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繼宣倒吸一口涼氣,這個是極重大的失誤,幸虧皇帝當時不在寢宮,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高瓊道:“宮內禁衛重重,此人竟能隨意出入,來去無蹤,是他真的本領通天,還是那些大內高手眼睛都瞎了?”
高繼宣道:“若從宮外通過一層層禁衛,恐怕沒那麽容易,莫非。。.會是宮中之人?”
高瓊撫著額頭,眉毛都擰在了一處,“若是內鬼更加可怕,如今還有誰可以相信?”
高繼宣道:“孩兒這便派人暗中去查。”
“此事務必要謹慎,萬不可打草驚蛇,更不可鬧得滿城風雨。”
“孩兒明白。”
“在宮中便出這等事,若是禦駕親征,出了京城,人員混雜,如何確保聖駕安全?繼宣,咱們父子身上擔著天大的幹係啊!”
“父親莫要過於憂慮,孩兒都已安排妥當,軍中宿衛的大內高手皆臨時決定,出入都要口令腰牌,孩兒將侍衛打散,重新編成三人一組,每組之人不得單獨行動,每晚八組二十四人,將皇上大帳團團圍住,這隻是第一層侍衛,外麵還有軍士層層把守,萬無一失。隻是大內之中本就人手不足,經此一事,可信之人更少,孩兒想再尋些江湖好手來隨軍。”
“本來梁家好手眾多,可惜梁之量不在了。”高瓊和梁之量是幾十年的交情,對梁家絕對信得過。
“梁老三前些日子曾找過我,要隨軍抗遼,因我留守京中,他便自行北上了,聽說在瀛州之戰中頗出了些力,梁世美棍法出奇,內力精深,功夫已今非昔比,是個極合適的人選,他如今在抗虜軍中,行蹤不定,不過一直與孩兒有聯絡,抗虜軍中全是一心為國出力的江湖好手,不如從那兒選幾個頂尖的人來。”
高瓊道:“抗虜軍,是不是王奇才的隊伍?”
“父親也知道此人?”
“如今他名氣大得不得了,當年在楊延昭手下,羊山之戰陣斬耶律渾,前些日子又在瀛州率百餘騎入城增援,立下大功,連聖上都問起過他。唉,大宋諸路軍馬,眼看瀛州被圍,全都遲疑不前,見死不救,王超手握十幾萬大軍,竟不敢出定州一步,還比不上一個隻有百餘騎的王奇才!”
高繼宣道:“是啊,此人智勇過人,劍法通神,據說連高望山也拿他沒有辦法。若能得他相助,那是再好不過了。”
“這件事你去辦吧,人貴精不貴多,必要來路分明,忠心可靠的才行。”高繼宣領命。
高瓊又道:“俠以武犯禁,朝廷雖從未插手江湖之事,但也不願見他們聚集起來,這些人武功高強,若用好了會有奇效,若用不好也可能會有大患,如今他們雖有心抗虜,中心可嘉,可是集結成軍,恐怕犯了朝廷的忌諱,如魏家一心守邊,子弟均在軍中效力,其實朝廷是樂見的。你趁此機會,將這抗虜軍瓦解了,不就是想為國效力嗎?可以吸納他們從軍,眼下正是用人之際,也不能涼了他們的心,隻是還是小心為上,莫讓他們獨成一軍。”
高繼宣道:“我看王奇才未必有這樣的野心。”
“人心是會變的,若是他手握重權,生殺予奪,知道了其中的好處,難道還肯放棄權力?這事越早辦越好,拖久了恐有後患。”
“父親說的是,孩兒這就去辦。”
高瓊搖頭歎息道:“繼宣,我跟你說實話,聖上若不親征,澶州便會如瀛州一般,被胡虜圍困,無人救援,可瀛州可失,澶州卻萬萬不能丟失,澶州一失,汴京難保。這一迴,大宋真的是生死係於一線。京中權貴,已有許多人將家眷財產向江南轉移,做萬一的準備了。”
高繼宣驚道:“如此民心何安?父親,要不要啟奏陛下,暫時封城?”
