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特莉娜卡芙公主也加入了華皇和卡羅爾一世的談話。
趙輕蘿,潔格格,雅科捷琳娜克裏莫娃和凱瑟琳則熱絡的和卡羅爾一世大公的夫人聊天。
曾紀澤現在算是有點明白了,華皇這是直接將國事,當成了和卡羅爾一世大公的家事了!
公元2世紀初,羅馬帝國擊敗了當地的達契亞人王國,把這個地區編製成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
羅馬帝國的領土絕大多數在多瑙河以南,基本沒有行省在多瑙河的北麵,羅馬尼亞大概是唯一的一個。
這個行省對羅馬帝國的財政非常重要,因為這裏有金礦。
金礦吸引了大批羅馬人來淘金,這些人帶來了羅馬的拉丁語,衝刷了當地人的語言(達契亞人屬色雷斯人,是希臘人的近親),於是,多瑙河北岸的這片土地被快速羅馬化了。
羅馬尼亞礦產豐富,除了金礦著名,石油也很著名。
在原本的曆史中,1930年代的時候,羅馬尼亞的產油量在歐洲名列前茅,納粹德國二戰中所需的石油大量來自羅馬尼亞,是其生命線。
二戰之後,羅馬尼亞成為社會主義國家,建了很多煉油廠,還有很多高耗油的工業(重化工業等)。
這些產業的發展使得羅馬尼亞逐漸需要進口石油。
1970年代爆發了石油危機,石油價格飛漲,這給羅馬尼亞造成了大量的貿易赤字,它不得不借外匯來支付石油的進口。
當時好幾個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都已經開始向蘇聯集團以外的國家和機構借款,譬如波蘭、匈牙利、捷克等等,這些國家借外匯主要是為了進口西方的消費。
羅馬尼亞雖然也有消費品不足的問題,但它借款是為了進口石油。羅馬尼亞領導人齊奧塞斯庫在東歐集團中是一個異類,他在處理外債和消費品方麵的政策表現得非常異端。
1979年美國忽然大幅提高了利息,世界資本市場的貸款變得非常昂貴,借了外債的國家必須用越來越多的外匯來支付利息,借新債還舊債,“高利貸”使很多國家的外債滾雪球地惡化。
1982年,羅馬尼亞需要用80左右的出口收入來支付外債利息,這種情況是不可持續的。
豪華的佩萊斯堡在喀爾巴阡山中,羅馬尼亞第一任國王卡羅爾一世給自己修建的夏宮。
卡羅爾並不是羅馬尼亞人,而是德國的王子,他的登基反映了羅馬尼亞建國過程中的強國博弈,也折射出19世紀中葉席卷歐洲的“1848革命潮”。
這股革命潮始於法國,後來蔓延到許多國家,革命者追求自由主義的浪漫理想,推動激進的社會變革。
羅馬尼亞地區也出現了“48鬥士”,他們的鬥爭還帶有本土特色——反對土耳其的統治,實現民族獨立。
摩爾達維亞的一位王子(庫沙)是出色的鬥士,他通過上層選舉把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這兩個受土耳其管控的小國聯合起來,然後積極推行土地改革和普及教育,同時也進行體製改革來加強他個人的權力。
他的改革觸動了很多人的利益,最終被迫下台流亡。
接替他的就是華皇現在正在與之談笑風生的德國王子卡羅爾,這是西方諸國博弈後的決定,它們害怕俄羅斯的勢力在這裏擴大,而激進改革造成的不穩定局麵是很容易“引狼入室”的。
德國在特蘭西瓦尼亞原本就很有勢力,把卡羅爾扶上位還可以把特蘭西瓦尼亞帶入羅馬尼亞,由此可以增強羅馬尼亞親西方的元素,可以使羅馬尼亞成為即反對土耳其、又不親近俄羅斯的國家。
華皇知道,等到卡羅爾一世在羅馬尼亞正式建國,卡羅爾加冕成為國王,他的權利將會到達巔峰,持續很長一段時間,這樣的盟友,是穩固的。
盟友之間,不是看短期,而是要看長期,長久才是王道。
至於說卡羅爾一世這個人在羅馬尼亞王國國內老百姓當中的口碑不行,橫征暴斂這些的東西,華皇就不關心了,也沒有必要關心,隻是利益結合,又不是要娶老婆。
