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張居正的結局
直播開局劇透皇帝死因 作者:孫長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萬曆位麵
張居正在繁忙的朝政中抽空看了幾眼天幕。
唐曉的每次直播他都會看,但大多數都是聽聽,他實在有太多的事情要忙,沒有時間每次都全心全意的觀看直播。
自己竟然在後世評價頗好?
這讓他有些意外,從古至今,像他這樣的權臣,哪一個有好下場,走上這條路,他也明白他的結局。
宦海沉浮二十年,才從一個年紀輕輕的進士一步一步爬到了內閣。
他深知人要擁有權利才有資格實現理想,才有能力改變某些東西。
明朝的官場不好混,從頭到尾爭鬥不休。
你要爬的高還要爬的穩,爭權奪利是永恆的主題。
人到中年的張居正變化很大,但是有一條沒有變,那就是他的初心。
他想為百姓幹些實事,想讓百姓生活得更好。
隆慶年間,中年的張居正終於在內閣有了地位,身為次輔,他擁有皇帝的信任,同時也有資格了卻當年的恩怨。
他的內心一直沒有忘記祖父的死亡,誰能承受住家裏的親人在自己中舉的喜宴上驟然離世?
好好的喜事,變成了一場喪事。
縱使所有人都看出來祖父死的不同尋常,礙於權勢,所有人都三緘其口,閉言不發。
朱憲?小小年紀就如此狠毒,將事情辦的滴水不漏。
再加上他身為藩王,就算在封地草菅人命,幹盡壞事,皇帝為了大局著想,也隻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想要讓朱憲?為做過的事情付出代價,那就最少也要扣一個意欲造反的帽子,才能引起皇帝的注意,才能讓皇帝有名頭去處理這個藩王。
他使了一些手段,成功給朱憲?扣上了造反的帽子,將選擇權讓渡給了皇帝。
想想那個時候,張居正不由的笑了起來。
先帝是個好人,他懂自己,他也願意為自己和百姓去處理這個遼王朱憲?。
【在隆慶執政期間,張居正就已經能說得上話,隆慶死後,他一躍成為內閣首輔,成了有實無名的皇帝。
在鬥倒了無數前輩之後,他終於能夠一展宏圖。
剛剛當上首輔,他立馬就提出了很多可行的改革建議。
很明顯這不是一蹴而就,這些計劃在他的腦中存在了很長時間,一點點完善,直到現在有能力實現,他才拿了出來,因為隻有這樣才有實現的可能。
各個王朝的朝堂鬥爭都屬於內耗,這種行為於國無益,於民無益,於人更無益。
你鬥我,我鬥你,你贏了我,我輸了你,一個不小心就是全家傾覆。
政治鬥爭是有它生存的土壤,但不能如此沒有下限。
有能力的人才得不到重視,他們想實現自己的理想,想為國家做點兒事情,需要將自己變成鬥爭的機器,才有可能登頂權力的高峰,實現自己的理想。
大多數人在登頂權力高峰的過程中會變成權力的信徒,初心是什麽?早就忘了一幹二淨。
隻有極少數人,才能將自己多年來的構想實施下去,縱使知道身後是萬丈深淵,他也不懼。
張居正正是這樣的人。
他的改革方法涉及到方方麵麵,大體上來說就是要整頓吏治、富國強兵,最終解決“財用大匱”這個難題。
