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儒家 儒教
直播開局劇透皇帝死因 作者:孫長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孔子死了,他的孫子孔汲才隻有五歲,臨死之前,他將孫子托付給了自己的學生曾子。
孔汲字子思,大家經常稱唿的就是他的字。
這位也是儒學先賢,他從曾子那裏學到了他祖父的思想,他的弟子又將思想傳播給了孟子。
曾子以及孔子的其餘弟子合作《論語》;曾子作《大學》;孔汲作《中庸》;孟子作《孟子》。
至此,四書五經已經完成。
而儒學也已經在這幾代人的努力下成了當世顯學。
這主要是因為儒家子弟夢想中的大同世界很符合大眾的期望,一些道理也很符合大家的價值觀。
一個學派一旦發揚光大,不可避免的就會發生改變,畢竟要完全當一個儒學裏的君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時間越長,儒學的各個分支越多,有的部分就不可避免的走向了扭曲。】
很多私塾裏的學子都在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他們如今學習的四書五經,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那個四書五經嗎?
沒有學習過文言文,是一定看不懂經典的,而他們在學習的時候,所有的一切都是夫子教的。
夫子解釋的意思真的就是原本的意思嗎?
恐怕不盡然吧。
文言文雖然字少,但不可避免的歧義更多,各種各樣的解釋好像也都能說的通。
這就讓一些人能夠心安理得的鑽空子。
“反正先秦時期那些先賢們都已經沒了那麽多年,誰知道他們這些經典裏真正的意思是怎樣的?
我所理解的未必就不是真正的意思。”
在這種思想之下,那真是什麽人都有可能創建出一個新的儒家分支。
【孔子死後,魯哀公給他了一個尊號“尼父”。
漢平帝將孔夫子尊號為“褒成宣尼公”。
說是漢平帝,但這應該就是王莽的意思,漢平帝畢竟隻是王莽扶植起來的傀儡皇帝罷了。
王莽實際上就是一個十分理想主義的儒家弟子,空有思想和野心,沒有實力。
這一時期儒家已經變異了,子不語怪力亂神,孔夫子實際上是不信鬼神的。
可在漢成帝時期就有儒家弟子堂而皇之的說,出現天災是因為朝廷沒有祭祀孔夫子,導致神靈震怒。
朝廷也接受了這個說法,正兒八經將孔子封為了商湯後代,接續祭祀。
到了東漢,孔子已經成為了國家的公神,地位已經和社稷神差不多了。
孔子從此慢慢成為一個泥胎木塑,成為了一個符號,不再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了。】
從來沒有人思考過這個問題,孔子喜歡或者說願意當神嗎?
要是以前有人問出這個問題,那旁人肯定是要恥笑他的。
當神不好嗎?
很多人奮鬥一生,就是想要有一個生祠,有一個受人祭奠的地方。
可現在他們帶入到孔子的想法來看,孔老夫子應當是不願意的。
【北魏孝文帝為了全麵漢化,將孔子的稱號升級成了“文聖尼父”,又征召孔子後人做官。
其實在唐朝之前,雖然官方倡導儒學,但民間不是隻有儒學,其他學派也是有傳承的,雖然數量不多。
可到了宋朝,基本已經沒有其他學派生存的土壤了,篡改後的儒學占據了全部的地盤。
南宋出現的理學作為儒學的一個分支,很多思想已經偏激的不成樣子,
到了明清時期,很多東西全都被禁錮在了一個套子裏,直到後來腐爛發臭,隨著大清滅亡,成為民國新文化運動中人人喊打的存在。
孔夫子的地位也在這一次又一次的聲浪中越來越高,就像是大家現在看到的孔廟。
如果孔夫子本人看到這一切,他肯定是不開心的。】
很多儒家弟子聽著這話,滿心滿眼的不高興。
他們有人可能心裏慢慢意識到了這些東西是不合理的,但讓他們自己承認自己錯了,所有人都做不到。
人就是這樣,遇見了質疑的人,他們會反駁說,“上千年就是都是這麽下來的,就憑你還想駁斥儒家的言論,真是書讀到狗肚子裏去了。”
他們全都是既得利益者,自然也會維護好他們心底裏的“儒教”。
【原本儒家的思想走向還是可控的,基本沒有偏離太多。
直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其實他尊的這個儒從來就不是先秦時期的儒,而隻是董仲舒的儒,完完全全是一個閹割版。
這時候的儒不應該稱之為儒學,而應該稱之為儒教,董仲舒將孔子抬到了教主的位置,這一切全都變了味。
漢武帝和董仲舒的儒教來了一個大合作,為了維護皇家正統的地位,董仲舒製定了三綱五常。
再往後就發展成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可孔孟從不是這麽認為的,君臣父子雖然各有等級,但他們的義務卻是對等的。
君仁、臣忠;父慈、子孝。
如果君不仁,那臣可以不忠,如果父不慈,那子可以不孝。
可在儒教裏,由於皇帝需要,天下人都以他為尊,所以人人必須得忠。
可忠與孝這兩個東西不能單獨分開,所以從漢武帝時候起,以後所有的皇帝都奉行忠孝。
這就是儒教已經偏離的表現。
在這種理論裏,一個暴虐的皇帝可以殺死一個忠心的臣子,從不慈愛的父母,可以隨意擺弄孩子的命運。
這就是後世經常說的愚忠和愚孝了。】
這些話在上位者看來全都是大逆不道的狂悖之語,昏庸的皇帝感到了一絲害怕。
嬴政摸了摸胡子,有些不屑於這樣的思想。
用篡改來的思想去愚弄大眾,總會反噬的,實在不算是明智之舉。
過於強調忠孝,這本身就是違反人性的,也會釀成更多苦難。
嬴政想起他看了的曆史書,這套思想到底愚弄了什麽呀?
