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鬧中取靜。”曾全輝的目光投向了遠方,是一座假山。
這座假山嶙峋疊嶂,孔隙交錯,山之上就是飛簷,雨水和清晨凝聚的露珠會順著屋簷滴落在假山上,時間不長,水滴當尚未石穿,隻是將鋒利的岩石磨損出圓滑的表麵,表麵有些凹陷,裏麵還存著一些水,水中有青苔。
山頂偏下一些,就矗立一尊佛像,擺著自在坐,姿態愜意,神情悠閑。上邊的水順著岩石脈絡,從佛的左身繞過,好似一條蛟龍。
順著水流往下,山浸沒在水池之中,水池有大半被青苔附著,但並沒因此而變得渾濁,相反,它還算清澈。即便在黑夜、即便在遠處,還是隻需一眼就能看到在裏麵穿梭自如的魚兒,夏日的蟬鳴和汩汩冒出的氣泡組成了樂譜。
曾全輝和其他同夥就這樣平靜地佇立在那尊小小的佛像前,默默念叨著什麽,隨後雙手輕合,向佛像鞠躬三下。
蘇暮槿不信這些,不過被氛圍感染,也依葫蘆畫瓢地做了相同的動作,舉止端莊,目光虔誠。
“各位施主請。”
坊主的聲音悠悠從一旁傳來,看得出來,他已經習慣客人們來喝茶前先拜佛的舉止了——盡管他們的動作不算標準,不過,心誠則靈。
感覺和尚都差不多的模樣。
蘇暮槿借著月光看清了坊主的麵貌。
可能是因他們都不留頭發,蘇暮槿覺得他和之前在淨深寺見著的探法大師有類似的氣質。
走進茶坊,左右兩側都是定製的木櫥,櫃中放置玲琅滿目的茶類,有多有少。浸泡在這樣的氣氛裏,全身都通透了不少。
雖然還沒喝到茶,不過濃鬱的香味已經勾起蘇暮槿的期盼。
在長長而且分叉很多的廊道裏左轉有轉,他們總算到了二樓的茶坊,坐在窗邊,舉頭明月、低頭庭院,遠看就是蘭城內景。
因為能看到外頭熱鬧的景象,二樓也比一樓的庭院要喧嘩一些。
進了茶坊,蘇暮槿才知道,原來今晚的客人還是很多的。
有身穿白藍袍、捧經默誦的書生;眉頭緊鎖、悶悶不樂的失勢官員;富甲一方的大闊少爺;甚至還有流落街頭、衣衫襤褸的叫花子……這裏頭的人形形色色,身份迥異,可都被環境同化一般,俱平靜低語。
“要是能一直坐在這也好。”曾全輝情不自禁地感歎,“每天要為生計奔波勞累,有時還得提心吊膽,累啊。”
“那為什麽要這麽做的?”
“您指什麽?”
“跨國交易,賺得多,風險也大。”
“唉——”曾全輝看著蘇暮槿,心想這丫頭含著金湯勺出生,當然不知道人間疾苦,向她訴苦,又有什麽用呢……他停頓片刻,說道:“大人有所不知,如今天下七分,各國大大小小的摩擦不斷,邊界就不用說,可就算是國內後土,像我們這樣無權無勢的小百姓,根本落不得一個安寧的地方。但無論朝代如何更替,戰爭如何卷挾,真金白銀可不會掉價,幾百年的曆史都在告訴我這個道理。”
又是錢的事情。蘇暮槿靜靜聽著,同時想到,自己從出生到現在還從未因經濟所困。
“所以大人不要以為我們這幫兄弟是貪得無厭之徒——我們不是愛財如命,而是惜命要財啊,有了銀子,這條小命才能多活些時日。”
蘇暮槿指著他一身的錦緞絲衣和右手腕上的玉鐲,感慨道:“像你們這樣有錢的人過得都如此心神不寧,那那些窮苦人家豈不是更痛苦?”
