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中午,唐曉走出博物館,街道上車水馬龍。


    她一直是一個有計劃的人,既然來了這裏,那就不能不吃這裏很有名的一家肉夾饃。


    這家店離博物館很近,在網上好評也很多,甚至登上了必吃榜。


    那這不嚐一嚐是真的不合適了,順便也可以給大家嚐一嚐。


    順著導航走過去,也就幾分鍾。


    剛剛11點多一點,又是周二,別的店沒人,這家店已經坐的七七八八了。


    點單的人不多,可陸陸續續還是有一個兩個的來。


    這種情況下任唐曉臉皮再厚,也不好對著人家收銀員小姐姐說,我要50個肉夾饃、20份米皮帶走。


    這要是橫插在那裏,後頭的人隻怕怨聲載道了。


    對了,可以先點單,然後讓他慢慢準備,一會兒過來再拿就行了。


    說幹就幹,唐曉進去一番溝通,人家這才接了大單,順便留了個電話號碼,讓他們準備好了聯係就行,主要強調了不著急。


    就在唐曉溝通的時候,小鏡已經帶著大家領略了美食。


    木頭墩子上放著一塊塊剛從鍋裏撈出來的肥瘦相間的臘汁肉。夾饃的師傅從另外一個鐵爐子裏拿出剛烤好的白吉餅。


    光看著這白餅,就已經讓人止不住流口水了。


    餅的外麵一圈被烤成了焦黃色,中間也留下了烤爐的印記。


    排隊拿饃的兩個年輕人一個還在給另一個介紹著這肉夾饃的講究,說白吉餅就講究一個銅圈虎背菊花心,這才叫地道,這樣的饃吃起來才叫撩咋咧。


    至於那肉就更不用說了,肉的顏色已經被燉成了紅褐色,看著一點兒都不暗淡,反而還亮堂堂的。


    一大塊肉被從鍋裏撈上來的時候,肥肉那邊兒還忽閃忽閃的抖,瘦肉那邊更是拿刀輕輕一碰就爛,可見燉的火候有多足。


    一個個看著這些景象,口水都要流出來了,隻可惜聞不見那銷魂蝕骨的味道。


    聽那個小夥子說這是豬肉,如果豬肉都能做成這種品相的話,那想必不可能難吃了。


    蘇軾也吸溜了一下口水,真不怪他饞,這真的看著太好吃了。


    他都能想象到那餅夾上肉,送進口中是個什麽滋味?


    酥脆的餅皮、軟糯又筋道的餅瓤,再加上那入口即化、香噴噴的肉。


    這樣的組合想難吃都不可能。


    師傅三下五除二的將肉切成了碎肉,刀背一抹就直接夾進了餅裏。


    速度很快,顯然是個熟手。


    好想吃呀!


    隻可惜還得等一會兒。


    下了訂單之後,唐曉出了店門。


    【來來來,大家不看了,一會兒就能吃到了。


    現在跟我在周圍走走吧,順便我再給大家說說考古曆史的幾大悲劇。】


    口腔被刺激的分泌了不少口水,很多人已經忍不了了,總共就50個肉夾饃,那麽多人抽獎,能抽到自己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還是先拿東西祭祭自己的五髒廟吧。


    饞蟲被完全勾了上來,這時候大家也不講究了,身邊有啥就吃啥。


    一眾貴女們拿著桌子上的點心,一小口一小口的品著。


    這種點心以前她們都是不愛吃的,太油太甜了,現在也不計較了。


    大家全都努力讓可口的肉夾饃從自己的腦子裏出去,盡量把注意力拉迴來。


    趙匡胤覺得還有什麽悲劇比他們大宋皇陵更可悲嗎?


    他倒是要聽一聽。


    【說起中國古代文物,我國各大博物館都有陳列。


    這些文物如今還留在我國境內已經是極為幸運的了。


    更多的東西在清朝末年的這一百年間流到了西方,擺在了他們的博物館裏,要不就是到了某位富豪的收藏室裏。


    那些人或欺騙或掠奪,從我們這裏拿走了不少寶貝。


    當然,這主要是我們弱,還有一點是我們傻容易輕信別人。


    除此之外,一些夢想發財的愚夫愚婦們也幹了錯事。


    大家可以看一看,這是da英博物館裏展覽的某些我國文物。】


    天幕上一幅幅插畫略過,上麵不僅有文物的照片,底下還有所屬年代。


    新石器時代的各種陶器,還有玉麵人神像、玉豬龍、玉琮等等。


    商朝的玉壁、商周的各種青銅器,光是這些東西的數量之多,一幅一幅過去,足足閃了好長時間。


    看著這些大家隻覺得難受。


    直到出現了秦代的一些東西,很多人隻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東西被擺放在了別人的地盤裏,這種感覺就像是刀子插入心口,渾身被撕裂般的難受。


    一幅一幅閃過去的文物,有漢代的漆杯、東漢開始的各種各樣的佛像,各種各樣的金銀器。


    甚至連人家的墓表都沒有放過。


    再往後就是各式各樣精美的瓷器,數量之多之精美,足夠令人咂舌。


    有人發現自家的瓷枕和炕屏竟然也在裏麵,這真的是離譜呀!


