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幾天,發生了讓蘇暮槿意想不到的事。
看到亂象後她馬不停蹄地向西國奔去,本以為在跨國時會受到阻撓,可卻非常輕鬆地過了堅國邊境,直接迴到了西國境內。
之前進堅國的時候可沒少盤查,但這次不同,就算她騎著黃粱這樣一隻如此顯眼的坐騎,她還是一路暢通無阻,在過關時甚至沒看到任何一名士兵,這些人仿佛是憑空消失了一般,就連黃粱都說自己沒能嗅到人的氣息。
堅國在那件詭異事情發生後便沒了生機,變成了一個垂危的老人。
迴到西國之後,蘇暮槿反倒在餐館中聽到了許多關於堅國的傳聞,其中流傳最廣的,幾乎已經能認定為事實的,便是楚軍已經大舉進入堅國,他們已大放厥詞,表示自己在一周內就能徹底攻占堅國都城。
這件事,隻要迴到汾州,就能很快得到證實。
還有另一件事,這件事更讓蘇暮槿好奇——渙目公主失蹤了。
在堅國危難關頭,一直被外界視為殺手鐧的渙目公主消失在了都城中,更讓蘇暮槿不解的是,這樣的消息居然被廣泛流傳,幾乎成了世人皆知的事情,這樣做對堅國到底有什麽好處?
現在的蘇暮槿獨自一人坐在餐館裏,等吃完這頓午飯,再趕一下午的路,傍晚應當就能抵達汾州主城。
堅國和楚國的戰事還在北方持續,再往前幾百裏地就是沙場,但西國的百姓看上去幾乎沒受到任何影響,他們還有閑情逸致去品茶、觀戲、唱鼓,因為即將入秋,豐收的喜悅也正緩緩騰起,大街小巷裏佝僂著背的農夫臉上都帶著喜不自勝的笑容。
或許正因為如此,居仁公才不願讓自己的百姓去參與戰爭。
“聽說了嗎?富州的中長城已經被楚軍攻下了。”
大家的生活雖然沒受戰爭影響,但吃飯時總是無法避免的會談及外界的戰事,作為旁觀者,在飯點談論此事頗有指點江山的快感。這不,坐在蘇暮槿一旁的年輕小夥已經跟身邊的夥伴交流起來。
他們說話聲音挺大,很樂意讓周圍用餐的人聽到他們的靈通消息。
“長城?富州不是在長城北麵嗎?楚軍怎麽打到那邊去了?”
聽到年輕男子說出那句話時,蘇暮槿也有同樣的疑惑。富州主要囊括了河套地區,隻有一小段長城經過其中,而那一段長城離堅國都城有相當一段距離,就楚軍的進攻方向而言,長城在堅國都城更加東南,而且打到長城還需先渡過黃河。
總而言之,楚軍既然都打到了長城,何不直接先進攻都城,反倒繞都城一圈。這難道不是多此一舉嗎?
蘇暮槿不緊不慢地喝著還冒著熱氣的湯,手中的湯勺忽然停止下來。
楚軍進攻長城……那豈不是經過了好州?自己剛從那邊迴來沒幾天。
難怪在離開堅國的時候沒有受到任何阻撓,估計那時,邊境的部隊就已經被調遣去抵抗楚國的進攻了。堅國的將領應當也清楚,西國幾乎是不可能進攻他們的,因此有底氣將所有部隊全部調離。
不過聽現在的情況,這些前去抵抗的部隊應當全軍覆沒了,否則長城也不會落入他人之手。
“聽說是想打圍攻——不過我覺得就是多此一舉,他們的兵力足夠,完全可以一鼓作氣拿下對方都城的,馬上就到秋收時節,等富州的糧食收獲,堅國又能支持很久,”男子侃侃而談,“他們雖然攻占了中長城,但堅國有黃河天塹,有河套養精蓄銳,楚軍是長途跋涉而來,補給一旦跟不上,或者被堅軍偷襲切斷糧路,這些盤踞在長城邊的楚軍就孤立無援了。”
此人分析的井井有條,句句有理,蘇暮槿抬頭順看過去,隻見是一清秀書生,滿腹經綸,頗有治學之相。
蘇暮槿聽得是津津有味,但沒有全然相信,畢竟此人消息的來源多是流言蜚語,沒有值得信任的源頭,權當飯時樂趣。
付完錢,她匆忙離開村落,繼續前行。
在西國,蘇暮槿的行動就明顯方便了不少,路上的官兵都對她尊敬有加,她前進的速度比想象中要快上許多,再加上黃粱那無與倫比的腳程,沒到三個時辰,蘇暮槿就風塵仆仆迴到了汾州主城。
她決定現在汾州逗留一天,先了解一下大致情況,再前往青州尋找師傅。
來到官府,問的第一件事就是平天卿現在在何處。
衛兵告訴他,平天卿大人現在就在府中。
“前些日子你不辭而別,我還以為你迴三從方去了。”康瑞看到蘇暮槿,沒有多餘的表現,隻是像遇見老朋友一樣,親切地交流。
“之前沒迴,不過我現在準備迴了。”
“為何?”