“誰說不是呢?”一個夥計說道,“大人,他們都談不上痛苦,出生就是給人當畜生的,太歲爺使喚、宰相使喚、長史使喚,連當地的鄉紳都一樣能讓他們做牛做馬。”這人的語氣很是憤怒,一肚子的窩火倒出來,好像罪魁禍首是蘇暮槿。
“阿畢,怎麽說話的?你喝茶都能喝醉?”曾全輝連忙拍了他的手,嗬斥他停下胡言亂語。
“沒事,讓他說吧。”蘇暮槿笑著說,“我又不是什麽官場姥爺,我沒有任何職位,不會為那些官老爺說話的。”
“嘿嘿,”被叫做“小畢”的男人憨笑一聲,“大人莫要見怪……我是從老家那邊逃到好州的,家裏的兩個哥哥、母親還有父親,他們都是徹徹底底的無名之輩——不隻他們,還有老家的那幫叔叔嬸嬸、姑姑婆婆。我從小就看他們被到處使喚,毫無怨言,還覺得一切都理所應當,因此有些氣上心頭。”
蘇暮槿閉眼搖腦袋,紅色的發絲在空中飄動:“我明白,隨便說,能聽到這些,也是我的榮幸。”
眾人被神子大人的態度折服,在內心讚許不已。
有了蘇暮槿的這句話,起初還很拘謹的幾人都稍稍放開了,又一人問道:“大人,小的冒犯問一句。我讀過《雕日紀》——”
“這家夥是我們鄉裏的書生獨苗,識得字。”曾全輝補充。
“嗯,不過……”他不好意思地饒頭道,“沒什麽才敢,連四書五經都讀得不通透——哦!我之前讀《雕日紀》,上頭說您是為了‘撫寧蒼生、廣定天下’而來的,這句話的意思……是不是說您降生於世是為了結束如今天下分裂的亂世?”
讓你們隨意說,倒還問起了我的本職?
聽到這書生模樣的商人說出“雕日紀”三字時,蘇暮槿就覺得情況不大對勁,結果他還真談及文中的內容。她有些愣了,然後說道:“或許是吧,不過你們覺得,憑借一人有能力改變天下之局勢嗎?”
這個問題難道了眾人,他們在尋找一個適合的說法。
“大人,神州疆域遼闊,一人是萬萬不行的。”曾全輝直言,“我們都聽說了大人您的顯赫戰功,可能抵擋百人,難道能抵擋千人?能抵擋千人,難道能抵擋萬人?而七國之士兵,少說上百萬,再加上百姓,又有上百萬,想以一人之力改變局勢……”
“一人不行,但十、百、千人能行。”書生說道,“縱觀古今開國帝王,除自身為將才外,亦號令了十百萬人。大人本身就是神子,無論武力還是戰爭方略都遠超我等凡人,若再能號令軍隊,那平定天下的偉業,不在話下。”
這座假山嶙峋疊嶂,孔隙交錯,山之上就是飛簷,雨水和清晨凝聚的露珠會順著屋簷滴落在假山上,時間不長,水滴當尚未石穿,隻是將鋒利的岩石磨損出圓滑的表麵,表麵有些凹陷,裏麵還存著一些水,水中有青苔。
山頂偏下一些,就矗立一尊佛像,擺著自在坐,姿態愜意,神情悠閑。上邊的水順著岩石脈絡,從佛的左身繞過,好似一條蛟龍。
順著水流往下,山浸沒在水池之中,水池有大半被青苔附著,但並沒因此而變得渾濁,相反,它還算清澈。即便在黑夜、即便在遠處,還是隻需一眼就能看到在裏麵穿梭自如的魚兒,夏日的蟬鳴和汩汩冒出的氣泡組成了樂譜。
曾全輝和其他同夥就這樣平靜地佇立在那尊小小的佛像前,默默念叨著什麽,隨後雙手輕合,向佛像鞠躬三下。
蘇暮槿不信這些,不過被氛圍感染,也依葫蘆畫瓢地做了相同的動作,舉止端莊,目光虔誠。
“各位施主請。”
坊主的聲音悠悠從一旁傳來,看得出來,他已經習慣客人們來喝茶前先拜佛的舉止了——盡管他們的動作不算標準,不過,心誠則靈。
感覺和尚都差不多的模樣。
蘇暮槿借著月光看清了坊主的麵貌。
可能是因他們都不留頭發,蘇暮槿覺得他和之前在淨深寺見著的探法大師有類似的氣質。
走進茶坊,左右兩側都是定製的木櫥,櫃中放置玲琅滿目的茶類,有多有少。浸泡在這樣的氣氛裏,全身都通透了不少。
雖然還沒喝到茶,不過濃鬱的香味已經勾起蘇暮槿的期盼。
在長長而且分叉很多的廊道裏左轉有轉,他們總算到了二樓的茶坊,坐在窗邊,舉頭明月、低頭庭院,遠看就是蘭城內景。
因為能看到外頭熱鬧的景象,二樓也比一樓的庭院要喧嘩一些。
進了茶坊,蘇暮槿才知道,原來今晚的客人還是很多的。
有身穿白藍袍、捧經默誦的書生;眉頭緊鎖、悶悶不樂的失勢官員;富甲一方的大闊少爺;甚至還有流落街頭、衣衫襤褸的叫花子……這裏頭的人形形色色,身份迥異,可都被環境同化一般,俱平靜低語。
“要是能一直坐在這也好。”曾全輝情不自禁地感歎,“每天要為生計奔波勞累,有時還得提心吊膽,累啊。”
“那為什麽要這麽做的?”