高瓊道:“若是戒嚴封城,必會人心惶惶,恐怕城內會大亂。寇相說了,百姓愛留就留,愛走就走,汴京絕不封城。他一家老小誓與汴京共存亡!他要第一個北上,為聖上做先鋒。”
高繼宣讚道:“寇相真是我大宋中流砥柱。”
高瓊道:“我高家父子兩代受皇上大恩,如今正是報國之時,繼宣,此次北征,咱們爺倆就把這條命交給聖上了,萬不能墮了高家的威名!”
“孩兒謹尊父親教誨!”
------
此時寇準正在家裏的書房中大罵:“王繼忠當斬!一介降將,不能為國盡忠,反在此為已嘵嘵而辯,覥顏為胡人之奴,為其奔走唿號,要錢要地,我大宋之財富,怎可贈與胡虜?難道送與他整備軍事,再來宋境劫掠?我大宋之地,是祖宗幾代人一刀一槍打下,怎可隨意割讓?“
書房中還有一人,乃是知製誥楊億,兩人不僅是莫逆之交,且都是強硬的主戰派,常一起密議國事。
楊億說道:“寇公,這王繼忠不是戰死了麽?陛下還曾優詔撫恤,怎麽竟是降了遼邦?”
寇準道:“去歲康村之戰,王繼忠沒於陣中,軍士皆以為他已殉國,未想到竟是做了契丹的戶部使,他在北地侍奉新主也便罷了,居然還偷偷來書,勸聖上與胡虜講和。”
楊億道:“聖上之意如何?”
寇準道:“聖上什麽話也沒說,隻將書信拿給我和畢公看,你猜聖上是什麽意思?”畢公乃是參知正事畢士安,與寇準同日拜相,因寇準剛直,皇帝擔心他難以服眾,故此任命穩重端方的老臣畢士安為正,以寇準副之。
楊億道:“聖意難測,下官不敢妄議。”
“這有什麽不能說的!陛下畏敵,有講和之意!”
楊億起身開門,左右看了看,迴身將門關緊,輕聲道:“寇公慎言,臣不議君非,即便聖上有議和之意,想必也是熟慮過的。”
寇準道:“若是想戰,陛下會將此信在朝堂公議,當眾駁斥,如今隻讓我二人傳看,聖意已明,多虧畢公與我同心,一力主戰,陛下才勉強同意親征。”
楊億道:”依寇公看,和則如何?戰則如何?“
”契丹起傾國之兵來犯,此時議和,不是講和,乃是求和,免不了割地輸銀,以大宋舉國之力侍奉胡虜。眾臣見敵兵來犯,皆存畏懼,依我看卻是我大宋千載難逢之良機。“
”此話怎講?“
”敵軍遠來疲敝,未敢強攻定州,而是繞開堅城,輕騎南下。二十萬大軍困於瀛州城下十餘日,強攻不遂,已知其兵虛弱。又兼千裏奔襲,已露疲態。前有堅城,後有強兵,恰如籠中之虎,正可聚而殲之,大宋再提兵北向,取幽燕正如探囊取物,甚至可一鼓作氣,直搗敵之上京,一舉滅了契丹,除卻心腹大患,此乃萬世之基業也。陛下舍此大功業於不顧,一心隻想和議,偏安於汴京,畏敵如此,豈不令人悶煞!“
楊億道:”寇公言之有理,可是依你看,大宋之兵,還是太祖太宗時之強兵嗎?“
寇準道:”我軍雖不能說強,遼軍也已不複當年之勇,除虜皇親領之皮室軍外,皆是部族及屬國之兵,各有封地,貪財逐利,出兵數月,徒然損兵,未見其利,軍心浮動,若宋軍能對其施以迎頭痛擊,遼軍自亂。若後方再出些亂子,那蕭老太婆恐怕連家都迴不去了。“
”寇公此言,有何憑據。“
寇準拿出一封書信,說道:”耶律鋒來信在此,將遼軍中情景盡皆告知,囑宋軍必要與遼軍決戰,他會尋機自營中脫身,迴歸遼上京,與其父一起舉兵,奪取大權,與大宋南北唿應,至蕭老太婆母子於死地!“
高瓊道:“宮內禁衛重重,此人竟能隨意出入,來去無蹤,是他真的本領通天,還是那些大內高手眼睛都瞎了?”
