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章 報仇雪恨
讓你寫猴子,你現場寫大鬧天宮 作者:浮遊1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諸葛亮道:“聖人雲:名不正則言不順。”】
【“今大王名正言順,有何可議?”】
【“豈不聞,天予弗取,反受其咎。”】
【“好。”劉備點點頭,“待軍師病愈,行之未遲。”】
——“二弟:你趕緊的吧,我的事以後再說。”
——“不對呀,劉備才一辭就要稱帝了?”
——“曹丕是為了堵人之口才走程序,劉備不需要。”
【“大王。”諸葛亮喜出望外,掀開被子就爬了起來。】
【諸葛亮兩步並作一步,走到屏風前敲了兩下屏風。】
【屏風後麵,一大群文武大臣走了出來:“大王。”】
【文武群臣齊齊跪拜:“大王,大王。”】
——“屏風後麵藏著一車麵包人。”
——“醫學奇跡。”
——“亮亮,注意人設!你現在是病號啊!”
——“亮:那我現在就好了。”
【群臣道:】
【“大王既然答應即王位”】
【“便請擇定吉日,以行大禮。”】
【劉備為難道:“陷孤於不義,皆眾卿等所為也。”】
【諸葛亮和群臣站起,對視大笑。】
【劉備驚訝道:“軍師無病矣?”】
【群臣繼續大笑,諸葛亮摘下頭巾,笑著拱手:“大王既允所請,可築台擇吉,恭行大禮。”】
【“恭行大禮!”群臣跟著應和。】
【劉備無奈,笑著應和群臣。】
——“諸葛裝病賺玄德。”
——“劉備:對我用計?那我就將計就計。”
【劉備登壇告祭,受皇帝玉璽,即皇帝之位。】
【改元為章武元年。】
【立劉禪為太子。】
【封諸葛亮為丞相。】
【封許靖為司徒。】
【大小官僚一一升賞,大赦天下。】
【兩川百姓,無不歡悅。】
——“現在開始,才是真正的三國。dog”
——“別急,孫權還沒稱帝呢。”
——“如果二爺能看到就好了。”
【劉備對群臣道:“朕自桃園與關張結義,誓同生死。”】
【“不幸,二弟雲長為東吳孫權所害。”】
【“若不報仇,有負盟誓。”】
【趙雲聽到此處,眉頭一緊。】
【劉備頓了頓,繼續道:“朕,欲起傾國之兵。”】
【“攻伐東吳,生擒孫權,以血此仇。”】
【趙雲拱手勸諫:“陛下,不可!”】
【“陛下,國賊乃曹氏非孫氏也。”】
【“今曹丕篡漢,天下共怒。”】
【“陛下應早圖關中,屯兵渭河上遊,以討兇逆。”】
【“則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
【“若舍魏而伐吳,兵勢一交,豈能驟解?”】
【“願陛下明察。”】
彈幕:
——“子龍出息了,居然敢勸諫了?”
——“連子龍都勸諫了,說明伐吳問題很大。”
——“人家曹丕就等著你家打起來,坐收漁翁之利呢。”
——“現在魏國最強,劉備要是衝昏頭腦和孫權打起來,無論是勝是敗,吳蜀必然兩敗俱傷,曹魏都能順勢統一了。”
——“這個時候,確實不應該開大戰。等待時機才是最好的選擇。”
——“三角是最穩定的關係,除非有一方作死。”
——“剛稱帝就要開戰,劉備怎麽這麽勇?”
——“拿下東吳肯定耗資源啊,曹魏幹看著?就算拿下了還剩啥跟曹魏打?”
——“這麽簡單的道理,我們都看得明白,劉備會不清楚嗎?”
【劉備歎了口氣道:“孫權害了朕弟。”】
【“朕與傅士仁、糜芳、潘璋、馬忠,皆有切齒之仇。”】
【“啖其肉而滅其族,方雪朕恨!”】
【“卿,為何阻止朕?”】
【趙雲道:“漢賊之仇,公也。”】
【“兄弟之仇,私也。”】
【“願陛下以天下為重!”】
彈幕:
——“劉封、孟達:是不是沒我們啥事了?太好了!”
——“糜竺:害怕。”
——“心痛地接受劉備的決定,因為他就是這樣的人。”
——“要是沒關羽這檔子事,現在確實是北伐良機。”
——“不該打孫吳是基於形勢,打是出於情義。”
——“子龍還是很穩。”
——“別報仇這話隻有趙四敢說。”
【劉備道:“朕不為弟報仇,雖有萬裏江山,何足為貴?”】
【諸葛亮站出道:“陛下,子龍之言,當三思而行啊。”】
【劉備堅決道:“朕意已決,不得再諫!”】
【“傳諭三軍,起兵伐吳。”】
【“發使往五溪,借番兵五萬,共相策應。”】
【“並差使往閬中,宣召張飛。”】
彈幕:
——“劉備:江山?江山能叫我大哥嗎?”
