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軒笑著喝下一杯酒,“不是關公殺華雄,放心吧,師座。不成功便成仁。”


    軒建章不知道為什麽,這一次有一點不好的預感,實在是日本人表現出來的戰鬥指揮水平太高明了。


    華軍有組建軍官團的習慣,一般團一級的軍官團,也就是各個排的副排長這種級別的軍官。


    張軒帶著一百多人,居然連續衝破了兩道防線,直接打到了宇城北門外麵。


    此時山縣有朋指揮城內的八千多守軍正撤退了一半,聽見華軍有部隊衝到了北門邊上。


    山縣有朋罵了一聲,“來的這麽快?就開始攻城了?”


    山縣有朋在明治維新後,他赴歐洲英、法、德等國考察軍事。


    歸國後曆任兵部少輔、大輔、陸軍大輔、陸軍卿、參軍、參謀本部長、內務大臣、農商大臣。


    直至成為軍界第一無二的實力人物。


    他長期致力於日本近代陸軍的建設與改造。


    1878年發表《告誡軍人書》,強調勇敢、忠誠和服從天皇的舊有美德,反對民主和自由主義傾向。


    他是《征兵令》的倡導者和製定者,他主持進行的變鎮台為師團製,整頓陸軍教育機構,創立軍醫處,為近代陸軍的建立打下思想上和組織上的基礎。


    逐步把日軍建設成一支近代資產階級軍隊發揮了重要作用。


    因此,有“日本近代陸軍之父”之稱。


    同時,他還通過兩次組閣,在政治上推行“強兵富國”政策,為日本軍國主義的形成和發展進一步拓寬了空間。


    他的統治術雖不像伊藤博文那樣老謀深算,但也不是平庸之輩。


    他性情沉穩且有些神經質,辦事慎重而果斷。


    不論任何事情,一旦下定決心,就不顧一切幹到底。


    聽見山縣有朋詢問,身邊的旗手急忙打旗幟詢問。


    城牆上的哨兵用旗語迴答。


    “隻有一百多人,是小股華軍。”衛兵匯報。


    山縣有朋大怒,“欺人太甚,華軍一百多人的小股軍隊就敢來攻城,來人,召集14團,給我打迴去。”


    日本人一個團有一千多人,是華軍軍官團的十倍兵力,山縣有朋想一口吃掉衝進了北門的華軍軍官團。


    雙方在狹窄的宇城城牆上展開了一場很少見的遭遇戰。


    日本人仗著人多,瘋狂的向張軒這邊進攻,張軒帶著軍官團的一百多人,就地用日本人的屍體堆建了一排小工事,躲在屍體後麵射擊。


    日本人的武士刀在華軍的總裁1878式步槍麵前,簡直是擺設,一排排的倒下。


    山縣有朋著急了,“炮擊,推兩門炮過來。”


    日本人的炮都是輕型山炮,兩個大輪子,不到二百斤的小炮。


    “來不及了,炮都已經拉出城外了。”身邊一個將軍提醒道。


    山縣有朋滿頭大汗,知道華軍這個時候,大部隊隨時會拉上。


    其實,張軒等人登上城頭的時候,已經將日軍守城部隊的動向通過無線電發到了軒建章手中,軒建章得知日本人要跑,已經命令全線攻城了。


    山縣有朋急的大罵:“一千多人,為什麽連一百多人都打不過,告訴他們,一定要拿下華軍這股小部隊。”


    幾十米的城頭,雙方像是堆死屍一樣,不斷的死人,華軍太強悍了,日本人一個個敞著領口衝過來,來一個死一個,華軍戰士完全不知道害怕,血裏火裏滾出來的老兵不是鬧著玩的,日本人先害怕了,一千多人,不到十分鍾就死了三百多人,居然被華軍打的反跑。


    山縣有朋氣的鬼吼鬼叫,“再上一個團!混蛋!”


    滴滴嗒嘀!


    華軍第一野戰師第一旅第一團,三個營一起發起了全線進攻,攻入宇城。


    張軒一看援軍到了,喜出望外的高喊,“司號手,我們也吹衝鋒號,殺光小日本!”


    滴滴嗒嘀!


    城上城下,到處是華軍的衝鋒號!


    “怎麽華軍來的這麽快?”山縣有朋嚇得喊人趕緊撤退,在撤退的過程中,又被華軍追上去殺了一千多人,以華軍小勝,日本人小敗,結束了宇城的戰鬥。


    桂太郎,川上操六,兒玉源太郎等城外的軍隊一起過來接應,因為離日本人在城外的據點太近,軒建章便沒有下令追擊,能順利拿下宇城,已經很不錯了。


    而且,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山縣有朋在撤退之前,對宇城城內的日本囤糧的幾個糧倉進行了焚毀!


    華軍要趕著救火。


    軒建章進入了宇城,總算是鬆了一口氣,叉著腰,看著古色古香的日本民居,隻是這些民居正在燒火。


    “師座,日本人連自己人的房屋都燒,真不是人。”師參謀長憤憤然道。


    “一個很可怕的民族,為了要贏,不折手段的民族,我還沒有見過有人會這樣對待自己的老百姓!他們比沙俄人更加的可怕。”軒建章的眼中滿是星光,不是淚花,而是遇到強悍對手的時候,發出的渴望戰鬥的光芒。


    “的確是這樣的,老毛子至少比他們愛護老百姓一些,不過,我們在西伯利亞的時候,碰到的從歐洲開過來的老百姓也是一樣,隻有當地的白俄軍隊才愛護當地的老百姓。”師參謀長笑道。


    “師座。”張軒從城牆上下來,給軒建章敬了一個標準的軍禮。


    張軒嗬嗬笑道:“幹的漂亮。”


    “應該做的,小日本碰到我們華軍,就是豆腐。”張軒嗬嗬一笑。


    “不,不能輕敵。”軒建章的表情在輕鬆之後,又轉為凝重,“現在的情況,日本人在後撤之後,並沒有大規模的撤退,仍然在宇城附近和我第一團對峙。這說明什麽呢?說明他們在等到冬天,想趁著華軍失去補給的時候,跟我們展開拉鋸戰!”


