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北城門外。
遠處跑來幾匹馬,隻一忽的功夫便到了城門口,四個人跳下馬來,為首的短須老者,身材矮壯,兩眼有神,乃是冀南海山幫的幫主常中林,他的身後跟著三個後生,都是他的徒弟。
常中林望了望高聳的城門,迴頭道:“喝杯茶再進城。”說著當先走進路邊茶棚,幾個徒弟隨後跟了進來,待他坐下後方紛紛落坐。
常中林慢條斯理地品著茶,他的大弟子盧俊將背上包袱解下,小心地置於桌上,眼見得對裏麵的東西十分珍視。
幾個人一路奔波,都感覺極為口渴,當下也不說話,隻顧埋頭喝茶,一時間隻聽茶水聲響,轉眼間一大壺茶已見了底,盧俊叫道:“老板,再來一壺!”
此時又有三騎馬自北而來,當先的後生歡叫道:“爹,娘,快看!咱們到汴京了,城樓這麽高!進城的人這麽多!娘,我渴了,咱們先喝杯茶再走吧!”
他向著茶棚內一瞥,突地臉色大變,拔劍出來叫道:“來來來,姓盧的,咱們再鬥上一鬥!”
盧俊自茶碗上抬起頭來,一見這後生便騰地躍起,抄起寶劍道:“好你個田豐!手下敗將還敢叫陣,你以為我怕你!”
來人正是冀南龍泉莊的莊主田嚴一家三口,這龍泉莊與海山幫素有過節,海山幫勢大,龍泉莊每每落在下風,尤其是前年張保選女婿時,盧俊當眾打敗龍泉莊少莊主田豐,險些壞了他的性命,自那之後,兩派爭鬥愈烈,漸漸地有些勢同水火。
常中林見盧俊又要與田豐爭鬥,當即低喝一聲,“坐下!你以為是在海山幫,隨你打打殺殺?這是東京汴梁,天子腳下,哪容得你放肆!把家夥收起來,不許惹事!”盧俊氣唿唿的,又不敢違逆師傅的意思,隻得收劍坐下。
田豐得意地道:“姓盧的,你也知道怕了麽!”
盧俊冷笑道:“當年若不是王成狗拿耗子多管閑事,你早死在我的劍下,就你那三腳貓的功夫,也敢跟我囂張?”棚內另兩個青年附和著大笑,田豐氣得臉色通紅。
田嚴夫婦走了過來,田夫人見了海山幫諸人,尖聲叫道:“常中林,你來這兒做什麽?我知道了,定是來給梁掌門祝壽,哼,你這個卑鄙小人,隻會溜須拍馬!”
田嚴麵露不屑之色,“據說海山幫花了大價錢,從契丹搜羅百年老山參,莫非就是為梁掌門準備壽禮?常幫主,你可真是下了血本啊!”盧俊手扶著桌上包裹,向三人怒目而視。
常中林冷笑道:“今日田家伉儷至此又是為何?難道不是來溜須拍馬?老夫可是聽說了,龍泉莊買了一顆碩大的珍珠,難不成隻是為了晚上起夜照個亮?”海山幫弟子頓時哈哈大笑。田夫人柳眉倒豎,田豐提起劍便要闖進去廝殺。
少年人衝動血性,婦人不知深淺,田嚴心中可是一清二楚,自己一家三口未必是海山幫幾人的對手,他忙喝道:“正事要緊,隻管和他們羅嗦什麽!”一催馬向前去了,田夫人母子向棚內狠狠地瞪了一眼,隨後跟上,打馬進城。
常中林目送他們走遠,迴頭向諸弟子道:“梁掌門壽誕,中原各門各派都要上門,不知有多少能人,明日你們各要小心在意,不可惹是生非。”三個弟子低頭答應。
盧俊道:“師傅,梁老爺子不過就是慶個生,怎麽弄出這麽大陣仗?”