“你知道富州發生了什麽事嗎?”
康瑞緩慢說道:“你指的是……突然變天?”
他的消息果然很靈通,這才過去不到四天,富州那次稍縱即逝的怪象就已經傳進他的耳中了。“沒錯,我當時離富州主城挺近,我看到了那個。”
“你當時在好州?”康瑞推測。
“沒錯。我當時在好州,看到後就連忙趕路迴來。”
“那個是怎麽迴事?”康瑞拖動椅子請蘇暮槿坐下,並讓下人端茶水上來,“我們都隻知曉一個大概,還以為隻是稀奇古怪的傳聞——不過你焦急迴來,那此事必然關鍵。”
蘇暮槿首肯道:“平天卿是未到當場,我在那裏明顯感受到了一股強大力量的湧動——不過黃粱告訴我是兩股不同的力量……”一邊說著,蘇暮槿的目光一邊飄落在房間的一張新桌子上。
這張桌子是之前沒有的,上麵用一張紅綢遮蓋,裏頭一定藏了什麽東西。這是矩形木桌,前前後後有六隻桌角,材料應當是冬燃樹,被工匠精心雕琢後製成這種形狀。
“你說有兩股力量?”康瑞詢問著,同時發覺蘇暮槿的目光已是轉移到房間深處。
“那是作戰桌。”
他解釋道。
看到亂象後她馬不停蹄地向西國奔去,本以為在跨國時會受到阻撓,可卻非常輕鬆地過了堅國邊境,直接迴到了西國境內。
之前進堅國的時候可沒少盤查,但這次不同,就算她騎著黃粱這樣一隻如此顯眼的坐騎,她還是一路暢通無阻,在過關時甚至沒看到任何一名士兵,這些人仿佛是憑空消失了一般,就連黃粱都說自己沒能嗅到人的氣息。
堅國在那件詭異事情發生後便沒了生機,變成了一個垂危的老人。
迴到西國之後,蘇暮槿反倒在餐館中聽到了許多關於堅國的傳聞,其中流傳最廣的,幾乎已經能認定為事實的,便是楚軍已經大舉進入堅國,他們已大放厥詞,表示自己在一周內就能徹底攻占堅國都城。
這件事,隻要迴到汾州,就能很快得到證實。
還有另一件事,這件事更讓蘇暮槿好奇——渙目公主失蹤了。
在堅國危難關頭,一直被外界視為殺手鐧的渙目公主消失在了都城中,更讓蘇暮槿不解的是,這樣的消息居然被廣泛流傳,幾乎成了世人皆知的事情,這樣做對堅國到底有什麽好處?
現在的蘇暮槿獨自一人坐在餐館裏,等吃完這頓午飯,再趕一下午的路,傍晚應當就能抵達汾州主城。
堅國和楚國的戰事還在北方持續,再往前幾百裏地就是沙場,但西國的百姓看上去幾乎沒受到任何影響,他們還有閑情逸致去品茶、觀戲、唱鼓,因為即將入秋,豐收的喜悅也正緩緩騰起,大街小巷裏佝僂著背的農夫臉上都帶著喜不自勝的笑容。
或許正因為如此,居仁公才不願讓自己的百姓去參與戰爭。
“聽說了嗎?富州的中長城已經被楚軍攻下了。”
大家的生活雖然沒受戰爭影響,但吃飯時總是無法避免的會談及外界的戰事,作為旁觀者,在飯點談論此事頗有指點江山的快感。這不,坐在蘇暮槿一旁的年輕小夥已經跟身邊的夥伴交流起來。
他們說話聲音挺大,很樂意讓周圍用餐的人聽到他們的靈通消息。
“長城?富州不是在長城北麵嗎?楚軍怎麽打到那邊去了?”