朝廷缺乏流動周轉的資金,其實就是收不上稅。
王朝弊病全麵出現,就不說地主豪強的手段,光是清流朝臣在老家就能有20多萬畝地。
至於朱家人,更可怕,皇帝一高興,一賞就是幾百萬畝。
這時候的大明王朝全都是我之前說過的王朝弊病,大明王朝生病了,趕緊改變,才能康複。
丈量田畝、對官員實行考核、收稅改為收銀錢、哪位官員收不上稅,從重處罰等等。
一樁樁、一件件都是為了大明王朝,但也得罪了所有人。
萬曆十年,操勞了十年的張居正病死在了任上,也算是死得其所,不用看以後的糟心事。
張居正剛剛死了四天,就有言官彈劾,急著向新主子和朝臣們搖尾巴。
萬曆皇帝對一直壓在自己身上的這座大山,也是不滿意的。
有些可笑,萬曆皇帝是所有政策的最終受益者,他卻在張居正剛死,矛頭直指張居正,將他所有功績全部否定,差點兒就要開棺鞭屍,張家子弟也是餓死的餓死,流放的流放。
這樣的做派,最終導致大明再無為朝廷著想的官員,全都隻顧著自己。
隻能歎一句,活該。】
張居正的下場百姓覺得有些可憐,他們不懂得太多,他們隻知曉這個人是為百姓辦事的好官。
懂得朝堂爭鬥的人毫不意外,正是因為他幹的多,他想的多,不用別的,皇帝就會恨他到死,他也會成為所有人的靶子。
想想當年的商鞅,再想想變法失敗的王安石。
有心人不禁思考起了唐曉的話,朝堂鬥爭兇險萬分,一個不小心就會禍連家人,男的代代為奴,女的世世為倡,這不是一種詛咒,這是政鬥失敗官員家人的真實寫照。
沒有人是永遠的贏家。
從這個角度來看,朝堂鬥爭確實有些可笑。
朱棣想起了宋朝,王安石變法時,守舊派和創新派隻顧著互相構陷。
他們應該討論的是變法的好處與壞處,而不是某些官員的私德。
這個風氣不能再出現在大明朝,身為皇帝他有責任改變。
萬曆皇帝朱翊鈞聽了唐曉的話,有些膽怯。
身為皇帝,張居正所做的事情,他隻懂了個大概,隻是在朝會上聽了一耳朵。
每次見到張居正,他總是覺得害怕,這個人和父皇的性子太不一樣了。
自己雖然討厭他,但一想到張居正的下場,少年萬曆也覺得張居正罪不至此。
自己將來是有多恨他,才會想到要將他開棺鞭屍。
小皇帝的心裏有些不是滋味,張居正的神色卻沒什麽變化。
自己能死在任上,沒和商鞅一個下場算是命好,隻是有些對不起孩子。
張居正在繁忙的朝政中抽空看了幾眼天幕。
唐曉的每次直播他都會看,但大多數都是聽聽,他實在有太多的事情要忙,沒有時間每次都全心全意的觀看直播。
自己竟然在後世評價頗好?
這讓他有些意外,從古至今,像他這樣的權臣,哪一個有好下場,走上這條路,他也明白他的結局。
宦海沉浮二十年,才從一個年紀輕輕的進士一步一步爬到了內閣。
他深知人要擁有權利才有資格實現理想,才有能力改變某些東西。
明朝的官場不好混,從頭到尾爭鬥不休。
你要爬的高還要爬的穩,爭權奪利是永恆的主題。
人到中年的張居正變化很大,但是有一條沒有變,那就是他的初心。
他想為百姓幹些實事,想讓百姓生活得更好。
隆慶年間,中年的張居正終於在內閣有了地位,身為次輔,他擁有皇帝的信任,同時也有資格了卻當年的恩怨。
他的內心一直沒有忘記祖父的死亡,誰能承受住家裏的親人在自己中舉的喜宴上驟然離世?
