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怪官府上上下下都有一副嚴陣以待的緊張氣氛。笪千潭心想。
方才進官府時他就四處觀察,他不單單是跟隨蘇暮槿來到主城,他有一個目的——他想知道那些戰敗後的臘柴人受到了怎樣的處置,不過現在不是說這些話的時候,他準備等康瑞把這些事情講完,再詢問自己想知之事。
蘇暮槿得到了康瑞的肯定迴答後思索:要攻打楚國?在這樣的時機,說不上好,因為西國方才和臘柴人大戰,因此損失了多座城池,失地也就算了,但更重要的是兵力的減少。既是要先斬後奏,那就意味著供將軍們統帥的士兵不會有很多,而且是緊急召集,質量估計也好不到哪去。憑螻蟻之師去攻打躍躍欲試的楚軍,說不好誰能取勝。
但蘇暮槿開口卻左言他事:“那需要和堅國結盟?”
“此事也同在考慮之中,”康瑞說道,“而且近期,堅國都城內似乎發生了不小的動蕩。”
“動蕩?”這個詞吸引了笪千潭的注意力。
“是探子來報,說那裏發生了內亂。”
“那具體情況呢?”蘇暮槿接著問。
“不清楚,不過大概有一個推測,”康瑞有意識地壓低聲音——這件事還隻有少數人知道,“好像是兩個王之間關係緊張,各自的臣子,還有一些惟恐天下不亂之徒從中作梗,內亂就爆發了。”
“竟然在這種時候爆發內亂?”蘇暮槿問,“內憂外患,堅國已是動蕩不安了。”
“說不定楚人安拆在堅國的內奸也為內亂出了份力。”康瑞坦言道,“在你們離開後,我們意外抓獲了一名楚國的商客,他一直在將汾州軍力的部署情況匯報到楚國,這麽做已有兩個月。我們內部有楚國的人,那堅國恐怕也逃不開。”
“那官府裏的人都一一排查過了?”笪千潭想起那個一直偷瞄蘇暮槿的士兵。他會不會不是垂涎美色,而是為了把蘇暮槿的信息匯報到楚國去?
“這裏頭的人底子都很幹淨,但也不能完全確保。”康瑞起身從書櫃中取出一本厚重的編冊,放在兩人麵前,“這是所有人的履曆,我當然不是期望二位能從中看出什麽端倪,隻是有這樣的資料,二位應當能放下心來。”
這本書很厚,蘇暮槿後來粗糙閱讀過一遍,裏頭記錄了上上下下、大大小小的官員資料近千份,內容編排有規律,事跡則玲琅滿目,憑借豐富的想象力,蘇暮槿用這本書心滿意足地打發了一整天的時間。裏麵同樣寫有平天卿康瑞的事跡,榮耀和戰績不計其數,寫在他前後的官員都黯然失色。蘇暮槿印象最深的還是賈道穀之戰,康瑞用五百人,設計俘獲蠻夷共三千四百人。後來是如何處理那些被俘獲的蠻夷,上麵沒有記錄,蘇暮槿也不願知道。
最好是放走了。但對敵仁慈,對己慈悲——誰知道深謀遠慮的平天卿是如何處理的。
康瑞指著地圖繼續說道:“兩天後,楚軍的一批補給物資將橫穿汾州,沿長城以北前行。”
“長城以北?”
“對,他們雖然認為我們不會出手,但還是在堤防我們。有長城阻隔,就算我們發動了突襲,楚軍也還有時間反應。”
這樣啊……蘇暮槿心想:真該改掉以往的固有印象,在九州之中,總是或多或少流傳著漢人比其他異族高等的風氣,蘇暮槿也或多或少受其影響。但不久前武藝和才智高超的赤格丙,還有現在的楚國將領,讓蘇暮槿漸漸明白,這些外族同樣精通謀略,行事謹慎,計謀莫測。
“有個問題我一直想問,”笪千潭開口道,“如今的楚王究竟是何人?”