常中林叱道:“你懂什麽?公義門鬧得這般厲害,中原各派一不小心就是麻煩上門,搞不好會有滅門之禍,大家都想看看四大家的態度。梁掌門六十六大壽,中原四大家會齊,定會商議此事,若是敵不過,趁早順了公義門,中原武林就要變天了。”
盧俊道:“中原四大家霸道了幾十年,怎麽會乖乖地束手就擒,到時肯定有一番惡鬥,師傅,我們站哪邊?”常中林暗道:“蠢貨,當然是哪邊強站哪邊!”卻沒說話,隻端起碗來喝茶。
一個年輕弟子插嘴道:“師傅,聽說並州鐵拳門被公義門滅了門,可是真的麽?”
常中林斥道:“都胡說些什麽!明日到了梁家,都給我閉上嘴裝啞巴,誰也不許亂說話!”說罷霍地站起身,皺著眉頭出了茶棚,上馬便走。
兩個弟子忙著算茶錢,落在後麵,偷偷嘀咕道:“師傅也忒膽小了吧?我海山幫上千號人,還怕什麽公義門?”“就是,讓公義門和四大家鬥去,咱們海山幫和他們來個三足鼎立。”
------
梁家位於汴京城東,是一座闊大的宅子,厚重的青黑色院牆圍繞四周,朱漆的大門敞開著,僮仆們還在灑掃亭院,張紅掛彩,明日是梁之量六十六大壽的正日子,中原各派都會來祝壽,招待的事是萬萬馬虎不得的。
梁家掌門梁之量當年號稱“一棍掃千軍”,本是行伍出身,年輕時在大將王審琦帳下聽令,武功超群,勇猛無儔,與高瓊並稱“軍中兩隻虎”,二人一槍一棍,打仗時總是衝鋒在前,當者披靡。
當年周世宗柴榮親征淮南,命王審琦率精騎連夜進攻舒州,舒州城牆又高又厚,堅實無比,周軍攻了一夜,不能前進一步,兵士死傷無數,城下屍首堆積如山。正在一籌莫展之際,梁之量與高瓊二人主動請纓,立下軍令狀,誓要在天亮前登上舒州城頭。
二個帶著五十個精兵,各持大盾,冒著矢石拚死向前,雞鳴五鼓時登上城頭,砍翻守門士卒,引導大軍入城。周軍一夜時間拿下舒州,皆賴此二人之力,當時人稱“一槍一棍破一州”。
之後梁家老掌門去世,梁之量迴鄉接掌梁家,而高瓊留在軍中,隨太祖和太宗皇帝征戰,戎馬幾十年,立下赫赫戰功,如今做到殿前都指揮使,在朝中位高權重。但與梁之量仍是稱兄道弟,二人乃是過命的交情。
梁家稱霸汴梁武林,與洛陽方家、河間魏家、太原韓家並稱,江湖人稱“韓魏梁方,武鎮四方。”這四家同氣連枝,互相利益糾葛,又各自稱霸一方,少林等方外門派不理俗務,中原各門派便以此四家為首。
梁之量身為一派掌門,梁家在他手下勢頭強勁,並非是因為背靠殿帥高瓊的緣故,而是梁之量多年苦心經營,梁家弟子眾多,田產無數,有人有錢,不愧是一方豪強。梁之量本身功夫強橫,在中原少有敵手,雖則如今年紀大了,不再每日打打殺殺,但是功夫卻從未丟下,一日不操練便渾身不適。
他的三個兒子梁世寬、梁世平、梁世美都是一時俊彥,尤其是老三梁世美,自幼聰明絕頂,又兼人物風流,當時號稱汴京武林“人才第一”,梁之量對他甚為看重,眾人都說梁世美會蓋過他的兩個哥哥繼承家業。誰知他成人後卻流連青樓,經常徹夜不歸,荒於功夫,梁之量一怒之下,將其逐出家門,從此一去不歸,杳無音訊,至今已有七年。汴京一些年齡稍長的武林中人提到他,總是會歎息一聲:“唉,世美啊,可惜了。”