——“雖知不妥,但非常佩服劉備。”
——“但願這一仗能打勝吧。”
——“就算勝了又怎麽樣,是勝是敗,都不過為曹魏做嫁衣而已。”
——“備備糊塗啊。”
——“可是不為兄弟報仇的話,還是劉備嗎?”
【劉備親自點兵,欲禦駕親征,東出伐吳。】
【諸葛亮勸諫:“陛下初登大位。”】
【“若北上伐魏,以伸大義於天下,則可親統軍旅。”】
【“若隻是興兵伐吳,則命一上將統兵前往即可,何必親勞聖駕?”】
——“劉備居然要禦駕親征?他都多少歲啦。”
——“必須聽亮亮的啊,如果敗了劉備沒了,蜀漢基業就都沒了。”
——“可以先搞魏,順應民心,再去伐吳,豈不樂哉。”
——“我也覺得不該伐吳,雖說昔日結義之情重如山,但是應以漢室為重,起兵北伐。”
【劉備遲疑,忽侍官高唿:“張將軍到!”】
【張飛騎著快馬,飛奔而來。】
【劉備見張飛來到,急忙前去迎接。】
【兄弟二人一見麵,便緊緊握住雙手。】
【“大哥!”】
【“三弟!”】
【諸葛亮見張飛已到,知大事已定,不再多言。】
【張飛對劉備道:“大哥今日做了皇帝,早忘了桃園結義盟誓。”】
【“二哥之仇,為何不報?”】
彈幕:
——“本來都猶豫了,張飛一來情緒又上頭了。”
——“差點說動了。”
——“一聲大哥,直接不用勸了。”
——“孔明:完了,白勸了。”
——“剛當了皇帝就不聽話。”
——“飛飛神助攻,亮亮腦殼痛。”
【劉備忙將張飛拉到一旁:“三弟啊……”】
【“三弟,群臣諫阻,未敢輕舉妄動。”】
【張飛瞪著眼睛:“誰不讓報仇?”】
【“哪個阻攔?”】
【“今大王名正言順,有何可議?”】
【“豈不聞,天予弗取,反受其咎。”】
【“好。”劉備點點頭,“待軍師病愈,行之未遲。”】
——“二弟:你趕緊的吧,我的事以後再說。”
——“不對呀,劉備才一辭就要稱帝了?”
——“曹丕是為了堵人之口才走程序,劉備不需要。”
【“大王。”諸葛亮喜出望外,掀開被子就爬了起來。】
【諸葛亮兩步並作一步,走到屏風前敲了兩下屏風。】
【屏風後麵,一大群文武大臣走了出來:“大王。”】
【文武群臣齊齊跪拜:“大王,大王。”】
——“屏風後麵藏著一車麵包人。”
——“醫學奇跡。”
——“亮亮,注意人設!你現在是病號啊!”
——“亮:那我現在就好了。”
【群臣道:】
【“大王既然答應即王位”】
【“便請擇定吉日,以行大禮。”】
【劉備為難道:“陷孤於不義,皆眾卿等所為也。”】
【諸葛亮和群臣站起,對視大笑。】
【劉備驚訝道:“軍師無病矣?”】
【群臣繼續大笑,諸葛亮摘下頭巾,笑著拱手:“大王既允所請,可築台擇吉,恭行大禮。”】
【“恭行大禮!”群臣跟著應和。】
【劉備無奈,笑著應和群臣。】
——“諸葛裝病賺玄德。”
——“劉備:對我用計?那我就將計就計。”
【劉備登壇告祭,受皇帝玉璽,即皇帝之位。】
【改元為章武元年。】
【立劉禪為太子。】
【封諸葛亮為丞相。】
【封許靖為司徒。】
【大小官僚一一升賞,大赦天下。】
【兩川百姓,無不歡悅。】
——“現在開始,才是真正的三國。dog”
——“別急,孫權還沒稱帝呢。”
——“如果二爺能看到就好了。”
【劉備對群臣道:“朕自桃園與關張結義,誓同生死。”】
【“不幸,二弟雲長為東吳孫權所害。”】
【“若不報仇,有負盟誓。”】
【趙雲聽到此處,眉頭一緊。】
【劉備頓了頓,繼續道:“朕,欲起傾國之兵。”】
【“攻伐東吳,生擒孫權,以血此仇。”】
【趙雲拱手勸諫:“陛下,不可!”】
【“陛下,國賊乃曹氏非孫氏也。”】
【“今曹丕篡漢,天下共怒。”】
【“陛下應早圖關中,屯兵渭河上遊,以討兇逆。”】
【“則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
【“若舍魏而伐吳,兵勢一交,豈能驟解?”】
【“願陛下明察。”】
彈幕:
——“子龍出息了,居然敢勸諫了?”