吃完飯後,卡羅爾一世很熱情的要親自帶華皇參觀自己的宮殿。
佩萊斯堡極其豪華,精雕細刻的木壁牆,美輪美奐的彩繪玻璃窗,有的房間是意大利文藝複興風格,有的房間是法國路易十四的款式,甚至還有奢華絢麗的奧斯曼式客廳……琳琅滿目,美不勝收。
萌總裁不時的問出一點問題,雖然對於參觀宮殿並不是很熱衷。
卡羅爾一世在向華皇介紹佩萊斯堡的時候,表現出對佩萊斯堡的自豪,好像這豪華美麗是民族的驕傲。
佩萊斯堡是卡羅爾國王的私人宅邸,佩萊斯堡是羅馬尼亞第一位國王卡羅爾一世為自己建造的夏宮,非常豪華。每一扇木牆都精雕細刻,盡顯豪華。
羅馬尼亞王國現在還沒有完全脫離奧斯曼帝國完全獨立,卡羅爾也還沒有加冕成為第一任國王。
但是這個國家,已經掌握在卡羅爾一世的手中了,有德國勢力的扶持,有沙俄勢力的虎視眈眈,有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殘餘,這就是羅馬尼亞王國現在的處境,可以說是非常差了。
華皇認為,這樣的國家,基本上永遠都無法發展起來,尤其是在一點點大的歐洲,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隻能成為列強的附庸。
1806年,奧斯曼帝國在法國皇帝拿破侖一世的慫恿下,對俄羅斯帝國發動了第七次俄土戰爭。
盡管俄軍主力被牽製在遙遠的普魯士,但日暮西山的“歐洲病夫”在戰爭中的表現已大不如前,奧斯曼帝國無力獨自麵對俄羅斯帝國在巴爾幹、高加索與黑海三條戰線的同時進攻。
庫圖佐夫率領俄軍在人數劣勢下擊敗奧斯曼軍隊,並於1812年迫使其投降,奧斯曼因此割讓藩屬國摩爾達維亞的一部分比薩比拉亞(今摩爾多瓦)給俄國。
由此,俄羅斯勢力進入羅馬尼亞,並希望將比薩比拉亞作為前線據點,繼續南下控製奧斯曼的黑海南岸及海峽從而進入地中海。
羅馬尼亞所在的多瑙河流域相對高加索地區來說,更適合黑海北岸的俄羅斯一路直攻到君士坦丁堡,徹底控製黑海,進而進入地中海。
隨著奧斯曼帝國日漸衰落,俄羅斯認為這是獲得一個控製黑海、占領巴爾幹、通向地中海的好機會。
俄羅斯帝國的擴張引起英法的反對,英法視近東和東地中海為自己的勢力範圍。
在俄國南下溫暖海洋的征途中,控製克裏米亞和黑海至關重要。
1853年,俄羅斯借口保護東正教教徒對奧斯曼帝國宣戰,英法支持奧斯曼對抗俄羅斯,克裏米亞戰爭爆發,由於技術和運輸上的落後,俄國戰敗。
1859年法國為了製衡俄羅斯,阻止其再次南下,鼓勵奧斯曼的兩個藩屬公國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合並為羅馬尼亞聯合公國,並於1877年,羅馬尼亞王國脫離奧斯曼藩屬獨立。
羅馬尼亞人雖然在200多年後成功複國,然而這並不是他們自己爭取的結果,隻是大國在巴爾幹博弈的妥協產物,在英法看來,羅馬尼亞隻是俄國與奧斯曼之間的緩衝區,遲滯俄國在東南歐和地中海方向的擴張。
斯拉夫人在歐洲的分布,可見羅馬尼亞不光是幾大國相爭之地,也位於三大斯拉夫民族之間,而羅馬尼亞人認為自己是羅馬人的後裔。
此時的羅馬尼亞主體由於其宗主國奧斯曼長期發展停滯,且自身遠離西歐工業化與現代化中心,盡管羅馬尼亞擁有大量的糧食和石油資源,但自身貧弱,無力收複大羅馬尼亞剩餘的特蘭西瓦尼亞(奧匈帝國統治)與比薩比拉亞(今摩爾多瓦,俄羅斯帝國統治)。
1859-1878年,隨著國家的建立與西歐民族主義思潮的影響,羅馬尼亞民族主義開始勃興,羅馬尼亞的的近代化和建立統一羅馬尼亞民族國家的政治目標逐漸被確立。
奧匈帝國統治下的多民族混居之地特蘭西瓦尼亞,隨著羅馬尼亞人與其他民族接觸,以及後來匈牙利貴族統治下對羅馬尼亞人在政治上的壓迫,以羅馬尼亞語為母語的人們的羅馬尼亞民族意識逐漸高漲,渴望脫離奧匈帝國,與已獨立的羅馬尼亞王國合並。
