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約時力爭加一保護華工的照會。
容閎在給華國政府的秘魯華工調查報告中,曾提出“中國若準令招工,須派公使駐紮利馬京城,妥議保護華工章程,遇有不遵條約之處,隨時與之理論,李鴻章對此建議深以為然。
秘魯派前副使、新任秘使愛勒謨爾到津換約,李鴻章就表示“前訂條約本應互換,惟華工虐待情形較之黑奴尤甚……情形實可慘憫,與葛爾西耶及貴使前言頗多不符。茲貴使既來換約,上年所立查辦華工專條尚有不足,擬先與妥議辦法或加訂條款或添用照會,再將前次議定和約一並互換。”
因為“今若不於照會內紮切議明,即含混與之換約,則是從前既往之華工不能使生,隨後複往之華工又將就死,而十數萬日在水火喁喁待援之人更無來蘇之望矣。”
李鴻章之所以在換約時敢於強硬要求先立華工保護照會,除了容閎提供的確證外,還因為他清醒地認識到華工對秘魯的重要性,他認為“該國地曠人稀,非招工無以擴其生計,我誠能於沿海閩粵各省嚴立禁約,不準一人一口私往秘魯,則彼已無再來之工任其指揮,自必於已往之工稍加珍惜,且彼無工可招,生計日蹙,一二年內勢必仍俯守求我,其時再與添立保護章程,諒彼不致倔強猶昔也。”
麵對李鴻章強硬態度,葛使表示“奉命來此專換已定之約,不能另議他款……”並“堅求早為請旨派定換約大臣”。
李鴻章對換約大臣的選擇也極為審慎,丁日昌成為他的首選,因為他認為“該前撫(指丁日昌)熟悉洋務,操縱悉合機宜,此次秘魯換約,雖屬照例之事,惟訪聞華工在彼人數頗多,受苦情形幾與古巴相等,臣擬於前定查辦專條互換時,再由換約大臣給與照會,令將以前虐待華人各情弊,嚴為禁革,庶委員前往查辦,較有依據。丁日昌素為洋人所敬服,若蒙特派該撫臣就近互換商辦,似更得力。”
丁日昌在談判一開始就“告以秘魯華工現仍十分受虐,必須於換約時加給照會,聲明此後當除去從前一切苛待弊端,俟覆文答應照辦方能換約”。而秘使卻表示“現奉國主之命專辦換約一事,未經換約之前,毫無事權,不惟不能備文答應,而且不能議論此事。”且其所帶的條約專條僅有英文、日文而無漢文樣本,丁日昌嚴正地表示“中國總以漢文條約為憑,若漏帶此件,即彼此不能互換條約”,經英使威妥瑪、漢文正使梅輝立及其它各國領事密妥士、畢德格等出麵勸解,丁日昌與李鴻章熟商後決定做有條件退讓,最後“將各用禦寶條約專條先行互換,其餘洋文條約專條暫存天津海關道署,候秘國將漢文條約專條送到,即由津海關道與該使補換”。
而秘魯也最終在照會中規定“將以前苛待華工弊端盡行革除,遵照專條及和約辦理,嚴令將華工身家資財皆得保護以昭信守,本國亦當或派欽差或派委員前往確查,凡遇有可以為華工保護除弊之處隨時商同貴國全力襄助,妥立章程以歸盡善。
華國政府和李鴻章,又贏得一定的勝利。
采取措施切實保護中秘之間雖然經過立約與換約,李鴻章對此深為關切。
萌總裁批複:厲禁招工,斷其源流。
有了李鴻章主持外交之後,華國的所有政府職能部門的框架全部鼎定。
這也讓萌總裁鬆了口氣,接下來就是發展海軍,準備前往朝鮮的事宜了。
“海軍必須加強,海軍代表著一個國家的安全,陸軍隻能保土,但無法安民。”萌總裁對卡特莉娜卡芙公主道。
卡特莉娜卡芙公主點點頭,“沒有強大的海軍的確是不行的。英國人和法國人太猖獗了。”
“不光是英國人和法國人,德國人,沙俄和美國人,我們也同樣不能放鬆警惕,這幾個大國,暫時匍匐,因為他們的實力沒有達到全球擴張的條件!但是在歐洲,沙俄和德國的影響力並不亞於英國和法國。在美洲,美國人更是一家獨大的,這些,都必須重點關注。”萌總裁繼續道。
“有,我們一直在搜集這方麵的情報,關於這幾個大國,每周的情報都會實時更新。”卡特莉娜卡芙公主從檔案櫃中取出幾封絕密的情報袋子。
萌總裁點點頭,“這是必須的,花在情報上麵的錢,省不了,省了這個錢,我們就是聾子,是瞎子了。”
19世紀末列強的軍備政策和軍隊概況。
英國:海軍優先!
