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兩小兒辯天
讓你寫猴子,你現場寫大鬧天宮 作者:浮遊1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轉眼間,鄧芝已經來到油鼎旁邊想要投鼎。】
【好在守在油鼎旁的軍士將其成功攔下。】
【鄧芝衝殿內大喊:“吳王,既要烹我,為何又攔,為何又攔!”】
【“哈哈哈哈……”】
【“哈哈哈哈……”】
彈幕:
——“是個狠人。”
——“這段好叼。”
——“大笑掩蓋內心的慌張。”
——“快,我演起來了,小兵快攔我!”
——“鄧芝:我承認我有賭的成分。”
——“孫權:先裹上麵包糠,更好吃。”
【侍官來到油鼎前,對鄧芝拱手:“吳王請先生殿後敘話。”】
【鄧芝正了正衣冠,大搖大擺地重新走入大殿。】
【來到後殿,孫權請鄧芝入座:“先生之言,正合孤意。”】
【“孤欲與蜀國講和,但恐蜀主年輕淺薄,不能全始全終啊。”】
【鄧芝道:“我主雖然年幼,但有諸葛丞相輔佐。”】
【“吳王乃當世之英豪,諸葛丞相也是一代俊傑。”】
【孫權點頭沉思。】
——“場麵撐住了再恭維,妙啊。”
——“鄧芝:我主好歹喊你一聲舅舅啊。”
【鄧芝拱手繼續道:“吳王,蜀有山川之險,吳有三江之固。”】
【“若兩國聯合,結為唇齒,”】
【“進則可以兼吞天下,退則可以鼎足而立。”】
【“今吳王若委贄稱臣於魏,魏必然讓吳王前去朝覲,並讓太子去魏國充當人質。”】
【“如若不從,魏則興兵來攻,蜀國也乘機順江來取,江南之地,恐不複歸吳王所有矣。”】
【孫權輕捋胡須,笑道:“諸葛亮到底是慧眼識金,用人得當。”】
【孫權起身,牽起鄧芝的手:“先生不辱使命,來,孤就與蜀聯合抗魏。”】
【“吳王。”鄧芝也認可地看向孫權,二人笑著走出後殿。】
——“牽手成功!”
——“我反對這門婚事。”
【大殿之上,孫權問道:“眾卿,誰願為使?”】
【張溫出列道:“臣願入蜀。”】
【“哦?”孫權向前確認道,“惠恕,汝敢前去見諸葛亮,達孤之情嗎?”】
【張溫神色平靜道:“諸葛亮也是人,臣有什麽可怕的。”】
【“謔哈哈哈……”孫權欣慰道,“此乃我東吳才子,姓張名溫,官拜中郎將。”】
【鄧芝轉身向張溫行禮:“久仰,久仰。”】
【張溫迴禮:“不敢,不敢。”】
【孫權大聲宣布:“擺宴,以賀吳蜀通使,永罷刀兵。”】
彈幕:
——“這才對嘛,兩個弱小的打來打去,便宜的永遠是大的。”
——“吳蜀一聯合,魏國就頭痛。”
——“曹丕:你們兩個聯合起來可比我大多了,到底誰欺負誰?”
——“鄧芝不辱使命,諸葛亮看人真準。”
——“真·靠嘴吃飯。”
【張溫奉命出使蜀國。】
【諸葛亮大擺宴席,親自接待。】
【舞樂間,秦宓突然來到諸葛亮和張溫麵前站著。】
【張溫詫異問道:“這位是?”】
【諸葛亮介紹道:“姓秦名宓,益州學士。”】
【張溫揶揄道:“名為學士,不知是否真有學識。”】
【秦宓哼笑一聲:“蜀中的三尺小兒,皆有學識,何況我乎?”】
【“哦?”張溫問道,“先生有何學識?”】
【秦宓眯起眼睛:“上至天文,下至地理。”】
【“三教九流,諸子百家,無所不通。”】
【“古今興廢,聖賢經傳,無所不曉。”】
彈幕:
——“看來古代當官要求也是極高的。”
——“沒點才能還真做不了大官。”
——“這是來找茬的吧,亮亮也不攔著?”
——“光喝悶酒有啥意思,不得吹點牛逼啊?”