可見大量的羅馬尼亞人還在奧匈和俄國的統治之下。
然而在大羅馬尼亞的另一塊失地——比薩拉比亞,俄羅斯化政策在上流社會中取得了一定效果,羅馬尼亞人地主在籠絡政策的影響下被俄羅斯化,俄羅斯向他們開放政府高級職位,雖然廣大農民受影響甚微,但他們對民族問題也甚少關心。
因而比薩比拉亞的羅馬尼亞人整體上沒有強烈的擺脫俄羅斯統治並迴歸羅馬尼亞的意識。
現年正好四十周歲的卡羅爾一世是在1869年與維德的伊麗莎白結為夫婦的,二人並於1870年9月27日生下瑪麗亞公主。4年後小公主不幸去世,從此他們再無其他孩子。
由於他在政治上親德,故在普法戰爭期間大失民心。
1871年的一場革命幾乎迫使他退位。
但在俄土戰爭期間,由於他在普列文戰役中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重新贏得了人民的擁護。
華皇很欣賞卡羅爾一世的一點是這個人很像崇禎皇帝,華皇很喜歡華國明朝的崇禎皇帝。
和崇禎皇帝一樣,卡羅爾一世是一個被磨練的很嚴厲的人,道德標準非常高。
卡羅爾一世的夫人伊麗莎白笑著對卡特莉娜卡芙公主說:“大公的生活很規律,每天起床,睡覺,甚至穿衣,吃飯,都是定好了的,從來不會改變。”
熱的卡特莉娜卡芙公主和凱瑟琳一起捂嘴笑,趙輕蘿和潔格格,李泰熙三人沒有聽懂,在卡特莉娜卡芙公主翻譯了之後,也都微微一笑。
一個到了國家最高級別的人,活的像是一個軍營的士兵,這是華皇要求自己的行為,但是又從來無法做到的一種行為。
華皇能早睡,卻無法做到按時早起,不光是因為華皇的年紀,實際上,現在華皇的年紀已經不小了,9歲的人,但是他仍然時常晚睡晚起。
眾人談談笑笑,不知不覺就到了卡羅爾一世睡覺的時間了,華皇才盡興而歸。
卡羅爾一世親自將華皇送到宮門口:“明天邀請陛下參觀布加勒斯特的工廠,還有我們的海軍艦隊。”
華皇一汗,心說你們羅馬尼亞王國就那麽一點點海岸線,幾百裏能搞出什麽名堂?
趙輕蘿,潔格格,雅科捷琳娜克裏莫娃和凱瑟琳則熱絡的和卡羅爾一世大公的夫人聊天。
曾紀澤現在算是有點明白了,華皇這是直接將國事,當成了和卡羅爾一世大公的家事了!
公元2世紀初,羅馬帝國擊敗了當地的達契亞人王國,把這個地區編製成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
羅馬帝國的領土絕大多數在多瑙河以南,基本沒有行省在多瑙河的北麵,羅馬尼亞大概是唯一的一個。
這個行省對羅馬帝國的財政非常重要,因為這裏有金礦。
金礦吸引了大批羅馬人來淘金,這些人帶來了羅馬的拉丁語,衝刷了當地人的語言(達契亞人屬色雷斯人,是希臘人的近親),於是,多瑙河北岸的這片土地被快速羅馬化了。
羅馬尼亞礦產豐富,除了金礦著名,石油也很著名。
在原本的曆史中,1930年代的時候,羅馬尼亞的產油量在歐洲名列前茅,納粹德國二戰中所需的石油大量來自羅馬尼亞,是其生命線。
二戰之後,羅馬尼亞成為社會主義國家,建了很多煉油廠,還有很多高耗油的工業(重化工業等)。
這些產業的發展使得羅馬尼亞逐漸需要進口石油。
1970年代爆發了石油危機,石油價格飛漲,這給羅馬尼亞造成了大量的貿易赤字,它不得不借外匯來支付石油的進口。
當時好幾個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都已經開始向蘇聯集團以外的國家和機構借款,譬如波蘭、匈牙利、捷克等等,這些國家借外匯主要是為了進口西方的消費。
羅馬尼亞雖然也有消費品不足的問題,但它借款是為了進口石油。羅馬尼亞領導人齊奧塞斯庫在東歐集團中是一個異類,他在處理外債和消費品方麵的政策表現得非常異端。
1979年美國忽然大幅提高了利息,世界資本市場的貸款變得非常昂貴,借了外債的國家必須用越來越多的外匯來支付利息,借新債還舊債,“高利貸”使很多國家的外債滾雪球地惡化。