英國自近代以來,它的海軍建設和它的海外殖民事業相互依賴,相互促進,共同成為大英帝國的堅強基石。
英國政府有鑒於此,極為重視對海軍的建設,始終把它放在比陸軍更為
重要的位置,其軍備政策具有鮮明的海軍優先特色。
到了19世紀末,英國政府仍然堅持這種軍備政策,仍然追求“欲使其國海軍有對抗二大強國海軍之強力”的建設目標。
具體地說,就是英國海軍要比第二、第三位的兩個國家的海軍加起來還要強大。
1857~1858年度,英國的海軍經費為8440100磅;1870~1871年度為9013000磅;每年上千萬英鎊的投入,這是非常嚇人的!
最後10年的英國海軍經費增加幅度如此之大,是與當時德國提出要建立自己強大的海軍這一國際形勢背景直接聯係在一起的。
英國政府力圖保持其海軍對歐洲各主要國家海軍的絕對優勢,所以不惜耗費巨資與德國進行競爭。
1870年時英國海軍艦船總噸位為633000噸。
在原本的曆史中,1882年有裝甲艦74艘(含在建者5艘)合523080噸、非裝甲艦85艘合189046噸,共計159艘712126噸;1890年時合裝甲艦和非裝甲艦共254艘計892361噸;1899年時為472艘合1265969噸(含魚雷艇在內)。
1879年前,光是計劃中,正在建造戰艦8艘,海防艦11艘,巡洋艦6艘,炮艦和魚雷艇31艘!
英國海軍的噸位數始終大於或相當於同時期西歐任何兩國乃至三國海軍噸位之和。
1870年時,它相當於當時法、德、意、奧、俄五國海軍總和的63,英國人計劃在十年內,這個比例更上升到675。
在這一時期,世界海軍的許多新技術如鐵甲防護、魚雷、驅逐艦等都不是英國的首創,但英國海軍卻能積極加以吸收,並很快使之達到實用化的水平,形成新的戰鬥力。
因此,英國海軍不僅其噸位居當時世界第一,而且其艦隊的航速、續航力、裝甲防護、艦載武器的攻擊力等幾個方麵都首屈一指。
以航速為例,英國海軍的裝甲艦大半航速達16節以上,有7艘達18節以上。
這個航速水平比同時期的法、德、俄、意、奧、美等都要先進。
再以速射炮為例,其裝甲艦上已裝備了824門,比其他所有各國海軍艦船上裝備的速射炮總和還要多出幾倍。
到1914年大戰爆發時,英國共有大小軍艦668艘,海軍人員201000人。
航速和射速,都是海軍力量的象征,科技的象征,別說是還沒有起步的華國,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和英國海軍拚技術。
19世紀末英國的陸軍仍維持原有的格局。其本土駐軍分為陸軍常備軍和用於內衛的國民軍。其常備陸軍包括步兵、騎兵、炮兵和工兵等兵種,其編製有軍團、師、旅、團、營、連等。
1870年英國的陸軍常備軍總額為302萬人。
英國的國民軍約20萬人。除本土之外,英國在印度、非洲、澳大利亞等也駐有皇家陸軍,同時又編有由當地居民組成的“土軍”。
它的陸軍裝備雖也隨著近代軍事技術的進步而有明顯的變化,但其水平與德國陸軍相比,是存在著差距的。
法國:海陸軍並重。
法國地處西歐,西濱大西洋,與英國隔海相望;南濱地中海,與意大利、西班牙為鄰;東與德國接壤。在國防上,它既要防禦陸上的強敵德國,又要應付海上強勁對手英國,客觀形勢迫使它同時具有強大的陸軍和海軍。
普法戰爭後,法國人一直以對德複仇為強大的精神動力,大力加強陸軍建設。在這種情況下,法國政府對陸軍的撥款也逐年迅速上升。