【張溫道:“先生既口出大言,請即以天為問。”】
【“天有頭乎?”】
【諸葛亮笑看二人問答。】
【“有頭!”秦宓毫不猶豫地迴答。】
【張溫問道:“頭在何方?”】
【秦宓笑答:“在西方。”】
【“《詩》雲:乃眷西顧。”】
【“以此推之,頭在西方。”】
【張溫又問:“天有耳乎?”】
【秦宓答:“天處高而聽卑。”】
【“《詩》雲:鶴鳴九皋,聲聞於天。”】
【“嘿嘿,沒有耳朵,怎麽聽啊?”】
【張溫再問:“天有足乎?”】
【“有足!”秦宓果斷迴答,“《詩》雲:天步艱難,沒有足怎麽走啊?”】
【“哈哈哈哈……”席間大臣們笑聽二人對答。】
彈幕:
——“三國腦筋急轉彎。”
——“這兩人太搞笑了。”
——“兩小兒辯天。”
——“扯來扯去,腐儒之辯。”
——“雖然是扯淡,但也描寫出了秦宓博文強學,蜀中人才濟濟的意思。”
——“甭管對不對,什麽都能引經據典對答如流,這場麵也挺好玩的。”
【張溫還問:“天有姓乎?”】
【“豈能無姓!”秦宓答道。】
【“何姓?”張溫沒想到,秦宓這都敢答。】
【“姓劉!”秦宓果斷答道。】
【“何以知之?”張溫問。】
【秦宓答:“天子姓劉,天必姓劉也!”】
【秦宓答完,狂放大笑。】
——“這一語雙關的,把蜀漢的麵子捧住了。”
——“諸葛亮讓秦必報了赤壁舌戰群儒之仇,所謂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張溫站起道:“日升於東……”】
【秦宓搶答:“日生於東方,卻歸於西!”】
【“這……”張溫一時語塞。】
——“這...這不對吧。”
——“亮亮:嘿嘿,看弟弟們辯論。”
——“這句日出是爭誰是正統。東吳在東邊,蜀漢在西邊。”
——“迴答的很有水準了。”
——“開頭是吹牛逼,現在開始玩語言政治了。”
——“話裏話外都在諷刺吳國。”
【張溫坐下後,秦宓對張溫躬身道:“先生乃東吳名士,既以天事下問,必能深明天理。”】
【“宓有數理不明,想在先生麵前請教。”】
【“這……”張溫不好拒絕,“嗬嗬,請講。”】
【好在守在油鼎旁的軍士將其成功攔下。】
【鄧芝衝殿內大喊:“吳王,既要烹我,為何又攔,為何又攔!”】
【“哈哈哈哈……”】
【“哈哈哈哈……”】
彈幕:
——“是個狠人。”
——“這段好叼。”
——“大笑掩蓋內心的慌張。”
——“快,我演起來了,小兵快攔我!”
——“鄧芝:我承認我有賭的成分。”
——“孫權:先裹上麵包糠,更好吃。”
【侍官來到油鼎前,對鄧芝拱手:“吳王請先生殿後敘話。”】
【鄧芝正了正衣冠,大搖大擺地重新走入大殿。】
【來到後殿,孫權請鄧芝入座:“先生之言,正合孤意。”】
【“孤欲與蜀國講和,但恐蜀主年輕淺薄,不能全始全終啊。”】
【鄧芝道:“我主雖然年幼,但有諸葛丞相輔佐。”】
【“吳王乃當世之英豪,諸葛丞相也是一代俊傑。”】
【孫權點頭沉思。】
——“場麵撐住了再恭維,妙啊。”
——“鄧芝:我主好歹喊你一聲舅舅啊。”
【鄧芝拱手繼續道:“吳王,蜀有山川之險,吳有三江之固。”】
【“若兩國聯合,結為唇齒,”】
【“進則可以兼吞天下,退則可以鼎足而立。”】
【“今吳王若委贄稱臣於魏,魏必然讓吳王前去朝覲,並讓太子去魏國充當人質。”】
【“如若不從,魏則興兵來攻,蜀國也乘機順江來取,江南之地,恐不複歸吳王所有矣。”】
【孫權輕捋胡須,笑道:“諸葛亮到底是慧眼識金,用人得當。”】
【孫權起身,牽起鄧芝的手:“先生不辱使命,來,孤就與蜀聯合抗魏。”】
【“吳王。”鄧芝也認可地看向孫權,二人笑著走出後殿。】
——“牽手成功!”
