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之下,山海畫妖負骨遊方第一百八十章《九序心法》第181章《九序心法》


    一念至此,遊方說動就動,趁著此刻感悟深厚、神完氣足,立刻便開始了《悟真篇》與《九序心法》的印證。


    下一秒,他又再度閉上了雙眼,神念開始遊動,過往印刻在腦海中的《九序心法》自主浮現,開始迴想溫故。


    所謂《九序心法》,同樣也是一種道門之內的內丹心法,隻不過是獨屬於三一門的,並未在外界流傳。


    而其修行方式通俗而言,便是由序一至序九,逐步修行達成最終,隻不過與普遍的道門修行法不同,是逆向修行。


    一般而言的內丹術,是以“精”、“炁”、“神”三者修行,從精到炁,從炁到神,後再合道。


    而這,也就是常說的百日築基、煉穀化精、煉精化炁、煉炁化神、煉神還虛、練虛合道的幾個階段,也是道門之人修行所必經的道路。


    但以《九序心法》為根,修行“逆生三重”的三一門人則有所不同,其修行是逆著來的,傳統的內丹術都是“從有到無”,三一門則是從無到有,從虛到神、由神到炁、最後從炁到精……


    如此便可看出,《九序心法》和傳統內丹術相同的地方、是都為循序漸進向前修行,隻不過其步驟從原本的五個變為了三個。


    三一門一直以來都認為,人的性命是從宇宙太虛來的,後麵劃分為“精”、“炁”、“神”三重,以從虛到神開始衍化。


    當然了,這裏所謂的“逆生”,是在概念與己身修行上、也就是“性”與“命”上的轉變,而並非是實打實從“虛”開始“煉炁”,那樣是煉無可煉。


    從“煉炁”方麵而言,三一門人也還是遵循的常理,依然還是煉精化炁、煉炁化神,煉神還虛,如此才能夠將自身之炁凝練完全。


    隻不過,這其中也還是有所不同,因為《九序心法》中是沒有“百日築基”和“煉穀化精”這兩個過程的,而是一開始便直接是尋常第三重的“煉精化炁”。


    再看整體的修行修行過程,其他內丹流派的練炁士,在入門時,“精”、“炁”、“神”為“有”,“無”為“無”,從“精炁神”三者開始練肯定是最好的,最入門的,同時也是最傳統的性命雙修。


    而三一門則是從“虛”開始練,從一個模糊的“無”這種概念開始練,沒有“合道”,隻有“還虛”,令修者自練成“虛”,練成“本源”。


    由此便可以看出,這整個的修煉過程會有多麽艱難,尤其是入門之時,要讓一個剛接觸修行的修者領悟“虛”之為何談何容易?


    這也便是為什麽,三一門曆來招收弟子都極為嚴苛,非天賦出眾者難以修煉,非心性上佳者難以堅持,非悟性超凡者難以悟透,這也便是“逆生難修”的根本原因。


    當然了,實際在曆史上,這種內丹的修煉方式也不是唯一的,在“上清派”的內練裏麵也是有類似“逆生三重”的內丹法門存在,且流傳一時……


    隻可惜,在明清時期由於多番動蕩,導致“上清派”之法隨之失傳,直到後世,便隻剩下了三一門的《九序心法》為此種修行。


    想到這裏,兩種內丹修行法便算是初步對比完畢,也正在此時,遊方的眼皮動了動,察覺到了一絲的怪異……


    雖然他早便知曉尋常的內丹之術為何,也知曉區別,但由於一直以來他都隻修《九序心法》、練“逆生三重”、沉浸其中,所以並沒有覺得有任何的不妥,但此刻通過與“紫陽真人”之法進行印證,一切便有所不同了。


    隻是,由於本身修為不足、理解也還不夠深厚,遊方隻是能抓住一絲感覺,卻並不能說出得個所以然來……


    不過對他而言,能抓到這一絲感覺便已經足夠,於是便立刻趁熱打鐵,開始仔細迴想起《九序心法》的具體內容……


    ……


    ……


    九序之一,曰:艮背,以念止念,以求心也!