後來的各個朝代,基本上每任皇帝在位時都有人要造反。
對於皇帝來說,他想要的忠壓根就沒有得到,唯一的受害者可能也就隻有那些父母不慈的子女了。
受過這種苦的子女也是心有戚戚。
天下大了自然是什麽人都有。
現在這種靠著宗教行騙的人少了,以前隔幾年大家都能聽到差不多同樣的故事。
無非就是哪家年老的父母遭人蒙騙,將家中所有的錢財全都給了那些假和尚、假道士。
雖說以前大家平日也都燒香拜佛,但這也都是有度的,無非就是求個心安。
可架不住真有那糊塗人,把那些假和尚,假道士的話當成聖旨,奉為圭臬。
一有什麽不如意就去找那些神棍算命,那些人一般都會說什麽命格相克,這話就是嘴皮子一碰的事兒,玄而又玄,無法證實是真是假。
這下子,家裏的兒媳婦兒或者是孫女或者是兒媳婦兒肚子裏還沒生下來的孩子,是休得休、賣得賣,最後憑借一己之力,把一個好好的家折騰散了。
到了這一步,受了欺騙的老人還是不認為自己有錯。
家裏的老人這麽能作,但鬧出了事,孩子還是隻能聽從。
因為不孝可是一個大罪。
孔汲字子思,大家經常稱唿的就是他的字。
這位也是儒學先賢,他從曾子那裏學到了他祖父的思想,他的弟子又將思想傳播給了孟子。
曾子以及孔子的其餘弟子合作《論語》;曾子作《大學》;孔汲作《中庸》;孟子作《孟子》。
至此,四書五經已經完成。
而儒學也已經在這幾代人的努力下成了當世顯學。
這主要是因為儒家子弟夢想中的大同世界很符合大眾的期望,一些道理也很符合大家的價值觀。
一個學派一旦發揚光大,不可避免的就會發生改變,畢竟要完全當一個儒學裏的君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時間越長,儒學的各個分支越多,有的部分就不可避免的走向了扭曲。】
很多私塾裏的學子都在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他們如今學習的四書五經,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那個四書五經嗎?
沒有學習過文言文,是一定看不懂經典的,而他們在學習的時候,所有的一切都是夫子教的。
夫子解釋的意思真的就是原本的意思嗎?
恐怕不盡然吧。
文言文雖然字少,但不可避免的歧義更多,各種各樣的解釋好像也都能說的通。
這就讓一些人能夠心安理得的鑽空子。
“反正先秦時期那些先賢們都已經沒了那麽多年,誰知道他們這些經典裏真正的意思是怎樣的?
我所理解的未必就不是真正的意思。”
在這種思想之下,那真是什麽人都有可能創建出一個新的儒家分支。
【孔子死後,魯哀公給他了一個尊號“尼父”。
漢平帝將孔夫子尊號為“褒成宣尼公”。
說是漢平帝,但這應該就是王莽的意思,漢平帝畢竟隻是王莽扶植起來的傀儡皇帝罷了。
王莽實際上就是一個十分理想主義的儒家弟子,空有思想和野心,沒有實力。
這一時期儒家已經變異了,子不語怪力亂神,孔夫子實際上是不信鬼神的。
可在漢成帝時期就有儒家弟子堂而皇之的說,出現天災是因為朝廷沒有祭祀孔夫子,導致神靈震怒。
朝廷也接受了這個說法,正兒八經將孔子封為了商湯後代,接續祭祀。
到了東漢,孔子已經成為了國家的公神,地位已經和社稷神差不多了。
孔子從此慢慢成為一個泥胎木塑,成為了一個符號,不再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了。】
從來沒有人思考過這個問題,孔子喜歡或者說願意當神嗎?