好好的喜事,變成了一場喪事。
縱使所有人都看出來祖父死的不同尋常,礙於權勢,所有人都三緘其口,閉言不發。
朱憲?小小年紀就如此狠毒,將事情辦的滴水不漏。
再加上他身為藩王,就算在封地草菅人命,幹盡壞事,皇帝為了大局著想,也隻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想要讓朱憲?為做過的事情付出代價,那就最少也要扣一個意欲造反的帽子,才能引起皇帝的注意,才能讓皇帝有名頭去處理這個藩王。
他使了一些手段,成功給朱憲?扣上了造反的帽子,將選擇權讓渡給了皇帝。
想想那個時候,張居正不由的笑了起來。
先帝是個好人,他懂自己,他也願意為自己和百姓去處理這個遼王朱憲?。
【在隆慶執政期間,張居正就已經能說得上話,隆慶死後,他一躍成為內閣首輔,成了有實無名的皇帝。
在鬥倒了無數前輩之後,他終於能夠一展宏圖。
剛剛當上首輔,他立馬就提出了很多可行的改革建議。
很明顯這不是一蹴而就,這些計劃在他的腦中存在了很長時間,一點點完善,直到現在有能力實現,他才拿了出來,因為隻有這樣才有實現的可能。
各個王朝的朝堂鬥爭都屬於內耗,這種行為於國無益,於民無益,於人更無益。
你鬥我,我鬥你,你贏了我,我輸了你,一個不小心就是全家傾覆。
政治鬥爭是有它生存的土壤,但不能如此沒有下限。
有能力的人才得不到重視,他們想實現自己的理想,想為國家做點兒事情,需要將自己變成鬥爭的機器,才有可能登頂權力的高峰,實現自己的理想。
大多數人在登頂權力高峰的過程中會變成權力的信徒,初心是什麽?早就忘了一幹二淨。
隻有極少數人,才能將自己多年來的構想實施下去,縱使知道身後是萬丈深淵,他也不懼。
張居正正是這樣的人。
他的改革方法涉及到方方麵麵,大體上來說就是要整頓吏治、富國強兵,最終解決“財用大匱”這個難題。
朝廷缺乏流動周轉的資金,其實就是收不上稅。
王朝弊病全麵出現,就不說地主豪強的手段,光是清流朝臣在老家就能有20多萬畝地。
至於朱家人,更可怕,皇帝一高興,一賞就是幾百萬畝。
這時候的大明王朝全都是我之前說過的王朝弊病,大明王朝生病了,趕緊改變,才能康複。
丈量田畝、對官員實行考核、收稅改為收銀錢、哪位官員收不上稅,從重處罰等等。
一樁樁、一件件都是為了大明王朝,但也得罪了所有人。
萬曆十年,操勞了十年的張居正病死在了任上,也算是死得其所,不用看以後的糟心事。
張居正剛剛死了四天,就有言官彈劾,急著向新主子和朝臣們搖尾巴。
萬曆皇帝對一直壓在自己身上的這座大山,也是不滿意的。
有些可笑,萬曆皇帝是所有政策的最終受益者,他卻在張居正剛死,矛頭直指張居正,將他所有功績全部否定,差點兒就要開棺鞭屍,張家子弟也是餓死的餓死,流放的流放。
這樣的做派,最終導致大明再無為朝廷著想的官員,全都隻顧著自己。
隻能歎一句,活該。】
張居正的下場百姓覺得有些可憐,他們不懂得太多,他們隻知曉這個人是為百姓辦事的好官。
懂得朝堂爭鬥的人毫不意外,正是因為他幹的多,他想的多,不用別的,皇帝就會恨他到死,他也會成為所有人的靶子。
想想當年的商鞅,再想想變法失敗的王安石。
有心人不禁思考起了唐曉的話,朝堂鬥爭兇險萬分,一個不小心就會禍連家人,男的代代為奴,女的世世為倡,這不是一種詛咒,這是政鬥失敗官員家人的真實寫照。
沒有人是永遠的贏家。
從這個角度來看,朝堂鬥爭確實有些可笑。
朱棣想起了宋朝,王安石變法時,守舊派和創新派隻顧著互相構陷。
他們應該討論的是變法的好處與壞處,而不是某些官員的私德。
這個風氣不能再出現在大明朝,身為皇帝他有責任改變。
萬曆皇帝朱翊鈞聽了唐曉的話,有些膽怯。
身為皇帝,張居正所做的事情,他隻懂了個大概,隻是在朝會上聽了一耳朵。
每次見到張居正,他總是覺得害怕,這個人和父皇的性子太不一樣了。
自己雖然討厭他,但一想到張居正的下場,少年萬曆也覺得張居正罪不至此。
自己將來是有多恨他,才會想到要將他開棺鞭屍。
小皇帝的心裏有些不是滋味,張居正的神色卻沒什麽變化。
自己能死在任上,沒和商鞅一個下場算是命好,隻是有些對不起孩子。