1870年時法國陸軍撥款為7500萬美元,1890年時達14200萬美元,1905年時更增至679329916法郎。
19世紀末法國陸軍共編有20個軍(其中第19軍駐非洲,其他皆駐本土),另有巡警兵等部隊。軍下設有師、旅、團、營、連、分隊、排、班等建製。
一般每軍編有步兵團1,獵步兵營1,騎兵旅2,炮兵旅1,工程兵營1,輜重兵連1。
平時每軍共約士兵12000人,戰時可擴編至24000人。全國陸軍官兵1870年時為38萬人。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大戰爆發後,經過總動員,軍隊又迅速擴充,法國共93個師,358萬人。
法國海軍在19世紀末始終占居著世界海軍之第二位。
1870年時法國海軍有艦船457萬噸;1887年計劃中的裝甲艦58艘3368萬噸,非裝甲艦95艘1438萬噸;1890年計劃為535萬噸,其中裝甲艦61艘3553萬噸,非裝甲艦102艘169萬噸,另有魚雷艇194艘107萬噸。
10年中,計劃建造的戰鬥艦16艘,裝甲巡洋艦7艘,海防艘2艘,巡洋艦23艘,炮艦(艇)14艘、驅逐艦2艘、魚雷艇111艘,另有3艘潛艇。
法國海軍計劃到二十世紀的尾端,共有各類艦船480艘,總排水量達6525萬噸。
以1899年法國海軍與西方列強之海軍比較,它約為英國海軍總噸位的一半,但卻是德、俄、美等國海軍的兩倍。
法國海軍共有大小軍艦315艘,海軍人員50900人。
別說對英國,華國海軍想趕上法國,萌總裁都不知道還要多少年。
容閎在給華國政府的秘魯華工調查報告中,曾提出“中國若準令招工,須派公使駐紮利馬京城,妥議保護華工章程,遇有不遵條約之處,隨時與之理論,李鴻章對此建議深以為然。
秘魯派前副使、新任秘使愛勒謨爾到津換約,李鴻章就表示“前訂條約本應互換,惟華工虐待情形較之黑奴尤甚……情形實可慘憫,與葛爾西耶及貴使前言頗多不符。茲貴使既來換約,上年所立查辦華工專條尚有不足,擬先與妥議辦法或加訂條款或添用照會,再將前次議定和約一並互換。”
因為“今若不於照會內紮切議明,即含混與之換約,則是從前既往之華工不能使生,隨後複往之華工又將就死,而十數萬日在水火喁喁待援之人更無來蘇之望矣。”
李鴻章之所以在換約時敢於強硬要求先立華工保護照會,除了容閎提供的確證外,還因為他清醒地認識到華工對秘魯的重要性,他認為“該國地曠人稀,非招工無以擴其生計,我誠能於沿海閩粵各省嚴立禁約,不準一人一口私往秘魯,則彼已無再來之工任其指揮,自必於已往之工稍加珍惜,且彼無工可招,生計日蹙,一二年內勢必仍俯守求我,其時再與添立保護章程,諒彼不致倔強猶昔也。”
麵對李鴻章強硬態度,葛使表示“奉命來此專換已定之約,不能另議他款……”並“堅求早為請旨派定換約大臣”。
李鴻章對換約大臣的選擇也極為審慎,丁日昌成為他的首選,因為他認為“該前撫(指丁日昌)熟悉洋務,操縱悉合機宜,此次秘魯換約,雖屬照例之事,惟訪聞華工在彼人數頗多,受苦情形幾與古巴相等,臣擬於前定查辦專條互換時,再由換約大臣給與照會,令將以前虐待華人各情弊,嚴為禁革,庶委員前往查辦,較有依據。丁日昌素為洋人所敬服,若蒙特派該撫臣就近互換商辦,似更得力。”