高繼宣道:“若從宮外通過一層層禁衛,恐怕沒那麽容易,莫非。。.會是宮中之人?”
高瓊撫著額頭,眉毛都擰在了一處,“若是內鬼更加可怕,如今還有誰可以相信?”
高繼宣道:“孩兒這便派人暗中去查。”
“此事務必要謹慎,萬不可打草驚蛇,更不可鬧得滿城風雨。”
“孩兒明白。”
“在宮中便出這等事,若是禦駕親征,出了京城,人員混雜,如何確保聖駕安全?繼宣,咱們父子身上擔著天大的幹係啊!”
“父親莫要過於憂慮,孩兒都已安排妥當,軍中宿衛的大內高手皆臨時決定,出入都要口令腰牌,孩兒將侍衛打散,重新編成三人一組,每組之人不得單獨行動,每晚八組二十四人,將皇上大帳團團圍住,這隻是第一層侍衛,外麵還有軍士層層把守,萬無一失。隻是大內之中本就人手不足,經此一事,可信之人更少,孩兒想再尋些江湖好手來隨軍。”
“本來梁家好手眾多,可惜梁之量不在了。”高瓊和梁之量是幾十年的交情,對梁家絕對信得過。
“梁老三前些日子曾找過我,要隨軍抗遼,因我留守京中,他便自行北上了,聽說在瀛州之戰中頗出了些力,梁世美棍法出奇,內力精深,功夫已今非昔比,是個極合適的人選,他如今在抗虜軍中,行蹤不定,不過一直與孩兒有聯絡,抗虜軍中全是一心為國出力的江湖好手,不如從那兒選幾個頂尖的人來。”
高瓊道:“抗虜軍,是不是王奇才的隊伍?”
“父親也知道此人?”
“如今他名氣大得不得了,當年在楊延昭手下,羊山之戰陣斬耶律渾,前些日子又在瀛州率百餘騎入城增援,立下大功,連聖上都問起過他。唉,大宋諸路軍馬,眼看瀛州被圍,全都遲疑不前,見死不救,王超手握十幾萬大軍,竟不敢出定州一步,還比不上一個隻有百餘騎的王奇才!”
高繼宣道:“是啊,此人智勇過人,劍法通神,據說連高望山也拿他沒有辦法。若能得他相助,那是再好不過了。”
“這件事你去辦吧,人貴精不貴多,必要來路分明,忠心可靠的才行。”高繼宣領命。
高瓊又道:“俠以武犯禁,朝廷雖從未插手江湖之事,但也不願見他們聚集起來,這些人武功高強,若用好了會有奇效,若用不好也可能會有大患,如今他們雖有心抗虜,中心可嘉,可是集結成軍,恐怕犯了朝廷的忌諱,如魏家一心守邊,子弟均在軍中效力,其實朝廷是樂見的。你趁此機會,將這抗虜軍瓦解了,不就是想為國效力嗎?可以吸納他們從軍,眼下正是用人之際,也不能涼了他們的心,隻是還是小心為上,莫讓他們獨成一軍。”
高繼宣道:“我看王奇才未必有這樣的野心。”
“人心是會變的,若是他手握重權,生殺予奪,知道了其中的好處,難道還肯放棄權力?這事越早辦越好,拖久了恐有後患。”
“父親說的是,孩兒這就去辦。”
高瓊搖頭歎息道:“繼宣,我跟你說實話,聖上若不親征,澶州便會如瀛州一般,被胡虜圍困,無人救援,可瀛州可失,澶州卻萬萬不能丟失,澶州一失,汴京難保。這一迴,大宋真的是生死係於一線。京中權貴,已有許多人將家眷財產向江南轉移,做萬一的準備了。”
高繼宣驚道:“如此民心何安?父親,要不要啟奏陛下,暫時封城?”