聽到年輕男子說出那句話時,蘇暮槿也有同樣的疑惑。富州主要囊括了河套地區,隻有一小段長城經過其中,而那一段長城離堅國都城有相當一段距離,就楚軍的進攻方向而言,長城在堅國都城更加東南,而且打到長城還需先渡過黃河。
總而言之,楚軍既然都打到了長城,何不直接先進攻都城,反倒繞都城一圈。這難道不是多此一舉嗎?
蘇暮槿不緊不慢地喝著還冒著熱氣的湯,手中的湯勺忽然停止下來。
楚軍進攻長城……那豈不是經過了好州?自己剛從那邊迴來沒幾天。
難怪在離開堅國的時候沒有受到任何阻撓,估計那時,邊境的部隊就已經被調遣去抵抗楚國的進攻了。堅國的將領應當也清楚,西國幾乎是不可能進攻他們的,因此有底氣將所有部隊全部調離。
不過聽現在的情況,這些前去抵抗的部隊應當全軍覆沒了,否則長城也不會落入他人之手。
“聽說是想打圍攻——不過我覺得就是多此一舉,他們的兵力足夠,完全可以一鼓作氣拿下對方都城的,馬上就到秋收時節,等富州的糧食收獲,堅國又能支持很久,”男子侃侃而談,“他們雖然攻占了中長城,但堅國有黃河天塹,有河套養精蓄銳,楚軍是長途跋涉而來,補給一旦跟不上,或者被堅軍偷襲切斷糧路,這些盤踞在長城邊的楚軍就孤立無援了。”
此人分析的井井有條,句句有理,蘇暮槿抬頭順看過去,隻見是一清秀書生,滿腹經綸,頗有治學之相。
蘇暮槿聽得是津津有味,但沒有全然相信,畢竟此人消息的來源多是流言蜚語,沒有值得信任的源頭,權當飯時樂趣。
付完錢,她匆忙離開村落,繼續前行。
在西國,蘇暮槿的行動就明顯方便了不少,路上的官兵都對她尊敬有加,她前進的速度比想象中要快上許多,再加上黃粱那無與倫比的腳程,沒到三個時辰,蘇暮槿就風塵仆仆迴到了汾州主城。
她決定現在汾州逗留一天,先了解一下大致情況,再前往青州尋找師傅。
來到官府,問的第一件事就是平天卿現在在何處。
衛兵告訴他,平天卿大人現在就在府中。
“前些日子你不辭而別,我還以為你迴三從方去了。”康瑞看到蘇暮槿,沒有多餘的表現,隻是像遇見老朋友一樣,親切地交流。
“之前沒迴,不過我現在準備迴了。”
“為何?”
“你知道富州發生了什麽事嗎?”
康瑞緩慢說道:“你指的是……突然變天?”
他的消息果然很靈通,這才過去不到四天,富州那次稍縱即逝的怪象就已經傳進他的耳中了。“沒錯,我當時離富州主城挺近,我看到了那個。”
“你當時在好州?”康瑞推測。
“沒錯。我當時在好州,看到後就連忙趕路迴來。”
“那個是怎麽迴事?”康瑞拖動椅子請蘇暮槿坐下,並讓下人端茶水上來,“我們都隻知曉一個大概,還以為隻是稀奇古怪的傳聞——不過你焦急迴來,那此事必然關鍵。”
蘇暮槿首肯道:“平天卿是未到當場,我在那裏明顯感受到了一股強大力量的湧動——不過黃粱告訴我是兩股不同的力量……”一邊說著,蘇暮槿的目光一邊飄落在房間的一張新桌子上。
這張桌子是之前沒有的,上麵用一張紅綢遮蓋,裏頭一定藏了什麽東西。這是矩形木桌,前前後後有六隻桌角,材料應當是冬燃樹,被工匠精心雕琢後製成這種形狀。
“你說有兩股力量?”康瑞詢問著,同時發覺蘇暮槿的目光已是轉移到房間深處。
“那是作戰桌。”
他解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