丁日昌在談判一開始就“告以秘魯華工現仍十分受虐,必須於換約時加給照會,聲明此後當除去從前一切苛待弊端,俟覆文答應照辦方能換約”。而秘使卻表示“現奉國主之命專辦換約一事,未經換約之前,毫無事權,不惟不能備文答應,而且不能議論此事。”且其所帶的條約專條僅有英文、日文而無漢文樣本,丁日昌嚴正地表示“中國總以漢文條約為憑,若漏帶此件,即彼此不能互換條約”,經英使威妥瑪、漢文正使梅輝立及其它各國領事密妥士、畢德格等出麵勸解,丁日昌與李鴻章熟商後決定做有條件退讓,最後“將各用禦寶條約專條先行互換,其餘洋文條約專條暫存天津海關道署,候秘國將漢文條約專條送到,即由津海關道與該使補換”。
而秘魯也最終在照會中規定“將以前苛待華工弊端盡行革除,遵照專條及和約辦理,嚴令將華工身家資財皆得保護以昭信守,本國亦當或派欽差或派委員前往確查,凡遇有可以為華工保護除弊之處隨時商同貴國全力襄助,妥立章程以歸盡善。
華國政府和李鴻章,又贏得一定的勝利。
采取措施切實保護中秘之間雖然經過立約與換約,李鴻章對此深為關切。
萌總裁批複:厲禁招工,斷其源流。
有了李鴻章主持外交之後,華國的所有政府職能部門的框架全部鼎定。
這也讓萌總裁鬆了口氣,接下來就是發展海軍,準備前往朝鮮的事宜了。
“海軍必須加強,海軍代表著一個國家的安全,陸軍隻能保土,但無法安民。”萌總裁對卡特莉娜卡芙公主道。
卡特莉娜卡芙公主點點頭,“沒有強大的海軍的確是不行的。英國人和法國人太猖獗了。”
“不光是英國人和法國人,德國人,沙俄和美國人,我們也同樣不能放鬆警惕,這幾個大國,暫時匍匐,因為他們的實力沒有達到全球擴張的條件!但是在歐洲,沙俄和德國的影響力並不亞於英國和法國。在美洲,美國人更是一家獨大的,這些,都必須重點關注。”萌總裁繼續道。
“有,我們一直在搜集這方麵的情報,關於這幾個大國,每周的情報都會實時更新。”卡特莉娜卡芙公主從檔案櫃中取出幾封絕密的情報袋子。
萌總裁點點頭,“這是必須的,花在情報上麵的錢,省不了,省了這個錢,我們就是聾子,是瞎子了。”
19世紀末列強的軍備政策和軍隊概況。
英國:海軍優先!
英國自近代以來,它的海軍建設和它的海外殖民事業相互依賴,相互促進,共同成為大英帝國的堅強基石。
英國政府有鑒於此,極為重視對海軍的建設,始終把它放在比陸軍更為
重要的位置,其軍備政策具有鮮明的海軍優先特色。
到了19世紀末,英國政府仍然堅持這種軍備政策,仍然追求“欲使其國海軍有對抗二大強國海軍之強力”的建設目標。
具體地說,就是英國海軍要比第二、第三位的兩個國家的海軍加起來還要強大。
1857~1858年度,英國的海軍經費為8440100磅;1870~1871年度為9013000磅;每年上千萬英鎊的投入,這是非常嚇人的!
最後10年的英國海軍經費增加幅度如此之大,是與當時德國提出要建立自己強大的海軍這一國際形勢背景直接聯係在一起的。
英國政府力圖保持其海軍對歐洲各主要國家海軍的絕對優勢,所以不惜耗費巨資與德國進行競爭。
1870年時英國海軍艦船總噸位為633000噸。
在原本的曆史中,1882年有裝甲艦74艘(含在建者5艘)合523080噸、非裝甲艦85艘合189046噸,共計159艘712126噸;1890年時合裝甲艦和非裝甲艦共254艘計892361噸;1899年時為472艘合1265969噸(含魚雷艇在內)。
1879年前,光是計劃中,正在建造戰艦8艘,海防艦11艘,巡洋艦6艘,炮艦和魚雷艇31艘!