1982年,羅馬尼亞需要用80左右的出口收入來支付外債利息,這種情況是不可持續的。
豪華的佩萊斯堡在喀爾巴阡山中,羅馬尼亞第一任國王卡羅爾一世給自己修建的夏宮。
卡羅爾並不是羅馬尼亞人,而是德國的王子,他的登基反映了羅馬尼亞建國過程中的強國博弈,也折射出19世紀中葉席卷歐洲的“1848革命潮”。
這股革命潮始於法國,後來蔓延到許多國家,革命者追求自由主義的浪漫理想,推動激進的社會變革。
羅馬尼亞地區也出現了“48鬥士”,他們的鬥爭還帶有本土特色——反對土耳其的統治,實現民族獨立。
摩爾達維亞的一位王子(庫沙)是出色的鬥士,他通過上層選舉把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這兩個受土耳其管控的小國聯合起來,然後積極推行土地改革和普及教育,同時也進行體製改革來加強他個人的權力。
他的改革觸動了很多人的利益,最終被迫下台流亡。
接替他的就是華皇現在正在與之談笑風生的德國王子卡羅爾,這是西方諸國博弈後的決定,它們害怕俄羅斯的勢力在這裏擴大,而激進改革造成的不穩定局麵是很容易“引狼入室”的。
德國在特蘭西瓦尼亞原本就很有勢力,把卡羅爾扶上位還可以把特蘭西瓦尼亞帶入羅馬尼亞,由此可以增強羅馬尼亞親西方的元素,可以使羅馬尼亞成為即反對土耳其、又不親近俄羅斯的國家。
華皇知道,等到卡羅爾一世在羅馬尼亞正式建國,卡羅爾加冕成為國王,他的權利將會到達巔峰,持續很長一段時間,這樣的盟友,是穩固的。
盟友之間,不是看短期,而是要看長期,長久才是王道。
至於說卡羅爾一世這個人在羅馬尼亞王國國內老百姓當中的口碑不行,橫征暴斂這些的東西,華皇就不關心了,也沒有必要關心,隻是利益結合,又不是要娶老婆。
吃完飯後,卡羅爾一世很熱情的要親自帶華皇參觀自己的宮殿。
佩萊斯堡極其豪華,精雕細刻的木壁牆,美輪美奐的彩繪玻璃窗,有的房間是意大利文藝複興風格,有的房間是法國路易十四的款式,甚至還有奢華絢麗的奧斯曼式客廳……琳琅滿目,美不勝收。
萌總裁不時的問出一點問題,雖然對於參觀宮殿並不是很熱衷。
卡羅爾一世在向華皇介紹佩萊斯堡的時候,表現出對佩萊斯堡的自豪,好像這豪華美麗是民族的驕傲。
佩萊斯堡是卡羅爾國王的私人宅邸,佩萊斯堡是羅馬尼亞第一位國王卡羅爾一世為自己建造的夏宮,非常豪華。每一扇木牆都精雕細刻,盡顯豪華。
羅馬尼亞王國現在還沒有完全脫離奧斯曼帝國完全獨立,卡羅爾也還沒有加冕成為第一任國王。
但是這個國家,已經掌握在卡羅爾一世的手中了,有德國勢力的扶持,有沙俄勢力的虎視眈眈,有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殘餘,這就是羅馬尼亞王國現在的處境,可以說是非常差了。
華皇認為,這樣的國家,基本上永遠都無法發展起來,尤其是在一點點大的歐洲,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隻能成為列強的附庸。
1806年,奧斯曼帝國在法國皇帝拿破侖一世的慫恿下,對俄羅斯帝國發動了第七次俄土戰爭。
盡管俄軍主力被牽製在遙遠的普魯士,但日暮西山的“歐洲病夫”在戰爭中的表現已大不如前,奧斯曼帝國無力獨自麵對俄羅斯帝國在巴爾幹、高加索與黑海三條戰線的同時進攻。
庫圖佐夫率領俄軍在人數劣勢下擊敗奧斯曼軍隊,並於1812年迫使其投降,奧斯曼因此割讓藩屬國摩爾達維亞的一部分比薩比拉亞(今摩爾多瓦)給俄國。
由此,俄羅斯勢力進入羅馬尼亞,並希望將比薩比拉亞作為前線據點,繼續南下控製奧斯曼的黑海南岸及海峽從而進入地中海。
羅馬尼亞所在的多瑙河流域相對高加索地區來說,更適合黑海北岸的俄羅斯一路直攻到君士坦丁堡,徹底控製黑海,進而進入地中海。