高瓊道:“若是戒嚴封城,必會人心惶惶,恐怕城內會大亂。寇相說了,百姓愛留就留,愛走就走,汴京絕不封城。他一家老小誓與汴京共存亡!他要第一個北上,為聖上做先鋒。”
高繼宣讚道:“寇相真是我大宋中流砥柱。”
高瓊道:“我高家父子兩代受皇上大恩,如今正是報國之時,繼宣,此次北征,咱們爺倆就把這條命交給聖上了,萬不能墮了高家的威名!”
“孩兒謹尊父親教誨!”
------
此時寇準正在家裏的書房中大罵:“王繼忠當斬!一介降將,不能為國盡忠,反在此為已嘵嘵而辯,覥顏為胡人之奴,為其奔走唿號,要錢要地,我大宋之財富,怎可贈與胡虜?難道送與他整備軍事,再來宋境劫掠?我大宋之地,是祖宗幾代人一刀一槍打下,怎可隨意割讓?“
書房中還有一人,乃是知製誥楊億,兩人不僅是莫逆之交,且都是強硬的主戰派,常一起密議國事。
楊億說道:“寇公,這王繼忠不是戰死了麽?陛下還曾優詔撫恤,怎麽竟是降了遼邦?”
寇準道:“去歲康村之戰,王繼忠沒於陣中,軍士皆以為他已殉國,未想到竟是做了契丹的戶部使,他在北地侍奉新主也便罷了,居然還偷偷來書,勸聖上與胡虜講和。”
楊億道:“聖上之意如何?”
寇準道:“聖上什麽話也沒說,隻將書信拿給我和畢公看,你猜聖上是什麽意思?”畢公乃是參知正事畢士安,與寇準同日拜相,因寇準剛直,皇帝擔心他難以服眾,故此任命穩重端方的老臣畢士安為正,以寇準副之。
楊億道:“聖意難測,下官不敢妄議。”
“這有什麽不能說的!陛下畏敵,有講和之意!”
楊億起身開門,左右看了看,迴身將門關緊,輕聲道:“寇公慎言,臣不議君非,即便聖上有議和之意,想必也是熟慮過的。”
寇準道:“若是想戰,陛下會將此信在朝堂公議,當眾駁斥,如今隻讓我二人傳看,聖意已明,多虧畢公與我同心,一力主戰,陛下才勉強同意親征。”
楊億道:”依寇公看,和則如何?戰則如何?“
”契丹起傾國之兵來犯,此時議和,不是講和,乃是求和,免不了割地輸銀,以大宋舉國之力侍奉胡虜。眾臣見敵兵來犯,皆存畏懼,依我看卻是我大宋千載難逢之良機。“
”此話怎講?“
”敵軍遠來疲敝,未敢強攻定州,而是繞開堅城,輕騎南下。二十萬大軍困於瀛州城下十餘日,強攻不遂,已知其兵虛弱。又兼千裏奔襲,已露疲態。前有堅城,後有強兵,恰如籠中之虎,正可聚而殲之,大宋再提兵北向,取幽燕正如探囊取物,甚至可一鼓作氣,直搗敵之上京,一舉滅了契丹,除卻心腹大患,此乃萬世之基業也。陛下舍此大功業於不顧,一心隻想和議,偏安於汴京,畏敵如此,豈不令人悶煞!“
楊億道:”寇公言之有理,可是依你看,大宋之兵,還是太祖太宗時之強兵嗎?“
寇準道:”我軍雖不能說強,遼軍也已不複當年之勇,除虜皇親領之皮室軍外,皆是部族及屬國之兵,各有封地,貪財逐利,出兵數月,徒然損兵,未見其利,軍心浮動,若宋軍能對其施以迎頭痛擊,遼軍自亂。若後方再出些亂子,那蕭老太婆恐怕連家都迴不去了。“
”寇公此言,有何憑據。“
寇準拿出一封書信,說道:”耶律鋒來信在此,將遼軍中情景盡皆告知,囑宋軍必要與遼軍決戰,他會尋機自營中脫身,迴歸遼上京,與其父一起舉兵,奪取大權,與大宋南北唿應,至蕭老太婆母子於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