要是以前有人問出這個問題,那旁人肯定是要恥笑他的。
當神不好嗎?
很多人奮鬥一生,就是想要有一個生祠,有一個受人祭奠的地方。
可現在他們帶入到孔子的想法來看,孔老夫子應當是不願意的。
【北魏孝文帝為了全麵漢化,將孔子的稱號升級成了“文聖尼父”,又征召孔子後人做官。
其實在唐朝之前,雖然官方倡導儒學,但民間不是隻有儒學,其他學派也是有傳承的,雖然數量不多。
可到了宋朝,基本已經沒有其他學派生存的土壤了,篡改後的儒學占據了全部的地盤。
南宋出現的理學作為儒學的一個分支,很多思想已經偏激的不成樣子,
到了明清時期,很多東西全都被禁錮在了一個套子裏,直到後來腐爛發臭,隨著大清滅亡,成為民國新文化運動中人人喊打的存在。
孔夫子的地位也在這一次又一次的聲浪中越來越高,就像是大家現在看到的孔廟。
如果孔夫子本人看到這一切,他肯定是不開心的。】
很多儒家弟子聽著這話,滿心滿眼的不高興。
他們有人可能心裏慢慢意識到了這些東西是不合理的,但讓他們自己承認自己錯了,所有人都做不到。
人就是這樣,遇見了質疑的人,他們會反駁說,“上千年就是都是這麽下來的,就憑你還想駁斥儒家的言論,真是書讀到狗肚子裏去了。”
他們全都是既得利益者,自然也會維護好他們心底裏的“儒教”。
【原本儒家的思想走向還是可控的,基本沒有偏離太多。
直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其實他尊的這個儒從來就不是先秦時期的儒,而隻是董仲舒的儒,完完全全是一個閹割版。
這時候的儒不應該稱之為儒學,而應該稱之為儒教,董仲舒將孔子抬到了教主的位置,這一切全都變了味。
漢武帝和董仲舒的儒教來了一個大合作,為了維護皇家正統的地位,董仲舒製定了三綱五常。
再往後就發展成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可孔孟從不是這麽認為的,君臣父子雖然各有等級,但他們的義務卻是對等的。
君仁、臣忠;父慈、子孝。
如果君不仁,那臣可以不忠,如果父不慈,那子可以不孝。
可在儒教裏,由於皇帝需要,天下人都以他為尊,所以人人必須得忠。
可忠與孝這兩個東西不能單獨分開,所以從漢武帝時候起,以後所有的皇帝都奉行忠孝。
這就是儒教已經偏離的表現。
在這種理論裏,一個暴虐的皇帝可以殺死一個忠心的臣子,從不慈愛的父母,可以隨意擺弄孩子的命運。
這就是後世經常說的愚忠和愚孝了。】
這些話在上位者看來全都是大逆不道的狂悖之語,昏庸的皇帝感到了一絲害怕。
嬴政摸了摸胡子,有些不屑於這樣的思想。
用篡改來的思想去愚弄大眾,總會反噬的,實在不算是明智之舉。
過於強調忠孝,這本身就是違反人性的,也會釀成更多苦難。
嬴政想起他看了的曆史書,這套思想到底愚弄了什麽呀?
後來的各個朝代,基本上每任皇帝在位時都有人要造反。
對於皇帝來說,他想要的忠壓根就沒有得到,唯一的受害者可能也就隻有那些父母不慈的子女了。
受過這種苦的子女也是心有戚戚。
天下大了自然是什麽人都有。
現在這種靠著宗教行騙的人少了,以前隔幾年大家都能聽到差不多同樣的故事。
無非就是哪家年老的父母遭人蒙騙,將家中所有的錢財全都給了那些假和尚、假道士。
雖說以前大家平日也都燒香拜佛,但這也都是有度的,無非就是求個心安。
可架不住真有那糊塗人,把那些假和尚,假道士的話當成聖旨,奉為圭臬。
一有什麽不如意就去找那些神棍算命,那些人一般都會說什麽命格相克,這話就是嘴皮子一碰的事兒,玄而又玄,無法證實是真是假。
這下子,家裏的兒媳婦兒或者是孫女或者是兒媳婦兒肚子裏還沒生下來的孩子,是休得休、賣得賣,最後憑借一己之力,把一個好好的家折騰散了。
到了這一步,受了欺騙的老人還是不認為自己有錯。
家裏的老人這麽能作,但鬧出了事,孩子還是隻能聽從。
因為不孝可是一個大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