隨著奧斯曼帝國日漸衰落,俄羅斯認為這是獲得一個控製黑海、占領巴爾幹、通向地中海的好機會。
俄羅斯帝國的擴張引起英法的反對,英法視近東和東地中海為自己的勢力範圍。
在俄國南下溫暖海洋的征途中,控製克裏米亞和黑海至關重要。
1853年,俄羅斯借口保護東正教教徒對奧斯曼帝國宣戰,英法支持奧斯曼對抗俄羅斯,克裏米亞戰爭爆發,由於技術和運輸上的落後,俄國戰敗。
1859年法國為了製衡俄羅斯,阻止其再次南下,鼓勵奧斯曼的兩個藩屬公國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合並為羅馬尼亞聯合公國,並於1877年,羅馬尼亞王國脫離奧斯曼藩屬獨立。
羅馬尼亞人雖然在200多年後成功複國,然而這並不是他們自己爭取的結果,隻是大國在巴爾幹博弈的妥協產物,在英法看來,羅馬尼亞隻是俄國與奧斯曼之間的緩衝區,遲滯俄國在東南歐和地中海方向的擴張。
斯拉夫人在歐洲的分布,可見羅馬尼亞不光是幾大國相爭之地,也位於三大斯拉夫民族之間,而羅馬尼亞人認為自己是羅馬人的後裔。
此時的羅馬尼亞主體由於其宗主國奧斯曼長期發展停滯,且自身遠離西歐工業化與現代化中心,盡管羅馬尼亞擁有大量的糧食和石油資源,但自身貧弱,無力收複大羅馬尼亞剩餘的特蘭西瓦尼亞(奧匈帝國統治)與比薩比拉亞(今摩爾多瓦,俄羅斯帝國統治)。
1859-1878年,隨著國家的建立與西歐民族主義思潮的影響,羅馬尼亞民族主義開始勃興,羅馬尼亞的的近代化和建立統一羅馬尼亞民族國家的政治目標逐漸被確立。
奧匈帝國統治下的多民族混居之地特蘭西瓦尼亞,隨著羅馬尼亞人與其他民族接觸,以及後來匈牙利貴族統治下對羅馬尼亞人在政治上的壓迫,以羅馬尼亞語為母語的人們的羅馬尼亞民族意識逐漸高漲,渴望脫離奧匈帝國,與已獨立的羅馬尼亞王國合並。
可見大量的羅馬尼亞人還在奧匈和俄國的統治之下。
然而在大羅馬尼亞的另一塊失地——比薩拉比亞,俄羅斯化政策在上流社會中取得了一定效果,羅馬尼亞人地主在籠絡政策的影響下被俄羅斯化,俄羅斯向他們開放政府高級職位,雖然廣大農民受影響甚微,但他們對民族問題也甚少關心。
因而比薩比拉亞的羅馬尼亞人整體上沒有強烈的擺脫俄羅斯統治並迴歸羅馬尼亞的意識。
現年正好四十周歲的卡羅爾一世是在1869年與維德的伊麗莎白結為夫婦的,二人並於1870年9月27日生下瑪麗亞公主。4年後小公主不幸去世,從此他們再無其他孩子。
由於他在政治上親德,故在普法戰爭期間大失民心。
1871年的一場革命幾乎迫使他退位。
但在俄土戰爭期間,由於他在普列文戰役中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重新贏得了人民的擁護。
華皇很欣賞卡羅爾一世的一點是這個人很像崇禎皇帝,華皇很喜歡華國明朝的崇禎皇帝。
和崇禎皇帝一樣,卡羅爾一世是一個被磨練的很嚴厲的人,道德標準非常高。
卡羅爾一世的夫人伊麗莎白笑著對卡特莉娜卡芙公主說:“大公的生活很規律,每天起床,睡覺,甚至穿衣,吃飯,都是定好了的,從來不會改變。”
熱的卡特莉娜卡芙公主和凱瑟琳一起捂嘴笑,趙輕蘿和潔格格,李泰熙三人沒有聽懂,在卡特莉娜卡芙公主翻譯了之後,也都微微一笑。
一個到了國家最高級別的人,活的像是一個軍營的士兵,這是華皇要求自己的行為,但是又從來無法做到的一種行為。
華皇能早睡,卻無法做到按時早起,不光是因為華皇的年紀,實際上,現在華皇的年紀已經不小了,9歲的人,但是他仍然時常晚睡晚起。
眾人談談笑笑,不知不覺就到了卡羅爾一世睡覺的時間了,華皇才盡興而歸。
卡羅爾一世親自將華皇送到宮門口:“明天邀請陛下參觀布加勒斯特的工廠,還有我們的海軍艦隊。”
華皇一汗,心說你們羅馬尼亞王國就那麽一點點海岸線,幾百裏能搞出什麽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