蘭和蘇格蘭打的不可開交。
央格魯撒克遜人和凱爾特人,從公元五世紀初開始一直到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完成,這兩個民族主體一直征戰不休,1314年蘇格蘭取得獨立,1707年5月1日,安妮女王聯合法案合並英格蘭和蘇格蘭議會,雙方放棄獨立地位,合並為統一的大不列顛王國,當然融合了後來威爾士,那麽雙方為什麽停下了百年的戰爭,因為她們擁有了同一個女王——kenhacalp!
所以從歐洲統一國家的不同自治區域就能看出歐洲國家民族意識是相當濃厚的。
萌總裁把歐洲國家按小區域劃分:西歐、北歐、東歐、中歐、南歐。
西歐主要包括:英國,法國,荷蘭,愛爾蘭,比利時,摩納哥。
這幾個國家中,法國的主體民族是法蘭西民族,還有科西嘉人和布列尼人,這個法蘭西民族就是高盧人的後裔,那麽當然法國就是一個獨立的國家政體。
愛爾蘭民族是凱爾特人的後裔,1922年之前愛爾蘭屬於大不列顛和愛爾蘭獨立王國,1922年之後,一個新的獨立的愛爾蘭王國建立,北部的愛爾蘭繼續留在大英帝國。
荷蘭的國家主體是荷蘭人,而荷蘭人的祖先就是日耳曼部落西支的佛裏斯人,巴塔維人,法蘭克人,撒克遜人的後裔,歐洲國家主體民族是歐洲本土民族和外來民族相融合產生的新型民族主體,而究其根源他們都是幾個古老民族(日耳曼人,斯拉夫人,高盧人,凱爾特人)的後裔,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有走向統一的前提條件。
但是華皇認為,頂多算是局部統一,想向華國那樣,上千萬平方公裏一起統一,不可能。
他們在不同區域聚居,最後形成獨立的民族性格,從這一層麵已經具備了建立獨立政權的條件。
北歐,北歐地區主要指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主要包括:挪威,瑞典,芬蘭,冰島,丹麥。
這五國的主體民族基本都是維京人的後裔,維京人由於長期生活在苦寒自然條件惡劣的北歐,所以生性兇猛,那麽在歐洲大陸正統民族的視野中,維京人和蠻族脫不了幹係!
這是曆史的普遍認識,有些勝者為王,敗者賊的唏噓!
由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脫離歐洲本土,半島的國家主體就是挪威,芬蘭,瑞典,北歐還有冰島,日德蘭半島的丹麥,以及作為丹麥領土的格林蘭島。
這五國中除了冰島為獨立島嶼,其他四國在曆史長河中都互相影響,一會兒挪威遙尊丹麥,一會兒挪威遙尊瑞典,芬蘭12世紀後被瑞典統治,1809年俄瑞戰爭後,整體並入帝俄。
如果說政治聯姻在中國古代產生的效果是中原王朝迫於遊牧民族政權不斷侵犯做出的無奈之舉,那麽它在歐洲起到的效果就是加強歐洲走向一體化,所以歐洲的王室演繹著歐洲各國分分合合的曆史。
1397年,由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一世主導的卡爾馬聯盟形成,丹麥,瑞典,挪威三國組成聯盟,先後維持了126年。
東歐,主體國家拉脫維亞,波蘭,愛沙尼亞,立陶宛,白俄羅斯,烏克蘭,摩爾多瓦,再有就是俄羅斯的東歐部分。
這些國家基本是東斯拉夫人的後裔,波羅的海三國和白俄又具有很多特殊性!