英國海軍的噸位數始終大於或相當於同時期西歐任何兩國乃至三國海軍噸位之和。
1870年時,它相當於當時法、德、意、奧、俄五國海軍總和的63,英國人計劃在十年內,這個比例更上升到675。
在這一時期,世界海軍的許多新技術如鐵甲防護、魚雷、驅逐艦等都不是英國的首創,但英國海軍卻能積極加以吸收,並很快使之達到實用化的水平,形成新的戰鬥力。
因此,英國海軍不僅其噸位居當時世界第一,而且其艦隊的航速、續航力、裝甲防護、艦載武器的攻擊力等幾個方麵都首屈一指。
以航速為例,英國海軍的裝甲艦大半航速達16節以上,有7艘達18節以上。
這個航速水平比同時期的法、德、俄、意、奧、美等都要先進。
再以速射炮為例,其裝甲艦上已裝備了824門,比其他所有各國海軍艦船上裝備的速射炮總和還要多出幾倍。
到1914年大戰爆發時,英國共有大小軍艦668艘,海軍人員201000人。
航速和射速,都是海軍力量的象征,科技的象征,別說是還沒有起步的華國,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和英國海軍拚技術。
19世紀末英國的陸軍仍維持原有的格局。其本土駐軍分為陸軍常備軍和用於內衛的國民軍。其常備陸軍包括步兵、騎兵、炮兵和工兵等兵種,其編製有軍團、師、旅、團、營、連等。
1870年英國的陸軍常備軍總額為302萬人。
英國的國民軍約20萬人。除本土之外,英國在印度、非洲、澳大利亞等也駐有皇家陸軍,同時又編有由當地居民組成的“土軍”。
它的陸軍裝備雖也隨著近代軍事技術的進步而有明顯的變化,但其水平與德國陸軍相比,是存在著差距的。
法國:海陸軍並重。
法國地處西歐,西濱大西洋,與英國隔海相望;南濱地中海,與意大利、西班牙為鄰;東與德國接壤。在國防上,它既要防禦陸上的強敵德國,又要應付海上強勁對手英國,客觀形勢迫使它同時具有強大的陸軍和海軍。
普法戰爭後,法國人一直以對德複仇為強大的精神動力,大力加強陸軍建設。在這種情況下,法國政府對陸軍的撥款也逐年迅速上升。
1870年時法國陸軍撥款為7500萬美元,1890年時達14200萬美元,1905年時更增至679329916法郎。
19世紀末法國陸軍共編有20個軍(其中第19軍駐非洲,其他皆駐本土),另有巡警兵等部隊。軍下設有師、旅、團、營、連、分隊、排、班等建製。
一般每軍編有步兵團1,獵步兵營1,騎兵旅2,炮兵旅1,工程兵營1,輜重兵連1。
平時每軍共約士兵12000人,戰時可擴編至24000人。全國陸軍官兵1870年時為38萬人。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大戰爆發後,經過總動員,軍隊又迅速擴充,法國共93個師,358萬人。
法國海軍在19世紀末始終占居著世界海軍之第二位。
1870年時法國海軍有艦船457萬噸;1887年計劃中的裝甲艦58艘3368萬噸,非裝甲艦95艘1438萬噸;1890年計劃為535萬噸,其中裝甲艦61艘3553萬噸,非裝甲艦102艘169萬噸,另有魚雷艇194艘107萬噸。
10年中,計劃建造的戰鬥艦16艘,裝甲巡洋艦7艘,海防艘2艘,巡洋艦23艘,炮艦(艇)14艘、驅逐艦2艘、魚雷艇111艘,另有3艘潛艇。
法國海軍計劃到二十世紀的尾端,共有各類艦船480艘,總排水量達6525萬噸。
以1899年法國海軍與西方列強之海軍比較,它約為英國海軍總噸位的一半,但卻是德、俄、美等國海軍的兩倍。
法國海軍共有大小軍艦315艘,海軍人員50900人。
別說對英國,華國海軍想趕上法國,萌總裁都不知道還要多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