    唐代的唐三彩,宋代的瓷器,明代的各種各樣的瓷佛、瓷盒、瓷瓶。


    朱棣和朱瞻基爺孫兩個看著上麵赫然寫著永樂年間和宣德年間的瓷瓶,氣到怒不可遏。


    那些韃子真是太無能了,連這些東西都保不住。


    百姓們看著自己時常參拜的菩薩赫然出現在了這上麵,關鍵是不僅有整座的菩薩,還有個別被切割了的菩薩頭像。


    心裏恨不得刀了那些西洋人和建州女真。


    這些人怎麽敢?


    再往後,清朝的東西好似更多。


    不管是九龍壁還是那些瓷器玉器,大部分看著都像是皇家之物。


    唉!國之不幸啊。


    清朝的皇帝們隻能一一咽下這個苦果,他們自己日常把玩的東西出現在了別人國家的博物館裏,其他人能怪他們大清不爭氣,他們自己又怎麽說呢?


    隻能怪他們無能,連自己家的東西都保不住。


    【這些東西隻是很小的一部分,清朝末年那些人蜂擁而至,將我國很多重要的精品文物全都一一搶走。


    1860年,英法聯軍攻占北京,圓明園、暢春園連帶附近的皇家園林全都被燒,裏麵的東西全都被拿走了,甚至就連包的金子都被摳走了。


    能整座拿走的他們就拿,不好拿走的就切,那些菩薩的頭,還有那被切割成一段兒一段兒的九龍壁。


    一車一車的寶物運到了船上,再拉到了英國,這也隻能怪大清王朝無能,怨不得旁人。


    但別的文物,就隻能道一聲可惜了。


    從這時候開始,文物界的一場浩劫就拉開了序幕,第一個遭殃的地方,他的名字叫敦煌。】


    康熙氣的將茶碗重重一摔,暢春園是他最為喜愛的園林,沒想到子孫們連這都保不住。


    乾隆本人更是直接在禦書房原地發瘋,他的圓明園呀。


    以前他還能將所有的過錯推托到後代子孫的身上,唐曉怎麽說他都覺得無所謂。


    現在這些赤裸裸的照片和圓明園的殘垣斷壁就擺在了眼前。


    從小到大,順風順水的他也有些繃不住了,也許大清是真的犯下了不可饒恕的過錯。


    敦煌!


    漢武帝之後的漢朝人民都知道敦煌,玉門關就在那附近,那裏是妥妥的邊疆了。


    劉詢想了想,在他的印象裏,那裏似乎沒有什麽了不得的東西,無非是黃沙遍地。


    大唐


    畫匠在莫高窟裏揮毫潑墨,肆意表達著自己對神佛的敬重。


    他們心中有了不好的猜想,隻希望這不是真的。


    【敦煌莫高窟。


    這個名字在如今已經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可就在發現它之前的好多年裏,這個地方好像從人們的印象中消失了。