——“我反對這門婚事。”
【大殿之上,孫權問道:“眾卿,誰願為使?”】
【張溫出列道:“臣願入蜀。”】
【“哦?”孫權向前確認道,“惠恕,汝敢前去見諸葛亮,達孤之情嗎?”】
【張溫神色平靜道:“諸葛亮也是人,臣有什麽可怕的。”】
【“謔哈哈哈……”孫權欣慰道,“此乃我東吳才子,姓張名溫,官拜中郎將。”】
【鄧芝轉身向張溫行禮:“久仰,久仰。”】
【張溫迴禮:“不敢,不敢。”】
【孫權大聲宣布:“擺宴,以賀吳蜀通使,永罷刀兵。”】
彈幕:
——“這才對嘛,兩個弱小的打來打去,便宜的永遠是大的。”
——“吳蜀一聯合,魏國就頭痛。”
——“曹丕:你們兩個聯合起來可比我大多了,到底誰欺負誰?”
——“鄧芝不辱使命,諸葛亮看人真準。”
——“真·靠嘴吃飯。”
【張溫奉命出使蜀國。】
【諸葛亮大擺宴席,親自接待。】
【舞樂間,秦宓突然來到諸葛亮和張溫麵前站著。】
【張溫詫異問道:“這位是?”】
【諸葛亮介紹道:“姓秦名宓,益州學士。”】
【張溫揶揄道:“名為學士,不知是否真有學識。”】
【秦宓哼笑一聲:“蜀中的三尺小兒,皆有學識,何況我乎?”】
【“哦?”張溫問道,“先生有何學識?”】
【秦宓眯起眼睛:“上至天文,下至地理。”】
【“三教九流,諸子百家,無所不通。”】
【“古今興廢,聖賢經傳,無所不曉。”】
彈幕:
——“看來古代當官要求也是極高的。”
——“沒點才能還真做不了大官。”
——“這是來找茬的吧,亮亮也不攔著?”
——“光喝悶酒有啥意思,不得吹點牛逼啊?”
【張溫道:“先生既口出大言,請即以天為問。”】
【“天有頭乎?”】
【諸葛亮笑看二人問答。】
【“有頭!”秦宓毫不猶豫地迴答。】
【張溫問道:“頭在何方?”】
【秦宓笑答:“在西方。”】
【“《詩》雲:乃眷西顧。”】
【“以此推之,頭在西方。”】
【張溫又問:“天有耳乎?”】
【秦宓答:“天處高而聽卑。”】
【“《詩》雲:鶴鳴九皋,聲聞於天。”】
【“嘿嘿,沒有耳朵,怎麽聽啊?”】
【張溫再問:“天有足乎?”】
【“有足!”秦宓果斷迴答,“《詩》雲:天步艱難,沒有足怎麽走啊?”】
【“哈哈哈哈……”席間大臣們笑聽二人對答。】
彈幕:
——“三國腦筋急轉彎。”
——“這兩人太搞笑了。”
——“兩小兒辯天。”
——“扯來扯去,腐儒之辯。”
——“雖然是扯淡,但也描寫出了秦宓博文強學,蜀中人才濟濟的意思。”
——“甭管對不對,什麽都能引經據典對答如流,這場麵也挺好玩的。”
【張溫還問:“天有姓乎?”】
【“豈能無姓!”秦宓答道。】
【“何姓?”張溫沒想到,秦宓這都敢答。】
【“姓劉!”秦宓果斷答道。】
【“何以知之?”張溫問。】
【秦宓答:“天子姓劉,天必姓劉也!”】
【秦宓答完,狂放大笑。】
——“這一語雙關的,把蜀漢的麵子捧住了。”
——“諸葛亮讓秦必報了赤壁舌戰群儒之仇,所謂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張溫站起道:“日升於東……”】
【秦宓搶答:“日生於東方,卻歸於西!”】
【“這……”張溫一時語塞。】
——“這...這不對吧。”
——“亮亮:嘿嘿,看弟弟們辯論。”
——“這句日出是爭誰是正統。東吳在東邊,蜀漢在西邊。”
——“迴答的很有水準了。”
——“開頭是吹牛逼,現在開始玩語言政治了。”
——“話裏話外都在諷刺吳國。”
【張溫坐下後,秦宓對張溫躬身道:“先生乃東吳名士,既以天事下問,必能深明天理。”】
【“宓有數理不明,想在先生麵前請教。”】
【“這……”張溫不好拒絕,“嗬嗬,請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