——“連子龍都勸諫了,說明伐吳問題很大。”
——“人家曹丕就等著你家打起來,坐收漁翁之利呢。”
——“現在魏國最強,劉備要是衝昏頭腦和孫權打起來,無論是勝是敗,吳蜀必然兩敗俱傷,曹魏都能順勢統一了。”
——“這個時候,確實不應該開大戰。等待時機才是最好的選擇。”
——“三角是最穩定的關係,除非有一方作死。”
——“剛稱帝就要開戰,劉備怎麽這麽勇?”
——“拿下東吳肯定耗資源啊,曹魏幹看著?就算拿下了還剩啥跟曹魏打?”
——“這麽簡單的道理,我們都看得明白,劉備會不清楚嗎?”
【劉備歎了口氣道:“孫權害了朕弟。”】
【“朕與傅士仁、糜芳、潘璋、馬忠,皆有切齒之仇。”】
【“啖其肉而滅其族,方雪朕恨!”】
【“卿,為何阻止朕?”】
【趙雲道:“漢賊之仇,公也。”】
【“兄弟之仇,私也。”】
【“願陛下以天下為重!”】
彈幕:
——“劉封、孟達:是不是沒我們啥事了?太好了!”
——“糜竺:害怕。”
——“心痛地接受劉備的決定,因為他就是這樣的人。”
——“要是沒關羽這檔子事,現在確實是北伐良機。”
——“不該打孫吳是基於形勢,打是出於情義。”
——“子龍還是很穩。”
——“別報仇這話隻有趙四敢說。”
【劉備道:“朕不為弟報仇,雖有萬裏江山,何足為貴?”】
【諸葛亮站出道:“陛下,子龍之言,當三思而行啊。”】
【劉備堅決道:“朕意已決,不得再諫!”】
【“傳諭三軍,起兵伐吳。”】
【“發使往五溪,借番兵五萬,共相策應。”】
【“並差使往閬中,宣召張飛。”】
彈幕:
——“劉備:江山?江山能叫我大哥嗎?”
——“雖知不妥,但非常佩服劉備。”
——“但願這一仗能打勝吧。”
——“就算勝了又怎麽樣,是勝是敗,都不過為曹魏做嫁衣而已。”
——“備備糊塗啊。”
——“可是不為兄弟報仇的話,還是劉備嗎?”
【劉備親自點兵,欲禦駕親征,東出伐吳。】
【諸葛亮勸諫:“陛下初登大位。”】
【“若北上伐魏,以伸大義於天下,則可親統軍旅。”】
【“若隻是興兵伐吳,則命一上將統兵前往即可,何必親勞聖駕?”】
——“劉備居然要禦駕親征?他都多少歲啦。”
——“必須聽亮亮的啊,如果敗了劉備沒了,蜀漢基業就都沒了。”
——“可以先搞魏,順應民心,再去伐吳,豈不樂哉。”
——“我也覺得不該伐吳,雖說昔日結義之情重如山,但是應以漢室為重,起兵北伐。”
【劉備遲疑,忽侍官高唿:“張將軍到!”】
【張飛騎著快馬,飛奔而來。】
【劉備見張飛來到,急忙前去迎接。】
【兄弟二人一見麵,便緊緊握住雙手。】
【“大哥!”】
【“三弟!”】
【諸葛亮見張飛已到,知大事已定,不再多言。】
【張飛對劉備道:“大哥今日做了皇帝,早忘了桃園結義盟誓。”】
【“二哥之仇,為何不報?”】
彈幕:
——“本來都猶豫了,張飛一來情緒又上頭了。”
——“差點說動了。”
——“一聲大哥,直接不用勸了。”
——“孔明:完了,白勸了。”
——“剛當了皇帝就不聽話。”
——“飛飛神助攻,亮亮腦殼痛。”
【劉備忙將張飛拉到一旁:“三弟啊……”】
【“三弟,群臣諫阻,未敢輕舉妄動。”】
【張飛瞪著眼睛:“誰不讓報仇?”】
【“哪個阻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