天色已晚,忙碌了一天的梁家漸漸平靜下來。穿過這個武林大家層層疊疊的房屋樓閣,有一個僻靜的小院落,乃是家裏內眷平時休閑之所。這裏有亭台假山,花花草草,小橋流水,景致絕佳。
此時幾個小丫環正在湖心亭子裏忙碌,兩個小廝在亭子角上掛了幾盞燈籠,映得湖水波光粼粼,情致旖旎。
幾個女人自遠處走來,穿花拂柳地過了小橋,在亭子當中團團坐下。丫環忙奉上茶來,擺上幾碟時鮮果子,這幾人吃吃喝喝聊起天來。
四人分別是梁之量的兩個兒媳和兩個迴家拜壽的女兒,大兒媳謝氏,年紀較大,麵貌慈和;二兒媳魏芳,三十左右年紀,長得粗眉大眼,身形壯實,似是練過些硬橋硬馬的功夫,她乃是河間魏家掌門魏直的女兒;大女兒梁香,身材苗條麵貌賢淑;次女梁英,挺拔俊秀,頗有些英風豪氣,她是魏直的第五子魏彬的妻子。兩個女兒是專程迴娘家給老父做壽的。
魏芳急急地喝下一盞茶,梁英伸手為她續了一碗,笑道:“二嫂,你慢些喝,你這樣一口一碗,不像是品茶,倒像是老牛喝水。”說得在座幾個人都笑了。
魏芳抹了把嘴,大聲道:“這兩天可累死了,公公的壽誕就跟武林大會似的,哪門哪派不得來人?明天還不知有多少人來!”
謝氏道:“也就熱鬧一日,明日晚間,各門派就走得差不多了。那時有你歇的。”
梁英道:“大嫂你這是嫌棄我們,趕我們走嗎?我偏不走,就在這兒吃你家喝你家!”
謝氏笑道:“就你嘴利,我哪裏趕你了?我巴不得你在娘家多呆些時日……”她麵色忽然暗了一暗,“英妹,你暫時別迴去了,你公公拒絕了盟主令,說不定公義門就要上門。”
遠處跑來幾匹馬,隻一忽的功夫便到了城門口,四個人跳下馬來,為首的短須老者,身材矮壯,兩眼有神,乃是冀南海山幫的幫主常中林,他的身後跟著三個後生,都是他的徒弟。
常中林望了望高聳的城門,迴頭道:“喝杯茶再進城。”說著當先走進路邊茶棚,幾個徒弟隨後跟了進來,待他坐下後方紛紛落坐。
常中林慢條斯理地品著茶,他的大弟子盧俊將背上包袱解下,小心地置於桌上,眼見得對裏麵的東西十分珍視。
幾個人一路奔波,都感覺極為口渴,當下也不說話,隻顧埋頭喝茶,一時間隻聽茶水聲響,轉眼間一大壺茶已見了底,盧俊叫道:“老板,再來一壺!”
此時又有三騎馬自北而來,當先的後生歡叫道:“爹,娘,快看!咱們到汴京了,城樓這麽高!進城的人這麽多!娘,我渴了,咱們先喝杯茶再走吧!”
他向著茶棚內一瞥,突地臉色大變,拔劍出來叫道:“來來來,姓盧的,咱們再鬥上一鬥!”
盧俊自茶碗上抬起頭來,一見這後生便騰地躍起,抄起寶劍道:“好你個田豐!手下敗將還敢叫陣,你以為我怕你!”
來人正是冀南龍泉莊的莊主田嚴一家三口,這龍泉莊與海山幫素有過節,海山幫勢大,龍泉莊每每落在下風,尤其是前年張保選女婿時,盧俊當眾打敗龍泉莊少莊主田豐,險些壞了他的性命,自那之後,兩派爭鬥愈烈,漸漸地有些勢同水火。
常中林見盧俊又要與田豐爭鬥,當即低喝一聲,“坐下!你以為是在海山幫,隨你打打殺殺?這是東京汴梁,天子腳下,哪容得你放肆!把家夥收起來,不許惹事!”盧俊氣唿唿的,又不敢違逆師傅的意思,隻得收劍坐下。
田豐得意地道:“姓盧的,你也知道怕了麽!”