歐洲曆史上小區域的統一曆史很多,羅馬帝國時期,法蘭克王國時期,拿破侖時期,南斯拉夫聯盟等。
提到歐洲當今的局勢,不得不提法蘭克王國,公元五世紀開始,由於內憂外患,西羅馬帝國已經無力統治西歐,此時,法蘭克人趁機擴大實力,建立國家,然而法蘭克王國的一道政令徹底改變了歐洲的局勢,那就是國王死後諸子平分其領土,公元800年,查理曼加冕稱帝,成為查理曼帝國,843年,帝國一分為三,成為後來法,德,意三國的雛形,這不得不說是一次曆史性的“分家”。
中歐,主要包括德國,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奧地利,列支敦士登和瑞士。
歐洲大陸三麵臨海,地形以平原為主,主要地貌因素是亞平寧半島,伊比利亞半島,巴爾幹半島,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希臘半島,日德蘭半島,格陵蘭島,冰島等,從形成文明的地理條件出發,歐洲有平坦的腹地,有萊茵河,多瑙河,地中海曾經一度成為羅馬帝國的內海。
羅馬帝國在歐洲的統治究竟算不算歐洲大陸現實意義中的大一統呢?
華皇認為應該算。
如果算,那麽歐洲大陸實現的唯一一次大一統就是羅馬帝國。
歐洲分散的國家體製,不能單從一般曆史規律出發,兩河孕育了巴比倫文明,印度河,恆河創造了印度文明,尼羅河的埃及文明,黃河,長江流域的中華文明。
近代曆史上,哪一個地區的民族覺醒最早?民族自我認知意識最強?民族獨立革命起步最早?答案隻有——歐洲!
並且歐洲國家完成民族獨立革命到資產階級革命的華麗蛻變。
一個先進的社會製度結合豐厚的資本原始積累加上獨立的民族主體,那麽是不是會促使一個國家的誕生?
以中歐國家為例,奧地利和匈牙利原來是奧匈帝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匈牙利人是被漢帝國打敗的匈奴人的後裔,1867年,奧地利和匈牙利組成奧匈帝國,一戰結束後,奧匈帝國瓦解,奧地利和匈牙利分立兩國。
兩次世界大戰對歐洲各國版圖的影響是深遠的,沒有兩次世界大戰就沒有今天的歐洲各國版圖。
波蘭,處在日耳曼民族和斯拉夫民族中間地帶的國家,波蘭人就是斯拉夫民族,我們看到二戰時希特勒憤怒的槍口對準的第一家就是波蘭,(如果說英法是世仇,百年戰爭打的不可開交,亨利六世和聖女貞德,一個侵略,一個反侵略)那麽,歐洲大陸的“受氣包”就是波蘭,被普魯士侵略,被沙俄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武裝幹涉,從1772年5月始,波蘭被前後三次瓜分,這三個罪魁禍首就是沙俄,普魯士,奧匈。
為什麽波蘭時不時就被“揍一頓”,波蘭在歐洲的十字路口,華沙在路口中心。
四周危機四伏,不怕車撞,害怕人揍!波蘭前前後後不斷變遷,但是始終沒有被周邊民族通化!
歐洲諸民族很少被一個強大而又文化先進的民族通化,他們始終保持自己民族的獨特性!
所以,華皇在介入歐洲政治的時候,是小心翼翼的,並且,華皇不是以武力統治世界為目的的,華皇不算希特勒,不是神經病,在華皇眼中,希特勒就是正統神經病,法西斯永遠靠不住!