“您指什麽?”
“跨國交易,賺得多,風險也大。”
“唉——”曾全輝看著蘇暮槿,心想這丫頭含著金湯勺出生,當然不知道人間疾苦,向她訴苦,又有什麽用呢……他停頓片刻,說道:“大人有所不知,如今天下七分,各國大大小小的摩擦不斷,邊界就不用說,可就算是國內後土,像我們這樣無權無勢的小百姓,根本落不得一個安寧的地方。但無論朝代如何更替,戰爭如何卷挾,真金白銀可不會掉價,幾百年的曆史都在告訴我這個道理。”
又是錢的事情。蘇暮槿靜靜聽著,同時想到,自己從出生到現在還從未因經濟所困。
“所以大人不要以為我們這幫兄弟是貪得無厭之徒——我們不是愛財如命,而是惜命要財啊,有了銀子,這條小命才能多活些時日。”
蘇暮槿指著他一身的錦緞絲衣和右手腕上的玉鐲,感慨道:“像你們這樣有錢的人過得都如此心神不寧,那那些窮苦人家豈不是更痛苦?”
“誰說不是呢?”一個夥計說道,“大人,他們都談不上痛苦,出生就是給人當畜生的,太歲爺使喚、宰相使喚、長史使喚,連當地的鄉紳都一樣能讓他們做牛做馬。”這人的語氣很是憤怒,一肚子的窩火倒出來,好像罪魁禍首是蘇暮槿。
“阿畢,怎麽說話的?你喝茶都能喝醉?”曾全輝連忙拍了他的手,嗬斥他停下胡言亂語。
“沒事,讓他說吧。”蘇暮槿笑著說,“我又不是什麽官場姥爺,我沒有任何職位,不會為那些官老爺說話的。”
“嘿嘿,”被叫做“小畢”的男人憨笑一聲,“大人莫要見怪……我是從老家那邊逃到好州的,家裏的兩個哥哥、母親還有父親,他們都是徹徹底底的無名之輩——不隻他們,還有老家的那幫叔叔嬸嬸、姑姑婆婆。我從小就看他們被到處使喚,毫無怨言,還覺得一切都理所應當,因此有些氣上心頭。”
蘇暮槿閉眼搖腦袋,紅色的發絲在空中飄動:“我明白,隨便說,能聽到這些,也是我的榮幸。”
眾人被神子大人的態度折服,在內心讚許不已。
有了蘇暮槿的這句話,起初還很拘謹的幾人都稍稍放開了,又一人問道:“大人,小的冒犯問一句。我讀過《雕日紀》——”
“這家夥是我們鄉裏的書生獨苗,識得字。”曾全輝補充。
“嗯,不過……”他不好意思地饒頭道,“沒什麽才敢,連四書五經都讀得不通透——哦!我之前讀《雕日紀》,上頭說您是為了‘撫寧蒼生、廣定天下’而來的,這句話的意思……是不是說您降生於世是為了結束如今天下分裂的亂世?”
讓你們隨意說,倒還問起了我的本職?
聽到這書生模樣的商人說出“雕日紀”三字時,蘇暮槿就覺得情況不大對勁,結果他還真談及文中的內容。她有些愣了,然後說道:“或許是吧,不過你們覺得,憑借一人有能力改變天下之局勢嗎?”
這個問題難道了眾人,他們在尋找一個適合的說法。
“大人,神州疆域遼闊,一人是萬萬不行的。”曾全輝直言,“我們都聽說了大人您的顯赫戰功,可能抵擋百人,難道能抵擋千人?能抵擋千人,難道能抵擋萬人?而七國之士兵,少說上百萬,再加上百姓,又有上百萬,想以一人之力改變局勢……”
“一人不行,但十、百、千人能行。”書生說道,“縱觀古今開國帝王,除自身為將才外,亦號令了十百萬人。大人本身就是神子,無論武力還是戰爭方略都遠超我等凡人,若再能號令軍隊,那平定天下的偉業,不在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