“以前的夷道長史,正懿慈——他是安突族人,這是他的漢名,他在夷道享有極其高的聲望,”康瑞說道,“夷道本就是一個和大尚處若離若棄關係的道,十多年前,有個大尚有個孱弱的帝王——”
“大逸長帝尚缺。”蘇暮槿搶答。
“對,就是他。你知道的清楚。”
“以前背過。”蘇暮槿洋洋得意地說道,“大尚上下三百餘年的帝王,我全都記得。”
“真是了不起!”康瑞發自內心地感歎。自己也隻能記住幾個有所名氣的帝王,至多十個左右,而大尚這麽多年來的帝王有多少——誰數的清?康瑞知道一個大愚慶帝尚奔,他在位時間不超過一個月,而且百年之間,還有比他在位更短的短命皇帝,把這些人都算上,那大尚少說也有三、四十個帝王。
全都能記住,確實是少有的。雖然實際用途不大,不過作為談資還是足夠排麵。
“大逸長帝曾在夷道吃過大苦頭,明明是一國之舉,是天子,卻被那些野蠻之徒投擲了滿馬車的爛水果,”康瑞平淡地說道,“後來那些人都被斬首示眾,不過那些年,大尚的名譽也大大受損,大逸長帝也在‘夷道聖查’後三年就因病去世了。”
聽起來不寒而栗,仿佛帝王的任命還有其他人操縱。事實上,大逸長帝掌權的那些年確實就是這番景象,前前後後十餘年都被權傾朝野的宦官黃庸所掌控,大逸長帝之前的兩個短命皇帝,加上大逸長帝,還有他之後的一個皇帝,實際都是黃庸的傀儡——這是蘇暮槿在閑雜書中看到的,或許官方的史書裏也可能記載,不過要記載也是在大尚覆滅隻有了。
“那幾年是大尚最危患的時刻,”康瑞抬頭,仿佛遙望遠方,“那時我父親方成年,他後來告訴我,那時的大尚死氣沉沉,人人自危——那個時候都過來了,誰能想到平平穩穩前進的大尚會毀在一人手裏。”
“這樣看,大歡曆帝也是了不起的人物。”
“他當然了不起,”康瑞的語氣中有很重的諷刺,但同樣惋惜,“我見過他,他是個很怪的人,怪在他這輩子注定要當一個亡國之君,而非普通人——哎!說遠了。”
方才進官府時他就四處觀察,他不單單是跟隨蘇暮槿來到主城,他有一個目的——他想知道那些戰敗後的臘柴人受到了怎樣的處置,不過現在不是說這些話的時候,他準備等康瑞把這些事情講完,再詢問自己想知之事。
蘇暮槿得到了康瑞的肯定迴答後思索:要攻打楚國?在這樣的時機,說不上好,因為西國方才和臘柴人大戰,因此損失了多座城池,失地也就算了,但更重要的是兵力的減少。既是要先斬後奏,那就意味著供將軍們統帥的士兵不會有很多,而且是緊急召集,質量估計也好不到哪去。憑螻蟻之師去攻打躍躍欲試的楚軍,說不好誰能取勝。
但蘇暮槿開口卻左言他事:“那需要和堅國結盟?”
“此事也同在考慮之中,”康瑞說道,“而且近期,堅國都城內似乎發生了不小的動蕩。”
“動蕩?”這個詞吸引了笪千潭的注意力。
“是探子來報,說那裏發生了內亂。”
“那具體情況呢?”蘇暮槿接著問。
“不清楚,不過大概有一個推測,”康瑞有意識地壓低聲音——這件事還隻有少數人知道,“好像是兩個王之間關係緊張,各自的臣子,還有一些惟恐天下不亂之徒從中作梗,內亂就爆發了。”
“竟然在這種時候爆發內亂?”蘇暮槿問,“內憂外患,堅國已是動蕩不安了。”
“說不定楚人安拆在堅國的內奸也為內亂出了份力。”康瑞坦言道,“在你們離開後,我們意外抓獲了一名楚國的商客,他一直在將汾州軍力的部署情況匯報到楚國,這麽做已有兩個月。我們內部有楚國的人,那堅國恐怕也逃不開。”
“那官府裏的人都一一排查過了?”笪千潭想起那個一直偷瞄蘇暮槿的士兵。他會不會不是垂涎美色,而是為了把蘇暮槿的信息匯報到楚國去?