靠自己的發展,形成強大的國家,讓所有國家都能心平氣和的聽話,這才是華皇的方向,而不是一個個都踩在腳下。
南歐,這是歐洲最有文化影響力的地區,南歐,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臘,保加利亞,羅馬尼亞,馬耳他,安道爾,波黑,克羅地亞,黑山,阿爾巴尼亞,斯洛文尼亞,這裏便是希臘文明和羅馬帝國時期的核心地區,希臘文明就來自克裏特島的米諾斯文化和伯羅奔尼撒半島的邁錫尼文明。
希臘城邦給歐洲人的啟示是:希波戰爭爆發後,斯巴達和雅典拋棄前嫌,組成聯軍,共拒外敵。
那麽從另一個層麵去理解可以說希臘城邦製開啟了歐洲城市化的進程,同時也是促使歐洲不同民族,同宗不同族聚居群體形成政權認知的先導文化因素。
這個在中國根本不存在,即使西周分封製最後導致春秋戰國的紛爭局麵,強秦統一後,秦始皇的郡縣製可謂是天人之作,巧妙的把權力集中到中央,漢朝分封諸王,後來不是出現了吳王劉濞反判中央,但是我們發現從這時開始權力的天平已經偏向中央,因為中央緊緊攥住了財政和國家主體武裝力量,西漢時我們的鹽鐵就施行專賣,這個專賣隻是國家專賣,這一措施使中央的財富積累大大增加。
戰爭就是財力的較量。所以縱觀中國曆史,統一—分裂—統一。
羅馬帝國發跡於意大利,前241年,第二次布匿戰爭後,西西裏納入帝國版圖,前202年擊敗迦太基,西班牙,希臘歸於治下,在凱撒的統治下,征服高盧和埃及,凱撒死後,養子屋大維收拾了安東尼和埃及女王克婁巴特拉,前27年屋大維正式建立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宣布基督教為國教,330年君士坦丁遷都拜占庭,最後亡於哥特人和汪達爾人。
要說羅馬帝國的敗筆,就是沒有加強中央集權。
征服埃及後,凱撒掉進了埃及豔後克婁巴特拉的溫柔鄉,最後安東尼竟然也和克婁巴特拉有染,沒有及時的瓦解埃及的反抗力量而是讓克婁巴特拉繼續執政,所以豔後何其了不起,她給羅馬帝國掘好了墓坑。
羅馬對征服後的高盧,西班牙,英格蘭都是如此。
一個國家,兩個執政官,這必然是取亂之道,北宋太祖皇帝趙匡胤有句驚世名言——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所以華皇有時候會搞不清歐洲人的思維。
遷都拜占庭,也是羅馬帝國的敗筆,羅馬人高傲的認為可以以拜占庭為跳板繼續東進,還沒有開始,後院就著火了!
以395年為界,東西羅馬帝國分治,然而分治後的羅馬帝國就好像倒下的大力士,誰都可以上來踹上一腳,從此輝煌不在。
羅馬帝國的滅亡告訴我們歐洲可以沒有羅馬帝國,但不能沒有獨立之民族!
近代,南歐同樣是一塊彪悍的地方,我們不得不提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如果沒有這個倒黴國家,中國和西方的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交鋒就不是鴉片戰爭了,可能會提前到來。
因為奧斯曼帝國掌握了交通要道,切斷了東西方的貿易和交流!
後來一戰的導火索在塞爾維亞被點燃,斯拉夫人的聯盟分分合合,這一地區諸國主要反抗奧斯曼帝國的統治,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初,羅馬尼亞,塞爾維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相繼取得民族獨立,奧匈帝國帝國統治下的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也得以擺脫奧匈。
經濟方麵,從古至今,歐洲人很少在歐洲大陸劃定經濟版圖,也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歐洲諸國僅僅是政治因素下的國家主體。
所以今天歐盟有銀行,歐元,各種方便歐洲各國經濟往來的辦事機構。
文化方麵,歐洲人對基督教文化的傳承,談歐洲文化,避免不了宗教,基督教確實特別複雜,從耶路撒冷創教到16世紀馬丁路德等人發起的宗教改革,天主教,新教,東正教,提出了了“教隨國定”的先進理念,宗教改革對歐洲獨立國家的誕生意義巨大!文藝複興,各國同時進行,這個文化界的革命促使後來的“啟蒙運動”,同時啟蒙運動對歐洲資產階級革命,以及各國民族革命指定了方向,歐洲各國的民族革命和資產階級革命基本同時進行。
歐洲,陸地平坦,位置優越,但是始終沒有大一統的中央政權,小國林立,如果這個現象放到中國,像什麽安道爾,列支敦士登,馬耳他,盧森堡,聖馬力諾,摩納哥……早就被吞並了,歐洲前世今生,經濟,政治,文化等諸多方麵決定。
所以華皇從來沒有想過跟歐洲人喊統一,他們甚至喜歡無政府主義!
“陛下,昨天我看了華國的總裁1879式步槍,是真不錯,性能各方麵,不比德國的差。”卡羅爾一世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