    自從絲綢之路開通之後,敦煌這個地方就已經成了一個重要的交通樞紐。


    來自世界各國的人們在這裏交流,他們的文化也在這裏碰撞。


    從十六國開始到元代這1000多年,敦煌莫高窟也慢慢成型。


    大家可以看看這裏麵的佛像。】


    各式各樣悲憫的菩薩、怒目的羅漢、飛天的仙女,這一張張的圖片簡直讓人目眩神迷。


    除了壁畫還有雕刻,每一件都可以稱得上是美輪美奐。


    沒想到這世上還有這樣的地方。


    莫高窟對大明來說已經是一個完全陌生的詞匯了。


    朱棣看了看地圖,敦煌這塊地方對大明朝來說屬於心有餘而力不足。


    自從元朝暴政之後,這個地區的人口數量是一落千丈。


    再加上唐曉說過的氣候原因,那裏實在不宜居住了,至少以如今的科學手段來說,這是在那裏太艱難了。


    早前父皇還在世的時候,對於河西也是有著進取之心的,隻可惜那裏太偏,往外的話,後勤實在是跟不上。


    這樣他們朱家也沒有放棄,從洪武七年一直到洪武30年這二十年間,一步步從蘭州到張掖、再到居延,最後到了嘉峪關。


    這些地方設置了不少衛所,可這些衛所並不能做到自給自足,甚至幾乎全部都要朝廷撥款。


    這些年下來,光是維持西北衛所的統治,就耗費了不少錢財。


    他這段時間也想繼續圖北,隻怕補給跟不上。


    想來在大明沒有發現這些東西,這敦煌隻怕到底是沒有收入囊中。


    是了,收不上來賦稅還要往裏搭錢,有這樣的結果,朱棣不意外。


    隻是可惜了這些美輪美奐的佛像了。


    【如今的莫高窟要想參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至少要提前一個月申請。


    這些佛像確實很珍貴,但更為珍貴的是莫高窟藏經洞。】


    果然是那裏。


    唐宋兩朝不少來往於絲綢之路的商人都參觀過這些佛窟。


    畫匠們手中的筆變得異常沉重,他們在這裏不全是為了銀錢,更是為了信仰。


    有人扔掉了畫筆,狂奔出去,仰天長嘯。


    其餘人也是淚眼婆娑、不忍指責。


    【公元1900年是光緒26年,也是庚子國難,這一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城,慈禧帶著光緒倉皇西逃。


    從這一年開始,我國已經基本成為了任人宰割的羔羊。


    藏經洞就在這一年不合時宜的現世了,說到底從頭到尾這就是一出悲劇。】


    實在是不祥呀。


    於國不祥,於民不祥,於經書更不祥。


    亂世之中現世,這是敦煌之殤。


    【說起莫高窟,不得不提起一位王道士。


    王道士本是湖北麻城人,自幼家貧,從小就開始為下一頓飯奔波了。


    慢慢長大之後,為了能吃一口飽飯,他進了肅州巡防營當兵,後來又不知道什麽原因,他離軍了還受了戒,成了一名道士。


    成為道士之後,王道士開始了自己的遠遊之旅。


    1897年左右,他到了莫高窟,當即就被莫高窟的各種佛像所震撼。


    莫高窟雖以佛教為主,但也有其他元素,也有一些道教方麵的石窟。


    王道士流浪到了這裏,幹脆就在這裏安家,他清理沙石、供奉香火,當然也收一些教徒的布施。


    儼然準備在這裏長期生活下去。


    三年後的一天,他雇來抄寫經書的人偶然發現牆壁好像有空洞,就把這事告訴了王道師。


    王道士也是膽大,直接就鑿開下去了。


    那裏是一處幾百年未現世的藏經洞,各種各樣的經卷塞滿了這個洞窟,隻有一點點可以下腳的地方。


    總共有5萬餘件經卷、文書、法器、文物。


    這些東西的時間跨度有一千多年,從東漢兩晉南北朝一直到元朝。


    曆朝曆代的重要資料在這裏被保存的很完好,雖然這些古籍以佛教典籍最多,但是也有天文曆法、曆史、地理、方誌、賬冊、詩文、詞曲、遊記等其他的東西。


    這些東西不僅包括了我國,還有其他國家,從文字上就能判斷出來,不僅有漢字,還有吐蕃文、迴鶻文、西夏文、蒙古文、粟特文、突厥文、於闐文、梵文、吐火羅文、希伯來文等其他的民族文字。


    大家也明白古籍書冊流傳下來的難度,這些東西對所有文化來說無疑都是一個巨大的瑰寶,值得很多人研究。】


    這還用說嗎?


    熱愛收藏古籍的文人雅士們眼睛都快瞪大了。


    這麽多東西,他們可太想一飽眼福了。


    朱見深也動了心思,敦煌這地方雖然名義上設立了衛所,但其實和大明沒太大的關係,在當地做主的還是一些蒙古後裔。


    那些人懂得什麽文化,要是他們知道那裏有東西,恐怕對這些書籍的傷害無異於幾百年後藏經洞的那場災難了。


    這些東西隻有在大明才能煥發出新的光彩。


    皇帝下了命令,錦衣衛當即召集人手,還特意找了幾個千戶帶隊。


    戶部、兵部、工部也都行動起來了,給錢的給錢,給人的給人,給武器的給武器。


    一場西行之旅馬上就要開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直播開局劇透皇帝死因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孫長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孫長安並收藏直播開局劇透皇帝死因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