“這裏頭的人底子都很幹淨,但也不能完全確保。”康瑞起身從書櫃中取出一本厚重的編冊,放在兩人麵前,“這是所有人的履曆,我當然不是期望二位能從中看出什麽端倪,隻是有這樣的資料,二位應當能放下心來。”
這本書很厚,蘇暮槿後來粗糙閱讀過一遍,裏頭記錄了上上下下、大大小小的官員資料近千份,內容編排有規律,事跡則玲琅滿目,憑借豐富的想象力,蘇暮槿用這本書心滿意足地打發了一整天的時間。裏麵同樣寫有平天卿康瑞的事跡,榮耀和戰績不計其數,寫在他前後的官員都黯然失色。蘇暮槿印象最深的還是賈道穀之戰,康瑞用五百人,設計俘獲蠻夷共三千四百人。後來是如何處理那些被俘獲的蠻夷,上麵沒有記錄,蘇暮槿也不願知道。
最好是放走了。但對敵仁慈,對己慈悲——誰知道深謀遠慮的平天卿是如何處理的。
康瑞指著地圖繼續說道:“兩天後,楚軍的一批補給物資將橫穿汾州,沿長城以北前行。”
“長城以北?”
“對,他們雖然認為我們不會出手,但還是在堤防我們。有長城阻隔,就算我們發動了突襲,楚軍也還有時間反應。”
這樣啊……蘇暮槿心想:真該改掉以往的固有印象,在九州之中,總是或多或少流傳著漢人比其他異族高等的風氣,蘇暮槿也或多或少受其影響。但不久前武藝和才智高超的赤格丙,還有現在的楚國將領,讓蘇暮槿漸漸明白,這些外族同樣精通謀略,行事謹慎,計謀莫測。
“有個問題我一直想問,”笪千潭開口道,“如今的楚王究竟是何人?”
“以前的夷道長史,正懿慈——他是安突族人,這是他的漢名,他在夷道享有極其高的聲望,”康瑞說道,“夷道本就是一個和大尚處若離若棄關係的道,十多年前,有個大尚有個孱弱的帝王——”
“大逸長帝尚缺。”蘇暮槿搶答。
“對,就是他。你知道的清楚。”
“以前背過。”蘇暮槿洋洋得意地說道,“大尚上下三百餘年的帝王,我全都記得。”
“真是了不起!”康瑞發自內心地感歎。自己也隻能記住幾個有所名氣的帝王,至多十個左右,而大尚這麽多年來的帝王有多少——誰數的清?康瑞知道一個大愚慶帝尚奔,他在位時間不超過一個月,而且百年之間,還有比他在位更短的短命皇帝,把這些人都算上,那大尚少說也有三、四十個帝王。
全都能記住,確實是少有的。雖然實際用途不大,不過作為談資還是足夠排麵。
“大逸長帝曾在夷道吃過大苦頭,明明是一國之舉,是天子,卻被那些野蠻之徒投擲了滿馬車的爛水果,”康瑞平淡地說道,“後來那些人都被斬首示眾,不過那些年,大尚的名譽也大大受損,大逸長帝也在‘夷道聖查’後三年就因病去世了。”
聽起來不寒而栗,仿佛帝王的任命還有其他人操縱。事實上,大逸長帝掌權的那些年確實就是這番景象,前前後後十餘年都被權傾朝野的宦官黃庸所掌控,大逸長帝之前的兩個短命皇帝,加上大逸長帝,還有他之後的一個皇帝,實際都是黃庸的傀儡——這是蘇暮槿在閑雜書中看到的,或許官方的史書裏也可能記載,不過要記載也是在大尚覆滅隻有了。
“那幾年是大尚最危患的時刻,”康瑞抬頭,仿佛遙望遠方,“那時我父親方成年,他後來告訴我,那時的大尚死氣沉沉,人人自危——那個時候都過來了,誰能想到平平穩穩前進的大尚會毀在一人手裏。”
“這樣看,大歡曆帝也是了不起的人物。”
“他當然了不起,”康瑞的語氣中有很重的諷刺,但同樣惋惜,“我見過他,他是個很怪的人,怪在他這輩子注定要當一個亡國之君,而非普通人——哎!說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