盧俊冷笑道:“當年若不是王成狗拿耗子多管閑事,你早死在我的劍下,就你那三腳貓的功夫,也敢跟我囂張?”棚內另兩個青年附和著大笑,田豐氣得臉色通紅。
田嚴夫婦走了過來,田夫人見了海山幫諸人,尖聲叫道:“常中林,你來這兒做什麽?我知道了,定是來給梁掌門祝壽,哼,你這個卑鄙小人,隻會溜須拍馬!”
田嚴麵露不屑之色,“據說海山幫花了大價錢,從契丹搜羅百年老山參,莫非就是為梁掌門準備壽禮?常幫主,你可真是下了血本啊!”盧俊手扶著桌上包裹,向三人怒目而視。
常中林冷笑道:“今日田家伉儷至此又是為何?難道不是來溜須拍馬?老夫可是聽說了,龍泉莊買了一顆碩大的珍珠,難不成隻是為了晚上起夜照個亮?”海山幫弟子頓時哈哈大笑。田夫人柳眉倒豎,田豐提起劍便要闖進去廝殺。
少年人衝動血性,婦人不知深淺,田嚴心中可是一清二楚,自己一家三口未必是海山幫幾人的對手,他忙喝道:“正事要緊,隻管和他們羅嗦什麽!”一催馬向前去了,田夫人母子向棚內狠狠地瞪了一眼,隨後跟上,打馬進城。
常中林目送他們走遠,迴頭向諸弟子道:“梁掌門壽誕,中原各門各派都要上門,不知有多少能人,明日你們各要小心在意,不可惹是生非。”三個弟子低頭答應。
盧俊道:“師傅,梁老爺子不過就是慶個生,怎麽弄出這麽大陣仗?”
常中林叱道:“你懂什麽?公義門鬧得這般厲害,中原各派一不小心就是麻煩上門,搞不好會有滅門之禍,大家都想看看四大家的態度。梁掌門六十六大壽,中原四大家會齊,定會商議此事,若是敵不過,趁早順了公義門,中原武林就要變天了。”
盧俊道:“中原四大家霸道了幾十年,怎麽會乖乖地束手就擒,到時肯定有一番惡鬥,師傅,我們站哪邊?”常中林暗道:“蠢貨,當然是哪邊強站哪邊!”卻沒說話,隻端起碗來喝茶。
一個年輕弟子插嘴道:“師傅,聽說並州鐵拳門被公義門滅了門,可是真的麽?”
常中林斥道:“都胡說些什麽!明日到了梁家,都給我閉上嘴裝啞巴,誰也不許亂說話!”說罷霍地站起身,皺著眉頭出了茶棚,上馬便走。
兩個弟子忙著算茶錢,落在後麵,偷偷嘀咕道:“師傅也忒膽小了吧?我海山幫上千號人,還怕什麽公義門?”“就是,讓公義門和四大家鬥去,咱們海山幫和他們來個三足鼎立。”
------
梁家位於汴京城東,是一座闊大的宅子,厚重的青黑色院牆圍繞四周,朱漆的大門敞開著,僮仆們還在灑掃亭院,張紅掛彩,明日是梁之量六十六大壽的正日子,中原各派都會來祝壽,招待的事是萬萬馬虎不得的。
梁家掌門梁之量當年號稱“一棍掃千軍”,本是行伍出身,年輕時在大將王審琦帳下聽令,武功超群,勇猛無儔,與高瓊並稱“軍中兩隻虎”,二人一槍一棍,打仗時總是衝鋒在前,當者披靡。
當年周世宗柴榮親征淮南,命王審琦率精騎連夜進攻舒州,舒州城牆又高又厚,堅實無比,周軍攻了一夜,不能前進一步,兵士死傷無數,城下屍首堆積如山。正在一籌莫展之際,梁之量與高瓊二人主動請纓,立下軍令狀,誓要在天亮前登上舒州城頭。