    《易》曰:「艮其背。」


    背字以北以肉,北方水也。


    而心屬火,若能以南方之火,而養之於北方之水焉,此為洗心退藏於密是也。


    以念止念者,蓋以念之正,而止外念之邪也。


    故初學之士,先須念誦心法,初從口念,而至於背之腔子裏,所謂心之後,背之裏也。


    腔字以肉以空,背之空處,與心相對略下些,所謂虛無之竅。


    苟能存無守有,念止於背,則心常在背矣。


    心常在背,則自然水升火降,渾身調息矣。


    這便是九序心法的第一序,也即入手功夫,謂之“艮背”,三一門祖師借“艮卦”以接引初學,其意不可謂不深。


    在《易經》中,“艮卦”的基本象征物象是“山”,其基本卦義是“止”,而“艮卦”所闡發的是抑止邪欲貪念的道理,因此祖師的“艮背法”亦是“安心定神之法”,也稱洗心滌慮或沐浴之法。


    “艮背法”為入門之大法,要初學者收拾溢散之心,念念歸藏於背,以念止念,以幻滅幻,以妄離妄,以證得自己的本心,也就是“虛靈不昧之心”。


    而這,也便是三一門人初入門時所要進行的修行,是三一門人領悟“何為虛”的不二法門,隻有完成這一過程,才算是真正入門。


    ……


    九序之二,曰:周天,效法乾坤立極!


    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吾身一小天地也。


    行周天,要聚清氣於吾身天地之內以抱神也,散濁氣於吾身天地之外以煉形也。


    周天即行庭,效乾坤以立極。


    在臍之上,約以四指即中腕處,不前不後,不左不右,東木、西金、南火、北水、中土,即於土上立極。


    覺一金針,自後向前相通,又從金針帛間,默念下臍一寸許,向左轉東過離,又轉右向西過坎,周而複始。


    初小漸大,大漸小,下不過鳩尾,上不過神關。


    初用意領,火則自轉,轉時意注,中立極處,順其自然,合其固。


    如不轉時,又須意領數次,此乃積精煉氣、顛倒陰陽之妙旨。


    行之愈熟,意至自轉,而土中之竅虛矣。


    《易》曰:「行其庭,不見其人。」此工夫至者。


    然此乃散濁養虛之大法,若卻病,則移心於患處,周而轉之,又散四肢出去,則血自流而氣自通矣。


    此“周天功法”,便是三一門的“築基功”法,符合三一門先修“性”、再煉“炁”、後立“命”的“逆生”準則,同樣是一切修行的基礎。


    周天,原為天文學術語,指的是人眼所能見的天球上的大圓周,孔穎達《禮記·月令篇疏》解釋周天:「凡二十八宿及諸星,皆循天左行,一日一夜為一周天。」


    道法自然,自古起,道門的內丹術便是把人身看作一個小天地,借周天來比喩煉丹的周期或行功中氣機運行的軌跡。


    而內丹功法中,周天則通常指“子午周天”,或稱“任督周天”,氣機循行路線是起於丹田,往下經“尾閭”上升,沿夾脊循背部“督脈”運行,經“玉枕”,到達“泥丸”,再下降,經“鵲橋”,沿“任脈”運行,迴歸於丹田,是為一個周天。


    如此周流不息,則清氣聚於體內而濁氣散於體外,內炁逐漸清澈、凝實,可收發隨心。


    ……


    ……


    九序之三,曰:通關,肢竅光達以煉形!


    人身之炁,本一唿而散之四海,一吸而歸之於昆侖。


    氣滯則不能流通上下,故通關也者,所以宣暢一身之筋脈,流通一身之滯氣。


    滯氣一散,則神自虛而明,形自清而爽。


    行通關,須從土中立極處,行周天三遍;


    直下中極處,分兩路通骨節打圈數遍,旋兩腳麵至中指;


    旋腳底,向後跟,行上兩腳肘,至尾閭合作一路;


    向左轉右,照周天行三遍;


    直從脊中旋上至肩,分開兩手背,至中指轉入手麵,複上兩肩,至頭兩邊旋上兩耳,至泥丸,旋落兩眼,從鼻口下中腕,向右轉,行周天三遍;