    “那怎麽辦?”師參謀長一驚。


    “我們要加快速度,既然之前預設的以熊本為核心,引導敵人來打的計劃,日本人不上鉤,我們就要改變方案,自己去找他們打,以少打多,以快打慢,改變戰略戰術。”軒建章堅定不移道,在經曆了近六年的戰爭磨礪之後,軒建章已經成長為很成熟的指揮官了。


    “是。”城門邊上的一堆華軍軍官同時敬了一個標準的軍禮。


    華軍這邊在積極的調動,明治天皇在急的團團亂轉,並且,親自到了京都,本來日本的京師已經放在了東京,但是他們的信息係統還是老式的,考馬匹傳遞信息的速度,無法適應戰爭的需要,隻能將日本的京師,暫時移迴京都。


    “讓山縣有朋和桂太郎兩路大軍合圍,要找華軍決一死戰,一推再推,國民聽到的都是我政府軍敗退的消息,這樣下去,是要讓國民寒心的!”明治天皇哽咽道。


    “好的,我馬上安排下去。”有棲川宮熾仁親王點頭道,“不過,山縣有朋向我反映,他的意思是想等到冬天,利用華軍補給困難,再寸土必爭的和華軍用人力作為消耗。”


    “不行的,這一套行不通,華國現在在九州島已經有五六十萬人口了,我們能消耗,他們也能消耗,而且,我聽說,他們最近運送了大批的軍需和糧食過來,過冬的問題並不大!我們要讓英國人和法國人看見我們日本軍隊的力量,英法兩國的態度,對於我們來說,至關重要,這不僅僅是軍事,也是政治!”吸飽了鴉片的明治天皇又恢複了往昔的鬥誌和睿智。


    伊藤博文也道:“不錯,退卻不是辦法,我們日本的地域狹小,尤其是作為主戰場的九州島,總共就這麽點大,趕不上華國的一個地區,再退卻,不要說國民無法接受,九州島也沒有戰略縱深供山縣有朋做文章。”


    明治天皇聽伊藤博文讚成自己的看法,大喜過望,眼睛發亮道:“伊藤博文說的不錯,去安排吧。”


    有棲川宮熾仁親王點頭道:“好的。”


    在宇城外圍的日軍前線總指揮官山縣有朋接到了天皇親筆手書的命令,痛苦的放下了文件,歎口氣道:“天皇下令,要我們同華軍決戰,但是,如果是正麵打過去,無異於以卵擊石!”


    桂太郎眼珠轉了轉,“將軍,不如,我們將攻擊方向變一下,華軍現在有一個團在宇城,據聞,軒建章也在宇城,我們應該首先攻擊久留米,反向攻擊,讓華軍首尾不能相顧,同時,也可以切斷福岡和佐賀,佐世保之間的聯係,這樣,我們就能重新掌握主動權,並且調動華國的軍隊。”


    山縣有朋來迴走了幾步,“你說的,我不是沒有想過,但是你想過沒有,如果我們主動攻城,無法順利拿下的話,再被軒建章從背後掩殺上來,到時候,我們有可能陷入的是反包圍,華軍的戰鬥力,你應該知道吧?”


    “我覺得將軍過於保守了,我們關鍵是要打出氣勢,先不要想勝負,敵人已經打到我們的國土,死也要報效國家。”桂太郎大聲道。


    一眾將領被桂太郎引導的情緒激昂,都躬身請戰。


    山縣有朋點點頭,“既然大家都認為桂太郎的意見是對的,我們就這樣辦吧,大軍準備開拔,我即刻向天皇匯報我們的攻擊方向。”


    “是!將軍。”一眾日本將領們大喜。


    日本軍隊一開始運動,軒建章馬上就得到了情報,華軍有專門的偵察部隊跟著日本人的大部隊,而且有電台,等於日本人的一舉一動,都在華軍的眼皮子底下,尤其是在平原作戰,在城市之間打攻堅戰,這是華軍最為喜歡的,因為華軍有重火器!


    軒建章其實最怕的就是山縣有朋會化整為零,將日本幾萬部隊分散,以各個山區為依托,依靠本土作戰,有老百姓支持的優勢,和華軍繞圈子打,不停的打,這才是無解的,要想拿下一個敵國的區域,談何容易。


    現在,日本人上上下下的強烈作戰情緒,正中軒建章的下懷。


    “師座,現在我們要不要衝出去,咬住日本人的尾巴?拖住他們,不讓他們去攻打久留米?在那裏,我們隻有一個警備營,無法抵擋日本人的幾萬大軍啊。”師參謀長提醒道。


    軒建章擺擺手,“不要著急,幾萬大軍又怎麽樣?他們沒有信仰,隻是單純的武士道精神,太薄弱,我偏偏要讓他們集中在久留米,我們來一個反包圍。”


    一幫參謀和華軍第一野戰師第一旅第一團的軍官都很吃驚,因為久留米是小城,不適合用來進行大規模的守城戰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甲午崛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軒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軒樟並收藏甲午崛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