二個帶著五十個精兵,各持大盾,冒著矢石拚死向前,雞鳴五鼓時登上城頭,砍翻守門士卒,引導大軍入城。周軍一夜時間拿下舒州,皆賴此二人之力,當時人稱“一槍一棍破一州”。
之後梁家老掌門去世,梁之量迴鄉接掌梁家,而高瓊留在軍中,隨太祖和太宗皇帝征戰,戎馬幾十年,立下赫赫戰功,如今做到殿前都指揮使,在朝中位高權重。但與梁之量仍是稱兄道弟,二人乃是過命的交情。
梁家稱霸汴梁武林,與洛陽方家、河間魏家、太原韓家並稱,江湖人稱“韓魏梁方,武鎮四方。”這四家同氣連枝,互相利益糾葛,又各自稱霸一方,少林等方外門派不理俗務,中原各門派便以此四家為首。
梁之量身為一派掌門,梁家在他手下勢頭強勁,並非是因為背靠殿帥高瓊的緣故,而是梁之量多年苦心經營,梁家弟子眾多,田產無數,有人有錢,不愧是一方豪強。梁之量本身功夫強橫,在中原少有敵手,雖則如今年紀大了,不再每日打打殺殺,但是功夫卻從未丟下,一日不操練便渾身不適。
他的三個兒子梁世寬、梁世平、梁世美都是一時俊彥,尤其是老三梁世美,自幼聰明絕頂,又兼人物風流,當時號稱汴京武林“人才第一”,梁之量對他甚為看重,眾人都說梁世美會蓋過他的兩個哥哥繼承家業。誰知他成人後卻流連青樓,經常徹夜不歸,荒於功夫,梁之量一怒之下,將其逐出家門,從此一去不歸,杳無音訊,至今已有七年。汴京一些年齡稍長的武林中人提到他,總是會歎息一聲:“唉,世美啊,可惜了。”
天色已晚,忙碌了一天的梁家漸漸平靜下來。穿過這個武林大家層層疊疊的房屋樓閣,有一個僻靜的小院落,乃是家裏內眷平時休閑之所。這裏有亭台假山,花花草草,小橋流水,景致絕佳。
此時幾個小丫環正在湖心亭子裏忙碌,兩個小廝在亭子角上掛了幾盞燈籠,映得湖水波光粼粼,情致旖旎。
幾個女人自遠處走來,穿花拂柳地過了小橋,在亭子當中團團坐下。丫環忙奉上茶來,擺上幾碟時鮮果子,這幾人吃吃喝喝聊起天來。
四人分別是梁之量的兩個兒媳和兩個迴家拜壽的女兒,大兒媳謝氏,年紀較大,麵貌慈和;二兒媳魏芳,三十左右年紀,長得粗眉大眼,身形壯實,似是練過些硬橋硬馬的功夫,她乃是河間魏家掌門魏直的女兒;大女兒梁香,身材苗條麵貌賢淑;次女梁英,挺拔俊秀,頗有些英風豪氣,她是魏直的第五子魏彬的妻子。兩個女兒是專程迴娘家給老父做壽的。
魏芳急急地喝下一盞茶,梁英伸手為她續了一碗,笑道:“二嫂,你慢些喝,你這樣一口一碗,不像是品茶,倒像是老牛喝水。”說得在座幾個人都笑了。
魏芳抹了把嘴,大聲道:“這兩天可累死了,公公的壽誕就跟武林大會似的,哪門哪派不得來人?明天還不知有多少人來!”
謝氏道:“也就熱鬧一日,明日晚間,各門派就走得差不多了。那時有你歇的。”
梁英道:“大嫂你這是嫌棄我們,趕我們走嗎?我偏不走,就在這兒吃你家喝你家!”
謝氏笑道:“就你嘴利,我哪裏趕你了?我巴不得你在娘家多呆些時日……”她麵色忽然暗了一暗,“英妹,你暫時別迴去了,你公公拒絕了盟主令,說不定公義門就要上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