    又分開照前行九遍,或廿一遍,或四十九遍,每日早晩二度行之,行、住、坐、臥如一,愈多愈妙。


    不行時,意注黃中立極處,此流通血脈,功在早晩勤行,消息自見,而百病可袪矣。


    此通關煉形之法,能令七竅相通,竅竅光明。


    若卻病隻以其中處,運氣以散其患,未行時,須端坐直身,以左手覆臍,令神氣凝住,然後行之。


    《九序心法》的一二序功夫——“艮背”、“行庭”,重在去除雜念、妄念,培育真炁,真炁積聚到一定程度,要以意行炁,帶動真炁運行周身。


    然而周身有許多關竅眞氣難行,這就必須調動眞氣去衝破各個關卡,使氣機運行周流不息,從而達到錘煉肉體、樹立己“命”之目的。


    同時,這三序之功還為“大周天功法”,其真炁的運行不僅限於通三關,也不限於隻在子午之間運行,而是做全身四肢百脈的通關運行。


    因此,此法還能解第二序行庭功法之蔽,畢竟初學者行炁難免會因心急而行差踏錯,而意念由心思而來,心屬火,太著意往往導致火旺,這就需要泄火,運行大周天功法,就可以散火去熱,求得陰陽平衡,氣血調和。


    ……


    ……


    九序之四,曰:安土敦仁,以結陰丹!


    天之極上處,距地之極下處,相去八萬四千裏,而天地之間當四萬二千裏之中處也。


    人心一小天地也,而心臍相去,亦八寸四分,而心臍之間當四寸二分之中處也。


    其曰土者,何也?東木、西金、南火、北水、中土也。


    苟能以吾身一點之仁,而安於中以敦養也,水火既濟,乃結陰丹,水到此則止而溉之,火到此則伏而溫之。


    通關煉形,形體既清,百脈暢達,則渾身通泰,神清氣爽,則繼之以“安土敦仁”。


    三一門祖師“三教先生”繼承先代天人合一觀,視人身為一小天地,認為天地之間相去八萬四千裏,那麽中心點即在四萬二千裏之處。


    心臍比之天地之間,心臍相距八寸四分,那麽中心點則處於四寸二分之處,心臍之間實際上就是“行庭”之“庭”,即黃庭或稱黃中,對應於五行為土,安土敦仁即將“仁”安於土中敦養,以期結出陰丹。


    再看這個“仁”字,實則是一個會意字,從人從二,二人也。


    人、二,兩個偏旁左右組合出“仁”字,會意兩人相親相愛之意,而人、二兩個偏旁也可以上下組合出“元”字。


    《說文》有載:「元,始也。」


    仁、元兩字在現代的通常用法中區別很大,然而考之字源,兩字卻是同義。


    兩人合一,象男女媾精,是生命的初始階;槙物之果核,也是雌雄媾精的結果,核,仁也,因此果核通常也叫果仁,果仁是新生命誕生的基礎。


    引申到人的生命領域,則“仁”無外乎人之胞胎,而其雖然隻是胚胎、果核,但其中包含有無盡的生機。


    而“三教先生”也曾說過:“餘嚐竊論之:孔子所謂‘仁’者,即碩大之果,生生不息,而仁在其中矣。由是而芽而,而條而實,燁然華美,鹹備於果實之仁。”


    果仁,暗藏生生不息之元氣,其後之萌芽、生長、開花結實,呈現出“燁然華美”的景象,都是由果核中的“仁”生化而來的。


    因此,“仁”字有兩方麵的含義:


    實指,是陰陽媾精的胚胎,是生生不息的元氣。虛指,是五德仁、義、禮、智、信中的仁,是仁愛之心。


    而在“三教先生”的主要理論中,“仁”是五德之“仁”,是仁愛之心,在《九序心法》中則有“一點之仁”之說,主要指生生不息的元氣、元神。


    最後說“結陰丹”。


    在古代丹經中,有陽丹、陰丹之別,其中陰丹有時指的是男女雙修結成的丹,但通常所指的陰丹是內丹、內藥、真汞,因為人身自有陰陽二氣,不必藉助男女陰陽雙修。


    而所謂“真汞”,指的是“陽中陰”,也就是離卦象中的一爻真陰,離者心也,所以結陰丹,也就是修煉心神的功夫,將一點“虛靈不昧之神”安住於黃中,以土敦養之。


    ……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一人之下,山海畫妖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拉不拉得多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拉不拉得多啊並收藏一人之下,山海畫妖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